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世纪千年史话-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448年)。

  随后,斯坎德培率军支援匈雅提发起的第二次科索沃会战。由于半路遭到拦截,斯坎德培未能按期抵达战场,致使匈雅提惜败科索沃。

  1450年,十万奥斯曼精锐(包括六万骑兵)在穆拉德二世率领下兵围克鲁亚。

  自奥斯曼军再度入侵以来(1449年),一系列失败让阿尔巴尼亚人的士气沉到海底。

  如何才能提高人民的信心呢?斯坎德培还是很有办法滴。他找来一群修道士,教其如此这般。

  不久,神职人员看到天使掠过阿尔巴尼亚上空的好兆头在全国传扬开来,就连斯坎德培本人也拿着大喇叭冲天狂喊:“老子遇到著名的圣乔治啦,他交给老子一把火焰剑,授命老子‘消灭真正宗教的敌人’。”

  当奥斯曼军浩浩荡荡杀向克鲁亚时,阿尔巴尼亚人的战斗力呼呼直飚。

  【八千破十万】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赤壁之战、官渡之战、金马刺战役、克雷西战役、阿金库特战役,数不胜数,可是双方军队比例悬殊的却凤毛麟角。

  你听说过八千人大破十万众的战役吗?没听说过的话,那就看看下面介绍的欧洲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克鲁亚之围”(Siege of Kruja)吧。它绝对是军事史上神说中的神话。

  斯坎德培究竟靠着什么本领化腐朽为神奇的呢? 

  一、克鲁亚要塞城堡修建在地势陡峭的山顶,城里粮草充足,可支持十六个月之久。易守难攻的克鲁亚要塞起到吸引敌军注意力的作用。

  二、克鲁亚周围山高林密,是个藏伏兵、打游击的好去处。在克鲁亚被围之前,斯坎德培留四千人驻守要塞,自己带八千人马(两千步兵,六千骑兵)转移到附近深山里。运用正确的游击战术是斯坎德培能够抵抗十万敌兵的另一个先决条件。正如古人曾经云过的“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貌似是古人说的吧,呵呵。

  三、克鲁亚守将弗雷纳(Vrana)是斯坎德培的近臣,对老大忠心耿耿。用人得当是斯坎德培成功的第三大原因。

  5月14日,奥斯曼军兵围克鲁亚。穆拉德二世搬出十门火炮,炮轰要塞。奥斯曼军的火炮质量不高,每门每天只能发射两到三次,而且精度挺差,对屹立于山顶的克鲁亚作用极其有限。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执着的土耳其人终于在四天后给城墙敲开一道缺口。奥斯曼军蜂拥杀向缺口,守军凭借山势成功击退敌人,并赢得修补城墙的宝贵时间。

  穆拉德二世对驻扎深山的斯坎德培很不放心,他不断派侦察队在山区侦查搜索,做到以防万一。斯坎德培也很清楚,只有不停袭扰,克鲁亚才有一线生机。

  黄昏时分,斯坎德培设法偷袭了奥斯曼军营地,斩杀几百土耳其人,缴获并摧毁奥斯曼军的补给。当时的战斗相当激烈,斯坎德培差点丧命当场,他的盾牌都被打成“残垣断壁”。

  保护营地的同时,奥斯曼军仍坚持不懈地炮轰克鲁亚。险峻的山势成为克鲁亚的天然屏障,蜂拥而至的奥斯曼军企图用长矛戳开城门,在守军严密防守下,土耳其人的尸体在城下堆成小山,奥斯曼军不敌被迫撤走。

  在随后的两天里,心急如焚的穆拉德二世召开作战会议。议题是严守营地、以防偷袭。最后,穆拉德二世决定让穆罕默德二世率领一彪人马防守营地。

  过了几天,五百阿尔巴尼亚骑兵向奥斯曼军营地发起再次袭击。这次偷袭只是声东击西,斯坎德培所部在奥斯曼军营地周围运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切入,挥出一记重拳,杀土耳其人个猝不及防。

  奥斯曼军迅速调动大队骑兵抵挡突如其来的攻击。斯坎德培不与敌军纠缠,打了就跑,迅速向山里奔去。

  斯坎德培撤退后,奥斯曼军重新集结,对克鲁亚发起狂攻。可是,声音响亮却效果不佳的炮轰只得让奥斯曼军放弃正面进攻的念头。

  穆拉德二世想出挖地道的招儿,但筑于山顶的克鲁亚城下全是石头,奥斯曼军纵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每天冒一身臭汗也只能向前挖掘一点点。

  克鲁亚久攻不下,十万大军快把粮仓吃个底朝天,运粮队又遭斯坎德培偷袭,穆拉德二世这个急啊。就在他郁闷的时候,威尼斯送来救急物资。看来阿尔巴尼亚不亡国,威尼斯是不死心。

  仗打到这种地步,双方都损失惨重。土耳其人的死尸堆满城下,伤号嗷嗷惨叫之声不绝于营地上空。斯坎德培也损失一千人马,丢掉八分之一的兵力。

  7月24日,斯坎德培再次偷袭敌军营地。穆拉德二世派出八千人马迎击。斯坎德培扭头就跑,奥斯曼军紧追不舍,两拨人马逐渐消失在远方。

  第二天,穆拉德二世在营地里看见克鲁亚的岩石上站着两个人。他举目远眺,禁不住大吃一惊,原来是斯坎德培正和弗雷纳开碰头会。

  穆拉德二世暗自盘算起来,斯坎德培在这儿开会,那寡人的八千人马呢?

  他以偷袭营地为诱饵,引诱八千人土耳其人和土耳其马进入山脚下的伏击圈,将之一举消灭。

  穆拉德二世深知斯坎德培的能力,既然斯坎德培极其难缠,克鲁亚城又险要异常,那不如如此这般。

  不久,一名帕夏带着重礼进入城里,劝说弗雷纳投降。当时两人谈话的具体内容不详,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帕夏和弗雷纳来了个“煮酒论英雄”。估计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帕夏说,纵观当今天下,谁可称得上英雄?只有俺家苏丹才配得上这英雄二字。实话说了吧,这克鲁亚早晚得完蛋,汝还是及早弃暗投明,到时不失封侯拜相,汝意下如何。

  听完这话,弗雷纳并没吓得掉了筷子,而是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帕夏的劝降。

  弗雷纳誓死不降,斯坎德培也是如此。当穆拉德二世的使者开出条件,以每年一万克朗的优惠政策劝他投降时,斯坎德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不,即使穆拉德与我分享他的帝国,我也决不用耻辱玷污阿尔巴尼亚这个名字。”

  穆拉德二世实在没辙,只好继续攻城。一晃三个月过去了,奥斯曼军的士气一落千丈,疫病横行营地。

  10月26日,意气全无的穆拉德二世痛苦地下令:打道回府。

  克鲁亚之围以阿尔巴尼亚的胜利而告终。奥斯曼军阵亡两万,阿尔巴尼亚军只损失一千多人。斯坎德培以八千人马成功牵制十万敌兵,保住了克鲁亚,实在是个奇迹。

  斯坎德培为纪念克鲁亚城下的胜利,专门为自己设计了一顶镶着羊头的头盔。这顶头盔的由来还有个小故事:

  克鲁亚之围期间的一天夜里,斯坎德培放出大群角顶蜡烛的山羊。奥斯曼军远远望去,以为阿尔巴尼亚军点着火把前来进攻。当奥斯曼军杀到山羊近前时才知道上当,可为时已晚,埋伏已久的斯坎德培率军杀出,奥斯曼军损兵折将,大败而回。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三〇  兵临城下!围攻君士坦丁堡
呼呼的冷风抢先告诉人们冬天马上就要到了,“请大家做好防寒过冬准备”。兵败克鲁亚,又赶上寒冬逼近,穆拉德二世万般无奈,郁闷地从阿尔巴尼亚撤军。

  相比垂头丧气的穆拉德二世,斯坎德培则吉星高照,他在教皇尼古拉斯五世援助下,乘胜光复了大片国土。斯坎德培的胜利不仅意味着阿尔巴尼亚,更意味着欧洲抑制了土耳其人的扩张。

  斯坎德培因此名扬四海,冠绝欧洲,风光程度大有盖过匈雅提之势。罗马城、那不勒斯、匈牙利、勃艮第都派使者前来道贺。(在斯坎德培领导的二十余年反侵略过程中,弹丸小国阿尔巴尼亚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一块心病)

  1451年,一代豪杰穆拉德二世在郁闷中谢世,时年四十七岁。

  穆罕默德二世接替老爸的工作,第二次登上苏丹宝座。

  大臣们都认为十九岁的穆罕默德二世不能胜任领导之职,不能率领奥斯曼帝国消灭盘踞在巴尔干和爱琴海的基督教势力,也不能完成历代苏丹的雄心壮志——征服拜占庭。

  然而谁都没想到,穆罕默德二世是个不折不扣的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主儿。

  他初登大宝就迈出征服者的第一脚步,把目标锁定为征服拜占庭,占领君士坦丁堡。他全身心投入到增强海军力量的工作中,要梦想成真,海军不行那是绝对不行的。在他继位的同年,进攻君士坦丁堡的工作就已经准备就绪。

  【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

  此时,拜占庭皇位的接力棒传到君士坦丁十一世(Constantine XI;1449—1453年在位)手中,这也是最后一棒了。

  说到君士坦丁十一世的继位,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曲曲折折。

  老曼死后,皇位传给其子约翰八世(John VIII; 1425—1448年在位)。作为家里的老八,君士坦丁十一世到伯罗奔尼撒半岛走马上任。

  伯罗奔尼撒是幸存在拜占庭手里为数不多的领土之一,也是帝国的最后一座“粮仓”,当地的米斯特拉斯(Mystras)是当时堪比君士坦丁堡的文化和艺术中心。

  君士坦丁十一世德才兼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这段古人曾经云过的名句用到他身上毫不过分。看着苗条骨干的国家,他吃不香,睡不着。

  他在伯罗奔尼撒大修工事,增强了那里的防御体系,特别是老曼时期修建的六英里城墙。

  与此同时,他又以伯罗奔尼撒为根据地,迅速征服奥斯曼帝国的附庸——雅典和底比斯,迫使当地的公爵(佛罗伦萨后裔)称臣进贡。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雅典和底比斯的归顺招来五六万奥斯曼军的大举*。

  他和弟弟托马斯凭借六英里城墙奋力抵抗。在土耳其人凶猛的火炮轰击下,六英里城墙仅坚持一个月就坍塌成废墟。一场血战下来,君士坦丁的所有努力化为泡影,他和托马斯死里逃生。

  庆幸的是,天公作美,眼看寒冬就要到来,奥斯曼军被迫撤退,伯罗奔尼撒这才幸运地留在拜占庭手里。

  约翰八世死后,君士坦丁十一世和弟弟德米特里厄斯(Demetrios)为争夺皇位互相鄙视。小德利用民众中间的反西方情绪,在身边聚集了一大群粉丝。

  一直以来,拜占庭人普遍对西方社会没什么好感,特别是基督教大分裂、十字军血洗君士坦丁堡之后,这种情绪更是与日俱增。

  在当时,巴列奥略王朝上下为东西方教会是否应该统一争论不休。约翰八世曾与罗马教会磋商,在佛罗伦萨宗教会议上发布过教会统一的诏书。

  但是,反对教会统一的呼声排山倒海。君士坦丁堡爆发大规模示威*,东正教会的头头脑脑也在其中。十字军血洗君士坦丁堡的惨剧在拜占庭人脑海里烙下深深的印记,“绝不能和禽兽为伍”,示威者不禁发出类似的怒吼。

  最后,教会统一无果而终,这事儿让罗马教会挺郁闷。

  小德正是利用这一点聚敛人气的。摄政的老太后海伦娜(老曼的老婆)站在支持教会统一的老八一边。君、德二人互不相让,眼看就是一场火并。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名权威人士出面做个公断,到底皇位应该让谁来座。

  后面发生的事说起来比较恶搞,也是中国人万难理解的,其中有两个“令人想不到”。

  第一个想不到:拜占庭政府找的权威人士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死对头穆拉德二世(当时这哥还健在)。

  第二个想不到:老穆倒是挺实诚,他选择的是德才兼备的君士坦丁十一世。这要搁在中国,不给你选出个智障儿童才怪。

  在憨厚的老穆选择下,在海伦娜的力挺下,君士坦丁十一世毫无争议地成为帝国的末代皇帝。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加冕仪式和以往的皇帝大不相同。地点不在伟大首都,而是他在米斯特拉斯的王府;东正教的总瓢把子——君士坦丁堡牧首也没按例参加,加冕仪式更不是宗教式的。这在拜占庭历史上极其罕见。

  【最后的求救】

  君士坦丁十一世听说奥斯曼的新苏丹,就是那个十九岁的小青年,要对拜占庭动手,便使出老爸遗传下来的恐吓手段,威胁穆罕默德二世:要是你小子敢对俺们动粗,朕就放出觊觎苏丹之位的奥斯曼亲王,让你们土耳其人再起内乱,你怕不怕?

  小穆没被吓倒,他知道,这是君士坦丁十一世能抓的最后一根稻草。现如今的拜占庭,除了响亮的“罗马帝国”名号外,还有什么可夸耀的?不就一空鹌鹑蛋壳吗?

  在小穆运筹帷幄下,围攻君士坦丁堡的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至1452年夏,穆罕默德二世在君士坦丁堡北面山上建起一座要塞,与当年“雷电”巴耶塞特一世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东面修建的要塞隔海相望。

  这座新要塞极具战略意义,它不但与老要塞互成犄角,分别从欧亚两方面对海峡形成夹击之势,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效阻断热那亚在黑海沿岸的诸多殖民地对君士坦丁堡的增援。(别忘了,自米海尔八世起,拜占庭和热那亚就是盟友)

  奥斯曼帝国做好攻打君士坦丁堡的准备,拜占庭已然走到亡国灭种的边缘。现在,君士坦丁十一世唯一能准备的只有两手:

  一、 利用手里可怜的兵力,依托坚城巨堡做困兽之斗;

  二、 想尽一切办法向西欧求救——这是最重要的准备,也是拜占庭最擅长的一手。

  历史上,拜占庭不止一次向西欧请求援助、让教皇主持公道,可换来的大多是自取其辱,其中最为悲惨的就是勾引大批十字军杀向东方,还差点因此亡了国。这次求救是拜占庭最后一次向西欧求援了。

  君士坦丁十一世郑重承诺,只要西方的朋友给以援助,东西方教会统一那是没问题。这一招是他吸引“外商”的杀手锏。

  尼古拉斯五世得知君士坦丁十一世的表态,欣喜若狂,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也是历代教皇梦寐以求的。

  只可惜江湖有个说法“痴情总被无情伤”,眼前的现实彻底打碎了尼古拉斯五世的一厢情愿,因为他根本没法让各路国王和亲王爵爷打起拯救拜占庭的精神头儿。

  各大掌门都明白,教会统一意味着教皇权势的增大,这对他们有百害而无一利。一千年来,教皇们没少掺和世俗纷争,这早已让掌门们出离愤怒,他们可不想为自己弄出个武林盟主。

  另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东征和烧钱是同义词。英格兰和法国这两个西欧的头面国家都被百年战争拖得筋疲力尽,即使有意东征,也是有心无力;伊比利亚半岛的基督教国家正在为收复失地运动做最后的努力,眼看就要把穆斯林赶出半岛,他们可不想舍近求远,还是打扫门前雪重要哇;德国的爵爷们对自相残杀更感兴趣,他们像往常那样奋不顾身地互相征伐,恨不得祖国同胞人间蒸发;匈牙利和波兰等国在瓦尔纳战役中元气大伤,自顾都不暇,哪还有力气他顾?匈雅提后来倒是凑足了人马前往增援,不过还没抵达,君士坦丁堡就已经陷落了。

  【遗臭万年的诺塔拉斯】

  君士坦丁十一世亲近罗马教会的政治路线遭到国内诸多势力抵制,拜占庭的大臣们以压倒性优势浇灭了皇帝不切实际的想法点起的火苗。都这时候了还闹窝里斗,拜占庭不灭亡才真是见鬼了呢。

  反对势力不断向君士坦丁十一世吐口水,就连首席大臣兼军队总司令卢卡斯&;#8226;诺塔拉斯(Loukas Notaras)也没能幸免于难,还被国人整得遗臭万年了。

  诺塔拉斯是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得力干将,他一方面帮助皇上积极寻求西方援助,另一方面努力防止东正教会闹事。

  可是,这种中间路线让诺塔拉斯在教会统一问题上的讨论声中两头不讨好,就连政府管理层也把他恶意宣扬成奸佞小人。自此之后,诺塔拉斯算是流臭百世。

  诺塔拉斯竟然被误传成反对教会统一的典型代表,君士坦丁十一世和他的关系因此事蒙上一层阴影的说法也是由此而起。历史上还流传下一句所谓诺塔拉斯的名言:“我宁愿在城市(君士坦丁堡)中心看到穆斯林的包头,也不愿看到西欧主教的法冕。”直到近代,爱德华&;#8226;吉本等学者才给他平了反。

  【可怜的援兵】

  1452年冬,奥斯曼帝国的围攻不出意料地开始了。

  尽管泣血求援没能收到预期效果,但还是有一些小股部队过来安慰君士坦丁十一世那颗支离破碎的爱国之心。

  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国家陆续派出几支不大不小的援军,西欧还有部分骑士以个人名义前来帮助拜占庭。

  1453年初,热那亚著名骑士乔瓦尼&;#8226;朱斯蒂尼亚尼(Giovanni Giustiniani)率领七百人马抵达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