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毛泽东和他的顾问-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数民族地区去建立根据地,妄图在贫瘠边远地区建立独立王国。这有点像《风尘三侠》小说中所描写的虬髯公的思想,争不到中原皇帝,就宁愿到沿海小岛上去当土皇帝。
6月26日,党中央在两河口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创造川陕甘革命根据地,迎接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并做出了攻打松潘的战役计划。松潘守敌为胡宗南部(约一个师),孤立无援,攻城虽不免有伤亡,但打下松潘,一、四方面军都可不经草地向北直上川甘边,可大大减少人员伤病。但张国焘怕胡宗南,而红一方面军自愿承担攻城任务,并决定统一归红四方面军徐向前指挥。命令已下达了,第二天张国焘不执行中央决定,他一个人坚决反对,不肯打。结果失去了战机,只好改绕毛儿盖地区大草地边上通过。
这是一片大沼泽地,“半天云雨半天晴,处处软泥处处坑;失足坑深不知底,无人无法助攀登。”不但这边天云雨雷电,那边晴天化日,而且顷刻之间这边天和那边天会互换过来。地上到处有陷坑,只有请人带路,沿一条小路可以前进。茫茫无际草地,我军只走了一个角,用了5天半,沿途看见用树的枝叶搭的棚子内,遗下许多病伤员;郭化若还看见一匹马陷进泥坑,一动不动,永远不会再起来了。
松潘战役计划放弃后,红军总部于8月3日拟定迅速北上,进攻夏河流域,消灭蒋敌主力于洮河的战役计划。
规定红军分左右两路行动。
左路军由红四方面军3个军和红一方面军的五、九两个军团组成,朱德为总司令,张国焘为总政委,刘伯承任参谋长,经阿坝北进;右路军由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和红四方面军2个主力军组成,徐向前为总指挥,陈昌浩为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经班佑北上。
党中央和干部团随右路军行动。右路军进入巴西、阿西一带,等了10多天,到8月底了,左路军仍未赶上来,其实左路军走不多远,张国焘就借口前面有河不能徒涉,中央电复派工兵前往架桥,他仍拒绝北上,并擅自命令左路军全部南下,他还秘密电令右路军政委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
情况万分紧急,毛泽东当机立断,半夜从巴西出发,脱离险境,党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红一、三军团及军委纵队、红大、干部团北上,沿包座河上游向东北方向行进。干部团驻扎在一座大喇嘛寺内,当天上午紧急集合出发,在路边休息待命。等到下午见周恩来满脸怒容走过来,对宋任穷说:“走,出发。”干部团立即跟着出发了。郭化若猜想可能中央又出了什么问题。部队通过了卡岗寺敌人的封锁线,翻过了两座山,连夜行军80里,到了一个小村庄宿营。第二天继续北进,当爬上一个山坡时,有几个骑兵通讯员,边跑边喊:“陈昌浩政委命令,部队停止前 进!”开始没人理他,接着红大教育长李特(四方面军参谋长)高喊:“停止前进!”部队出现混乱,有的说:“陈昌浩算什么,这是周副主席命令走的。”这时李德和李特吵起来了,李德扭住李特要见毛泽东。
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在半山坡出现了,他一手叉腰,一手在空中挥舞,高声喊道:“愿意跟党中央北上的跟着走,愿回去跟张国焘的可以回去。你们将来还会回来的。”原干部团的指战员高呼:“我们跟着毛主席前进!”原四方面军学员有的停下来了,其他同志继续前进。李德松开了手,李特气势汹汹地走到毛泽东跟前,用质问口气说:“没有总司令的命令,你们为什么还要走?”毛泽东回答说:“这是中央政治局决定的。”李特又对正在行进的部队大肆煽动说:“北上是右倾逃跑,你们应该停止前进,不要上当。”原干部团的同志都骂他“放臭屁!”
郭化若走在队伍最后面,毛泽东招呼他过去,从袋子里拿出一封信来说:“化若同志,你在这里等一下(因为前面有岔道),红四方面军的工兵营的营长来了,就交给他。”郭化若知道这是张国焘在搞分裂,革命又遇到了风险,在一、四方面军分道扬镳的时候,毛泽东将这封信交给他转交,这是对他的信任,并没把他当“托派”。他说坚决完成任务。原四方面军一些同志顺原路南下,大家脸上表情很简单,默默不语走着。约莫个把钟头过去,见一些扛着大斧、铁锹的队伍走过来,郭化若一打听果然是工兵营,很快找到营长,把信拿出来,工兵营长听说是毛主席叫转交的,立正用双手捧过去。后来郭化若才知道,这是党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俄界举行扩大会,讨论了北上的战略方针,揭露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之后,党中央、中央军委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继续北上,机智英勇地夺取了腊子口,在哈达铺进行了整编,然后攻占榜罗镇,翻越六盘山,胜利地到达了陕北,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我军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二、毛泽东重视办抗日学校
郭化若回忆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国正处在由国内革命战争转向伟大的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时期。
1936年以后,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延安出现了一个大办抗日学校的新局面。
为什么会出现大办抗日学校的新局面呢?
一是因为红军经过东征和西征,开辟了陕甘宁边区纵横800公里的新区,创造了比较稳固的抗日前进基地,革命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预计到全国抗战局面开展后,需要大量的干部;
二是我们党和红军的干部队伍有了很大变化,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培养的大批干部经过长征数量大大减少,因而补充了大量的新干部;
三是党在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时期所犯右的和“左”的错误,特别是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政治、军事、组织路线上都造成极大的危害,还没有来得及系统地批判与清理。
为了提高老干部,培训新干部,以迎接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高潮,开办各种政治、军事学校,组织干部坐下来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从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清除“左”的和右的错误,特别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影响,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成为可能。依据形势发 展的需要,党中央、毛主席重视大办抗日学校。这样,在延安,我党先后创办了中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北公学、自然科学院、日本工农学校等20余所学校,在环境艰苦、物资缺乏、战争频繁的历史条件下,为抗日战争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1。毛泽东对郭化若说:要注意总结军事教育经验
郭化若长征前在“红大”任教,长征时在干部团。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干部团与红四方面军的红军大学合并,成立新的红军大学。9月,张国焘搞分裂,四方面军南下,干部团与四方面军的红军大学又分开了。红一方面军在哈达铺整编改称陕甘支队,干部团编为陕甘支队随营学校,校长陈奇涵,政委宋任穷。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转战到达陕北,同在那里坚持斗争的陕北红军和先期到达的红25军会合,陕甘支队随营学校与陕北红军学校合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周昆,政委宋任穷,政治部主任莫文骅,郭化若任训练处长。1936年2月,中央决定原干部团的一部分教职学员与红一方面军直属队组成红28军,作为“红军抗日先锋军”第3支队,由刘志丹(军长)、宋任穷(政委)率领,进行东征。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政委由袁国平担任,校址在瓦窑堡。
当时郭化若对任训练处长是有想法的,“托派”帽子没有摘,连党员都不是,感到开展工作有困难,不如当一般教员。一天郭化若去找毛泽东,见他正在同周恩来商谈工作,他迈进门坎的腿又缩了回来。毛泽东像看出了郭化若的心事,叫住他说:“化若同志,你的历史问题 会弄清楚的,不要顾虑太多,去了要发挥你的作用。要注意总结点军事教育经验。”周恩来也说:“你是去办抗日的学校,很重要嘛,现在革命的形势发展很快。”听了主席和恩来的话,郭化若还有什么可说呢。
毛泽东历来重视创办军政学校培养军政人才,到达陕北后抓得更紧。1935年冬,我党领导了全国“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2月22日至25日,党中央又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确立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总路线,提出“以发展求巩固”的方针。红军准备东征与日寇直接作战,部队进行扩编。这样,培养军事人才就显得更为迫切。毛泽东、彭德怀在1936年2月10日和13日两次发电报给一方面军,要求扩大教导队和提拔老战士开办教导营,清査因缩编等原因降级使用的人员,把他们重新提升起来。党中央、毛主席把办好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作为训练抗日战争急需的干部的基地,多次指示要把学校办得更好,并规定教学活动一定要围绕抗日救国这个中心来展开。
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下辖一个步兵营,一个地方干部营,一个特科营,还有一个骑兵科。步兵营下属两个军事连和一个政治连;地方干部营共有3个连;特科营设有工兵连和重机枪连。学员有营团干部, 也有连排干部。郭化若到训练处后,一心扑在工作上,想总结点经验。当时碰到的最大困难是教材和训练器材异常缺乏。长征前搞了一些教科书和教案,长征途中遗失了一些,另外,面对抗日形势,作战对象和条件都有变化,有些已不适用了。怎么办?一是翻译外国的,一是编写自己的。当时翻译国外的主要有苏联红军步兵作战条令、野战条令、参谋工作、野外勤务教程;德国步兵操典;日军战斗纲要等。郭化若发动教员根据我军一些作战经验,组织编写了步兵、炮兵和工兵等教材。政治教材主要用马列原著,也编写了党的建设、政治工作、中国革命问题等教材,当时又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势,编写了加强红军内部团结、加强红军与友军的团结、加强红军与陕北地方政府及苏区人民团结的教育提纲,基本上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在训练器材方面,发动大家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制作,单杠、木马等体育训练器材和沙盘、施放烟幕、显示目标等训练器材都是土造的。同时改革训练方法,采取操场练兵和野外演习为主,沙盘作业、课堂讲解为辅的方法。如战术课,为了使学员掌握夜间山地遭遇战、埋伏战、游击战等战斗中的进攻、防御、追击、退却、侦察的战术手段,一般都在野外边讲边练。射击训练在缺乏实弹射击的情况下,就组织学员精练瞄准、击发。当时还有“瞄三角”的练法,把枪放在三角架上对准小环靶纸中心,连瞄三次,每次在靶中心点一个点,以检查是否正确。
1936年初,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开学不久,党中央就决定以这所学校为基础,创办抗日红军大学,由林彪任校长、毛泽东任政治委员、罗瑞卿任教育长,并立即着手筹备。2月间,毛泽东、彭德怀签发了西北抗日红军大学的招生布告,布告中指出:“目前日本帝国主义者及卖国贼头子蒋介石,正在尽心竭力要把中国完全变成日本的殖民地,中国民族已经临到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为适应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之开展,供给各个抗日战线上的领导人才,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军事政治的民族抗日干部,领导民族革命战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争取中国民族独立自由与解放”。布告中还对招收学员的条件、毕业后的待遇等问题作了叙述:学员性别不限,年龄16岁至28岁,文化程度至少高小,但在抗日游击队或义勇军中当过干部的文化程度不限。毕业后愿由学校分配的,即分配适当的抗日工作,愿到别的抗日军队、抗日地方政府、义勇军与游击队工作的,由学校发给路费,介绍前往。布告发出后,各级苏维埃政府、抗日红军部队、抗日游击队对此都很重视,指定专人选送学员,对入选学员提供路费,并派人护送。但也有少数单位不够重视,为此,1936年5月14日,毛泽东在陕北延川县大相寺村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上再次强调:“应利用全面抗战开始之前的时机,抽调大批干部,从军团领导到连排基层干部,进红军大学学习,要求各部队党委必须把选送干部入学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保质保量地把优秀干部选送到学校培养训练。”会后,各军团立即行动,几天之内就把干部选送到红大。
由于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重视,保证了抗日红军大学筹备工作的顺利进行。抗日红大第1期招收了1063名学员。第1科招收38人,罗荣桓、罗瑞卿、谭政、彭雪枫、杨成武、刘亚楼、张爱萍、王平、贺晋年等都是这一期的学员;第2科招收了225人;第3科招收了800人。6月1日,在瓦窑堡米粮山上一座旧庙堂门前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党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并讲了话。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进行了北伐战争,但到现在它的革命任务还未完成。我们的红大要继承着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的力量,即是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抗日红军大学开学不久,6月21日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袭击。当时陕北根据地还受国民党军队包围,内战尚未结束,西征战役正在进行,我军主力在老君店与国民党军汤恩伯所部作战,不意驻石湾的国民党军86师高双成部的两个营于凌晨两点袭人瓦窑堡。红大的师生被冲散,周昆率红大的3个营被截于瓦市北,周恩来带2个连在瓦市南面的磁窑。周恩来一面急电阎蔡(红30军军长阎红彦,政治委员蔡树藩)派兵赶来解围,一面组织反击。当夜在掩护中央党政军机关安全退出瓦窑堡后,红大集中了 2个步兵营的兵力进行反击,但未奏效。次日红29军、30军奉命赶到,由于敌据城固守,地形不利,我军未展开攻击。23日,红大的3个步兵营及29军、30军均撤离了瓦市。红大的第1、2科随中央机关迁至保安(今志丹县),第3科迁至甘肃环县的本钵。
第3科到达环县后,在贫瘠的土地上白手起家,条件异常艰苦,但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搞好教学。学员中工农出身占绝大多数,文化程度极低,有不少文盲。毛泽东在东征途中看了林彪上报的红大教学计划后,曾给林彪写信说:“3科文化教育是整个教育计划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部分之一”。据此,学校采取文化与军事、政治教育并重的原则,文化课占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开设了识字、看书、作文3门课,还开展了识字竞赛,很受学员欢迎。军事课主要学习班、排、连进攻、防御及游击战的战术和单兵技术,搞得也很活跃。政治课主要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肃清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以及张国焘分裂主义的影响,加深对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认识,学员反映都有较大收获。这期学员在“西安 事变”和平解决后,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提前毕业,分赴红军主力部队和全国各地,担负“对日抗战”的新任务。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经过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耐心说服,朱德、任弼时、贺龙等的工作,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陕甘大道与一方面军胜利会师。11月29日,二、四方面军的两所随营学校(均为步校)与抗日红军大学第3科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教导 师,亦称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校,校长周昆,政委袁国平,郭化若任教育长,政治部主任罗贵波,训练部长苏进。
1937年1月,抗日红军大学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成立了抗大教育委员会,毛泽东兼任教委主席。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校,即中国工农红军教导师,于3月间改名为抗日步兵学校。因校址由甘肃环县本钵迁到了合水县的庆阳镇,又称庆阳步校,对外则仍称教导师,校长周昆,政委袁国平,郭化若仍为教育长,政治部主任是张际春。
庆阳步校下辖4个营,12个队,学员1400余人,全系红军中的班、排干部。教育内容仍以军事、政治、文化课并重,但增设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术教程。文化课除了扫盲外,开设了拉丁文课程。鉴于学员毕业后要分配去各游击队,郭化若请示校长、政委后,着重抓了战术技术训练和军风军纪教育,要求每个学员战术技术上过得硬,作风上过得硬。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也抓了生活的改善。这期学员只训练4个月,实弹射击命中率总平均为96%,军容风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