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房价不可战胜!
那么到底是谁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铸就如此坚硬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活跃在民间社会的经济精英高论层出不穷。某房地产商说是未婚女青年;某政协委员称是钉子户;混迹于大学校园里的某教授说是未婚同居者。高论无止境,最近更有房地产界人士将责任归咎于丈母娘。
2009年临近终点,但国内的房价涨幅似乎还在“癫狂”向上。如今,房子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疯狂的更加疯狂,焦虑的更加焦虑,茫然的更加茫然……人们已不得不为房价几乎化为脱缰野马的现状担忧。
2009年,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房价之殇?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缩影,这一年里经历的所有起伏,其戏剧性与冲突性可谓达到了巅峰。
似乎如宿命般应景,一部以反映现代都市人居住困境的道德伦理剧《蜗居》在2009年即将结束时风靡全国。《蜗居》受追捧,抛出的是中国年轻人一个无法避开的沉甸甸的话题——何时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蜗居”?在所有市场主体共同将房价逼近疯狂的今天,房子,正在成为改变中国一代人生存方式甚至文明底线的文化符号。如今的中国,又再度处于“满城尽议房地产”的状态。
中国房地产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人牛刀分析说: 其实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是一个纯市场的行为,他还有政府的行为,还有社会的行为。这个社会行为就是老百姓对房地产市场的期望和不满。
很多年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仅已经成了中国民众、政府和开发商关注的热点话题,而且也是国际投资者和投机者的深切关注对象。房地产市场存在的巨大泡沫,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隐忧。在国内,不少学者认为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因此也绑架了为中国经济负责的中国政府。正因为如此,我国各级政府有足够的理由要担忧房地产。前面有日本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日本经济在此后的20多年里没有走出过阴影。海内外,早就有很多人在讨论中国是否会步日本模式后尘的问题。
12月13日,美国耶鲁大学著名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希勒在北京的一个论坛上表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深陷“非理性繁荣”的状态。他认为,投资者并非人人都是理性和精明的,正是他们的非理性和从众行为催生了投机性泡沫。那么,正在准备进入楼市的购房者们,是不是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目前是否处于一个理性的状态?
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究竟该如何评说举国关注的房地产业?
历史如同罗马神话里的“双面神”雅努斯一样有着两副面孔,一副回望过去,一副凝视未来。因此,要正确判断未来走势,也许“以史论今”不失为一种方法。
1978年11月24日夜晚,安徽凤阳18位农民冒着杀头危险摁下影响整个中国手印的那间屋子,还是草房。从队长严俊昌到副队长严宏昌再到其他诸人严学昌、严立学、关友江……他们各自住的除了草房也还是草房。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走进思源村民杨八郎家,“20多口人蜗居在仅有30多平方米的茅草房里,枝条框架铺上茅草就算房屋了”。
1988年,一首歌风靡大江南北:“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
城市也草棚成区。1978年8月,美国建筑商伊莱·布罗德参观北京、广州等五城市之后说:“我看到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发达国家……中国人用黏土和稻草做砖,但也使用一部分预制混凝土板来建房。中国的住房是原始的,建成后的质量很粗糙,但非常讲实用。往往一个两居室的房子里要住四代人,从80岁的曾祖母到小孩。”
30年岁月匆匆走过!
开放改变了观念,思想解放了社会,繁荣造就了住房。
而住房,大庇了天下。
“大庇天下”,写在诗圣笔下,更是深深地写在所有亲身经历了这个30年、见证了这个30年的每个中国人心底。
这是一场史诗般的住房革命!
也许没有一个国家像今天的中国那样让人感觉恍若隔世。华夏大地翻天覆地,今非昔比。而古人所憧憬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也正在一步步实现于今日。住房条件的改善,只是全国人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现在不论你走到哪座城市,到处是一片片新的住宅小区;农村不少家庭盖起了新房,一些新房外观装潢漂亮,一点不亚于城市的房子。在过去30年里,约有4。5亿中国人摆脱了极度贫困,这一成就理应归功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迅速而广泛的城市化进程。
今天的中国,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到市场化的根本转变。房地产的市场化改革,不仅对房地产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30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当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房地产市场化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在房地产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也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很难想象,在市场经济中,住房实行计划经济的福利分房模式,如果是这样的话,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就很难是一个全面的改革。
今天的中国,居民住房条件持续改善。1998年以来,全国商品住房的竣工量达到36。1亿平方米。最近十年的建设量是改革开放前30年住房建设总量的6。8倍。2008年商品住房投资占城镇住宅投资的85%,商品住房竣工量达到了4。8亿平方米,占同期城镇住房竣工总量的72。6%。到2008年底,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了28平方米以上,是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的4。2倍。农村居民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宅。各类新建住房的设计,注重完善使用功能,注重配套设施完备和物业服务,注重建筑节能和环境的美化。据统计,城镇居民住房成套率达到81%,城乡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
今天的中国,一年的住宅竣工面积超过了全欧洲的总和、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和。《参考消息》援引外电说,中国每天新建房屋面积占到全球总量的50%左右,一年的房屋建设面积总量相当于俄罗斯全国现有的房屋面积。重庆10天的建筑成果,相当于15个纽约曼哈顿的克莱斯勒大厦。
1991年,一位美国财团的董事长第一次来中国。当时到了上海,上海市的领导在浦西请他吃饭,指着浦东对他说:“未来我们将在那里打造一个中国的‘曼哈顿’,你要有意来投资,我给你500亩地!”当时他一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觉得是在吹牛皮。曼哈顿是上百年慢慢沉淀下来的,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纽约作为一个世界级的中心城市,近百年时间才打造出来一个曼哈顿。上海凭什么?要想在这一片稻田上打造曼哈顿绝对不可能。这就是当时的他按照一个典型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的推理。
但是没有想到,等他10年以后再陪小布什来上海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时候,一个类似曼哈顿的建筑群就这么在浦东崛起了。这位美国董事长感叹地说了一句让人深刻的经典之语:“美国300年,中国30年。”
今天的中国,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达83%,超过了美国也超过了欧洲。联合国人居署代理副执行主任丹尼尔·比奥谨慎评价:“中国住宅建设速度近几年来全球最快。”
今天的中国,本土建筑师感叹今天大众住宅甚至把20世纪90年代都抛在脑后;外国建筑师介绍欧陆也开始流行“中国风”: 户小广场大,花径园林区。作为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励——“联合国人居奖”是联合国为了使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人类住区的发展和解决人居领域的各种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鼓励和表彰世界各国为人类住区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1989年创立奖项以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至今,人居奖已经刻上我国这些城市的名字: 唐山市(1990)、杭州市(2001)、包头市(2002)、威海市(2003)、厦门市(2004)、烟台市(2005)、南宁市(2007)、绍兴市、张家港市(2008)、日照市(2009)……这是中国城市发展新阶段的一个标识符,是更新的、更高的起点。
今天的中国,加快了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的步伐,截止到2008年底,通过廉租住房制度解决了295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对低收入家庭的保障作用得到实现,已经有500多万户低收入家庭通过经济适用住房解决了住房问题。通过各类棚户区改造使130多万户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约有4700万职工通过住房公积金制度改善了住房条件。
很奇妙,在五笔输入法里,“房屋”和“永恒”是同样的按键。安居才能乐业,有了恒产,人的心才会安定下来,谁都渴求这样的永恒。
数十年间,我们历经了贫寒、温饱直到小康,逐渐才有了今日居住的尊严与享受。
30年来,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不到十平方米的斗室,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方米的居室……今天,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已成为政府所抓的一件大事,而我们通过住房这个指标,可以透视出整个社会经济繁荣、百姓生活质量的一个整体状况。30年老百姓住房的变化,恰好是我们国家这30年变化的一个浓缩。
30年前的我们,无法想象今日住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里是怎样的情景,假如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我们今天还在为熬到单位分的一间筒子楼小房间而挣扎;假如没有改革开放,也许你我今日还会一家九口挤住在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今天,那间摁下手印的草房,已成为了全国人到“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参观怀旧的“文物”、全村人新砖瓦房中仅存的唯一草房。
今天,杨八郎一家也早已搬进比“泥草房”更高一级,比“火砖房”也更高一级的钢筋混凝土新房了。
今天,又一首歌回荡在华夏大地:“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今天,房地产已经一跃成为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近5%,这在全世界绝无仅有。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千年之变。
这不是一场漫漫千年的渐变,这是千年一遇的突变。如此悄然,而又如此辉煌。
但任何一项改革,都难以达到绝对的完美。同其他产业一样,我国房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巨大利益驱使下的盲目囤地、扩张,商品房供给中高档豪华住宅过多,中低价位普通住宅偏少,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调整步伐较慢,保障类住房供应严重不足,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滞后”。还有,比如几乎困扰过每个购房者的建筑质量问题,比如即使使出孙悟空的本事也难以逃开的销售陷阱,比如总是很难到位的物业服务,再比如开发商一味追求高额利润的利欲熏心。这些行业痼疾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无时无刻地不在破坏着购房者的心情。它使得我们的房子始终无法达到一个合理的性价比,使我们的社会难以做到居者有其屋。
十年的房改历程经历了一条漫长而坎坷的弯路,利润的吸引曾使得市场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偏离了国计民生的正常轨道,高房价下的房地产市场始终处在一种高烧状态,表面繁华的背后潜藏了太多的不和谐音符。
同时,我们更应正视困扰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如官商勾结、投机炒作……这些因素不铲除,中国房地产市场终难走出“发展—调整—再发展—再调整”的市场怪圈。
楼市招摇着畸形的繁荣之花,也暗结着诸多隐忧与苦涩之果。我们看到,要求“二次房改”的呼声越来越高。
迪拜危机更是给中国敲响了警钟。
在“保八”已无悬念时,中央政府顺应民意果断出手调控楼市。
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提出,“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专家认为,与以往相比,本次会议明确提出的是“遏制”,力度明显重于“抑制”,更狠于“稳定”。
囤地、炒地一直被指称为高房价的推手之一。“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政策第一拳,便打向开发商囤地、炒地。12月17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五部委出台《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明确开发商以后拿地时,“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价款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一年,特殊项目可以约定在两年内全部缴清,首次缴款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款的50%”。如果开发商拖欠价款,不得参与新的土地出让交易。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政府对自身所承载的住房责任日渐明晰,正在努力发展一个供求基本平衡的住房市场体系与建立一个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居者有其屋”的保障体系。可以这样总结说,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已经给,而且将会继续给中国人的居住条件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春天。
今天,小康的中国标准也已从“总体”走向“全面”。居住的小康标准最新版本是: 到2020年,住房从满足生存需要,实现向舒适性的转变,基本做到“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屋、功能配套、设施齐全”。
但是,期待明天会更好的愿望并没有驱散人们心头的疑虑。年终岁末,随着有关房地产调控措施的密集出台,社会各界对房价走势、房地产泡沫的忧虑也一路走高。有人说,现在房地产行业就像在高速路上快速急驰的车辆,如果再继续加油就可能脱轨。今天的中国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上,房地产业正处于希望与失落并存的状态下,如果不推升价格,房地产行业该何去何从?中国住房困局的破解之道在哪里?
衣食住行,人之生存需求。“住”如同一个风筝,如今房市的狂风把风筝刮跑了,国人从“放风筝的人”变成了“追风筝的人”。安居乐业,人之渴望。在国人向“安居”奋斗的征途中,许多人却感到目标渐行渐远。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联合早报》上的一篇评论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观点引述如下:“纵观世界各国,凡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健全和公共住房解决得好的国家,都是把房地产作为国家社会政策的一部分。这些国家并不把房地产看成是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就是说,房地产对GDP的贡献不是这些国家政府的首要考量,首要的考量是社会发展,是社会成员的居住权。经济因素当然很重要。房地产的发展也必须考虑到供求关系,否则是不可持续的。但是这种经济考量是在宏观的社会政策构架内进行的。”
在亚洲,新加坡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得最健康的国家,这也是邓小平、朱镕基、温家宝都曾前往取经的原因。新加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推行“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该国借鉴了欧洲公共住房的经验,又结合自己的国情,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公共住房制度。如果说西方各国的公共住房主要是为社会弱势群体而建,那么新加坡的公共住房则是为全体社会成员而建。公共住房投资是新加坡社会性投资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该国80%以上的家庭住在公共住房里。新加坡的成功首先要归结于政府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以李光耀为代表的新加坡领导人真正地将民众的“安居乐业”看做是政权稳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石,并从基本国策的高度对民众的住房问题进行了一以贯之的细心擘画。
“走绿色低碳型房地产发展之路”的声音也在年末此起彼伏。有专家统计,减碳可节约费用近万亿元,这会给老百姓提供较大的让利空间。在房地产业采用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低碳技术及绿色建材产品,将拉动上游绿色生产,拉动下游的绿色消费,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未来国家政策或许会向实施绿色低碳标准的项目倾斜。比如,以减碳指标来进行资源配置;设置不同的税费征收标准;改变以单纯“价高者得”的土地出让办法,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平抑地价和房价。房地产行业实施低碳战略,购房者也可以获得好处——住得更健康,用得更省钱,也更有利于形成供需双方的良性循环。
就房地产而言,中国政府面临双重的挑战。一方面是房地产泡沫。房价泡沫一旦破灭,总体经济就要遭殃。另一方面是社会成员的居住权。而这两方面的后果都会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住房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