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他以最快的速度将拆出来的空地改建为小商品市场。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百花市场”,也是我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引得全国许多城市都来考察、取经。1990年,有关部门还在百花市场举行了全国市长会议。在困境中,任志强充分发挥改革的政策优势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把百花市场运作得风风火火,既没有让土地闲置,又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年底,华远集团领导层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集团总经理戴晓明被派去香港工作,总经理一职出现了空缺。无论按照资历还是按照能力选拔,都应该由任志强出任新的总经理,但任志强能否担任华远集团的总经理一职,却在西城区政府内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争论未果的情况下,两派最终达成了一个只可意会的共识: 任志强主持华远集团日常工作,但不涉及他的级别待遇。

任志强并不抱怨,他知道自己的分量,总经理这把交椅他不坐谁坐?五个月后,任志强如愿以偿,他被正式任命为华远集团总经理。努力多年的任志强终于成为舵手,可以扬帆起航大干一场了。在他的率领下,到1992年,华远开发完成了华威大厦、西单大市政一期工程、月坛北小区、志强园小区等多个项目。在实战中,任志强积累了丰富的房地产开发经验,成了名副其实的房地产发展商,在京城房地产界渐渐名声大振。

1989年,许荣茂将他的第一块房地产“实验田”选在了老家石狮,据说‘文许荣茂出‘人自当地颇‘书有名望的‘屋许氏家族,回家乡投石问路也算是荣归故里。许荣茂投巨资兴建了振狮大酒店和振狮经济开发区,继而又投资兴建了占地6000亩的“闽南黄金海岸度假村”,成为石狮地区最大的内地房地产投资商。

作为福建商帮的重要代表人物,许荣茂对外界回忆自己的发家历程时,从不否认在证券市场淘得第一桶金的说法,“70年代初,我赤手空拳到了香港,起先是靠证券交易获得最原始的积累,但这笔钱绝没有外界传说的5个亿那么多。事实上,我后来的资金主要还是靠实业积累起来的,这就是深圳和兰州的制衣厂”。

1989年是许荣茂最重要的人生机遇。“这一年我转做房地产。以前做服装特别累,员工多,业务量大,但利润微薄。帮美国人做加工,等于为他人作嫁衣,成衣后贴上他们的标签,没有自己的品牌。这虽然也是实业,但缺少满足感。现在我们建起一幢幢雄伟壮丽的大厦,既能美化城市,改善人们的生活,又给自己带来事业成功的欣慰。”此后的20年里,许荣茂南征北战,不管房地产形势是高峰,还是低谷,他的事业总能蒸蒸日上。通过其1989年的商业行为就可以发现,许荣茂善于把握机会,眼光独到而敏锐。

他在市场最低位,以最低的成本切入了房地产市场。

楼忠福的建筑企业在1989年发展得也不错。

1988年,东阳三建一下子连续出现了五起安全事故,死了四个人,重伤了一个,另外还有一次造成财物损失的火灾。伤亡者几乎都是东阳本地的熟人。连续的安全事故,不仅给公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也给楼忠福带来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和精神压力。

楼忠福从整个公司的角度思考安全问题后,感觉到公司这几年的发展步伐太快了,已经由东阳扩张到了浙江全省、上海、北京、陕西、江西、青海、湖北等省市。职工人数也超过了5000,承包工程队有57个,施工班组达到148个。过快的发展和过长的市场半径,让原来的管理架构和体制已经不适应发展的现实需求。

到了1989年,楼忠福当机立断给迅速膨胀的公司做一次“一分为三”的减肥手术——把东阳三建分成东阳三建、吴宁建筑公司和城关建筑公司。这个手术的目的,一是为了理顺和加强内部管理,二是分散风险,保护东阳三建的核心力量,尽早争取企业升级。

楼忠福企业调整的步伐,恰好和1989年经济放缓的步伐吻合。1988年一系列不幸事故引发的反思,反而让楼忠福在1989年走出了幸运的一步。这真是应了老子的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世间的事态是变化无常的。

逆流而上的还有叶立培。

叶立培1944年出生于上海,曾执过教鞭,当过数学教师。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捞天下”,第一个自由职业是做火车押送员。当时,跟着火车跑一趟能挣100多元,为了多挣点钱,叶立培不辞辛劳,最远从上海跑到新疆,而且一干就是5年。1978年,叶立培移居澳大利亚,做起杂货、纺织等跨国贸易。

1989年,在国外游刃有余的叶立培毅然回师国内,在深圳投资房地产。叶立培认为,中国人讲究“衣食住行”,“住”最为重要,整个地球上仅有15%的面积可供人居住,而这15%的面积除去高山、耕地、道路外,所余更是寥寥无几,有限的资源可令房屋增值。叶立培开始进军内地房地产市场。

1989年正是深圳房价开始滑坡的时候,叶立培大胆地在深圳进行了大手笔的房地产投资。1990年国家开始开发上海浦东,他又果断抓住机遇,开始把投资重点转向上海,成立了上海仲盛集团。

叶立培挺进上海地产业时,资金并不是很阔绰,当时只有1000多万元。他看中了虹口区古北被农田包围的一片荒地,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是上海当时最大的批租地块。他联盟几大银团总投资40亿港元,堪称20世纪90年代上海滩最大手笔的住宅投资项目,当时地产界惊呼为“疯狂计划”。最后楼盘均价为1300—1400美元/平方米,销出七成单位,其余三成成为仲盛物业的酒店式公寓,投资价值高达29。8%。

1990年上海“西郊花园别墅”地块拍卖,当时应者寥寥,叶立培却以他独到的眼光以1500万美元拍得,然后靠海外银行融资建成88栋别墅,在上海地产界一炮打响。从此,叶立培通过不断发展仲盛集团,资产总规模达到数10亿元,其全资拥有的控股公司和房地产项目公司遍布香港、上海、深圳、北京。

在公众眼中,叶立培的横空出世,是在2002年。这年10月,福布斯100位中国大陆富豪榜公布,之前从未上任何榜单的叶立培,一鸣惊人地出现在了第六的位置上,资产5。4亿美元,成为当年中国最大的财富黑马。

不过,未来挥斥方遒、纵横捭阖的“房地产大腕”们,当时大多还是涌动在房地产大潮中的普通一员,房地产舞台中央的聚光灯离他们还很遥远。

1989年,那时候连“顺驰”这个公司名称还没有冒出来呢。这一年孙宏斌26岁,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进入联想刚刚一年,很快成为联想企业发展部主管,分管联想北京以外的所有业务。这个IT精英,不会料到,一场人生最大的劫难正在悄无声息地等候着他。

1989年,怀揣着对电影的一腔热情,已转业到镇江电视台的张宝全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且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对于32岁的张宝全而言,他的导演梦可以开始了。

1989年,33岁张玉良刚刚从上海郊县调入市区,成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农业委员会的一名普通干部。早日当上处长是他当时最大的愿望。

此时的张宝全、孙宏斌、张玉良,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不久就会和房地产行业结缘,成为房地产商人,而且如日中天,闻名遐迩。

这样的人物故事还有很多。

35岁的广东顺德人杨国强,也是在1989年才正式踏上事业征程的第一个起点——成为北滘镇建筑工程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兼经理。24岁之前,杨国强的人生履历大致可以用五个字概括: 农家穷小子。1978年,杨国强进了顺德北滘公社房管所任施工员,六年后升任区建筑队队长。

做了建筑工程公司经理的杨国强显然迅速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这也有据可证: 担任经理四年后,即1993年,杨国强和杨贰珠等拍档竟能出资3395万元,收购北滘建筑工程公司,正式开始了私营化运作。庙还是那座庙,方丈却变成了老板。由此我们不能不叹服杨国强的高明。

今天被人们尊敬地称为“财富双雄”的广州富力集团董事长李思廉、总裁张力,他们的财富故事也是在这一年埋下的伏笔。

1989年,35岁的张力辞去衣食无忧的公务员工作刚刚一年,初涉建筑装修。这是个不安分的人,在生意场上生龙活虎,勇于开拓,人送绰号“豹子头”。32岁的香港人李思廉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曾在证券金融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改做贸易,经常来内地联系货源,因此隔三差五往返广州。

俩人性格反差很大,张力性格外向率直,而李思廉内敛含蓄,但两人有着一个最大的一致,就是喜欢踏实认真地做事,厌烦装腔作势的空谈。

就在这一年的某一天,张力和李思廉第一次谋面就成了最好的朋友,交谈甚欢、相见恨晚。不过,两个人开始在房地产领域的合作那是四年后的事情。

中国房地产业刚刚起步,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而专业人才离不开高等院校的培养。1989年,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国家教委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批准在高校设立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当时,业内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这是一个英明的决定。

然而,九年后——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专业目录时取消了该专业,并分别将其并入工商管理和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被撤销后,后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一些,但是真正从一个学科建设上还没有大范围地放开。

再过十年后——2008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建业住宅集团董事长胡葆森在出席第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时,向大会提交了一份“要求恢复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议案。

与住房保障、房价这些热门话题相比,胡葆森的这份议案虽不那么抢眼,但却被专业人士称之为“恰到火候”的建议。因为人才断层已威胁到房地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恢复房地产学科的提议并非无源之水。胡葆森认为,教育部1998年的撤并,没能全面体现房地产这一学科的时代特征。如工程管理专业一般以特定工程为对象,开设土木工程的课程较多,一旦加入维护、运营、销售等功能,其知识就显得捉襟见肘;而工商管理专业则缺乏建筑学、项目施工、工程预算、金融地产、物业管理等专业课,只适用于通用的企业管理。因此学科撤并后,整个教学体系就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节奏产生了不适应。

这位业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忧心忡忡地表示:“2007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21。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18。42%。如果没有一个学科去支撑,这种快速扩张带来的人力掣肘,就会成为今后房地产行业的最大阻力。”

针对教育界“重新划分房地产学科不科学,而且在欧美都没先例”的担心,胡葆森也在向全国人大提交的议案中提到,全球40至50个大专院校都设置了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其中包括剑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香港大学等名牌大学。

从表面看,胡葆森的建议是一个学术问题,实际却反映了房地产专业人才的严重断层。

“对这个建议我举双手赞成。”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表示。他认为,房地产融合了建筑知识、城市规划、经济学、管理学、房地产法规等诸多方面,出于它的公共性和特殊性,有必要促成其形成一个复合型的新学科,而目前房地产专业人才一般师从工程管理和工商管理专业,与行业的主流方向有一定距离。

在上海城开集团总经理倪建达看来,房地产行业在2000年后发展迅速,除专业人才奇缺外,高级职业经理人的招募更是千金难求。如果专门设出这一学科,我们最缺的项目经理、企划总监、营销总监、规划设计师,就可以不完全依赖企业“土生土长”的培养,毕竟“学院派”的系统训练是不可或缺的。

广州恒大集团主席许家印也对越来越严重的人才短缺发出感叹:“我一只手有‘财’,另一只手却没‘才’,现在恒大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安营扎寨,如果有更合适的人,我们的开发线路一定能拓展得更宽。由于目前房地产行业人才稀缺,有些房地产公司只好直接通过猎头‘挖角’,高管跳槽成了家常便饭,造成行业新一轮的人才恶性竞争。”

1989年

● 6月,深圳市政府批准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居屋发展纲要》。《纲要》的主导思想就是建立后来被概括为“双轨三类多价制”的住房供求和保障体系。

● 7月,上海市公布《新建商品房屋注册登记暂行规定》。

● 8月,我国第一家房地产交易所——深圳市房屋交易所正式成立。

● 11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出《关于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中几个涉及政策性问题的原则意见》。

● 11月,深圳将过去的土地使用权证与房屋所有权证合一发放为《房地产证》。这是全国首次实行房、地统一登记、两证合一,标志着深圳顺利完成了从土地、房屋分离登记发证到房地合一登记发证的重大改革。

● 11月,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了《土地登记规则》。该《规则》指出土地登记是依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登记。

● 12月,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90浦东开放上海突破

在江与海相识相恋的地方在风和水优越和谐的契入点

城市选准了有利地形

便铆足了劲

长成一片枝繁叶茂的森林

——徐继东《上海,在春天里茂盛》

经历了一番风雨洗礼的中国,继续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不过,事实上1990年国内外乍热骤冷的态势却让人不知所措,怎么也乐观不起来。

在这个节骨眼上,世界上不断发生着让人目瞪口呆的大事情。叶利钦宣布退出苏联共产党;柏林墙倒塌,分裂了45年的德国终于统一;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相继发生剧变,社会主义大家庭分崩离析……从外边传过来的每一条消息,都让中国人既震惊而又嗟叹不已,直把一颗心提到嗓子眼上。

但是最要命的是人心离散。这一年,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也不论是作家、理论家还是凡夫俗子,都充满了政治热情,而且火气都挺大。就连一向稳重的《人民日报》也脾气见长,7月30日,该报发表文章《谁说社会主义“讲不清”》,直指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讲话中提到的:“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一时间,“左与右”、“社与资”的争论再次甚嚣尘上,政治的天平不知该向何处摇摆。

萧索落寞的气息弥漫在大江南北,工业产值再创新低,全中国经济都在疲软。

可是西方人却在一夜之间变得空前团结,至少20个国家联合起来对华“经济制裁”,阻止他们的商人和中国打交道。时任外交部长的钱其琛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诗来形容当时的局面。

很显然,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是改革开放遭遇严重困难的时期。

黑云压城,也并非不见一丝阳光。这一年,邓小平给上海带来了一份大礼,也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惊喜。

滔滔浦江水,将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分割成东西两片。

浦东是和浦西是对应的。在过去,浦西就是上海,在这个中国长江末梢、环太平洋海域的地域里,浦东的意义,只是与外滩遥遥远眺的一片荒地。繁荣、时尚的浦西与冷清、落后的浦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黄浦江两岸迥异的风貌,一直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20世纪初期,孙中山曾考察浦东,在《新中国成立方略》中,他曾提出了要在浦东建设一个“东方大港”的构想。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上海市长陈毅伫立黄浦江畔眺望东岸时,曾动情地说:“浦东是块处女地,一江之隔,就变成了遥远的地方,多可惜啊!”

到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仿佛变成了一个末路贵族,市区充斥着破旧的厂房、落后的设备、堵塞的交通。上海人的居住环境,仍然是螺蛳壳里建道场。1988年甲肝大爆发,黄浦江渡船上众人的拥挤丧命,令老上海人记忆犹新。

上海人心情复杂地远眺着南方。1984年,国务院调研组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制订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提出了“东进浦东”的方案。

时间翻转到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1年,改革开放12年,浦东的机会终于来了。1月26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再次来到上海过春节,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三年在上海过春节了。一些政治观察家们已经嗅出了其中的某种象征含义: 在南方经济特区取得了初步成功经验之后,邓小平似乎开始把目光聚焦到上海。一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