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有本事的皇帝-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隗死后,高峻很孤独,看不到将来的道路,只得死死地守在高平。
必须说明的是,高同志既没有刘秀那样的帝王胸怀,也没有冯异、祭遵那样独当一面的能力,甚至没有隗嚣、公孙述那样拼死跟刘秀一搏的豪情,他死守高平,完全是因为怕被砍。
这样,耿弇以其“屠夫”之猛,率领太中大夫窦士、武威太守梁统围攻了一年,竟然没能把高平拿下。
刘秀来到汧城时,觉得高峻不过是一介武夫,并没有隗嚣在西州、公孙述在巴蜀那样的根基,完全可以不用太大的力气就拿下,就考虑先派人收降他。
能够用嘴说服人的先动嘴,实在不行再动手动刀,这是刘秀征服人的一贯作风。
劝降一个怕服软了就被砍而且僵持这么久的人,多少还是有点难度的,这个任务就是寇恂的了。
刘秀对寇恂说:“你先前劝止朕西行,这回你还得替朕走一趟。如果高峻不肯立即投降,你就率领耿弇等五部兵马发起猛攻,一定要拿下此城。”
寇恂领命,带着收降手续来到高平城前,要求高峻派人来谈谈。
高峻自己没有出面,派自己的军师皇甫文来谈判。
皇甫文史上无名,仅见的就是他这次出面,在社会人生大戏中扮演了一个小小的配角儿。
他以自己仅有的鼠目寸光看到,刘秀虽然已经称帝,但也不是不可忽悠的,或者说,也就那么回事儿。刘秀的大将军耿弇人称屠城如履平地,也并不能把高平怎么样。
所以,皇甫文很傲慢,口出狂言,什么都不放在眼里,更没有归顺投诚的意思,极为放肆。
寇恂也是一代人杰,自然看不惯皇甫文的拙劣表演,大怒之下,吩咐左右拿下,砍下皇甫文的脑袋给大家看。
身边的将领连忙劝阻寇恂:“高峻兵强马壮,给养充足,占据咽喉要道,我们连年进攻都拿不下来。现在我们正准备招降他,却还要杀他的使者,万万使不得!”
两军交兵,不斩来使。
寇恂虽是学者型干部,在关键时候还是能够拿定主意、下得狠手的。眼下,面对部下的力劝,他毫不所动,立即砍了皇甫文,并且让他的副手带话回去,明确告诉高峻:“你的军师无礼,已被我砍了。你要打算投降,就立即投降,否则,你就这么守着吧!”
有意思的是,高峻同志得到报告,并没有大动肝火,也没有冷静地安排对策,而是极为惶恐,当天就乖乖地向寇恂求饶了:开门献城,请求投降。
事后,部下们纷纷向寇恂表示祝贺,同时也有点莫名其妙:“大敌当前,您敢于杀了高峻的使者,还能够让他乖乖就范,到底是为什么?”
寇恂说:“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也是他的首席智囊、拿大主意的人。这次皇甫文来,言辞傲慢,毫不屈从,根本没有投降之心。如果让皇甫文活着回去,对高峻就是一种纵容,杀了他就会让高峻闻风丧胆,失去主张。这样,高峻必然投降。”
大家听了都很服气:“将军神算,确实无人能及。”
这就是寇恂,精通战争理论,能够透彻地分析和把握敌我双方的形势,谋事周密,作风果敢,是一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有作为的干部。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有经天纬地之才,还常怀忧国爱民之心,人格、品行为世人广泛称赞,也在青史留名。
他治民有方,对待老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儿女,所任职的地方往往是民风淳朴,路不拾遗,而他一旦调离,也往往是老百姓依依不舍,万人垂泪。
他屈己为国,时时处处把工作放在首位,想问题办事情总是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他有长者之风和丞相的才能。
他两袖清风,不仅自己不贪不占,还经常拿自己的俸禄和赏赐分发给亲朋故旧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他常说:“我是在同志们和将士们的帮助下才得到今天的名位,哪能独享其成呢?”
所以,刘秀把寇恂从地方封疆大吏调到自己身边工作,把自己和京畿的安全交给他,体现出对他的高度肯定和信任。
寇恂拿下高峻之后,刘秀的这一趟西征就基本上是秋风扫落叶了。
当年10月,刘秀安排抓紧进行西征扫尾。
随后,来歙、耿弇、盖延等终于拿下落门山,捣毁了隗军最重要的防御据点。
周宗、行巡等实在走投无路,只好献出隗纯和城池,请求投降。
王元一见大势已去,连忙逃往成都,投奔公孙述。
王元知道自己在帮助老隗家对抗刘秀方面所做的工作太多,对刘秀投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只能去找公孙述,成为隗嚣势力唯一漏网的。
至此,隗嚣割据势力被彻底消灭,东汉社会人生大戏的舞台上再也没有他们的戏份。
为了把这次西征的工作做细做实,不再出现反复,刘秀又亲自安排了一些措施。
首先,他把隗嚣势力化整为零,使之不能再形成气候。
其中,周宗及天水的老隗家宗族被迁徙到洛阳以东,隗纯与行巡等被迁徙到弘农郡一带。当然,对他们的监控措施也是少不了的。
几年后,隗纯不甘寂寞,想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就带着几十个家人和朋友逃往匈奴,跑到武威时被拿住处死。
其次,刘秀安排了对西域一带羌胡等少数民族割据势力的打击。
这不光是刘秀剿灭隗嚣的辅助动作,同时,这些割据的少数民族的头领企图割地坐大,又在隗嚣抗刘时跟着鼓噪,敲边鼓,敲打敲打他们一下也是必需的。
这个工作主要是来歙、盖延率部完成的,动作凶猛,砍人较多,仅被砍对象为首的和起骨干作用的就有数千人掉了脑袋。
同时,刘秀还采取了大量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的工作措施。
他亲自安排开仓放粮,整治治安,很多老百姓得到了许久没有得到的生活条件,一些祸害社会的贪官污吏和痞子坏蛋被惩处,社会秩序由此安定。
看看差不多了,刘秀才于岁末回到洛阳。
第三十四章 石头之三
——公孙述的野心和欲望
有两个情况需要注意:
一是公孙述称帝之日,刘秀还在河北艰苦转战,而两个月之后刘秀称帝,乃至于以后十来年的时间,刘秀都在忙于东征、北伐、西进,对偏居巴蜀的公孙述一时还顾不上。所以,公孙述利用刘秀太忙,以及益州一带独特的地理环境,舒舒服服地做起了割据一方的小皇帝。
二是公孙述把谱摆得很大,高调开展了一些纯属形式主义的工作,但是,他没有做好作为一个政权必须做好的核心业务,那就是确立以人为本、爱惜民生的执政理念,制定并且实施有利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政策措施。
凡是做不好这种核心业务的政权及其掌权者,要么是心术不正,根本没有真正考虑老百姓的活法,要么就是能力欠佳,根本担当不起理政安邦的重任。
有人可能还记得,公孙述称帝不久,马援奉隗嚣之命来成都考察,观察动静,公孙述摆足了架子,做足了表面文章。但老马回去对老隗说起对他的评价是:“井底之蛙。”
一个企业如果做不好核心业务,就会失去竞争力,就会亏损,就会倒闭,一个王朝也是如此。
公孙述的情况在第一部《天下雄主》中就介绍过了。王莽当政时,公孙述被提拔任命为蜀郡(治今四川邛崃)太守。
到了刘玄称帝、更始王朝开张的时候,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公孙述的野心很快膨胀起来。
他安排了一个生面孔,冒充更始王朝的使者,前来宣布人事任命决定并颁授印信:任命公孙述为辅汉将军、蜀郡太守兼益州牧。这是我国史上罕见的假冒高级干部人事案。
绵竹一役,公孙述大败更始讨伐军,威名大震!后来宣布自立为蜀王,定都成都。
但是,公孙述并不就此满足,他的心里有个更大的梦想:登上帝位,独霸天下!
“成家王朝有限公司”开张
称帝的程序往往是约定俗成的,刻板的,谁再生猛也很难玩出什么花样来,但是,公孙述觉得不搞点什么名堂不刺激,不引人注意,总想来点猛料,让天下人记得,服气。
自立蜀王时,他的郡组织部长(功曹)李熊就劝他尽早考虑建立霸业,他听着很舒服。
不久,随着打了一连串胜仗,前来归附进贡的人越来越多,李熊就劝他干脆称帝,再上一层楼。
这些也都了无新意,无非是李熊分析一番有利条件,公孙述谦逊一下,李熊再劝,公孙述心里美滋滋,嘴里说不好意思,等等。
其实,公孙述这几年为了当一哥早就急得百爪挠心!
大家不妨来看这哥俩儿下面的对话。
一天,在李熊一阵阿谀奉承力劝称帝之后,公孙述心里想称帝,嘴里却说:“帝王都有天命,我凭什么能够当此大任呢?”
李部长说:“天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老百姓总是选择有才能的人来当领导。大王您以卓越的才干来称帝正位,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李部长说的这些当然都是公孙述最想听的话,但是,当皇帝总得找一下符瑞、征兆之类的,来说明自己既受命于天,又与众不同。
于是,公孙述半遮半掩地对李部长讲起自己不久前做的一个梦来。
他说,当时在梦中,有个人说:“八厶子系,十二为期。”
“我考虑,”公孙述说,“八厶就是公字,子系即孙字,意思就是公孙应该称帝,以十二年为期。”
那天醒来后,公孙述把梦中情景讲给老婆听,说:“这样搞一下,虽然是富贵,但就是时间太短了。”
公孙夫人也是想发达心切,急忙说:“你没听古人说,早晨闻道,晚上死都行,何况我们富贵十二年!”
好了,干吧!
于是,公孙述很快上演登基大戏。
公孙成立了“成家王朝有限公司”。
不知道是心虚,还是想进一步忽悠,抑或兼顾二者,他还对广大干部群众说,这几天蜀王府中有人看到有一条龙在出没,夜里还会闪闪发光,值得大家注意!
出于更加复杂的考虑,公孙述说,这就是一种祥瑞,是老天爷让我出来执掌天下的!
他出身西汉干部家庭,自然知道那些向往和已经当上一哥的人都会用这招,为了更有创意,他在自己的手掌心刻上了三个字:“公孙帝。”
从古至今,为了得到提拔或者自我提拔想得发疯的干部很多很多,靠弄虚作假来做官的干部也多如牛毛,但像公孙述这样,把自己处心积虑追逐的职务刻在手掌的,肯定前无古人,绝无仅有,但愿后无来者,到此为止。
很快,公孙述的王朝建立起来了,定都成都,起名“成家”,建元“龙兴”。
因为劝进有功,忽悠有术,李熊被越级提拔,任命为大司徒。
当然,自己的亲兄弟也必须进领导核心:公孙光为大司马,公孙恢为大司空。
同时,公孙述还完全按照刘汉的规制和体制,在成都大兴土木,建造宗庙、宫殿等生活办公场所;大肆封官,设立了公卿、大夫等文武百官。
接着,公孙述派几个将军北伐、东征,把包括巴郡、蜀郡在内的整个益州地区都控制了起来,有十多个郡国。
有两个情况需要注意:
一是公孙述称帝之日,刘秀还在河北艰苦转战,而两个月之后刘秀称帝,乃至于以后十来年的时间,刘秀都在忙于东征、北伐、西进,对偏居巴蜀的公孙述一时还顾不上。所以,公孙述利用刘秀太忙,以及益州一带独特的地理环境,舒舒服服地做起了割据一方的小皇帝。
二是公孙述把谱摆得很大,高调开展了一些纯属形式主义的工作,但是,他没有做好作为一个政权必须做好的核心业务,那就是确立以人为本、爱惜民生的执政理念,制定并且实施有利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政策措施。
凡是做不好这种核心业务的政权及其掌权者,要么是心术不正,根本没有真正考虑老百姓的活法,要么就是能力欠佳,根本担当不起理政安邦的重任。
有人可能还记得,公孙述称帝不久,马援奉隗嚣之命来成都考察,观察动静,公孙述摆足了架子,做足了表面文章。但老马回去对老隗说起对他的评价是:“井底之蛙。”
一个企业如果做不好核心业务,就会失去竞争力,就会亏损,就会倒闭,一个王朝也是如此。
来看公孙述的成家王朝是怎样开展业务的。
这个公孙记成家王朝公司开张于乱世,早几年较为平稳,后来老是麻烦不断。
这并不是因为它没有批准手续,这年头各地王朝类公司遍地都是,都不需要,谁也不敢给它们发批文;也不是因为竞争对手太多太强,人家刘秀的刘记东汉王朝公司就是在竞争中生存,在战斗里成长的;也不是因为它的办公条件太差或者名声不好,巴蜀是天府之国,物产之丰饶是出了名的,该公司成立之初前来入股打工的络绎不绝。
说到底,该公司开张几年后陷入困境,还是因为它核心业务没有做好,主业不突出,整个业务活动太混乱,太低效。
至于公孙述董事长是怎样摆谱的就不再多说了,那是人家的个人爱好,随便挑几笔他公司的业务点评一下吧。
公孙述不是一个合格的董事长
首先看他的用人。
公孙董事长的组织路线是彻底的任人唯亲,具体表现为他不仅只信任和任用自己的兄弟子侄,而且还毫不客气地把其他人冷藏,甚至玩死。
公司一开张,他就安排自己的两个弟弟进了核心领导班子,紧接着,他又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封了王。
至于那些在一线埋头工作的,在前方拼命打仗的,甚至于公认德才兼备、居功甚伟的,对不起,你们先一边儿凉快去吧。
这样一搞,一些干部群众就难免产生一些情绪,觉得寒心。
有不少高干自以为跟公孙述关系不错,功劳也不小,就劝他:“现在局势动荡,天下远没有安定,成败还没有定论,不少将士还在舍生忘死地为您效命,您却匆匆忙忙地先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这样不仅表现出您没有顾全大局的胸怀和成就大业的气魄,还会让广大将士寒心呐!”
公孙述对此毫不理会,依然我行我素。
这样下来,整个公司里,全部是他公孙家的人说了算,干部们都有怨言。
从用人上就完全可以看出公孙述一点也没有帝王的气概和修养了。
当然,如果该公司是个一人店、夫妻店、父子店,或者是个小公司,老板这样搞也坏不到哪儿去。但该公司拥有巴蜀众多的人口、广袤的土地和数以十计的城池,家大业大,全搞一言堂是不会可持续发展的。
公孙董事长似乎觉察到了大家的敌意,为了确保家族利益,他事必躬亲,从小事做起,把大大小小的权力都抓在自己手里。同时,他还毫不顾及大体,常常为了一点小节或者故意找点理由,就对手下的干部大开杀戒。
史上向来都不乏任人唯亲的当权者,但在任人唯亲的同时大肆诛杀同事的,除了王莽,就是公孙述董事长最为典型。
顺便说一下,公孙董事长在组织工作上还像王莽一样,喜欢给一些郡县地方和干部职位改名字,这除了给干部群众带来一些不便,制造一些混乱,就只能卖弄一下他的空虚和无能了。
其次看他的经济工作。
公孙述董事长在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上毫无作为,但在搜刮民脂上很是积极主动。
他下令,在本公司所辖范围内废除汉朝的铜钱,设立专门机构铸造和发行铁钱。
在相同的计量范畴里,当然是铜比铁贵重。他这样做,一方面企图通过废旧铸新来引导人们忘记汉朝,一方面可以把铜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节约控制下来。还有另外一方面的考虑,就是通过松弛银根,贬值货币,变相地把老百姓手里的财富掠到“国库”里来。
但是,他在这方面甚至还没有王莽玩得高明,王莽的币改多少还给后世留下一些“金错刀”一类的钱币收藏品,他公孙一搞,很快就把货币体系和经济秩序搞瘫了。
这样一来,老百姓苦不堪言,只有先骂娘。不久,各地就开始流传一句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王莽以黄色为自己的吉祥颜色,公孙述则崇尚白色,五铢是汉朝货币的代称,这句话显然是说王莽、公孙不是正统,天下早晚还是要由刘氏宗室来掌管。
币改作为一种掌权当局的政策工具,本来是当局在宏观上调控,在微观上搞活国民经济的好帮手,放在王莽、公孙述之流的手里,却不幸成了他们祸国殃民、损公肥私、卖弄愚蠢的把戏。
第三看他的思想文化工作。
实事求是地说,公孙述董事长早年担任地县级干部时,是很能干,很有政绩,也很有口碑的,广大干部群众称赞他,史家也对他有客观评价。
他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也就是地县级干部的水平能力。如果在太平年代,他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完全可以造福一方,甚至于青史留名。
但是他野心太大,政治欲望过于强烈,非要自我提拔到远远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位置上,就很难把握自己,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