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无极较量:英国情报机构绝密行动-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书店作掩护。

到了英国后,科恩夫妇还加入了英国古书业工会和全国书业工会,成了这两家组织的正式会员。他们伪装得非常成功,与街坊邻居的关系十分融洽,在业界的声誉很好。尤其是莫里斯·科恩的妻子洛娜·科恩在当地竟然还获得了一个“天下第一好人”的美誉。她经常在自己的家中给当地的孩子们举办茶点会,免费给他们提供一些饼干、面包和儿童书籍,成了当地的慈善人物。而莫里斯·科恩本人的图书业务也开展得很不错,经常给外地的读者邮寄各种书籍。但是当时并没有人知道,他正是通过这种邮寄方式,把那些图书重新装订,在里面夹带机密情报,从而把大量的情报寄到苏联克格勃总部。

1958年8月27日,莫洛迪来到大波特兰街米兰银行,寄存了一个手提箱和一只牛皮纸包。他刚离开,英国安全局局长罗杰·霍利斯就亲自带着人来到了米兰银行,同银行行长交涉之后,取出了莫洛迪刚刚寄存的那些箱子和纸包。他们打开箱子和纸包,发现了一架间谍用的“米诺克斯”牌的照相机,一台专门用于拍摄文件的“普拉克捷娜”牌的微型照相机和一本《英文打字教程》。

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这个“朗斯戴尔”是不需要专门学习打字的。英国安全局资深特工彼得·赖特凭经验觉得这本书一定有问题。让罗杰·霍利斯和彼得·赖特最感兴趣的,还是藏在木碗里的七只打火机。经过用随身携带的仪器检查,发现这些打火机底部都是空的。他们用胶皮吸杯和镊子把里面的东西取出来检查,原来是两套“一次一译”的微型密码本,其中的一套正在使用。这种密码每次使用一页,用完后就销毁,再也无据可查了。

英国安全局获得了这些东西之后,真是欣喜若狂。有了这些密码,他们就可以完整地监听莫洛迪他们的密码电报,及时掌握他们的动向。赖特等人把这些东西拍照和复制后重新装订好放回原处,并派人在米兰银行和莫洛迪的住处进行秘密监视,静静地等待他回来。

两个月以后,莫洛迪回来了,又住进了原来租住的公寓里。从表面上看,他的生活同以前一样,照样做生意、约会女人。但是,安全局的调查人员并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们同伦敦当地的社区进行联系,化装成普通居民直接住到了莫洛迪的隔壁,并装上窃听器。经过两个多月的窃听,他们终于查明了莫洛迪的行踪。

安全局调查人员通过窃听,得知1961年1月7日又是莫洛迪和霍顿接头的日子,于是就做好了周密的安排,准备在他们接头的时候将他们一网打尽。

1961年1月6日的晚上,莫洛迪像往常一样,在一家经常光顾的夜总会玩了个痛快,直到深夜又带了一个姑娘回到了自己的公寓,到凌晨才把她打发走了。这时莫洛迪打开电台,同克格勃总部进行联系。当然,他隔壁的那些“邻居”们这时也开始了紧张的工作。通过窃听得知,克格勃总部命令莫洛迪当天务必同霍顿接上头,取回那只重要的“手提包”。

1月7日的清晨尽管十分寒冷,但是霍顿还是与自己的女友一块儿出门了。他们沿着滑铁卢大街一路往前走,就像一对忙着赶路的情人一样。霍顿的女友拎着一只手提包,还不时地朝后面看上一两眼。他们俩的一举一动,已经在安全局调查人员的掌控之中。这时安全局的调查人员已经会同伦敦警方,在他们周围布下了天罗地网。不一会儿,莫洛迪就从后面跟上来了,来到了霍顿和他的女友身边。就在莫洛迪从霍顿的女友手中接过那只手提包的一刹那,伦敦警察局的侦探乔治·史密斯突然从一边冒了出来,堵在他们的面前,亮出了自己的警官证,然后对他们说:“我是伦敦警察局的,你们被捕了。”

紧接着,安全局的三名特工围了上来,将他们三人塞进了早就停在路边的汽车,把他们带到了警察局。

在警察局里,狡猾的莫洛迪百般抵赖,拒绝回答任何问题。可是他的同伙霍顿则是竹筒里倒豆子,把一切都交代了,而霍顿的那位不明真相的小情人,吓得在一边哭了起来。根据霍顿的交代,乔治·史密斯和几名特工马上驱车来到了克兰利花园路45号,将罗森伯格夫妇抓获了。

一开始,罗森伯格还想抵赖,说自己是一名守法的书商,是一位慈善家。乔治·史密斯问他:“罗森伯格先生,每一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到你们这里来的那位先生是谁?”

罗森伯格夫妇一听什么都明白了,他们脸色骤变,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败露了。

在逮捕罗森伯格夫妇时,安全局再三强调一定要注意保密,不要把这次行动张扬出去。可是,面对这样的一个重大胜利,伦敦警察局的侦探史密斯却欣喜若狂,很快就把这件事给传出去了。安全局知道后,大为光火,因为事情并不像史密斯等人所想象的那样简单。这次行动尽管破获了一个大的间谍网,抓获了克格勃驻伦敦情报站站长莫洛迪——莫洛迪是二战以后西方国家抓获的最重要的苏联间谍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后来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抓捕的阿贝尔上校——但是,负责指挥这次行动的彼得·赖特却高兴不起来。

原来赖特发现,他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莫洛迪在落网之前,苏联克格勃总部就已经知道莫洛迪暴露了,但是并没有将他撤回去,反而把他送到英国来了。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苏联人为了保护英国安全局内部那个泄露机密的内奸!因为那个内奸比莫洛迪更“值钱”,所以他们只好“丢卒保车”。

那么,这个内奸到底是谁呢?赖特百思不得其解。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安全局反间谍处处长琼斯进行了汇报。很快,赖特的这种猜测又被传到安全局局长霍利斯和副局长米切尔的耳朵里。但是,安全局的这些高层领导们听到了这种猜测后,却非常不高兴。他们认为,如果真如赖特所猜测的那样,安全局的几十名情报官员,岂不都成了怀疑的对象?

于是,这件事就不了了之。

但是,随着一些新的苏联叛逃者陆续来到英国,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也开始浮出水面——彼得·赖特的猜疑并非空穴来风,在英国情报机构内部的确有“鼹鼠”存在。

第五十四章 长成了“疑似鼹鼠”

鼹鼠原本是一种体态很小、长约10余厘米的哺乳动物,但其破坏能力却不可低估,所以在西方一些国家中,就把那些破坏力极强、吃里爬外的间谍比喻为“鼹鼠”。而当年在英国的情报机构中,“鼹鼠”却成了“苏联间谍”的专用代名词。

就在莫洛迪间谍案破获不久,苏联谍报人员戈利钦叛逃到了英国。戈利钦来到英国后,言之凿凿地声称,克格勃特工已经完全渗透了英国的情报机关,无论是英国秘密情报局还是英国安全局的任何文件,他们随时都能搞到,就像探囊取物那么简单。

戈利钦的话顿时让英国人乱了方寸。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英国不就成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堡!早就怀疑在英国情报机构存在内奸的彼得·赖特听到这些话之后,更坚定了自己当时的猜测,于是他开始暗中调查安全局的情报官。

可想而知,这种调查的难度是巨大的。尽管有那些苏联的叛逃者为赖特的调查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要在尘封已久的档案中寻找蛛丝马迹,还要得到相关同僚的密切配合,仅仅靠赖特一个人是无法办到的。于是,赖特找到了秘密情报局局长怀特,谈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他的支持;接着,赖特又找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安全局局长霍利斯,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在赖特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最后霍利斯终于同意成立一个调查委员会,调查近30年来苏联克格勃间谍对英国情报机构的渗透情况,并由赖特担任这个调查委员会主席。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追查“鼹鼠”行动就这样展开了。

这场活动虽然声势浩大,但也只能是在秘密中进行。许多调查工作,除了调查委员会中的几个人知情外,对外一律保密。调查委员会首先从英国安全局的内部调查档案与资料入手,希望能从中发现蛛丝马迹,找到那些“鼹鼠”的线索;其次,他们还要在那些叛逃到西方的苏联间谍身上下工夫。

经过一番努力,调查委员会从秘密情报局几份有关的资料中发现,1945年叛逃到苏联驻渥太华大使馆的译员古曾科曾经说过,苏联在西方有一个“原子能间谍网”,其中有一个代号为“埃利”的间谍。那个“原子能间谍网”当时已经破获了,但是那个代号为“埃利”的间谍却下落不明。赖特想,那个“埃利”也许现在还在英国,甚至就在安全局工作。如果是这样,这个与苏联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埃利”就是一个最危险的人物。

为了找出“埃利”,赖特不厌其烦地询问每一个叛逃到英国的苏联间谍,也不止一次地找过那个古曾科,但是都一无所获。赖特并没有灰心,通过细致的询问后,选择了一个新侦破方向,把目标对准了安全局专门保管档案的F处,因为只有那里的工作人员可以查阅到最机密的文件档案。但是经过一番调查之后,他并没有发现F处的那些工作人员与苏联人有什么勾结。

这时,一个大胆的念头在赖特的脑海中闪过——保管档案的人没有问题,那么,有权调阅档案的人呢?就这样,赖特最后竟把怀疑的矛头指向了自己的顶头上司——时任安全局局长霍利斯。

赖特此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痛苦、矛盾又害怕。如果安全局局长真的是苏联间谍,那么,英国就真的是无任何秘密可言了。

但是,赖特不愿意就此罢手。他想,既然已经抓到了“鼹鼠”的尾巴,就要将他揪出来。通过调查,赖特进一步发现,当年处理古曾科的官员就是现任局长霍利斯,是他亲自去审讯古曾科的。正是在这次审讯结束之后,人们才从霍利斯口中知道了有关“原子能间谍网”以及藏在军情五局内部的“埃利”的秘密。当时,担任安全局D处的处长利德尔对“埃利”非常感兴趣,他对“埃利”作出了各种各样的推测,准备一查到底,但是都被霍利斯压下了。赖特有些费解,霍利斯为什么那么做呢?

不久,政府通信部破译的苏联间谍的电报又为赖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1945年9月,古曾科叛逃后,通信总部曾经截获了一份内务部发给伦敦情报站站长克罗托夫的电报,电报上说加拿大的苏联情报机构遇到了麻烦。不过电报说得非常委婉,语气平和,但是,克罗托夫收到电报后马上就将自己的联络次数降到最低了。

赖特查阅了菲尔比的档案。哈罗德·金·菲尔比,英国情报机关的一名高级要员,也是克格勃最成功的一名间谍,他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为苏联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1963年,他由于身份暴露出逃苏联。

通过调查,赖特发现,就在1945年9月18日,菲尔比收到了一封来自加拿大的电报,就是有关“埃利”的内容。第二天,伦敦还给莫斯科发过一封加急电报,这与菲尔比发的电报电波频率一致,因此可以断定是菲尔比发的。赖特查阅了莫斯科的回电,上面写着就菲尔比关于他们在加拿大事务的材料与加拿大情报局商量一下,并且确认了菲尔比的消息是准确的。

苏联间谍总部对菲尔比竟然不放心,这说明了什么?那就是说,苏联克格勃在一直监视着加拿大的间谍机构,并且确实有一个“埃利”存在。

赖特又调来沃尔科夫的档案。这位苏联驻土耳其领事馆的官员曾经主动与英国联系,为英国情报机构提供线索。他曾经说过英国外交部内部有两名间谍,情报部门有五名间谍,其中一名领导着反情报部门。那名领导,人们一致认为是菲尔比,可是赖特却推断是霍利斯!

赖特联系起了以前霍利斯更多的疑点。1953年,英国海军情报局准备策反苏联驻日大使馆的拉斯特沃罗夫。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之后,拉斯特沃罗夫终于心动,但是他却要求去澳大利亚而不是英国,他说秘密情报局是一个被苏联渗透的地方,若是到那里,会自身难保,海军情报局同意了他的要求。没想到,一场大风雪使飞机的行程发生了改变,临时飞往新加坡,而不是澳大利亚。拉斯特沃罗夫惊恐万状,跳下飞机,跑进了美国大使馆。他解释说,自己的一个朋友曾经说要叛逃,当他到莫斯科后,就有两个伪装成秘密情报局的人找他,他的朋友被枪决了。

赖特翻阅拉斯特沃罗夫的档案,发现负责此案的还是霍利斯。

赖特来到牛津大学,查阅霍利斯的档案。霍利斯曾经是牛津大学的学生,但没有拿到学位。那么霍利斯又曾经与谁混在一块呢?赖特发现,其中有左翼分子克劳德·科伯恩,这是一个同共产国际交往密切的家伙。那么,霍利斯会不会受到他的影响呢?

1965年6月17日,赖特接到霍利斯的电话,说是要见他。赖特刚走进门就发现,霍利斯正满脸笑容地在门口等着他。二人刚刚寒暄了几句,霍利斯突然脸色一变,厉声质问赖特,为什么怀疑他是内奸?

赖特不知所措,最后决定实话实说。他详细地说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从朗斯戴尔到古曾科,还有其中的疑问,也都说了出来。

经过一阵唇枪舌剑之后,霍利斯与赖特不欢而散。霍利斯几天后就退休了,但是,调查委员会并没有放过他,他们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其中有一份指控名单,上面赫然写着霍利斯的名字。

一年以后,军情五局专门为霍利斯的事情召开了一次会议,霍利斯的继任者琼斯公开表态,拒绝继续进行挖掘“鼹鼠”的行动,理由就是万一造出一些冤假错案,秘密情报局将损失惨重。

1969年,霍利斯又被召回安全局接受审讯,这位倔强的老头坚决不承认自己是苏联间谍。四年后,霍利斯带着尚未洗清的罪名死去了。

1976年,赖特也从军情五局退休了,调查“鼹鼠”的行动接近了尾声。在移居澳大利亚后,赖特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抓间谍者》一书于10年后面世,书中的霍利斯俨然是一位苏联间谍的形象。

当时,有一位名叫查普曼·平彻的记者也加入了指控霍利斯的行列。在赖特的帮助下,他先后出版了《他们的行动是背叛》、《机密度太高,时间太长》和《叛国者》等著作,在这些书中,霍利斯都被查普曼·平彻说成是苏联间谍。结果又闹得满城风雨,英国朝野上下一时沸沸扬扬。

那么,霍利斯究竟是不是苏联间谍?是不是英国情报机构中隐藏最大而且是最深的“鼹鼠”?这个问题直到1985年终于有了答案。

1985年9月,一名重量级的克格勃间谍——克格勃驻伦敦情报站站长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叛逃到了英国。在接受军情五局的审讯时,英方要求戈尔季耶夫斯基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霍利斯是否是苏联间谍,戈尔季耶夫斯基的回答是否定的。

戈尔季耶夫斯基的回答,终于使霍利斯的身份有了一个明确的结论。

第五十五章 克格勃情报站长叛逃到英国

克格勃驻伦敦情报站站长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的逃亡,完全是由于信仰的原因。

1938年,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出生于苏联,父亲是一名老布尔什维克,曾经在苏联情报机构任职。戈尔季耶夫斯基从小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家。但是,当他顺利进入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之后,却加入了克格勃。毕业后,他先后在莫斯科、丹麦工作过。

1968年苏联出兵入侵捷克,“布拉格之春”粉碎了很多人的社会主义梦想,戈尔季耶夫斯基的信仰也开始动摇。他不能相信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竟然粗暴地干涉别的国家,但他又不能否认眼前那铁的事实。他的思想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

五年后,正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工作的戈尔季耶夫斯基读了著名间谍菲尔比的传记,他对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他托人找到菲尔比本人,求证书中的东西。可是菲尔比读完那本传记后对戈尔季耶夫斯基说,千万别相信那些书上的东西。知情人都知道,菲尔比因为信仰社会主义逃到苏联之后,却受到了冷遇。菲尔比的现身说法,成了戈尔季耶夫斯基后来逃亡西方的精神启蒙。

1974年,戈尔季耶夫斯基决定为英国人工作,他与英国秘密情报局取得联系后,主动向秘密情报局提供了有关克格勃在北欧国家活动的情况。他的举动让英国情报机构喜出望外。由于追查“鼹鼠”一事,英国情报机构已经被搞得声名狼藉,戈尔季耶夫斯基的投靠,让他们看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

1982年,戈尔季耶夫斯基来到伦敦苏联驻英国大使馆工作。这时他的公开身份是大使馆的一名外交官,其实就是克格勃驻伦敦情报站站长,这为他的“双重间谍”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利用外交官的身份和英国情报机构多方接触。为了掩人耳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