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学的天空-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真是个好问题。通常第一种“不材”的情况容易理解。所谓“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越直的树木越先被砍掉。为什么?可以做栋梁之才。水很甜美的井先被喝光,人们把这口井喝光之后,再去找那些比较平常的水井。人间社会也是一样,一个人如果有用,是个人才,恐怕就“能者多劳”,大家都要来麻烦你了,到时候你就很辛苦了。现在有个词叫“过劳死”,过度劳累最后结束生命,非常可惜。所以,真正的人才会为人所用,而被用之后当然提早报销。但是在这个故事里,鹅因为“不材”也被杀了。所以学生就问,材与不材哪个更安全呢?庄子回答,我要处在材与不材之间,所谓“似之而非”,每一次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也就是说,外面有什么样的变化,我尽量跟它一起变化,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针对的目标,成为别人达到目的的阻碍。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到却难。你首先要判断材与不材在哪种状况下会有危险;判断清楚,才能每一次都避开危险。譬如这次要做“人才”才能避开危险,像那只会叫的鹅,那我就表现我人才的一面;下次要做“不才”才能够保全,我就学那棵大树,做一棵不材之木。换句话说,材与不材的前提,是你要充分了解世界上所有事情的利害状况、人情冷暖、世间险恶,各种情况都了解了之后,才能够在各种处境下都能随机应变,全身而退。我们有时候讲“随遇而安”就是这个道理。人不能太执著,千万不要说我一定要怎么样,一定不怎么样。西方有句谚语:“绝对不要说绝对不。”譬如你说“我下一次绝对不理你了”,代表下一次你一定非理不可。为什么?因为当你说“我说我绝不理你”的时候,代表你和对方有非常深刻的关系;对于一般人,根本就不用说这种话,自然就不理了。所以对任何事情,都尽量不要说出我非怎么样不可的话,万一做不到,再回过头来说早知道我当初不那么说了,何必呢?

庄子对人生是一个非常清醒的观察者,他的很多策略建立在对人情世故的了解之上。他对人性看得很透彻,有时候人们会认为庄子好像太消极了,他对人生冷嘲热讽,讲了很多愤世嫉俗的话。要不然就有点儿滑头,他说自己的处境要在“材与不材之间”,好像是虚与委蛇。没错,“虚与委蛇”这四个字就出自《庄子》(注: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与委蛇,不知其何谁,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庄子·应帝王》)翻译成:刚才我显示给他的是完全不离本源的状态。我以空虚之心随顺他,使他不知我究竟是谁,一下子以为我顺风而倒,一下子以为我随波逐流,所以立刻逃走了。)但它的原意是好的,不是虚伪,而是顺着情况去发展。所谓“形势比人强”,你做任何一件事都要看时机,看条件是否成熟,条件不成熟,你再怎么努力,也不见得有成果,还可能付出很大的代价;条件成熟时,你就顺其自然去做,就算结果不好,也要太在意;因为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是一个整体,人的一生也是一个整体,在整体里根本没有得失成败的问题,失意和得意加起来的总和是一样的。

4。从容的风度

道家的思想,有时难免浪人觉得有点抽象。譬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用语言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不知道这种东西的名字,只好称它为“道”,勉强形容的话,就是“大”。换句话说,“道”只是一个勉强取的名字,很难解释它是什么。庄子与老子不同,他喜欢说故事。他说的故事有什么特色呢?简言之,就是虚虚实实,根据某些历史资料,再搭配他的想象中的人物和言论,然后画龙点睛一般,展现他的基本观念。他的观念不但发人深省,而且可以付诸实践。兹举一例说明。

《庄子·田子方》有一段记载如下:“百里奚不把爵位俸禄放在心上,所以养牛而牛肥,让秦穆公忘记他地位卑贱,把国政交给他。舜不把生死放在心上,所以孝行感动世人。”(注1)从时间先后来说,舜在前而百里奚在后;就困难程度而言,不在乎生死显然高于不在乎爵禄。庄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修养的顺序。百里奚要感动的是秦穆公一人,舜所感化的则是天下百姓。关键在于:他们都是无心而为,一方面不考虑外在的利害,不存着刻意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专心尽好自己的本分,然后顺其自然。接着这两个历史人物之后,庄子才道出了他所编的故事: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譠譠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庄子·田子方》)

宋元君打算画些图样,所有的画师都来了,行礼作揖之后站在一旁,调理笔墨,半数的人都站到门外去了。有一位画师稍晚才到,悠闲的走进来,行礼作揖之后也不站立恭候,就直接到画室去了。宋元君派人去察看,他已经解开衣襟,袒露上身,盘腿端坐着。宋元君说:“行了,这才是真正的画师。”

画师是有专业的技能的人,但也要守规矩。因为守规矩,所以给国君画像时,难免有点放不开,变得太拘谨了。有一位画师很特别,他迟到了,进来之后,作了揖,行了礼,就直接到画室去了。他认为你既然要我来画画,我就画,其他外在礼节点到为止,我要表现出的是一个画师的风范,把自己的专长展现出来,而不在意别人的称赞或批评。所以他到了画室,就解开衣襟,袒露上身,盘腿坐好,干什么?准备施展他的绘画技术。一个人要在很自在的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意,要不然画画的时候穿那么整齐,施展不开怎么办?所以,宋元君不用看他的画,只看他的态度、行止,就断定他是一位真正的画师。

《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一个追随道家的人所应表现出来的潇洒风度。这故事显然影响到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王羲之,因为《世说新语》里有个关于他的故事。说郗鉴与王导都是朝廷大官,门当户对。郗鉴想去王导家挑女婿,就派了一位使者,言明来意。王导说:“你到东厢房去挑吧,那里住的都是子侄辈,有好几位年轻人。”使者就到东厢房去看,看了之后回去跟郗鉴报告,说王家的子侄都是人才,每个人都庄重沉稳,只有一位比较特别,“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这人好像没有听过选女婿这事一样,不像别人那样打扮的整整齐齐,而是躺在东床上,露出上半身在那儿睡觉呢。郗鉴一听,说:“好,就是他吧。”打听之下,原来这个人是王羲之,于是把女儿嫁给他了。

以上这个真实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新词“东床快婿”。当时的上层社会常是家族聚居,子侄辈也生活在一起。王家是大户人家,众子侄听说郗太傅挑女婿,自然梳洗打扮一番,刻意表现得文质彬彬,希望可以雀屏中选。只有王羲之保持他原来洒脱的个性,“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结果反而获得青睐。郗鉴所欣赏的,是不做作的自然本性,因为唯有真实的面貌才能持续一生。若是为了讨好别人而装模作样,将来结婚之后还能如此文雅吗?而对王羲之来说,挑女婿是别人在决定,谁能预测其判断标准呢?因此与其迁就别人而委屈自己,不如老老实实表现出平常的态度,“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世事岂可强求?

郗鉴和王羲之显然都念过《庄子》,知道这段故事。这种潇洒的态度就是道家思想在生活上的应用。因为道家思想是要以“道”来看待万物的变化,“道”是一个整体,既然一切变化都含括在整体中,我们又何必在意一时的得失成败呢?既然人生的起起伏伏也在这个整体中,我们又何必放弃真实的自我呢?放弃真实的自我,所得到的又是什么价值呢?庄子身为道家,一再用各种各样的故事,劝说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5。虚已以游世

“虚已以游世”是庄子讲过的一个比喻。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庄子·山木》)

乘船渡河时,被一艘空船撞上了,就算是急躁的人也不会发怒。如果有一个人在船上,那么快要碰撞时,就会呼喊要他避开;一次呼喊不听,二次呼喊不听,到了第三次呼喊时,就会骂出难听的话。刚才不发怒而现在发怒,是因为刚才船上无人而现在有人。人若能空虚自我而在世间遨游,那么谁能伤害他呢!

通常我们都把自己当做船上的人。我这艘船上有个主体,这个主体是“我”,我有尊严,尊严不能被侵犯,所以我跟别人互动时,发生任何一点误会或摩擦,别人都会生气。为什么?因为我有一个自我,别人也有他的自我。庄子认为,如果你把自我化解掉,让自己变成空船的状态,你就算不小心碰到别人,别人也不会怪你,因为知道你是无心的;你很谦虚,不狂妄自大,不会为一点小事跟别人争,别人也不会跟你计较。所以,你活在世界上,能够让自己空虚——并不是说真的没有“自我”,而是不要以“自我”跟别人对抗,就没有人可以伤害你。“自我”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做身心灵不断向上提升的主体,这种修炼不一定是道德方面的,更是一种智慧的觉悟。

庄子说“精神生于道”,我们的精神是从“道”中产生的。你怎么样让“道”产生出你的精神呢?要设法让你的心进入空虚的状态。这其实是从老子一路下来的方法,叫做“虚静”。我们把心中的各种欲望排除掉之后,它自然就虚了,虚了之后,心就静下来,静下来,“精神”层面才能够展现。换言之,要学习“把自己变成一艘空船”,这是关键所在。当你的心虚静时,你的“自我”才能够消解掉。这种消解绝不是虚无主义,只是不让自己跟别人出现对立的状况。别人要这个,我也要;别人要争,我也争;真的有所争,也不在于有形可见的层面,不在于身体多么强壮或者书念得多么好,而在于身心与“道”是否能够结合。一旦结合,心灵的状态是无所不包容的,就好像“道”无所不在一样。你进入到这样的修养境界,在与人相处时,就没有什么对自我的执著,也没有人可以伤害你;成功了不欣喜,失败了不难过;你不必离群索居,就可以虚己以游世。

也许有人会觉得,道家是不是有避世倾向?如果我总是不与人争,设法避开各种复杂的情况,那不就意味着把天下交给另一些喜欢争斗的人了吗?庄子认为,外表我跟别人一样,做我该做的事,但关键在于我不要求非要有什么样的结果不可。通常人类的各种争端,都来自于非要有什么样的成果,为什么别人做得到我做不到?为什么别人有的我就没有?他不能忍受。再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任何事情都是因缘和合,条件、时机到了,自然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学庄子有个心得叫做“不得已”。所谓“不得已”就是当各种条件成熟的时候,你就顺其自然;当条件还不成熟,你就不要勉强,否则做起来事倍功半,再怎么努力也效果不彰。

所以学习道家,第一步是要先知道“人情世故”,要去判断条件是否成熟。如果你对人情世故不了解,光凭一颗赤子之心,很单纯,跟小孩子一样,那也不是办法。道家认为的智慧不是天真幼稚,而是深深了解世界的各种规则,包括竞争的原则,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的变化等等之后,再从中判断,条件成熟了吗?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条件成熟再去做,不是很容易就可以达到目标了吗?学习道家,这一步是基本功。

庄子说,人活在世界上,“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待物者也”,吃饱之后到处遨游,飘飘然就像解揽的船,空荡荡地到处逍遥。“泛若不系之舟”这六个字非常地潇洒。我们可以想象,一艘小船,没有系在岸边,风往哪里吹,它就往哪里走;风停了,它也停了。人的一生如果能达到这样自由洒脱的境界,夫复何求?

6。外化而内不化

庄子的思想不论如何精妙宏伟,最后总要落实于日常生活。这时如果选择一句简单扼要的口诀,大概就选“外化而内不化”了。外化是指因循世间的规范,外表上跟别人同化。譬如别人穿什么服装,我跟他一样;别人说什么话,我跟他类似;别人做什么事情,我跟他差不多;不刻意突显自己,因为一旦刻意突显自己,很容易成为别人打击对付的目标。至于“内不化”,是很难做到。一般人容易“外化内也化”,只照着世俗标准和社会要求去生活,没了自我;还有些人是“外不化而内化”,表面上坚持自己的原则,不知变通,而内心根本没有任何主张。“外化而内不化”是庄子有一次假托孔子的话说出来的,原文如下: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庄子·知北游》)

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能随外物变化的人,就是因为内心持守不变,他能安于变化,也能安于不变化,要能安然与变化相顺应,就须合乎分寸。

先跟儒家孔孟思想对照一下。学习国学最怕一件事,就是你学了什么就认为它是对的,把其他通通忽略或否定掉。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殊途同归,百虑而一致”,不管什么样的路到最后会走到一致的目标。用西方的话就是“条条道路通罗马”,每一个学派都有一套完整的思想系统,都有一种圆满的人生境界,不能随便说谁一定高谁一定低。庄子没有必要反对儒家,《庄子》里有好几段对儒家是很肯定的,认为一个真正的儒家懂得天文,懂得地理,懂得怎么遇事决断。就“外化而内不化”来说,“外化”的要旨是要按照世间的规范和人相处,因为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都有其约定俗成(包括礼仪与法律)的正确模式,若是有所违背,就会引起非议。古代儒家所谓的君臣、夫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每一种人际关系都有相对应的要求。这种“外化”没什么不好,庄子也很赞成。譬如你在家对父母亲该孝顺就孝顺;出外对朋友该讲道义讲信用,就尽量去做,但是一定要记得“真诚”,就是要忠于内心的感受。庄子所批评的儒家是你原来希望真诚,到最后反而变成虚伪。因为儒家重视礼乐、重视仁义,很多人就从外表来判断一个人。你这一判断,很多人就做给你看,变成虚伪了,要求真诚而变成虚伪,当然会受到庄子的批判。

庄子说,你要外化,但必须是真诚的外化,这跟儒家没有什么冲突,而且一样要遵守社会规范。譬如上班的时候坐在那儿,老板问我做什么呢?我说,无为。那不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心而为,为还是要为,做我该做的事,该打卡打卡,该上班上班,好好做,但要无心而为,就是不要有刻意的目的,因为人生的压力和痛苦多来自刻意的目的。你设定一个目标,就会有压力,会担心自己能不能达成,于是工作的乐趣变成压力了。所以,依循规范,无心而为,这是“外化”的一面。但是庄子认为能够做到“外化”,是因为做到了后面那一半“内不化”。“内不化”是指内心觉悟了“道”,跟“道”结合,对于宇宙精神有一个真切的了解,坚持我的原则,做一个真人。什么叫真人?真人就是不虚伪的人。我外在跟你化在一起,但是我不受你的影响,内在保持一个主体精神;我外面跟你妥协,但内心绝不妥协,不妥协不是为了对抗,而是我根本已经看透了这一切,透过智慧了解一切无差别,一切平等。

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内不化”,内心就不会再有得失成败的忧虑了。因为不管外面再怎么变化,“道”是一个整体,人在整体里没有什么得失成败的问题。就像“楚王失弓,楚人得之,何必王?楚王失弓,人得之,何必楚?失之,得之,何必人?”到最后不在乎是谁得到,反正都在地球上面,在这个宇宙里。有这种“内不化”的觉悟,会觉得生命实在是一种很好的福气,值得我们去加以肯定和欣赏。

人活在世界上真的是有功课要做的,这个功课就是你在年轻的时候先学儒家的想法,为什么?因为你要念书、升学、进入社会,都要照规矩来,儒家把这些规矩都说得很清楚,你照儒家的方式去做,没有问题,到三十岁左右都可以走得很好。但你到了中年,过了四十岁以后,会发现儒家的思想不太够,因为人生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情,善无善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