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学的天空-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醯煤芎眯Γ械惆的想法嘛,但是在老子思想里,这种想法是无可厚非的。你一个人有多少本事呢?你参加奥运会,得到金牌,但不要忘记,奥运有几百种项目,你只是在这一方面胜过别人罢了。而且即便你能够胜过别人,也要不争,以“不争”作为处世原则,等到你非争不可的时候,别人自然会尊重你的专长。

2。自己做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一句中国人都很熟悉的话。这句话出自《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三十三章》)

了解别人的是聪明,了解自己的是启明;胜过别人的是有力,胜过自己的是坚强;知道满足的是富有,坚持力行的是有志;不离开根据地的才会持久;死了而不消失的才算长寿。

“知人”是指懂得人情世故,与人来往时了解别人。一个人了解别人说明他很聪明,但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做内省的功夫,才能从整体上去观察“人我”,打破遮蔽。否则光了解别人,不了解自己,反而本末倒置。“明”在这里指“启明”而言,它不是一般的聪明才智,而是化解自我执着之后,走向悟“道”境界的启明。人一旦启明,眼界、心胸就完全不同了。如何了解自己?你必须静下来,“致虚极,守静笃”,虚静之后才能了解自己,这是老子修养的明确方法。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过别人说明你力量很大,但只有胜过自己才是坚强。因为真正的强者是可以自我做主的人。人如果不能胜过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能胜过别人,那只是表面而已。王阳明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要把山上的盗贼赶走很容易,为什么?给我军队,好好训练,就可以把山贼赶走;但要把心中的贼去掉就不容易了,因为心中的贼牵涉到人的欲望、想法、成见,很难去掉。怎样胜过自己?把“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倒过来,我想做什么偏偏不做,代表自我控制力掌握得很好,这样才能胜过自己。否则,只顺着自己的欲望走,很容易变成自己欲望的奴隶。

“知足者富”,西方有类似的说法:“致富的最佳途径是减少欲望”。富有与贫穷是相对的。譬如你现在问我有钱吗?我说要看跟谁比,跟天下首富比,我这点钱算什么,简直穷的不得了。但是我自己并不觉得有所匮乏,反而很满足,因为别人再有钱跟我有什么关系。这就像庄子说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一只鸟在森林里做巢,只需要一根树枝就够了;土拨鼠到河边喝水,所需的不过是装满一个肚子。人只要懂得满足,那就是富有了。

至于“强行者有志”,这是我年轻时的座右铭。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志向,志向是指尚未做到的事情,要全力以赴。“强”有两个意思,其一是勤,就是很努力地去做;其二是勉强,勉强自己去做。譬如放假了,想要休息了,我再勉强自己多念两天书;今天晚上累了,想睡了,我还是勉强自己多念十分钟书。只有这样不断地勉强自己去做,坚持力行,你读书才会比别人更多一点心得。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或收获,不是经过自我勉强而得来的。像美国的乔丹打篮球,年轻时每天练习投篮,规定自己一定要投五百个才能停下来休息。如果没有自我勉强,人就会显示惰性,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真正的志向,除了强行别无捷径。

最后两句,“不失其所者久”,“所”是指本性与禀赋而言,亦即只有守住“德”才可能持久。我们知道四处奔波很辛苦,譬如经常换工作或经常迁移,或者出去开会东奔西跑。所以,不要轻易离开自己的位置,做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要造成不安定的感觉。“死而不亡者寿”有两个意思,第一是人死了,但他的精神和风范留下来,供后人景仰效法,这样的人才是真的长寿,否则就算活到一百多岁,死了还是什么都没有了。第二是回归“道”体,亦即永不消失。人若未能悟“道”,则“身死如灯灭”,因为真正恒存的只有“道”,我们的生命再怎么长存也只是个名字,名字有什么用呢?人没有不死的,但是要知道人的那一部分是不亡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死而不亡,因为有道作为归宿,这是道家的基本原则。我们常会在意身体有什么变化,但是如果经由有形的生命回归最后的根源“道”,即可化解不必要的执著,因为我们的精神会随着“道”而不断成长。譬如自知、自强,然后知足、强行、不失其所。这一路下来最后就“死而不亡”了,因为生命回到了原来的基础。

3。消除烦恼

道家对人的欲望与烦恼观察得非常细腻、深刻。老子主张对于人生的许多事情都要“保持距离”,才能够保全自己。“保持距离”是为了减少外界的干扰,尤其是耳目的干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十二章》)

五种颜色让人眼花缭乱;五种音调让人听觉失灵;五种滋味让人口不辨味;纵情于狩猎作乐,让人内心狂乱;稀有的货品,让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只求饱腹而不求目眩,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重视内在的满足。

古代所讲的“五色”依序是:青、红、黄、白、黑。这也是五行的顺序:青属木,红属火,黄属土,白属金,黑属水。看多了这些颜色,人就会眼花缭乱。譬如现代人早就习惯了七彩综艺,看电影、看电视、上网……花花绿绿很好看,到最后眼睛受不了,幼稚园的小朋友都开始戴眼镜。说明什么?你放纵你感官的欲望,就会带来后遗症,眼睛是为了看清楚,结果你反而看不清楚。

“五音”指宫、商、角、征、羽五种音调。“五音令人耳聋”,当然不是指耳朵真的聋掉,而是说如果经常在噪音影响之下,到最后就无法听清楚,产生听觉失灵的现象。就像现在立体声影院制造出来的电影音效,有时真叫人头疼。有时候反而愈单纯的声音,愈能让人感到深刻的含意。

“五味”也是按照五行的顺序来的:酸、苦、甘、辛、咸;酸属木,树上结的果子是酸的;苦属火,东西烧焦了是苦的;甘甜属土,土里长出来的庄稼是甜的;辛辣属金,冶炼金属时闻起来有一股辛辣的味道;咸属水,海水是咸的。有时候吃东西味道太多,反而不辨滋味,譬如吃满汉全席,几十样菜,到最后每样菜的味道也许就不记得了。

五色、五音、五味代表人的感官欲望,如果对这些欲望不知加以约束,恣意放纵,最后超过了限度,就会变成“求乐反苦”。至于狩猎作乐,虽说原野可以让人的生命尽量奔放,但是沉溺于此,不知收敛,时间一长,就会让人内心狂乱。譬如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放假的时候玩得太过头了,刚开学反而收不了心,心思很乱,不能安定下来。至于稀有的货品让人行为不轨,很容易理解。你不会听说有人去抢什么拖鞋、皮箱、卫生纸,要抢就抢钻石、黄金、珠宝,为什么?稀有货品,容易让盗贼有非分之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最后受到社会制裁。

圣人在面对这些感官欲望时,怎么办呢?为腹不为目。“目”指五色、五音、五味这些感官欲望。圣人让你吃饱喝足,生活得不错,但是不要有太多诱惑。为什么呢?因为人免不了受到诱惑的困扰,诱惑一多,人往往把持不住;如果总是随着外物奔驰,到最后人心都会发狂。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摒弃物质的诱惑,让我们回到内心,取得内在的满足。

这种想法,现代人不见得可以立刻接受。社会的发展让人眼花缭乱,产生各种欲望。有些人认为,如果没有欲望,没有消费,商业社会怎么办?经济不流通也不行。况且,叫我们回到颜色少、声音单纯的古代已经不可能了。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是不能够回头的,那你怎么办?只有设法收敛和约束自己的欲望,学会自我控制,不在这个充满欲望和诱惑的社会中迷失自己。譬如现在有些人每天看电视、上网,到最后会觉得心烦意乱,因为你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很羡慕,自己又得不到,就产生烦恼。这时候如果稍微约束一下自己,少看一点,少听一点,或是看到别人拥有的各种值得羡慕的条件也不动心,想到我自己有的别人其实也未必有,心理才会平衡。就好像小孩子有时候羡慕别人的玩具,忘了自己家里也有很多玩具;我们小时候住在乡下,羡慕住在都市里的人,但都市里的小孩反而羡慕乡下孩子,因为可以跟大自然亲密接触。所以,每一个人其实都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重要是你要安于自己的生命条件,珍惜这些,了解自己的限制,划定自己的努力范围,不随波逐流,这样就少了许多无谓的困扰。

4。以德报怨

人这一生用十六字就可以描述了: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悲、欢、离、合。怨,是其中之一。人跟人在一起相处,有时难免会有抱怨。你对我不好,我抱怨你,或者我对你不好,你抱怨我。双方互相抱怨,总觉得自己受委屈,这是人生常有的情况。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你认为如何?孔子说,这样不行,应该“以直报怨”;否则,“以德报怨”的话,何以报德呢?别人对你好,你对他好,叫做以德报德;别人对你不好,你还对他好,那对于对你好的人不就不公平了吗?所以他主张“以直报怨”。“直”在儒家来讲包含两个意思,一是真诚;二是正直,不扭曲心中的情感,按照正义的原则对待他人,让他人受到公平的待遇,就是以直报怨。但老子不这么认为,他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

重大的仇怨经过调解,一定还有遗留的怨恨;这样怎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圣人好像保存着借据的存根,而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行的人像掌管借据那样宽裕;无德行的人像掌管税收那样计较。自然的规律没有任何偏爱,总是与善人同行。

“和大怨,必有余怨”,这句话说得很深刻。与别人发生了重大的仇怨,就算和解了,也会留有一些小的怨恨,至少心中会觉得不平、受委屈,或者没有面子。从前的社会,甚至有代代相传的怨恨,子孙有时未必搞得清楚是怎么回事,虽经过调解,怨恨仍难以化解。如果这时候还说“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就不太合适了。所以,化解怨恨最理想的办法是从根本上就不要与人结怨。

圣人跟别人来往,给人金钱却不向人要债,自然无怨可生。“司契”总是借钱给人,所以宽裕和乐,受人欢迎;“司彻”负责收取租税,难免斤斤计较,受人厌恶。两者都是比喻,代表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我们要让自己不受怨,跟别人来往的时候,就要给别人留有余地。老子认为人活在世界上,有什么仇怨和解都来不及,何况还要以直报怨,更不要说以怨报怨了。“冤家宜解不宜结”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六十三章》直接说到“报怨以德”四个字。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所作为的,是无所作为;所从事的,是无所事事;所品味的,是淡而无味。大小多少不必计较,以德行来回应怨恨。

前三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是标准的老子思想。王弼的注解说:“以无为为居(居者住也,就是以”无为“作为基本原则;处于无为的状态中);以不言为教(不说什么话,以此去教导别人);以恬淡为味(饮食恬淡对身体比较好);治之极也(这是政治领袖治理百姓的最高境界)。”而“大小多少”,获得多获得少,居于大位还是安于小位,都不要去计较。如果别人对你有怨恨,你要“报怨以德”,用德行来回应怨恨。这是老子的处世态度。

老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因为道家的思想是一个整体观。人活在世界上,要从整个一生来看,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成败。跟别人来往,这人也许现在亏欠了你,将来说不定别人又来回报你。别人如果得罪你,你把它当成一种磨炼和考验,想到别人恐怕也有痛苦和烦恼。事实上,我们活在世界上,很多人给了我们恩惠。小时候,有父母老师照顾;进入社会,有长官同事照顾。我们照顾别人的时候,就不要老想着回报;你在这里得不到回报,说不定在那里的收获更多。我记得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用英文写论文不太有把握,请了一位在台大念过硕士的美国人帮我修改。改完之后我要付他费用,他拒绝了。他说当年他在台大念书的时候,也有同学义务帮他修改论文,所以他要回报,结果我运气好,回报到我身上来了。我当时就想,将来如果有机会帮助外国学生,就尽力而为,等于也把他对我的恩德回报在其他人身上。

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这样的心态来处世,好像一颗石头丢到水里,它的涟漪慢慢向外扩张,到最后整个社会都会充满一种信赖和谐的气氛。所以“以德报怨”是一个高超的社会理想,并不是单纯的德行修养而已,里面包含着深沉的智慧。它从万物一体的整体观看待个人生命、人类世界和社会历史。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有恩于人,也可能有怨于人,唯有抱着“以德报怨”的态度处世,至少在老子看来是非常适当的。

5。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语出《老子》,一听就觉得是要采取一种比较委婉、低调的方式跟人相处。先看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老子·五十六章》)

了解的不去谈论;谈论的并不了解;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对于这样的人,人们无从与他亲近,也无从与他疏远;人们不能让他得利,也不能让他受害;无法使他高贵,也无法使他卑贱;因此他受到天下人重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们小时候念书念到这里,开玩笑说教道家的老师最好不要说话,因为一说话就代表他不知道,他如果知道就不说话了;所以教道家很容易,进入教室什么话都不用说,跟学生笑一笑,就下课了。这当然是玩笑,事实上道家是把说话当成一种方便法门,说的时候尽量用比喻,因为很难直接去说清楚到底什么是“道”。

“塞其兑,闭其门”,塞住和关上的是感官的欲望,意思是你眼睛不要看太多,耳朵也不要听太多;因为看太多听太多,心就乱掉了,欲望就增加了。《庄子·应帝王》里有一个关于浑沌之死的寓言,说浑沌对别人特别和善,别人看他可怜,没有七窍,想报答他,就帮他开窍。结果“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为什么?欲望多了。“塞其兑,闭其门”是同样的道理。

然后,收敛锐气,排除纷杂,“和光同尘”。我们都知道要调和光芒,不要太明亮,一个有才华的人太亮眼了,别人看了会刺眼,会对付你。当领导也是这样,要知道有人上台,就会有人下台;上台是机缘凑巧,条件成熟,一旦任务完成,要懂得下台,让别人上来。至于“同尘”,混同尘垢,一般人都爱干净,不喜欢尘垢,但有时候在社会上做事,不能太清高;要知道别人有一些小毛病,你同样也有,只要无伤大雅,就不要太计较。《孟子》里有个故事,说齐国有一个叫陈仲子的人,非常有节操,他认为哥哥收了别人的好处,不跟哥哥来往,自己搬到外头去住。有一天他回家探望母亲,正好有人给哥哥送了一只鹅。过了几天,母亲把鹅杀了,做饭给他吃。正吃着,哥哥从外面回来了,说你不是说收别人的鹅不好吗,干吗吃呢?他听了立刻跑到门外,把鹅肉吐出来。孟子就批评他“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也”,只有变成蚯蚓才能做到他这种操守。所以不管儒家道家,都认为人在这世界上生存,必须尊重世俗的一般规范,和光同尘。这不是虚伪,而是一种谦卑,一种愿意体谅别人难处的处事态度。

接着,老子说了六个词:亲、疏、利、害、贵、贱。这六个词刚好两两相对:有亲就有疏,有利就有害,有贵就有贱。什么意思呢?不受外界的操控和影响。孟子说:“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如果别人很容易就影响你,让你觉得自己很不错,那别人也很容易让你觉得自己不行;因为你价值观的来源在外不在内。而亲疏、利害、贵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