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苑·经典美文2011年第9期-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分离有许多年了,她还是那么秀美,那么多情。在我的心里,她将永远不老,永远只向我一个人微笑。在我的梦中,我常常看见她,一个甜美的梦是最真实,最纯洁,最完美的。多少人生中的小困苦、小折磨使我丧气,使我轻看生命。可是,那个微笑与眼神忽然地从哪儿飞来,我想起唯有“人面桃花相映红”方可比拟的一点心情与境界。我忘了困苦,我不再丧气,我恢复了青春;无疑的,我在她洁白的梦中,必定还是个美少年呀!
春在燕的翅上,把春光颤得更明了一些。同样,我的青春在她的眼里,永远使我的血温暖,像土里的一颗籽粒,永远想发出一颗小的绿芽。一粒小豆那么小的一点爱情,眼珠一移,嘴唇一动,日月都没了作用,到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是一对刚开的春花。
不要再说什么,不要再说什么!我的烦恼也是香甜的呀,因为她那么看过我。
摘自漓江出版社《老舍散文精编》
橘子不要哭
作者:李碧华 字数:531
我们从未发觉,一年四季都有的橘子,其实是一种感情相当丰富的水果。吃橘子,剥皮渗了满手泪,刀切流了一桌的血。没有一回,它不是默默地表达了一份伤痛。
一般人都不珍重橘子,它太寻常。常青的果树,不受节令限制,无所谓“当造”,欠了争分夺秒去享用的刺激。一度,因天气变坏,略为歉收,橘子的价格高了些,但很快又恢复本来的身价。
人们对橘子的认知,始自初生,甚至在母亲子宫内,已经在吸收丰富的维生素C。专家认为 “橙色”可将人的食欲推至最高点,大家见到这颜色,联想到的,都是熟悉、安全、开胃、有益、甜蜜……
习惯了橘子,像习惯了一朵美花,像习惯了一个爱人。一个人对一个人永恒不变地好,往往只换来双方的疲倦。大脑皮层的细胞,为了保护自己在新刺激到来时有能力应付,便抑制地不再冲动,反正它都在了。
有没有想过,红黄合体的鲜明,甜汁四溅的乐观,不是橘子真正的性格。橘子的“骨子里”,内心深处难理解。在台湾它唤“柳丁”,又是柳又是丁,听来漂泊而寂寞。
橘子笑的时候,取悦大众的时候,免不了流血流泪。我想说:“橘子不要哭。”
但这却是自然定律。
摘自花城出版社《橘子不要哭》
男女之间的友谊是否可能
作者:(法)莫洛亚 字数:595
我和他一样相信,一种单纯的友谊,灵智的或情感的,绝不是女人生活中的基本情操。女人受到的肉体的影响,远胜过于她们自己所想象的程度。凡她们在生理上爱好的人,在她们一生永远占着首位,且在此爱人要求的时候,她一定能把精神友谊最完满的男友为之牺牲。
一个女子最大的危险,莫过于令情感的友谊扮演性感的角色,莫过于以卖弄风情的手段对待一个男友,用她的思想来隐蔽她的欲念。一个男子若听任女子如是摆布,那更是危险。凡幸福的爱情中所有对于自己的确信,在此绝找不到。梵莱梨有言:“爱情的真价值,在于能增强一个人全部的生命力。”纯粹属于灵的友谊,若实际上只是爱的幻影时,反能减弱生命 力。男子已迫近“爱的征服”,但猜透其不可能,故不禁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无用。洛朗斯还说:“我拒绝此种微妙的友谊,因为它能损害我人格的完整。”
男女友谊这错杂的问题至少可有两种解决方式。第一种是友谊与爱情的混合,即男女间的关系是灵肉双方的。第二种是各有均衡的性生活的男女友谊,这样,已经获得满足的女子,不会再暗暗地把友谊转向不完全的爱情方面去。洛朗斯又说:“要就要完全的、整个的,不要这分裂的、虚伪的情操,所有的男子都憎厌这个,我亦如此。问题在于寻取你完整的人格。唯如此,我和你的友谊才是可能,才有衷心的亲切之感。”既然身为男子与女子,若在生活中忘记了肉体的作用,始终是件疯狂的行为。
。电子书下载
未来中国的走向
作者:温家宝 字数:811
对未来中国的走向,人们非常关注,我愿意借今天这个机会,谈谈我的看法。
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充分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国家。在人类历史上,在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中形成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真正的民主离不开自由;真正的自由离不开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的保障。目前中国社会还存在着贪污腐败、分配不公以及损害人民群众权益的种种弊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
我们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中国曾经是封建主义影响很深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历十年“文革”的浩劫,在开放的环境下又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我们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和批评政府,使政府不敢懈怠、避免产生腐败。
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司法公正问题和廉政问题等,许多发达国家都曾经遇到过。对各国的成功经验,我们要认真借鉴;对别人走过的弯路,我们不应重复;对世界面临的难题,我们要同国际社会一道来破解。
我们要创造更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更加自由的学术氛围,让人民追求真理、崇尚理性、尊重科学、探索社会的法则。做学问、搞科研,尤其需要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只是温家宝总理今年6月27日在英国皇家学会演讲内容的一小部分摘录,篇幅不长,信息量却极大,就像一部权利宣言书,光是“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这一句,就涉及公民权利的方方面面,这些正是对演讲主题“未来中国的走向”的部分回答,即30年改革开放是中国公民权利不断扩展的过程,这个过程远没有完成。)
摘自《南方周末》2011年6月27日
刀匠
作者:几米 字数:246
我做刀做了四十三年。每一把刀,都是我的心肝宝贝,我替它们编了号,取了名。我跟它们心电感应,它们干了什么事我都一清二楚。
我卖出去的刀,总共杀了约三十万头牛,七十五万头猪,十二万只羊,四万只兔子,九百只狗,三十只猫,九十七万只鸡,六十二万只鸭,十三万只火鸡,还有二十八万只各种奇奇怪怪的鸟与兽。
昨夜,我的一把刀杀了人,连续砍死五个人。我第一次为我的刀,放声大哭。该死的人啊,怎么可以拿无辜的刀杀人呢?它只是软弱善良的孩子,它什么事都不懂啊……
与岁月同等心跳
作者:简媜 字数:656
有些迫不及待的短句,突然在天空的云尾挂单,在沐浴的澡盆闲荡,在晾衣的衣架上跌落;或者在早晨起床束起窗旗,随着阳光将我的脚踝染黄,或是切菜的砧板上,有一截菜蔬变了颜色,哀哀喊痛。
我不知道如何收留它们,只好都记下来。这些不速之客。
有时,生活没什么惊天动地的目的,只化约到还活着这么个简单的念头。不太关心四季递嬗,或是人事转移。出门,自然得换一副面目一套语言,可是独处,尽管把帘子拉密,赤裸裸地行走。奇怪的是,并不觉得寂寞,并不觉得禁语了一天一夜。
是什么声音在与我对谈?什么样的精灵与我一起生活?
应该是个抒情的人无疑,大自然以我的七窍作他的洞箫。
小时候自己在竹篁下办宴席,把远处菜圃的苦瓜架想象成闺房,河圳当成灶头,朱槿花墙拟为梳妆台,给自己一段故事,随即穿梭于阡陌田埂:娶亲、办桌、发大饼、给红包……那些无知的云翳、稻浪,都变成可以解释的存有,大地还是农人眼中的大地,可是,已变成我独自拥有的秩序,我的初发心人生。
玩累了,觉得一个人有些孤单,让闺房、灶头一一消逝,复原为苦瓜累累的藤架。也提不起兴致找友伴再玩,都知道的故事,都有数的结语。
想象的精灵偶一不再,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敲门,什么时候遁影。
有时候也像孩子,不会捆绑自己的行李,才叮叮咚咚掉出这么些小句,就记下来自己欣赏,也不纳为创作。我将自己摊成稿纸,让岁月前来点苔。
想起纵浪大化这句话,忽然窃喜,忽然悲哀。
加尔各答车站的塑料杯
作者:张小平 字数:929
当心灵被利他的公德唤醒后,我们需要的,有时候仅仅只是一个塑料杯。
印度夏天热,常遇到40℃以上高温天气。政府替市民考虑,在很多公众场所提供免费饮水服务,或配置纯净水机和一次性纸杯,或安装上新式的直饮机。唯独在加尔各答长途车站,一樽大铁桶横亘在入口处左侧,旁边孤单地搁着个塑料杯。这种与众不同的供水方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早在8年前,车站站长桑贾担心乘客中暑,就率先摆出大铁桶,还配置了3个瓷杯。可是不久后,问题出现了,有人喝水时不小心,或放杯时不注意,将瓷杯摔到地上……通常不到半天,3个瓷杯就全摔碎了,再想喝水的人没杯子,叫喊着提意见。这样一来,车站耗费了不少钱买杯子,还招致了大量投诉。
桑贾发了愁,将瓷杯更换成摔不碎的钢杯。谁料到一天刚过,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人将杯子塞进行李袋给偷走了,车站买了新的添上,照样不时丢失。再没有好办法解决杯子问题,车站打算撤销供水服务。
那天,桑贾正失落地望着铁桶,有个男孩捧着透明塑料杯走近它。男孩盛满水,并不急于喝,而是将杯子高高举起,举到头部斜上方约20公分处才仰起头张开嘴,慢慢地将水倒入嘴中。桑贾好奇地问,为何不把杯子直接放进嘴里喝?孩子将塑料杯放到水桶边,笑着说,这样就可以方便其他人,让他们也用到干净的杯子。
桑贾恍然大悟:原来孩子以特别方式喝水,是为了避免“污染”杯子,留给后来者放心饮用。孩子尚且懂得顾及他人,何况其他人?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学起孩子的姿势喝水,然后把杯子交给后面的人,让他也远离嘴巴喝。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人人都将杯子放在离嘴20…30公分处喝,一只塑料杯被数百人传递使用后,依然崭新如故,洁净如初。
采取这种方式喝水,供水服务得以保留下来,连同铁桶和仅配塑料杯的传统也一直保留至今。今天,如果有陌生人走近,周围就会有人走上前,示范过仰头喝水后,骄傲地说,你别小看了这杯子,它已让成千上万人喝到了干净的水。
在心灵被利他的公德唤醒后,一个普通塑料杯,就这样神奇地满足了众人的饮水需要,还远远超过了钢杯的坚硬持久。
摘自《辽宁青年》2011年第2期
我爸
作者:周云蓬 字数:2963
我的爸爸不是那谁谁,不然,我会大吼一声,报出他的名字,保准把厄运吓得一溜烟地跑到别人那里去。
在铁西区小五路的某间平房里,我爸爸趴在炕头哭,我妈妈趴在炕梢哭。我爬到爸爸那儿,他说,去你妈妈那儿,我爬到妈妈那儿,她说,到你爸爸那儿去。这个场景定格在我人生的开始,大概那天医生确诊我患上了青光眼,有可能导致终生失明。后来,妈妈带我千山万水地治眼睛,爸爸在家里上班加班,维持生计。我们经常会在异乡的医院里,或者某乡村旅馆里,接到来自沈阳的爸爸的汇款,还有搜罗来的宝贵的全国粮票。药没少吃,路没少走。最后回到家,眼睛的视力终于还是彻底消失了。
记得,爸爸第一次跟我郑重地谈话,也仿佛是对着我的未来谈话:儿子,爸爸妈妈尽力了,治病的钱摞起来,比你还高。长大了,别怨父母。我有点手足无措,想客气两句,又有点心酸。
我爸爸叫周丛吉,老家在辽宁营口大石桥。上世纪60年代大饥荒时,跑到沈阳当工人。他是个挺聪明、挺有情趣的人。或许晚生几十年,也能搞点儿艺术什么的。
他爱养花,我们家门前巴掌大的地方,他伺候了好多花花草草。上世纪70年代末,电视机像个飞碟似的,降临在我们贫瘠的生活中。先是邻居家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我们整个向阳大院的孩子们,都炸了窝,每日流着口水,盯着人家的窗户。接着,排着队,帮他家劈劈柴,打打煤坯,就为了晚上能搬上小板凳,去他家看《大西洋底来的人》或者《加里森敢死队》。这时我爸爸闪亮登场了。他骑上自行车,到沈阳的大西门,电子零件市场,买线路板、图纸,埋头钻研,终于有一天,咣的一声,我家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桌子上,那堆三极管二极管,乱七八糟的线路,亮出了雪花飞舞的画面,穿西装的念新闻的主持人,在雪花里扭来扭去。我们家有电视了,九寸的,是我爸爸装的,太骄傲了。
在工厂里,他也是把好手,车钳洗刨各种工种全能拿得起。后来,他被评定为八级工,大概相当于高级技术工人的职称了。可是,我越来越不喜欢这样的爸爸,以及工厂的噪声、冶炼厂的黑烟。那时,我开始读泰戈尔的作品了,什么“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而我们家门口,只有一个下水道,再向前是个臭垃圾箱,紧接着还是个下水道。爸爸每晚都要会见他的同事,讲车床、钢管,抽烟,喝酒,妈妈在外屋地(东北方言,对门厅兼厨房的称呼)炒花生米,我们要等他们吃完才能上桌。而且,像所有工人阶级的爸爸一样,让全家人害怕他,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比方我们在唱歌,这时他回来了,吆喝一声,全家都灰溜溜的,屁都不敢放一个。
所以,每个人的叛逆,都是从反抗爸爸们开始的。
我很记恨他还打过我。有一次,我从外面回来,一下子,把盖帘儿里刚包好的饺子踢翻了,我爸爸上来就给了我一巴掌,我很委屈,因为眼睛看不清楚,就为了一点饺子他就打了我。爸爸也很反对我读书,有一回,妈妈带我去书店,买了将近20元的世界名著。回家后,爸爸很不高兴,说花了这么多钱,这个月,你的伙食费可快没了。有时候,我会偷偷地设想,如果生活里只有妈妈,没有爸爸,那该多么愉快。
不满的情绪,和身量一样在长大。战争终究无可回避地爆发了。
在我十六岁的时候,我已经可以上桌喝酒了。一次,亲戚来家,带了一瓶西凤酒,我喝得多了,躺在火炕上,我内火外火交相辉映,和爸爸一言不合,吵了起来。他也有点醉了,拿起拖鞋,照我脑门儿上一顿痛打,用鞋底子打儿子,那是很有仪式感的老理儿呀。
我是新仇旧恨涌上心头,加上酒劲儿,冲到外屋地,抄起菜刀,就往回冲。好几个人,拦着,把我拖出门。据当事人跟我讲,我一路喊着,我要杀了你,嗷嗷地,街坊邻居都听见了。真是大逆不道。后来,我爸爸问我妈,儿子怎么这样恨我,到底为了啥?
跟爸爸的战争,让我成熟了许多,明白人长大了,就应该离开家,到世界里去讨生活,能走多远就走多远。我去了天津、长春,一年回家一两次,爸爸劝我努力当个按摩大夫,很保靠,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我不以为然,尤其是他设计的,我偏不干这行。这时,爸爸也达到了他一生的顶点,由于技术出众,当了一个小工厂的副厂长。好像还承包了个项目,不过不久,就下来了。他经常唏嘘,那时有人送红包,不敢要,拿工厂当自己的事情去做,结果也没落下好。
1994年,我大学毕业,爸爸去沈阳火车站接我。从浪漫的校园里,从光辉的名著里,从对姑娘们的暗恋里,我又回到了破败的铁西区,几口人拥挤在一起的小平房。爸爸抱怨,当初不听他的话,学文学,结果工作也找不到。于是,他带着我去给校长送礼。这时,我看到他卑微的另一面,见了宛若知识分子的校长,点头哈腰,大气也不敢喘,把装了一千元的信封和酒,强塞入他手里,拉起我,诚惶诚恐地走了。回家,还念叨着,人家是辽大毕业的。后来,中间人告诉我们,没戏。我爸爸毕竟是工人阶级,有觉悟,一听不好使,就去校长家把钱要了回来。
对于家乡的失望,让我们越走越远。然而,父母老了,他们只能在身后,踉跄着唠叨些盼望和祝福。BB机出来了,手机出来了,电脑出来了,他们无视这一切,还专注地天天看着电视,用座机给远方的儿子打长途电话,害怕电话费昂贵,又匆匆地挂断。有一年,我在异乡,接到了爸爸的一封来信,他很当真的,告诉我,知道我在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