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村里种地去-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自制淀粉需要大量的水,所以方文才选在古井河道旁边,去掉了粉渣滓,漏下去的乳白色水里面就含有大量的淀粉了,这时候用桶或者大缸装起来,大约要放一天左右,让里面的淀粉沉淀下来,这时候把上面的水舀出来,下面就是淀粉了。
这种原始的工序走下来,水和淀粉的比列大约是100比1,一缸水只能得到下面薄薄的一层淀粉,这时候还不算完,需要把淀粉用小铲子铲出来晾晒,晒的时候要分成拳头大一块块的,随着淀粉里面的水分蒸发,才慢慢的捏成粉末,直到最后彻底晒干也就是市面上出售的淀粉了。
而粉条的制作也比较简单,拿一个瓜瓢,底部打满小孔,把和好的淀粉放进瓜瓢里,下面是烧开的沸水,这时候用手掌去拍打瓜瓢里的淀粉团,这样底部的小孔就会漏下粉条子,落到沸水锅里煮一会成形,接着捞起来晾晒干。
粉条要吃的时候,一般用开水泡涨,然后在锅里煮一会就可以吃了,因为干粉条本来就是煮好后晒干保存起来的。
——————————————————
这边一定好,方文就去找到王麻子家,让王雪每天帮忙收购蔬菜,也就是每天傍晚负责清点和记录,给村民们算下价格,过几天鱼庄开业了在到鱼庄帮忙,两份活计是可以兼顾的。
王麻子热情的留他吃饭,方文推辞掉又赶到了二叔家,昨晚上他是和李大嘴一起回来,半夜一个堂哥方华充当了司机给铺子里送了今天的菜,也就是之前四轮车主人,平时以给人拉砖头条石为生计,活不多,空闲就在家里务农,现在过来当专职送菜司机,方文也可以清闲下来,不然每天半夜往店里送菜就不用干其它的事了。
李大嘴已经在清空家里的农作物了,上千斤的嫩玉米全部都会在店里出售出去,不留老玉米,另外的菜地也全部清空出售,然后把几亩地给方文种植野果。稍后李大嘴会先去学开车,店里生意好就用重卡送菜,生意一般就用四轮车送。
不过这些土地仍然不够,方文现在到二叔家也是为了土地的事情,二叔家连着二婶,爷爷奶奶,妹妹,一共是五个人的土地,大约有七八亩,方文打算让二叔家的土地全部清空,也用来种植水果。这样爷爷奶奶也可以清闲下来,以后安心享福就行了。
到此,方文能使用的土地已经多达二十亩,不过还是够,具体的稍后在合计。
说到土地,以前在村里因为土地分配的事情经常大大出手,吵架声能把天上的老鹰都给震下来。
回过去十几年,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已经到了颠峰,而村里土地早就分配好了,只有在老人们去世,村民们搬迁出去,在有就是家里的女子出嫁后才会空出土地,而村里的下一代渐渐长大了,父母长辈们都想给自家孩子争取到土地。
一有土地空出来,马上就会开大会讨论如果分配,谁家的孩子先分配土地,这个时候往往就意味吵架的时候到了,要知道一但分配了土地,孩童长大了有土地可种就能养活一大家子人了,方文也是在十岁的时候才分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土地。
不过虽然村里经常吵架,偏偏这交情就是吵出来,亲戚,亲戚,不怎么走动,这亲戚关系就淡了,村里人吵架增加感情估计也是如此吧,一吵架八卦就出来了,能热闹好一阵子,村民互相串门发表看法,这一来二去的,反到感情更加好了。
时过境迁,到了现在,大量土地空了出来,荒凉一片,谁愿意种植就拿去吧,前些年有土地税收的时候更加明显,现在土地税收没了,中华大地结束了几年千来的土地革/命,农民兄弟们也真正的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PS:或许书里面缺少了大众喜欢的高/潮情节,但这种平平淡淡就是村里的生活,我会用心写完这本乡土小说,喜欢的书友们请多支持,求收藏,推荐票。
第九十章 粗布麻衣
一路走进方家大院,只见近日里村里多了些生气,盖因马上就是暑假了,高考成绩也早已经出来,村里的孩子们也多起来,不过到了如今,村民们对谁家孩子考上大学都表示很淡定。
没办法,这些年扩招太严重了,中考一过,没考上高中分数线,也没关系,县里的普通高中只需要多交几百块钱,就算你中考成绩是零蛋都可以继续读高中。
高考后,只要你的成绩不烂到惊天动地,总能找到一个专科学校就读,提前是你只要舍得花钱。
不过大浪淘沙,只有考上本科线在村里才会引为谈资,作为正面教材,因为在村里普通的家庭,只要没考上本科一般是不打算供自己孩子读专科的。甚至即便上了三本线,但因为学费太高,很多村里的孩子都会选择补习一年争取考二本以上,而全免学费而且还是补助的军大,也是村里孩子的首选。
临近七月,村里就多了许多中考、高考完的半大孩子们,无论中没中榜,都不太可能出去旅游放松啥的,几乎都留在村里帮着干些农活,把猪养肥了,卖了后才是学费。
一般中考过后,村里的孩子会选择读高中的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年纪不过十五六岁的半大孩子都会选择在家务农或是外出打工,或是等年龄一到就选择参军,在城里招兵名额往往很难完成,但在村里往往是七八十个小伙子去竞争,而每年一个镇的参军名额大概在十个人左右。
方家大院这些年也不知道怎么搞的,男生一代在读书上几乎全军覆灭,只有一两个读了大学,反到是女生们到有七八个读了大学,看看日子,也快放暑假回来了。
方文自己也是高考没中的,当年那会离专科线都相差甚远,以往也是作为反面教材的人物,如今却是不同了,坊间传闻:他这些年在外面打工其实是挣了大钱的,不然怎么有钱在省城开铺子,还买了辆重卡,鱼庄也要开业了,听说还在寨子上面养了鸭子,而且还成了畜牧站的干部。
这一来,亲戚们难免会找上门来给自家落榜的孩子找条路,碰碰运运也好,今日正好家里有孩子落榜的亲戚们一碰头,就结伴找到了方文爷爷那里。
正巧了,方文这时候也正好到二叔家,爷爷一辈有十五个兄弟,嫁出去的姐妹更是无数,传了几代下,早就开支散叶了,在村里也是一个大家族,半大孩子更是不计其数。
“文叔来了。”一个半大孩子眼尖,连忙叫了一声。
方文有些疑惑的看着坝子里的情况,来了好几个婶婶,还都是带着自家孩子来的,这时候在帮帮奶奶和二婶收割'麻',此麻非彼麻,这种麻是古时候用来织布用的。
从远古开始,人类最初用树叶、兽皮当衣服,到后来就发现了一种植物'麻',织成粗布做成了衣服,在后面学会养蚕了,才有了丝绸;在后来种植棉花了,就有了棉衣;在到解/放初的'灯草绒''的确良'等纤维衣服的问世,到了如今制作衣服的原材料实在是太多了。
而在大中华历史长河中老百姓的主流衣服'麻衣',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代人要想买一件纯麻布衣服还真不容易。
不过在比较偏僻的村里,这种高约一米左右的青色麻植物依然在使用,不要根茎叶,只取主干外面一层层薄薄的皮,把皮撕下来后是青色的,需要浆洗后晒干就成了白色,不过这种白并不纯粹,带着点淡淡的黄。
麻的韧性是非常强悍的,不然也不可能被古人们选为做衣服的原材料,又因为麻的成活率相当高,一生长就是一大片,一年就可以成材收割,而且收割也非常方便,浆洗一下晒干就OK了。有一个原始的织布机,就可以织成粗布做衣服。
不过要把麻从主干上撕下来是个非常考验耐心的事情,相当枯燥和无聊,好比让你剥一天西红柿的皮会是什么感受,一件麻衣所需要的材料,往往要一个人耗费几天甚至十几天的时间才能搞定,这还只是原材料,要织成布就更耗费心力了,所以在古代一套粗布麻衣往往要穿很多年。
现在在村里当然不可能在用麻来织布了,因为在穷也没穷到这个地步啊,但是麻丝却可以拿去专门的店里织成'蚊帐',这种纯麻蚊帐不仅透气好,还有隔热、安神、不起风等种种妙用,解/放初期在村里是婚嫁的必须品。
麻丝也可以用来纳布鞋底,做成罩子,缝补家什等等,真要说到实际用处,其实都可以很容易买到替代物,但在村里很多家庭每年都会做点麻丝存放起来,或许这是一种村里人已经习惯了的传统吧。
虽然村里人会收割麻,但如方文眼前这样铺满了整个坝子的情况却是少之又少,因为不值钱也用不了啊,方文疑惑的问道:“奶奶,你们收这么多麻什么啊。”
“不干啥啊,这不,你婶婶她们正好也没事,过来唠话,就顺便帮着割了点回来。”奶奶笑呵呵说道,然后就招呼大伙先收工歇息了。
方文很想说:这才收割了点?坝子里全都是,没个几个背篓也背不回来啊,不过也只是惊讶而已,回过神来,连忙和几个婶婶打招呼,另外几个半大孩子辈分就比较乱了,有平辈的,也有比他低一个辈分的,还好没有高一个辈分的出现。
众人进了堂屋,二婶拿出一碟粗碗,没一会缸钵里的老鹰茶就去了大半,天热越来越热了,只是奇怪最近都没怎么下雨,不过每年村里都会有几场大暴雨出现,估计也快了。
“奶奶,爷爷和二叔去那儿了?”方文疑惑的问道,这个时间地里也没啥好忙的啊。
“去山上掰包谷棒子了,你昨儿不是说全给卖了吗。”奶奶解释道。
“恩,不光要把包谷买了,其它种的也都全买了,这事我现在去找爷爷说说。”方文说到这儿就打算去山上帮忙,他力气大,帮着挑玉米回来正好。
“别急,你婶婶她们今天来找你有点事。”奶奶一口叫住了他。
方文也反应过来,见几个婶婶都有些不好意思,几个堂弟侄儿也都没开说话,方文也就主动问道:“婶婶们,有啥事你们尽管开口,能帮的我一定帮,咱们又不是外人。”他这话说的也有底气,存款现在有一百多万,不心慌啊。
见几个平时比较八卦的婶婶都不说话,奶奶只好开口说道:“文文啊,小军他们几个这不是没考上吗,又不想复读了,你看能不能帮着安排工作啥的。”
方文刚才一瞬间也猜了个七八分,想了想开口说道:“成啊,这样吧,我在合计合计,把闲在家里的小伙子都叫上,下午到我家里去咱们在商量商量。”
PS:今天时间比较赶,这章字数比较少,明天会多更一章。男篮三连败了,看着揪心啊!
第九十一章 乡间
漫步在山道上,方文顺把抓起一把青须草,这种草整个主干很细,一溜光,只上尖上有一个花朵似的枝叶,掐掉上面的枝叶,剩下二十厘米长的主干刚好可以用来编制装蟋蟀的小笼子。
斗蟋蟀在宋朝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到了现在几乎轮为了无人问津的昆虫,在村里只有小孩子才会抓来玩耍。
方文拈了三根青须草,指尖飞快的编制起来,几分钟后,一个婴儿拳头大,活灵活现的青色小笼子就OK了,轻轻一扭上面的小开关,笼子的缝隙就会变大,抓两只蛐蛐放进去,用一根草栓着笼子提在手里,哼着山歌别提多心旷神怡了。
山上的种的玉米多了,蚂蚱就也多了,叫声响成一片,这蚂蚱在村里除了能用来钓鱼钓青蛙,貌似也没什么用,只是啃食玉米叶子,叶子本就无用,到也没什么危害。
“呜呜~~~~”一道犹如牛角的声音传来,低沉而悠远。
方文疑惑的望着山坡上,忽然想到了什么,脸上露出了笑容,脚步也快了几分。
几分钟后,绕过了一片玉米地,来到了几棵香樟树下,几个七八岁的孩童正在费力的砍着枝条,还有一个孩童已经爬上到了树上,吃力的拉扯着一根大枝条,想要扯断下来。
“你们几个放假了?”方文出声问道。
“是文叔呢。”
“文叔你怎么到山上来了。”几个孩童叫嚷起来。
“呵呵,叔到山上地里去看看,你们这是在做牛角?”方文见一个小孩手里拿着一个粗糙的筒子,想来刚才的声音就是这个发出来的。
“是呢,大军从学校拿了一个回来,他说会做就带我们来了。”一个孩童老实的说道。
“文叔,我下来了,接下我。”树梢上,方大军大声的叫喊道,上树容易下树难啊。
方文笑了笑,“你这小子,快下来吧,小心摔着。”
香樟树生长高大,树干粗糙,小孩爬上去还真是比较危险,不过村里的孩子不会爬树的还真不多见。
没一会,方文就稳稳抱住了小侄儿方大军,这是个孩子王,是儿童界村里这一带的'扛霸子',那里有破坏,那里就有他的身影。
“文叔,给会做牛角吗,教教我吧。”方大军长得虎头虎脑的,穿了件小背心,皮肤黝黑,不过十来岁,胳膊上已经有肌肉疙瘩了。
“你不是有一个吗?”
“不是我做的,是昨天上学的时候,'兄弟伙'送给我的。”方大军乐呵呵的说道,他是七老爷家的孙子,父母在外打工,少了些管教平时野得很。
方文在心理感叹了一句,这么小就有兄弟伙了,“恩,我只教一遍,你们看好了。”
说完,方文三两下就上了树,先不说他本就力气大,当年在工地上的时候,爬钢管架子可比这个难多了,一上树几下就扯下几个大枝桠,然后离地还有几米高就跳了下来,或许是最近时常喝葫芦酒,这身体感觉更强壮了。
“看好了。”说着,就取了几十厘米长,硬币粗的一节树枝,用弯刀在上面划着斜线,刀势不能断了,画了斜圆圈,一刀划到末尾,圆圈中间留两指宽的距离,这时候从上面撕下来,这树木的连在一起的模样和削下来的苹果皮差不多。
这时候从最上面开始往下顺着裹,一层包着一层,每层露出一半的树皮,因为树皮比较厚,没一会就越裹越大,越裹越长,到最后树皮裹完就成了一个大喇叭形状,和牛角的样子差不多,裹得越大,声音也就越大。
“哇哦,文叔好厉害啊。”方大军啪着手叫道。
方文呵呵一笑:“回去把树皮在水里泡一泡,晒干后就能放很久。”
这时候还不算完,在取一节青色的小枝条,五厘米长,比筷子细一些,然后用刀背在枝条皮上刮几下,轻轻一拧,这节树皮就完整的取了下来,放进嘴里抿嘴一吹就能发出响亮的叫声,似鸟非鸟,声音非常特别。
然后把这节枝条皮包裹进刚才的树皮角里面,用来作为发声器,方文拿起树皮角猛的就是一吹,“呜呜~~~”这声音比刚才听见的大了好几倍,低沉,苍凉,又隐隐带着点战火硝烟的味道,震慑人心,这种号角声在古代就代表了战争。
“我要,我要,文叔你送给我吧。”最小一个五六岁的丫头叫嚷着。
“呵呵,给你了,叔还有事就先走了,你们有空到叔家里来玩,叔给你们做好吃的。”方文摸了摸几个小孩子的头,又让大军好好带着弟弟妹妹就上路了。
“好了,我大佬走了,下面我来教大家怎么做牛角。”方文军手拿弯刀大声叫道,一个简单的树木角,能让村里的孩子玩上很长一段时间……
————————————
“文文,你怎么上来了。”二叔的声音远远传来。
方文瞧了片刻,才看见二叔和爷爷都在玉米地里,爷爷把玉米掰下来扔进地上的箩筐里,二叔随后把玉米秆子砍掉整理的码在坡坎上,村里山坡上的蘑菇,其实就是因为玉米秆子的腐烂而来的,有些村民家里不缺柴火,玉米秆子就堆在山坡上任由其腐烂,有一定几率被土地吸收,来年这个地方就会长出野生的蘑菇,另外腐烂的树木也容易形成蘑菇生长的环境。
其实玉米秆子的用途也比较广,只是需要技术利用起来而已,比如用来生长蘑菇,木耳等,或是用来当作马的食物,不过牛却是不吃玉米秆子的。
“反正也啥事,家里玉米这么多,就来帮忙了。”村里一户普通的家庭,每年至少会种植上千斤的玉米,多的有三五千斤,收割和晾晒都比较消耗体力。
“成啊,多了你帮忙也快些。”爷爷笑着说道。
很快,方文就加入了劳作,背着一个背篓,丈着力气大,皮肤又不怕毛虫和玉米叶的边锋,没一会就把背篓装满了,然后就回过来砍玉米秆子。
在油菜花地里穿梭是一种享受,感觉被花儿包裹起来,但在玉米地穿梭,没干过农活的人就惨了,一会儿身上就会多出N道小伤口,玉米叶子的杀伤力非常强悍。
上千斤的玉米当然不可能一天就摘完,不然也卖不出去啊,虽然嫩玉米只要不剥掉壳放在冰箱里能放到冬天,但是口感就差了许多。
摘了两三百斤,估计也差不多了,后面在摘几天也就完了,然后三个爷们又开始砍青菜,至于南瓜,黄瓜,冬瓜,丝瓜这些都是不占土地的,寻一棵单独的树木,在下面点上种子,藤条就会爬在树上,要吃的时候摘下来就行了。
两个小时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