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实际古往今来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自己而奔波操劳,或是充实自己的精神,或是坚固自己的身体,或是维护自己的人际,仅有极少一部分人会考虑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为全人类的繁荣而绞尽脑汁,为天下人的苦难而忧心忡忡。
东晋王朝虽然涌现了一大批混蛋,但也不一些真正为民请命的所谓贤人,虽然他们对于全人类的发展贡献有限,但与草菅人命之徒终究还是高出太多了。
石勒统一北方之际,东晋王朝的朝臣们也在着手清理苏峻之乱的残余势力了。
329年正月,高级国务官陆晔联合弟弟左副行政长官陆玩,一起说服了苏峻的部将匡术,让他献出了台城,归降勤王军。原来被苏峻控制的官员得知这一喜讯,纷纷前往投奔,并拥护陆晔担任宫城军区司令官,陶侃则让毛宝镇守台城的南城,由邓岳镇守西城。
石头城中被挟持的官员们也准备投奔勤王军,刘超和钟雅等人密谋带着司马衍逃出城去,不想被苏逸的部将任让发现,被砍了脑袋。
但城外大势所趋,勤王军节节胜利,建威将军府秘书长滕含很快击破苏逸大军,并将苏逸斩首,温峤则在秦淮河一举将苏硕斩杀。整个石头城守城的将领只剩下韩晃一人,被迫放弃城池,率军投奔曲阿的张健,而张健不久便被扬烈将军王允之击溃,郗鉴的军事参议官李闳乘胜追击,在平陵山将叛军彻底剿灭。
王允之是王导的堂弟王舒之子,在家族青年一代中算得上是佼佼者,尤其他的名字很是耐人寻味。其实在东晋之前,国人的名字基本都是单字,但到了东晋之后,双字的名字越来越多。
究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随着清谈的昌盛,天师道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在经过了西晋的积淀之后,到东晋已是非常普及,与道有关的文字也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甚至融入名字里面,成了一生的符号,像“之”“道”“玄”这类字又很少会被统治者避讳,于是大量应用于名字之中,而等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盛兴,以“僧”“法”“慧”“元”等为名的人也多了起来;二是大家族人丁兴旺,单字的名字很难瞧出其辈份,而双字则为此提供了便利,琅邪王氏为此做出了很大贡献,后来许多士家大族纷纷效仿。
王允之算是这方面的领头羊,在他之后涌现了一大批以某之为模板的人名,而且这些人名中也不乏一些名人,像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刘牢之、顾恺之、刘穆之、陈庆之、祖冲之,等等。
虽然大祸终于尘埃落定,但建康宫城已成一片废墟,皇帝司马衍只能暂时住建平园,温峤于是提议把首都迁到豫章,三吴的豪杰们则请求迁都会稽,只有王导认为:“孙权刘备都曾说建康是帝王之家,古时候的帝王,绝不会因为穷富而迁都,只要能推广农业,勤俭节省,何必忧愁衰败,如果荒废耕田,乐土也终会变成废墟,而且北方贼寇正密切关注我们的一举一动,一旦露出懦弱之相,逃向蛮荒之地,对外既丧失威信,对内也不会平安,恐怕不是良策,应以一变应万变,力保镇静,则人心自然安定。”
以王导的地位威望,他既这么说了,朝臣们自然也不好反驳,于是朝廷着手重修皇宫,并任命禇翜为建康市长,禇翜极具治理州郡之才,很快就使京城从战乱中恢复过来。
(本章完)
第101章 燃犀温峤()
329年正月25日,逃到历阳的祖约终究势单力孤,连夜带上仅剩的几百名士兵投降后赵。
祖逖当年何其忠勇,但他的弟弟却如此草包,不但没能坚守作为封疆大吏的底线,当决心谋反之后却又犹豫不决,前怕狼后怕虎,终于被虎狼吞没。
虽投奔了后赵,可惜祖约赶的时机不对,正好是石勒统一北方的节骨眼,为了宣扬忠贞的优良品质,叛将必然不会得到善待。
330年3月,程遐向石勒进言:“天下大体已经安定,应该改变立国精神,鼓励忠贞,惩罚叛逆,所以当年刘邦赦免了季而而诛杀丁固,大王自起兵以来,看到忠君之人必加褒扬,看到背叛君王的人则一定诛杀,天下百姓因此归心,而今祖约居然好端端的活着,在下心中倍感困惑。”
安西将军姚戈仲也表达了相同的见解,石勒深以为然,于是下令把祖约内外全族一百余人全部诛杀,妻子姬妾和女儿则赏赐给胡人中的高级官员。
眼看名将祖逖要面临绝种之祸,曾经作为祖逖仆人的王安大感悲痛,叹息道:“岂能让祖将军无后!”等到行刑当天,暗中贿赂狱卒用民间的孩子把祖逖十岁的幼子祖道重换了出来。祖道重后来等到后赵灭亡才逃回东晋。
王安以匈奴籍的身份曾深受祖逖宠爱,后来因为思念家乡,祖逖又给他一笔厚重的旅费送他北上投奔石勒,如此礼遇换作旁人也一定感恩戴德,而王安能在祖逖侍奉,自然不是无良小人,值此危难关头,果然伸出援手,这一幕不禁让人感叹世间自有真情在,即便身在此等乱世,仍挡不住善良爆发的暖流。
329年对于南北双方都是很重要的一年,北方石勒吞并刘曜,正式成了黄河流域的霸主,南方东晋王朝平定苏峻之乱,也终于使国家重新步入和平。
本年3月10日,晋政府已经把烂摊子料理干净,终于开始论功行赏了。
陶侃无疑是功劳最大的了,是讨伐苏峻最重要的力量,被提拔为高级咨询官、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交广宁荆湘雍梁七州军区司令长官,并获封长沙郡公,瞬间成了晋王朝最有权势的地方大员。郗鉴因功升为高级咨询官、最高监察长,封为南昌县公。温峤升任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加封散骑侍从官和始安郡公。其他官员也都获得相应封赏。
王导在此时仍摆脱不了广结善缘的恶习,路永、匡术和贾宁三人本是苏峻的党羽,后来眼看局势不利就转而投奔勤王军,王导打算也封他们官爵以资鼓励,结果遭到陶侃的指摘,温峤也说:“路永等人都是苏峻最亲信的心腹,首先挑起战乱的就是他们,罪恶至为深重,后来虽然醒悟改过,并不能完全赎罪,能够保住人头,已经对他们仁至义尽,怎么还能加以褒奖!死于战乱的忠臣良将们泉下有知,如何能安?”王导这才放弃了这一念头。
大乱结束,所有人都松了口气,虽不能说满心欢喜,至少也总算不再那么紧张了,但有个人却只觉更加不安,那就是皇帝的舅舅庾亮。
庾亮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庆幸战争胜利,另一方面则羞愧难当,封赏什么的是不指望的,主动向朝廷申请退休,并全家搬到深山之中或是大海之滨。司马衍固然不会让他这么做,下诏驳回他的请求。庾亮心意已决,再度上书除述自己的罪过:“祖约、苏峻,肆意行凶,叛逆作恶,一切罪过都是我的措施不当,这酿成大祸,虽然把我寸寸斩割,也不足以告慰七座皇家祭庙的在天之灵,政府有什么理由把我跟其他人同样看待?我又有什么颜面自认为可以跟其他人一样?陛下虽然宽大饶恕,保全了我的性命,但仍应把我摒弃,使我自生自灭,天下才能知道劝勉告戒的标准。”
司马衍紧跟着再次下诏驳回,庾亮无奈之下决定偷偷离开京城,向东逃向海边,司马衍获悉之后,让人扣押了他的船只。经过几番折腾,庾亮最终上书请求把自己外放到地方担任小吏,以报效国家,但中央是万万无颜待下去的。
司马衍也做出妥协,但也不会太亏待他,任命他为豫州及扬州长江以西,以及宣城郡等地地区司令长官,兼豫州督导官、宣城郡长,镇守芜湖。
当然此时把持朝政的本是王导,这一连串的命令也都是打着司马衍的名号,实则王导自己下达的。以王导的脾气,只要没有非常恶劣的违法行径,基本上是没人会受到惩罚的,庾亮虽然招来一场灾祸,但凭国舅的身份非但没有得到任何惩罚,反而仍居要职。
如果说庾亮本人骨子里毕竟是好人,虽有过错,但报国的拳拳之心在那摆着,可另有湘州督导官卞敦,在大乱期间拥兵自重,既不勤王,也不给勤王军供给,行为之恶劣,就连百姓都看不下去了,结果竟也得到王导的宽大处理。
耿直的老汉陶侃看不下去了,上书弹劾卞敦,认为他阻挠军事行动,坐观成败,不赴国难,应该用囚车押解到京城交付司法部审判。卞敦一把年纪,脸上有点挂不住,王导只得把他调为安南将军和广州督导官,但卞敦仍旧处在陶侃的统领之下,于是推托有病不去赴任,王导接着把他召回朝廷担任高级国务官,兼宫廷供应部长。
陶侃更加不满,几次三番向朝廷施压,卞敦一时忧愤居然真的病倒,不久便去世了。王导不想落人口实,自作主张恢复了卞敦原来的官位,并追加散骑侍从官,谥“敬”。
从此陶侃彻底对中央失去信心,不再理会中央的事务,专心管理自己的辖区。温峤也推辞了王导的挽留,执意回自己的治所武昌,因为建康荒芜残破,特意把所有多余的物资、器材、物资和用具等留给王导,用以战后重建。
就在他回武昌的路上,经过一个叫牛渚矶的地方,隐约听到水中有音乐声,温峤百无聊赖之际便有心打探究竟,不顾仆人的劝阻,拿着犀牛角灯到水下察看,只见水下灯火通明,许多奇形怪状的不明物体,有乘马车的,有穿红衣服的,十分奇特,生怕招惹什么不好的事,便悄悄退回岸上。
然而不好的事总归还是招来了,当天夜里,温峤梦到一个人愤怒的对他说“我和你阴阳有别,各不相扰,为什么要来照我们呢?”温峤大惊失色,接着几晚都梦到这种场景,精神渐渐萎靡,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42岁。江州百姓听到消息之后纷纷伤心哭泣,如此贤良之人竟遭此横祸。
建康得知这一消息也是震惊不已,毕竟温峤在平定苏峻之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司马衍下诏追赠他为高级咨询官、大将军,谥“忠武”。忠武在整个谥号体系里算是最有份量的一个了,对应的能拥有这一谥号的也都是当朝重量级的人物,在温峤之前的代表就是诸葛亮,在他之后的人也都是风云人物。
温峤为人和陶侃有几分类似,都十分耿直,而且敢说敢说,坦坦荡荡,但有时也动点小心思。他的妻子去世得早,后因为战乱,和堂姑母女二人一起生活。表妹不觉已到了婚配的年龄,堂姑朋友不多,就拜托温峤:“你在外面见多识广,平时多留意一下,如果遇到合适的就介绍给我女儿。”
温峤说:“现在兵荒马乱,好男人不好找啊,如果像我这样的,你看怎么样呢?”
堂姑不禁笑了:“我们后半生能够平平安安地活着,就已是谢天谢地了,哪还敢奢望能找到你这样出色的人呢?”
几天之后,温峤告诉堂姑:“我已经替你物色到人家了,门第还算可以,名声职位也不比我差。”
堂姑大为欢喜,很快为女儿准备婚事,结婚行礼过后,新娘拨开团扇,一看新郎居然就是温峤自己,笑道:“我早就怀疑是你,果然不出我所料!”
(本章完)
第102章 郭默逆行()
温峤死后,江州督导官的职位便出了缺,王导依照温峤的遗命推荐他的参谋长刘胤接任此职。然而当回顾刘胤的简历,陶侃与郗鉴等人都反对这项任命,认为他并没有独当一面的才能,而江州作为国家南方的屏障,形势何其重要,岂能随意交给不能胜任的人接手。但最终反对无效,刘胤如期上任。
刘胤早年间跟随王浚镇守北境,后来王浚被杀,他也南下逃命,并受到司马睿的重用,因在王敦之乱中的突出表现,从豫章郡长调任温峤的参谋长,作为辅助角色确实也曾颇有建树,然而毕竟被陶侃等人言中,头脑和心智终究没有更大的格局,升任江州督导官之后,瞬间有些得意忘形,只知疯狂地敛财享乐,丝毫不把国事放在心上。
然而考虑到东晋王朝遍地可见这类人,本来倒也无关痛痒,可惜刘胤只知放纵却不知与同僚们维护关系,而鱼肉百姓或许得不到严惩,但得罪了同样钻营之人,往往免不了明枪暗箭的攻击。
329年12月,建康重建正是用人之际,朝廷把后将军郭默提拔为右军将军,并召回京城供职,可郭默多年来在地方潇洒惯了,贪点小便宜之类的很是游刃有余,一旦到了皇帝身边,怕会大受约束,便有心推托不到职,便找到了讨伐苏峻时的盟友刘胤,希望他能替自己向朝廷反映。
刘胤正自得其乐,自然无心趟浑水,婉拒了这一请求。
遭到拒绝已经可见双方的关系了,不想这郭默不识好歹,被迫向建康出发前居然又找上门,号称要借点钱当作路费。
这一次刘胤甚至都不想亲自接待他,让秘书长张满负责周旋。估计刘胤给了张满不怎么友好的暗示,张满居然连衣服都懒得穿,光着身子接见了郭默。这种行为不但在古代,就算在今天仍旧是很不礼貌的,郭默大为愤怒,不但没借到钱,反倒借了一肚子的火,由此正式与刘胤结下了仇怨。
刘胤得知这一情况之后也觉有些过份了,便趁着腊八节这天送去了猪肉和祭酒,希望能缓和两人的关系。可是郭默既已动了肝火,这么点诚意是打动不了他的,当着使者的面把礼物推到河里,与对方彻底决裂。
郭默本就不如意,又遇到了情商低下的刘胤,可谓郁闷到了极点。他也不是逆来顺受的人,想到自己即将流落火坑,绝不能让敌人好过,于是匿名弹劾刘胤贪污腐败,并各种的添油加醋。
此举很快奏效,朝廷下达诏令让刘胤进京接受审讯。但刘胤心虚,当然不肯进京,便上书为自己辩解,说得何其可怜冤枉。他这么一番申诉,朝廷果然没有再继续找麻烦,但另一个的出现却终于带来大麻烦。
刘胤固然荒唐,但偶尔也办点正经事,流民盖肫趁着天下大乱,专门干些拐卖妇女的下流勾当,刘胤对此极为痛恨,严令盖肫把受害人全都送回娘家,否则将予以严惩。
拐卖妇女的人能有多少礼仪廉耻,盖肫果断不理会刘胤的命令,当打听到刘、郭二人的矛盾之后,偷偷逃到郭默处,谎称刘胤打算谋反,并准备先拿附近的将领开刀。
因为二人的矛盾,郭默对盖肫的话丝毫不疑,当仔细数了数刘胤附近的将领,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被开刀的那个显然就是自己啊,为了躲避灾祸,决心先下手为强。
次日一早,州政府大门按时开启,郭默率领事先准备好的军队突入城内,并假传圣旨说是奉命捉拿叛贼,谁敢乱动就屠三族。因为朝廷之前的诏书,城中守军倒还真有几分相信,一时不敢乱动,郭默于是顺利地冲进刘胤的府第,刘胤尚起床,就在床上被砍了头。
在手刃仇敌的刹那,郭默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满心的兴奋让他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接下来要怎么做,那就是把刘胤的人头送往建康,来一个恶人先告状,就说刘胤有心谋反,幸亏及时发现,已经料理干净。
330年正月1日,看着刘胤的人头,王导几经纠结,认为郭默骁勇善战,还是先顺着他以避免更大规模的冲突,于是把刘胤的人头挂在朱雀桥上示众,并任命郭默为江州督导官。
这一处理显然不能服从,至少长江上游的陶侃就不能接受,他与刘胤也曾有数面之缘,虽然没什么大的才华,但能得温峤的信任,怎么可能稀里糊涂地谋反,紧急给王导写信:“郭默杀州长就让他做州长,难道他杀了宰相也让他做宰相!”
王导接到书信也觉不妥,赶快让人把刘胤的人头从桥上拿下来,并给陶侃回信:“郭默盘踞长江上游,再加上拥有庞大的舰队和现成的许多辎重装备,我也是怕把他逼急了再闹出苏峻那一出,这才暂时隐忍包容,实则是为了争取时间,让朝廷的军队秘密集结,然后与你两面夹击他,可能不是最佳的应对办法,但还请阁下能理解我的一片苦心。”
陶侃心想这却正是姑息养奸之策,没再回复,开始着手镇压郭默。
豫州督导官庾亮获悉了这一消息,感觉到了为自己正名的时候了,上书请求出兵前往讨伐郭默,王导于是加封他为剿匪司令官,率步骑兵二万人与陶侃会回。
郭默说到底只是个小人物,当初在黄河被后赵兵团打得凄惨,被迫逃回江南,侥幸赶上苏峻之乱,趁乱得到些封赏,但面对陶侃与庾亮的压力,终究难以久持。
陶侃也不急于爆发冲突,而是选择围困城池,郭默的部将们终于精神崩溃了,于5月19日把郭默父子绑了起来,然后出城投降。陶侃随即就在大营前面将郭默父子和同党四十余人统统斩首,并把郭默的人头送往建康。
事后朝廷把江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