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级咨询官第五猗为安南将军、荆梁益宁四州军区司令长官、荆州督导官。和之前的兖州一样,荆州也出现了同时拥有多个督导官的情况。

    本来第五猗当年就要东下任职,但因蜀郡流民的叛乱而迟迟没有动身,直到315年,已在任上耽搁了两年之久,不得不从武关东下。

    杜曾发现了这一矛盾的局面,于是佯装司马睿的政府军,前往襄阳迎接第五猗,并告诉他杜彛阉赖南ⅰ

    第五猗没想到荆州的同僚这么友善,高兴之余把女儿嫁给了杜曾的侄子,然后整合部下一万多人进驻汉水、沔水。

    杜曾原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实施哄骗,想不到第五猗竟然信以为真,还把自己的队伍送给杜曾共同指挥。

    另一个荆州督导官陶侃获悉了这一情况,认为杜曾包藏祸心,迅速出动大军向他的驻地石城发起攻击。

    然而杜曾如今有了第五猗带来的骑兵,机动性很强,秘密打开城门,然后绕到了陶侃军的背后,很快就杀死对方数百人。杜曾随即发现虽然骑兵优势明显,但因为陶侃人多势众,只怕短时间内很难将其击溃,于是率军逃向顺阳以策万全。

    到达顺阳后,杜曾顺势攻击旁边势单力薄的宛县来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此时在宛县驻防的是荆州江北区司令长官荀嵩,因为城中防御不足,打算派人前往征求旧部石览的援军,石览现任襄城郡长,距离宛县不过两百里,只要行军迅速,定能解宛县之围。但也有个大问题摆在眼前,那就是如何突破敌人的包围圈成功南下呢?

    这时荀嵩13岁的小女儿荀灌勇敢地站了出来,率领几十名勇士乘夜突破重围,很快抵达襄城,然后又代荀嵩写了封信给南翼禁卫指挥官周访,请求支援。

    周访被这个小女孩折服了,让儿子周抚带着三千兵马联合石览一同赶赴宛县。杜曾眼见大军来袭,为避免腹背受敌的危险,不及交手便带兵撤走。

    宛县保住了,荀嵩安全了,巾帼小英雄的故事很快也传开了,成了当时人们茶余饭后的奇闻。

    王敦自然也听说了这件事,但他更关注的还是镇守襄阳的陶侃。

    陶侃击破杜彛螅笳穑笥纸恿魍硕旁奶粜疲诰V莅傩昭劾镔踩怀闪怂堑谋;ど瘛M醵丶扔行淖粤ⅲ杂谔召┱庋型娜思岫瘢谑潜阌行慕涞骼刖V荩灰涣四抢锏淖试矗嘈盘召┯涝兑补共怀赏病

    当接到王敦的召令,陶侃的部下都劝他不要去,搞不好一去不复回了。

    但是陶侃心里坦荡荡,认定王敦不会无故害自己,便出发前往江陵,结果确实没有遭到陷害,但被调任广州督导官仍旧仿佛是晴天霹雳一般,王敦的堂弟王廙接任荆州督导官的职务。

    陶侃的不安是有道理的,广州不但地理环境恶劣,又困天高皇帝远,各种乱象丛生,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不但陶侃难以接受,陶侃的部下更是连连上书挽留,希望陶侃不要犯糊涂跑到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当然他们还有多的顾虑,因为王敦的堂弟王廙凶狠残暴,待人比王敦还要苛刻,想到以后要与这样的人共事,他们势必要比陶侃将要遭受的痛快更加严重得多。

    王敦的主意已定,自然不可能因为几个小将的请求更而改变,而且这些人越是不断上书请求收回成命,王敦就越发想立刻将陶侃踢出局。

    郑攀等人在几次请求无果的情况下,终于心灰意冷,带着部下三千人,不管不顾地进驻涢口,决定和杜曾合并。

    杜曾白白得了三千人的援军,乐得脸都歪了,便联合郑攀一同向第五猗靠拢,共同抵挡前来讨伐的王廙。

    第五猗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已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杜曾既得晋军的支援,便向第五猗和盘托出,郑攀也向他分析了江南的局势,结果三人一拍即合,决心在南方干一番大事。

    这时候陶侃还没南下赴任,仍在王敦府上作客。当王敦得知郑攀起兵叛乱的消息,认定是陶侃暗中授意,便动了杀机,但陶侃历经多年征战,气场强大,而且不卑不亢,王敦一时难以下手,几次出门抄起铁矛,但当进门的时候便又气馁,终于不能真正实施。陶侃见状唯恐对方真的动手,便借机去厕所以避风头。

    陶侃离席之后,王敦的部下劝他不要冲动,陶侃与周访是儿女亲家,如果杀了陶侃,那么周访一定不会善罢甘休,而且已经把陶侃扔到广州那个鬼地方,何必再节外生枝呢。

    王敦这才放松下来,让人把厕所里的陶侃叫来,然后摆了盛大的宴席为他送行,并任命他的儿子陶瞻为军事参议官。

    怀着忐忑的心情离开江陵,陶侃终于准备开启广州之旅了。

    此刻在广州等待他的可没有鲜花掌声,混乱的局面比荆州还要严重。

    广州的邻居交州的前任督导官顾秘死后,他的儿子顾寿被推举为代理督导官,结果引起了政府作战官梁硕的觊觎,梁硕不久就将顾寿击杀,然后霸占交州。

    而广州前任督导官王机因为长期在州内强取豪夺,比强盗还要贪婪,唯恐被王敦讨伐,便借机请求到交州平定梁硕的叛乱,王敦正好要外调陶侃,便欣然应允。

    王机本以为前路顺畅易行,结果不断被梁硕击败,恼羞成怒之下,决定重回广州。

    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广州这个坑只能有一个萝卜,以前是王机,但现在却是陶侃。可是王机因为在广州待了足够长的时间,部下将领和郡县官员也得了他不少好处,所以都拥护他而对新来的陶侃没什么好感。于是,新旧督导官之间剑拔弩张,争斗一触即发。

    (本章完)

第61章 陶侃搬砖() 
杜彛牟拷藕朐诹斓妓篮笞豆阒莸耐趸阒荼镜亟煳论亢徒恢萑肆跎颍黄鹱槌闪送趸闹悄彝拧

    然而这些人和王机一样都是贪得无厌的小人物,平时也就祸害普通百姓有一手,真的遇到久经沙场的老将,气势瞬间就没了。不但气势没了,只怕小命也难保周全。

    陶侃南下到始兴之后,当地百姓都劝他不可轻率前进,但陶侃胸有成竹地直抵广州。

    杜弘按照之前商量好的计谋准备假装向陶侃靠拢,然后出其不意地将其制服。但陶侃一听对方的名字就知他葫芦里卖什么药了,陶侃在与杜彛环媸泵簧偬藕氲拿郑缃裾飧龆藕胨渥焦阒荩揭赘谋拘阅岩疲淙说纳票浣普┦蔷换岬匾蛭∷涠У摹

    于是陶侃在杜弘以为奸计得逞的时候忽然发起突击,反而杀他个“出其不意”。最终杜弘大败而向北面逃亡并投降王敦,刘沈被擒,王机在撤退途中被部下杀死,另一个主谋温劭则准备南下逃往交州,但也很快被擒获。

    闹了多年的广州终于随着陶侃的到来而归于平静。

    没了无良的官员,广州百姓的生活也随之好转,人人吃饱穿暖也便少有犯上作乱的歹人出现,偶尔有几个不安分的也被官府处置了。陶侃的生活因为没了战乱,变得十分平淡,但他不想因此在平庸中堕落,便找人运来一百块砖放在书房,每天早上把这些砖从书房搬到院子里,到了晚上再从院子里搬到书房。

    免不了有人好奇问他为什么做这么无聊的事情,陶侃郑重其事地解释说:“我正要为收复中原贡献力量,如果长期生活在安逸中,恐怕到时候不能承担大事,因此要不断锻炼自己。”

    陶侃搬砖的故事后来广为流传,成了自强不息的典型。

    长安的司马邺虽也不甘堕落,但已无法分心搬砖了,而且就算他搬一百块两百块砖,也毕竟无法扭转长安逐步沦陷的事实。

    315年冬天,刘聪再度向长安发起攻击。

    这次汉赵政权派出的仍是刘曜,他已升为最高指挥官。而晋王朝负责防卫的也还是麹允,他也升了官,成了总司令官,兼骠骑将军。

    双方很快就在北地郡展激战,这一次麹允没能使出洪荒之力,被敌人长驱直入,一路攻陷北地、冯翊等多个郡县。

    很快上郡也岌岌可危,麹允因为兵力薄弱而一退再退,暂时驻扎在灵武。

    面对接连传来的败讯,司马邺有些沉不住气了,紧急派人前往天水向丞相司马保征求救兵,并让人通知凉州。

    司马保是司马越的弟弟司马模的儿子,本年只有19岁,但因北方皇族势危,司马家的人所剩无己,所以凭此小小年龄却已贵为丞相。

    但他毕竟太年轻,好吃好喝的没问题,但当应付突发状况的时候就露怯了。

    司马邺的使者抵达天水,司马保本无心出兵,为了避免别人认为自己懦弱,还引用故事,说是毒蛇咬到手指,壮士就砍断手臂,如今胡人势力强盛,应该切断陇山的道路观察变化,万一无法挽回局面,还可心用以自保。

    主任参谋裴诜对于当朝丞相的这种态度非常生气,针锋相对地问他:“咬手指你砍胳膊,现在咬着头了,难道头也能砍?”

    司马保一时羞愧难当,便勉强下令派出镇军将军胡嵩代理前锋司令官,但是要等各路军队集结完成之后才真正出兵。殊不知,时机稍纵即逝,司马保大可以分让部队分批出动,然后约定地点集合。当然了,消极备战往往就是这种情况,能拖就拖,能避就避。

    但长安的司马邺已是到了避无可避的地步,敌人节节逼近,眼看长安不保。

    值此危机关头,凉州兵团终于再次出动,步骑兵共计五千人带着补给品向长安进发。

    凉州在过去的时间多次救援京城,但这一次显得尤为重要。

    314年5月20日,凉州州长、西平郡公张轨,在与病魔斗争多年之后,终于不堪重负,与世长辞,享年59岁。他生前确实有自立的意向,但却只是一种保险措施,是为了在国家无法援救的情况下可以有一片安身之地,而且他终其一生对晋王朝殆精竭虑,举国的地方要员们论对国家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右,单就两次援救洛阳于危难,已是天大的功绩。等到长安朝廷组建,他也曾带病做出派兵救援的决策,并多次进献城中所需的补给。

    评价一个人不只是要看他的言谈和思想,更多的是体现在其行动上面,即便说的天花乱坠,但没有切实的行动,都是枉然;即便聪明绝顶,思想超前,但不能付诸实践,仍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

    张轨平时想了什么说了什么对于晋王朝而言固然重要,但他的行动却是更关键的,没有他的努力,或许匈奴人早就踏平中原了。

    可惜人皆有生老病死,张轨终究还是走了,他的儿子张寔暂时代理了他的官位,几个月后被朝廷正式加封凉州军区司令长官、凉州督导官、西平公。

    张寔很好地继承了父亲的忠义,就在315年长安危难之际,他部下的军士张冰在巡逻时捡到一颗印信,发现上面刻着“皇帝行玺”,于是万般惊喜地献给张寔,并和同僚们力劝张寔早作打算。张寔当即把印信收起来,派人送往长安,并严厉地批评了张冰。

    进入316年,司马邺终于在万分艰苦的条件又度过了一年,而这多亏了凉州的援助,因此司马邺于本年再度提升张寔为陕西军区司令长官,并任命他的弟弟张茂为秦州督导官。陕西即“陕以西”,汉赵政权的石勒被刘聪封为陕东督,也就是“陕以东”,“陕”在今天陕县境内,在当时是分割东西部的界线所在。

    因为凉州外援的介入和平阳城的内乱,刘曜最终没能继续攻打长安,长安城暂告安全。

    (本章完)

第62章 刘乂陷落() 
平阳的内乱早有苗头,但在得不到有效遏制的情况,也就只好越演越烈了。

    刘聪整天流连后宫,除了妃嫔娘娘娘们深受裨益,还成就了另一群人,那就是在宫里上班的太监。

    在寝殿工作的太监王沈和宣怀就是在此时一步步握起了权柄,因为刘聪的不作为,他们平时便负责起了上传下达的兼职工作,久而久之,许多事情也不再向刘聪报告,而变成自己随意决定,比一般官员的权力都大。刘聪有时是根本不知道,有时知道了一星半点也不做理会,权当自己清净了。

    这样一来,这两个大太监成了朝廷的红人,许多官员争相奉承他们,而能向他们示好的人自然也不是什么善类,互相贿赂是稀松平常的事,贪赃枉法更是大有人在。这些人逐渐成了一个集团,专门干些违法的勾当,百姓深受其害,本身在战争年代就生活艰难,再加上这些人的胡作非为,生活变得更加不堪,甚至生命也受到严重的威胁。

    但朝中的官员们为了在权力斗争中幸存下来,有的欣然依附,有的则不得已向其靠拢,总之王沈集团越来越壮大,到了后来,甚至连刘聪的岳父大人、中央军事总监靳准也带自己族人聚拢过来。

    因为靳准身份特殊,还是和其他官员不同,至少能引起王沈等人的足够重视,不像其他人似的就走个过场,利益收到了就算完事。

    皇太弟刘乂因为前不久闹的宫廷风波而受到刘聪的冷落,朝廷上下都知道他不能成事,最终一定会被其他的皇子王爷们取代,而纵观全朝,唯一具备这项能力的人非刘粲莫属。

    王沈和其他太监虽然得意,可毕竟是太监,终其一生,混得再好也不过是当个人人敬怕的奴才而已,更何况当刘聪有天驾崩了换个新皇帝,那时的待遇如何却还是未知,所以他们不得不做长远的准备,于是顺理成章的向刘粲抛去橄榄枝。

    为了投其所好,皇宫的管理主任郭猗开始在刘粲面前不断说皇太弟刘乂的坏话,以此向刘粲宣示他们是同一条船上的人。

    刘乂虽是已故皇帝刘渊的嫡长子,但却一直没能获得锻炼的机会,不像沙场征战的刘聪和刘粲父子,也因此实力微弱,虽是皇太弟的身份,但只是个名号,并没有为他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反而成了各种人忌恨的对象。若是他为人厚道贤良些倒也能赢得一部分人的拥护,偏偏他没什么才华,没什么谋略,没什么魄力,却偏偏又自视甚高,目无下尘,自称是不与黑暗者同流合污,实则情商低下。

    太监们深知他的为人,因此并不看好,至于靳准更是对他满怀怨恨。靳准因为生了两个绝色的女儿,而成为汉赵政权的一大亮点,实际上他还有个漂亮的妹妹,在刘乂成人之后娶了他这个妹妹为妻。既然是亲家关系,本来应该互相关照的,但因为他这个妹妹和他的大女儿靳月光一样背着丈夫与人私通,于是受到刘乂的残酷虐待,后来竟一命呜呼。这件事成了靳准和刘乂之间无法填补的隔阂,而刘乂不知收敛,在杀了对方妹妹的情况下反倒时常跟人家诉苦,说得自己多委屈又把他妹妹说的多下流,靳准越发对他仇视。

    316年初,郭猗又在刘粲跟前假装宣泄自己的情绪了,实则想在不经意间打动对方。他这次直接爆了猛料,声称刘乂有心在修禊日(农历3月3)这天发动政变,事成之后奉刘聪为太上皇,立刘粲的弟弟刘敷为皇太子,刘粲的另一个弟弟刘劢为大单于,而刘乂虽这么说,一旦事成之后,怕是刘敷和刘劢都会成为炮灰,至刘粲也定会受到打压,甚至有性命之忧。

    自曹魏以来,每年的3月3是为修禊日,这天里无论官吏还是百姓多到水游赏,有消灾祈福之意,但到后来渐渐演变成了亲朋好友聚会的日子,大家一起到水边狂欢,著名的《兰亭集序》说的就是在修禊日这天朋友们一块游玩的情景。

    刘粲被他的一番说辞唬得不要不要的,但一时不能确定,便秘密地向两个弟弟府中的官员打探虚实。这两个人都是郭猗向他推荐的,刘粲也觉得靠谱,但却不知这两个人早已被郭猗提前铺垫好了。

    这两人一个是刘敷的主任参谋王皮,一个是刘劢的军政官刘惇。郭猗事先跟他们说,刘粲已经获悉了他们主子的阴谋,只怕不久就会发生灾祸,但念在大家相识一场的份上,可以想办法保得一命。因为郭猗是王沈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王皮和刘惇对他的话倒也有几分相信,而且事关生命的大事总是宁可信其有的,于是便向他讨教活命的法子。

    郭猗很欣慰二人上了钩,然后告诉他们,一旦被刘粲问起来,就一口咬定刘敷和刘劢阴谋发动政变,这样就一定能保命,若是说不知情或是否定,刘粲一定会狠下杀手。

    最终当刘粲把二人叫到一起质问的时候,果然他们异口同声地指出将要发生的事,刘粲这才百分百确信了郭猗的话。

    与此同时,靳准也不断登门,向刘粲灌输与刘乂势不两立的思想,并向他提议打压刘乂的办法,搞得刘粲仿佛已经成了一个月后政变的受害者,竭尽全力想要自保。

    行动终于开始,刘粲按靳准的意思派人包围东宫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