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2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高监察长元彧、左副行政长官元诲、青州督导官李延寔,因与元子攸交情深厚,惨死在乱刀之下。

    其余幸存下来的人,也分明谈不上“幸”,仅仅保留一口气而已。

    尔朱世隆很快也抵达洛阳,尔朱兆自恃拿下首功,颇为强势地指责尔朱世隆:“叔父在中央时日已久,耳目众多,为什么使天柱受此大祸!”说话间手按剑柄,眼睛瞪得好似铜铃一般。

    尔朱世隆一时气馁,用极尽卑微的言辞一再道歉,总算让气氛缓和下来,但二人之间也因此横生嫌隙,包括整个尔朱家族的所有人,虽然在尔朱荣的经营下,实力雄厚,权倾朝野,但当尔朱荣这个家族的顶梁柱轰然倒塌,其他人却都不能实现戮力同心,最后也终于因为内斗而走向毁灭,成了替他人作嫁衣裳的呆比。

    (本章完)

第475章 高欢崛起() 
    就在尔朱家占领洛阳之前,元子攸事先让河西变民首领纥豆陵步蕃,袭击尔朱家的根据地秀容,纥豆陵步蕃趁虚而入,一路势如破竹,连战连捷,所以尔朱兆没敢在洛阳久居,很快就带着元子攸回晋阳抵挡,而让尔朱世隆等人留守洛阳。

    高欢听说尔朱兆裹胁皇帝北上,本打算拦腰截取,但没能及时跟上,于是写信给尔朱兆,向他分析利害,并警告他绝不可谋害皇帝。

    高欢并不算大人物,尔朱兆当然不会对他言听计从,反倒是想借此机会展现自己的独裁地位,离开洛阳不过十天时间,便在晋阳的佛寺中绞死元子攸,并斩杀陈留王元宽。

    镇守洛阳的尔朱世隆也进行一番屠杀,宣示尔朱家的权威不可侵犯,许多旧臣包括新皇帝元晔的母亲也一同处死。

    事与愿违,几起屠杀并没能让世人对尔朱家心怀崇敬,反而让尔朱家族的处境每况遇下,终至彻底覆灭。

    530年12月底,志得意满的尔朱兆惊奇地发现纥豆陵步蕃此人竟不简单,一战过后,秀容老家就不再属于尔朱了,很快晋阳也危在旦夕。

    在这种形势下,尔朱兆再度派人征调高欢,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是真的有求于他。

    而越是这样,高欢的部属越不主张伸出援手,高欢本人也是拒绝的,但因为之前有过一次不愉快的交涉,如果再次拒绝,担心尔朱家会群起而攻之,所以有些左右为难。

    这时高欢的亲信贺拔焉过儿,提出了一个两全之策,他建议率军慢慢前进,既能满足尔朱家的虚荣,又不必真的插手争斗,坐视尔朱兆的兵力越发削弱,兴许赶到的时候,还能来场火拼。

    高欢大喜,寻思这真是再好不过的办法,于是一路像放羊一样走走停停,不断逗留,为免尔朱兆疑心,便派使者前往解释说:“汾河上没有桥,暂时不能渡过,我会想办法,一定尽快抵达。”

    但尔朱兆并没有感激涕零,倒不是因为看穿了高欢的把戏,而是前线的战事吃紧,局势越来越不利。

    高欢很快意识到他们双方的实力已消耗得差不多了,真等尔朱兆兵败身死,那就没有意义了,于是迅速出军,联合尔朱军一举击斩纥豆陵步蕃。

    焦头烂额的尔朱兆终于看到了满脸春光的高欢,心情不禁有些复杂,能平定变民集团,当然是开心的,但又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只不过一时之间想不通个中缘由。

    事后尔朱兆与高欢义结金兰,互相盟誓,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俨然一副桃园兄弟的架势,但这种友好的关系能持续多久呢?

    六镇变民尤其是葛荣的部下,在首领被屠之后,开始前往全国各地讨生活,流亡到并州和肆州的就有20多万人。

    这些人既是变民出身,不免遭到“良民们”的轻视,胡人更是对他们肆意凌辱,变民大为恼怒,前后又进行了26次叛变,虽屡被镇压,被屠杀的人数也超过一半,但叛变行为仍然不能停止。

    与纥豆陵步蕃一战,让尔朱兆对变民大军十分忌惮,对肆州并州的这一大患更是深感忧虑,之前因为没人商量,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现在不同了,有了过命的好兄弟,当然要问问兄弟的意见。

    庆功宴上,酒过三巡,尔朱兆向高欢吐露苦水,高欢说:“六镇叛徒的残余,不可全都杀光,最好由大王的心腹亲信出任统帅,专门管理这些人,以后再有叛变发生,就可以直接处罚领导,那么犯罪的情形一定可以减少。”

    尔朱兆沉吟许久,问:“倒是有点意思,那谁可以担任呢?”

    贺拔允正好也在座,便建议把这些人交给高欢管理,高欢像过了电门一样猛地跳起来,一拳打掉贺拔允的一颗牙齿,咆哮说:“想当初天柱在世时,我们奴才辈像猪鹰猎狗一样听从指挥,而今天下大事,应由大王裁决,贺拔允竟敢妄自发言,应立即诛杀!”

    贺拔允有点懵逼,老子替你着想,打我作甚!

    尔朱兆却是大为激动,心想真是好兄弟,如此赤诚,如此忠义,真是我尔朱家之福星。

    于是就在酒桌上,尔朱兆大手一挥,把六镇变民的残余势力全都交给高欢打理,高欢再三推辞,心里却是暗爽,客套了几次之后,担心尔朱兆醒酒后反悔,于是立即走出帐外,传达命令:“我奉命接管六镇降户,六镇降户都到汾河东岸集中,听候号令。”

    尔朱兆醉醺醺地笑起来:“想不到我兄弟还是个急性子。”

    过了没多久,高欢又让骑兵军事参议官刘贵,向尔朱兆请命:“并肆二州连年不断霜灾旱灾,六镇降户挖掘田间老鼠充饥,面无人色,无数白骨污染着大王辖区,最好打发他们前往山东寻找粮食,等到勉强实现温饱,再作调动。”

    尔朱兆想都没想就批准了,秘书长慕容绍宗劝阻说:“不可答应!现在四方骚动,人人都有非分之想,高欢英雄盖世,再使他在外手握大军,好像把浓云大雨借给蛟龙,势将脱离大王的控制。”

    尔朱兆笑道:“我与他有香火重誓,何必担忧。”

    慕容绍宗说:“亲兄弟都不能信任,何况香火兄弟。”

    尔朱兆付之一笑,很快听说慕容绍宗与高欢有私怨,认定慕容绍宗是要借机挑拨,破坏团结,盛怒之下把慕容绍宗打入监牢,一面催促高欢迅速出发。

    高欢本是亡命徒出身,与六镇降户相处很和谐,发展也就很顺利,后来的霸王事业便是以此为基础开始的。

    离开晋阳后,高欢打算取道滏口,但因马匹不够,行动迟缓,路上正巧遇到北乡长公主从洛阳北返,便强行夺取了她的三百匹马。

    消息传到尔朱兆的耳朵里,尔朱兆这才恐慌起来,赶紧释放慕容绍宗,向他询问对策,慕容绍宗说:“没关系,高欢仍在我们手掌心。”

    这种说法未免有些理想化了,但让尔朱兆很受用,像是吃一颗定心丸,但还是不能完全放轻松,踌躇了半晌,还是亲自率军追击高欢。

    漳水河畔,尔朱兆终于追到了高欢的队伍,远远地呼喊高欢的名字,河对岸的高欢当即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急忙下马叩拜,高声回道:“我之所以借公主的马,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为了防备山东盗匪,大王如果相信公主陷害我的话,我本该投河而死,以表明忠心,只恐怕部属生事,望大王明鉴。”

    尔朱兆赶紧解释说并没有怪罪他的意思,只是前来饯行而已,为表示言行一致,特别换乘无鞍马,只身一人沿浅水处渡过漳水,与高欢面对面交谈。

    来到高欢临时搭建的营帐,尔朱兆忽然抽出佩刀,双目圆瞪,让高欢的随从吓得不轻,高欢也有些恍惚了,但尔朱兆随即把刀交给高欢,并伸出脖子,示意高欢砍下去。

    这么一来,高欢的随从更加目瞪口呆,高欢倒是从容起来,对于这种唬人的把戏,他还是很会应付的。

    “自从天柱逝世,贺六浑(高欢乳名)还仰仗谁!只希望我主长命千岁万岁,让我能够尽忠效命。现在被人陷害,我主又怎么忍心说这种话!”

    高欢在转眼间便展现出一个影帝的风采,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尔朱兆竟不由得感到一种莫名的酸楚,当即夺过佩刀,扔到地上,再与高欢重申之前的誓言,当晚就在高欢的大营留宿。

    当晚,高欢的小弟尉景打算擒杀尔朱兆,高欢竭力制止,说:“今天把他杀掉,当然易如反掌,但他的党羽一定逃回去重新集结,我们的战士饥饿,马匹瘦弱,根本无法抵抗,如果有真正的英雄豪杰乘机兴起,危害反而更大,不如放他一条生路。况且尔朱兆虽然骁勇凶悍,可是缺少智慧,没有谋略,根本不足为虑。”

    隔了一夜,尔朱兆似乎有些想通了,离开之前,特别把心腹念贤留下来“辅佐”高欢,高欢当然不傻,等到尔朱兆大军离去,立即当众砍了念贤的脑袋,向降户们宣示以后再也不被尔朱家的人踩在脚底,大家全都是自己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命运,没有任何人能妨碍到大家的自由。

    降户们兴奋极了,对高欢更加死心塌地。

    尔朱兆也从此与高欢彻底分裂,但因尔朱家族内部事务繁杂,国内也极不平静,所以并没有第一时间讨伐之,而高欢正借着这一间隙发展壮大,适时崛起。

    (本章完)

第476章 燕王再世() 
    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尔朱兆还没从高欢的背叛中走出来,洛阳方面不久便传来噩耗。

    “噩耗”这个词有些因人而异了,对于尔朱兆确实不容乐观,但对于洛阳留守的将领们来说,却是喜事一件。

    尔朱世隆兄弟秘密商议,认为

    现任皇帝元晔的皇家血统比较疏远,也没什么声望,而且最重要的,他是尔朱兆一手提拔起来的,镇守洛阳的尔朱世隆有心与尔朱争分庭抗礼,于是打算先另立新君,摆脱尔朱兆的影响。

    由此另一位元氏宗亲走上历史前台。

    仪同三司、广陵王元恭,是元羽的儿子、元宏的侄子,气度不凡,后因元叉专权,所以装成哑巴躲在龙华寺,与外人断绝联系。

    元子攸上位之后,有人举报元恭说他不是哑巴,其实正在酝酿大阴谋,元恭吓得逃到上洛山,后被逮捕,送回京师,经过长期审讯,毕竟查不出叛逆的证据,得以免死。

    一晃来到531年,昔日那个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过活的元恭,忽然时来运转,即将坐上皇帝宝座。

    各种军阀混战的大背景下,或许当皇帝也并不算是件好事?

    凭借孝文帝的侄子这一身份,正统地位基本是无可争议了,但尔朱世隆担心元恭真是哑巴,于是让尔朱彦伯暗中拜访,请他出任皇帝,并加以威胁,试试他的反应,元恭当场脱口而出:“上天如此,有什么可说。”

    尔朱彦伯回来报告,尔朱世隆大喜,正式准备迎立新君。

    2月29日,元晔从晋阳南下,抵达邙山南麓,尔朱世隆已替他写妥让位诏书,派泰山郡山窦瑗,手拿执马鞭,单独进入御帐,奏报元晔说:“天命人心都在广陵王身上,但愿陛下做出尧舜之事。”

    元晔本是傀儡,只得在诏书上签字。

    元恭长达八年没有公开与人交谈,忽然开口,朝野上下为之兴奋,一致认为遇到了贤明君王,距离太平日子不远了。

    元恭倒确实摆出一副明君的姿态,准备大干一场,称帝第二天就下诏说:“三皇时代,国家领袖称皇,五帝时代,国家领袖称帝,到了夏商周三代,国家领袖称王,这是因为一代比一代谦虚的缘故,可是自从秦王朝以来,大家竟称皇帝,而今我只称帝,已经了不得了。”

    当然是否明君,与称号关系不大,手上的权力才是决定因素,究竟有无能力实现心中的抱负,权力才是个中关键所在,不管抱负是成为明君还是昏君。

    尔朱世隆一手把元恭推上宝座,中央权柄自然也握于他手,这让尔朱兆十分不满,甚至打算攻打洛阳,尔朱世隆派尔朱彦伯前往再三解释,总算阻止这一军事行动,但尔朱家族的内斗因此越发激烈。

    世人瞧在眼里,都知国家大乱远没结束,未来必定会兴起更大的浩劫。

    对多数平民百姓而言,国家大乱当然是天大的灾祸了,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反而是上进的机会,所谓的乱世出英雄,英雄不过是结果的注脚,在最初的时候,英雄们又与平民何异,只是抓住了大乱的机会,从中牟取各种正当不正当的利益,终于跳出平民圈子,被后人冠名为“英雄”。

    古今中外无数次的动乱中,诞生了无数的英雄,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某场乱局中,也必将会诞生新一轮的英雄,只要世界上有生物存在,这个循环永不停歇。

    即便是最下层的普通民众,内心深处也是有做英雄的渴望,只是在他们眼中,现实问题远比梦想更加迫切,所以英雄云云终究不过是在梦里过把瘾。

    那些处境并没有那么糟的人,便成了追逐英雄梦的主力军。

    高欢早就入伙了,尔朱荣生前的军师刘灵助,在洛阳易主之后,也毅然踏上了英雄之旅。

    刘灵助自恃法术高强,又认定尔朱家迟早会自行毁灭,于是起兵自称燕王、开府仪同三司、中央特遣政府总监,声称为元子攸报仇,而且随心所欲地解释预言书,扬言姓刘的会当君王。

    幽州、沧州、冀州一带的很多人都响应,半夜燃起火光作为信号,境内没有光亮的地方,也就是不拥护刘灵助的那些人,刘灵助会下令邻近村子共同展开围剿屠杀。

    威逼利诱下的一帮乌合之众,当然成不了什么气候,但也让北魏的局势变得微妙起来,就像在一盆水里投入一小枚石块,即便起不了多大的浪花,也总是会有些涟漪扩散。

    虽然北魏各地的军阀们各怀鬼胎,但大家却都心照不宣,并没有真的公开跳出来分裂国家,刘灵助的出现无疑激活了大家的那根神经,让本来隐讳的事情渐渐浮出水面,变相加速了北魏新一轮内乱的进程。

    曾效忠元子攸的高乾兄弟,得知刘灵助竖起了讨伐尔朱的大旗,立即袭杀尔朱派的军官,向刘灵助靠拢。

    高乾打算推举父亲高翼为冀州执行官,高翼推辞说:“使乡里居民和睦相处,我不如封隆之。”

    大家于是拥护封隆之当州执行官,发布元子攸死讯,举行祭悼大典,将士官兵全都穿白色丧服,封隆之登上高台,向全军发表誓言,并通告各州郡,号召共同讨伐尔朱叛逆,接受刘灵助的领导。

    尔朱世隆和尔朱兆同时派军讨伐刘灵助,高欢也打着消灭叛逆的名号,率军东下寻找机会。

    高乾与父亲商议:“我听说高欢雄才大略,志气豪迈,不会长久屈于别人手下,而且尔朱家暴虐乱法,谋害君王,杀戮人民,天下已经大乱,正是英雄豪杰建立功勋的大好良机,高欢竟肯东下,定有深远的谋略,我当轻骑前往迎接,察看他的意思。”

    高翼颇感担忧,高乾再三请求,终于征得同意,于是率十余名骑兵,与封隆之的儿子封子绘,一同在滏口晋见高欢。

    同为高家人,高欢亲切地接见了高乾,高乾说:“尔朱叛逆杀害君王,无论天上神祇,还是地上人民,都深感痛恨,凡是有血性的人,谁不想愤起反抗,你的威望和恩德一向昭著,人民倾心爱戴,如果是为了正义出军,则再强悍的敌人都不是对手,我们冀州虽然弱小,可是户口不下十万,田赋捐税足够军需,请明公仔细考虑。”

    高欢正有此意,听完不禁笑逐颜开,与高乾彻夜长谈,正式确立了合作关系。

    高乾的弟弟高敖曹,仍效忠朝廷,对高欢并不怎么看重,高欢让长子高澄以孙子辈的礼节前往延请,终于说服他加入。

    没过多久,壮大之后的高允队伍继续东下,又吸纳了另一个好汉。

    赵郡人李显甫,一生喜欢行侠仗义,集结李姓同宗数千家,在州郡的许多要道上劫富济贫,远近闻名,他死之后,儿子李元忠继承父业,继续从事这项工作,而且比李显甫更慷慨大方,深得当地民心。

    葛荣作乱时,李元忠率家族成员和乡民兴筑营垒,一同抵挡变民军,后来不幸被俘,因为名望隆重,得以免死。

    葛荣不久被杀,中央政府任命李元忠当南赵郡郡长,而那时的北魏政府已经陷于混乱,李元忠每天饮酒度日,后来元子攸遇害,李元忠主动弃官回乡,暗中有讨伐尔朱派的打算。

    正是这个契机,当得知高欢东下,李元忠乘坐敞篷车,车上放着古筝和劣酒,满心欢喜地前去迎接。

    高欢稍做打听,发觉此人不过一个酒徒,所以没有马上召见,李元忠下车,独自坐在门前等待,带的肉干和酒都已用尽,仍不得高欢接见,忍不住有些恼恨,对守门的人说:“我本来听说高公招请英雄豪杰,今天国家栋梁送到门口,却闭门不见,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