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韩警官-第2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大勇视若无睹,依然在自说自话。
小单和小丁穿着囚犯走进监室,一个在大地铺上躺下,一个按照周素英的指示在张大勇面前倒立,双手撑在地上,两脚搭在墙上,嘴里哼着小调。
装疯卖傻绝对是体力活儿,年龄大的民警真不一定干得了。
勐然倒立五六分钟,小丁一样快顶不住,小单爬起身,蹲在他面前,斜着头,用本地话一脸好奇地问:“你在干什么?”
“你管我干什么!”
“我试试。”
“你不会,我这是练功。”
“练功,你会武功?”
“我是武林高手,我会气功,会轻功。”
“我也会。”
小单跟他一样倒立起来,俩人脚朝天头朝地,张大勇果然被吸引住了,看了一会儿也跟他们一样试着倒立。
可能之前没受过类似训练,好不容易倒立起来,没坚持两分钟就气喘吁吁放弃,盘坐在大地铺上一脸羡慕。
“好啦,吃饭。”
小丁同样受不了,坐下来喘了几口气,等全身血液恢复正常流动,从带进来的道具袋里翻出一个大耳机戴上,搞得跟发报员似的,然后又摸出一袋面包,咬了一大口。
“这个是什么?”小单伸手想摸他耳机,被他一把推老远。
“别动!”
小丁很生气很不高兴的瞪了他一眼,摸摸耳机,振振有词:“这是发报机,我在发报,我要监视敌人,防止敌人搞破坏。”
电视里见过,真是发报机!
张大勇更羡慕,既羡慕他有发报机,又羡慕他有东西吃,想要又不敢。小丁表现得很强势,既会武功又有这么多好东西,不出意外成为“疯子监室”的老大。
张大勇舔舔嘴唇,口水快流下来了。
周素英觉得时机已成熟,拿起对讲机:“小丁,给他撕一块面包,只给一小块,给小单要大一点,因为小单的功练得比他好,论功行赏,要让他习惯当小弟。”
“发报机”里有一个蓝牙耳机,小丁接到指令,下意识看了一眼监控头,撕下一大块面包,往小单手里一塞:“你叫什么,你功练得好,给你一块。”
“我叫单晓俊。”小单三口两口吃完,擦擦嘴巴,兴高采烈。
张大勇口水终于忍不住流下来了,小心翼翼说:“我也练了。”
“你练得不好。”
“我会,我练给你看!”
为了吃到面包,为了能跟他们一起玩,张大勇又一次倒立起来,想好好表现表现。听话就有吃的,小丁很满意,撕给他一小块。
“发报机能不能借我用用?”等张大勇吃完,小单再次表现出对“发报机”的极大兴趣。
“想用,想发报?”
“想。”
“叫我司令。”
“司令。”
“好,从现在开始你是军长,司令比军长大,军长要听司令的,你要听的我的,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知不知道?”
“知道。”
“好,借给你戴,不要给我弄坏了。”
小丁摘下耳机往小单头上一套,又从道具包里取出一副耳机戴上,一人一个,戴上之后司令跟军长通话,通完话在监室立正敬礼,齐步走,搞得很热闹。
又不带他玩儿,张大勇非常失落、非常羡慕,支支吾吾说:“司令,我也要当军长。”
“你不听话,你当不了军长。”
“我听话,我最听话!”
“听话你也当不成军长,军长只有一个。”
“那我当司令。”
“废话,你当司令,我当什么。”
“你当将军。”
“司令比将军大。”
“将军比司令大。”
……
到底是司令大还是将军大,一个真疯子,两个假疯子,激烈辩论起来,冯进程实在忍不住笑了。
这个辩论下去没完没了,周素英场外指导,及时结束这个话题。
天大地大,小丁最大。
想要“发报机”可以,必须要听“老大”话。
有小单这个配角带头,“疯子监室”的座次终于敲定,张大勇只能当小弟,只能当师长,既要听军长的,更要听司令的。
玩累了,三个人戴着“发报机”,躺在大地铺上研究起明天的“作战计划”。
“我要带兵打仗,敌人很多,有rb鬼子,有美国鬼子,有******反…动…派,军长,你怕不怕?”
“我不怕,我打仗最厉害,我有好多枪,有大炮。”
“司令,我也不怕,我打仗也厉害,消灭过好多敌人,我也有好多枪,不信我带你去看。”
“吹牛,你连发报机都没有,还是我给你的。”
好不容易找到组织,张大勇激动兴奋,非常想表现,勐地坐起身:“我真有,我有军火库,好几个军火库,别人不告诉,只告诉你们。”
“在哪儿?”
“就在军火库。”
军火库在哪儿,军火库就在军火库。问了也是白问,或许他脑子里就没地名这个概念,能找到却说不出来。
周素英笑道:“冯支队,他这样的精神病人有藏东西的习惯,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往这儿藏一点东西。突然又冒出个想法,往那儿再藏一点,藏多了甚至想不起来藏过多少,只有走附近才能想起来。”
“明天让他出去转转,看他有没有藏。”
……………………
ps:敏感词太多,没办法,修改不过来,各位兄弟姐妹见谅(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五章 突破性进展!
张大勇思维错乱,说话抓不住重点,所谈的内容缺少连贯性和逻辑性,东拉西扯,正常人根本无法理解。
说了一会儿打仗他突然扯到吃上面去了,正跟他吹牛攀比吃过什么什么好东西,他又想起村里有一条河,河里有多少鱼。
两位专家保持沉默,冯进程觉得这么下去不是事。
回头看看操作录音器材的民警,提醒道:“韩支队,周政委,要不要提示下小丁,不能总被他带偏。”
“不用提示,这样最好。”
周素英指指监视器里口若悬河的张大勇,微笑着解释道:“现在不是担心他胡说八道,是担心他不说,是担心他不用脑子想。别看他前言不搭后语,但此刻思维很活跃,思路天马行空,想到什么说什么。”
“他会说着说着说漏嘴?”
“有这个可能。”
韩博放下纸笔,补充道:“刚才所做的一切只是让他接受小丁和小单,对这个小团体产生认同感,让他敢开口、乐于开口。因为精神分裂病人情感反常,严重到一定程度,对亲朋好友都漠不关心,退缩、自闭、不愿与外界接触,对生活和学习没兴趣。你看他现在多活跃,这个表现非常好。”
之前不是没想过这个办法,让两个囚犯24小时盯着他,未尝没有从他嘴里了解到点情况的想法。
现在看来办法对头,方式不对。
没跟他一起疯,更不可能疯到点子上,跟他疯对路。
三人就这么坐在监控室里听一个真疯子和两个假疯子扯淡,话题一个接着一个,真是天马行空,幸好疯子跟正常人一样也会累也会困,扯着扯着张大勇迷迷煳煳睡着了,“发报机”戴在头上舍不得摘。
这一觉估计要睡到明天天亮,没必要守这看他睡觉。
冯进程正打算招唿二人去宾馆休息,韩博突然笑问道:“政委,你有没有发现?”
事实证明搭档的知识比想象中更渊博,周素英确实有一个算不上发现的发现,不禁反问道:“韩支队,你呢?”
“我注意到两个关键词,你不是有记录么,拿出来看看,是不是一样。”
“应该一样。”
“你们二位别打哑谜了,到底什么发现。”在两个硕士同行面前冯进程觉得自己像个小学生。
“果然一样。”
韩博侧身指指搭档笔记本上重点标注的几个词,不无兴奋说:“冯支队,别看张大勇二十多岁,事实上他就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而且是经常发病的孩子。天天看电视,看电视里打仗打得热闹,对司令、军长、师长、rb鬼子、国m党…反…动…派这些词有印象很正常。
但‘资本家’、‘工人阶这两个词对他来说太深奥,或者说没什么吸引力。不知道什么意思,不好玩,不会也懒得刻意去记。可刚才‘资本家’提过四次,且把‘资本家’同rb鬼子一样当作敌人,你不觉得奇怪么。”
他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早就不搞阶级斗争了,他怎么会对这两个词印象深刻。
联想到被害人的身份,冯进程勐然反应过来:“韩支队,你是说有人跟他说过这些,甚至不止说过一次,甚至可能教唆他犯罪!”
韩博点点头:“从现在的情况看,不是不能排除这种可能,而是可能性极大。”
周素英收拾好包,起身道:“这种教唆可能是刻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冯支队,他的生活圈子就这么大,到底谁经常说这些应该不难查。”
作案不可能没动机,一直头疼的不就是动机么!
冯进程眼前一亮,欣喜若狂,“明白了,我给负责调查其社会关系的同志打电话,请他组织更多民警以此作为方向连夜排查,挨家挨户敲门问。”
“您忙,我们先去宾馆休息,张大勇一醒就给我们打电话。”
破案要紧,现在不是客气的时候。
冯进程没矫情,安排民警送二人回宾馆休息。让送他们的民警不用回来,在宾馆开个房间等。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赶到看守所,小丁小单正同张大勇在监室里“操练”。
司令在前面,军长在中间,师长排在最后,嘴里喊着“一二一”,头上依然戴着“发报机”,看上去一个比一个疯。
这是昨夜走时交代的,精神病人太健忘,一觉醒来极可能想不起昨天的事,“操练”一下,给他复习复习,让他记得谁是老大。
“韩支队,周政委,先吃饭,边吃边看。”看守所张副所长早准备好稀饭、包子、茶叶蛋,就等二人过来用餐。
“张所,他们吃了没有?”
“没,您和周政委没来,我们没敢给他们派饭。”
“现在可以了,送给小丁,让小丁分配。”
“是!”
司令就是司令,来好几天没吃过一顿好的,司令一来就有肉包子吃。
张大勇吃得满嘴是油,吃着嘴里的,眼睛盯着小单手里的,显然两个不够,想多吃多占。
韩博二人吃着跟他们同样的饭,正准备问问张副所长有没有吃,冯进程风风火火走进监控室,从包里掏出一照片,兴高采烈。
“韩支队,周政委,果然有人教唆。这家伙叫杨二根,今年48岁,长林区人,光棍一个,没结过婚,没老婆孩子,他是城镇户口,以前是市工艺品厂职工,后来工艺品厂倒闭了,一直在新桥村一带给企业用人力三轮拉货送货,天天呆在新桥十字路口等活儿。
生活不如意,对改革开放强烈不满,总是怀念计划经济时代,说当年有多好多好,吃一顿饭只要一点点钱,看病不用钱之类的,甚至辱骂…小…平同志。村民尤其十字路口附近几个小店老板瞧不起他,没人跟他搭话。”
下岗职工,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
韩博把照片交给周素英,冯进程接着介绍道:“许多村民证实,他没人说话,就跟总是在十字路口瞎转的张大勇说话,有时候花一两块钱买点东西给张大勇吃,他货拉得多,蹬不动的时候张大勇还会帮他在后面推。
张大勇一走失,其父母包括周围邻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去找他问有没有看见张大勇。总之,他们算是好朋友,经常在一块儿。我们民警连夜找到他家,把他带到所里询问,他承认跟张大勇说过‘资本家’是坏人的话,但没教唆张大勇去杀人。”
周素英轻叹道:“他给一个精神病人天天灌输这些,这跟教唆有什么区别。”
韩博不想这么快下定论,沉吟道:“真要是划成分,新桥村那么多工厂,附近的‘资本家’多了,不止被害人一个。张大勇为什么不杀别人,偏偏要杀被害人。”
许多案件能不能侦破只要找对方向,只要打开一个突破口。
不得不承认眼前两位有点水平,冯进程不无激动说:“韩支队,杨二根交代张大勇对被害人印象深刻,因为有一次雨后开车没注意,车从积水路面过来,溅了正在拉货的杨二根、正在帮着推三轮车的张大勇一身,二人指着车破口大骂过。
杨二根交代当时张大勇不光骂,还找东西追着砸,被害人开得快,他没追上没砸到,可能被害人自己都没印象。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就发生在案发前三天。我们查过,当时确实下过一场雨。由于路是刚修的,排水系统没搞好,路面确实积过水。”
这极可能就是动机,可光有动机依然不够。
韩博捋捋思路,回想起整个案情,手机突然响了,昨晚回去的万海龙打来的。
“韩支队,检验结果出来了,铁锤上的血是被害人的,铁锤柄上提取到三个人的dna,比对发现一个属于嫌犯,一个遗传标记性特征与嫌犯相似,另一个不知道属于谁。”
“知道了,把报告传过来。”
“是。”
韩博轻叹一口气,放下手机苦笑道:“基本可判定凶器是张大勇家的,他家人不担心他会不会被判死刑,或许希望他被收监,希望政府采取强制措施,进行强制治疗,因为那跟判无期没什么区别,政府会给他养老,将来不会饿死冻死。
但作为监护人,他们更担心承担民事责任,担心要赔偿人家钱,所以在铁锤到底是不是他家的这一问题上没说实话。当然,为确保万无一失,最好采集其父母和姐姐姐夫的血样进行比对。”
“鉴定报告传过来,摆他们面前,说清楚作伪证的法律责任,我估计他们会承认的。”
“痛痛快快承认最好,省得送检那么麻烦。”
韩博想了想,继续道:“正常情况下确认动机,确认凶器归属,确认凶器上的血与被害人具有同一性,办成这样可以算是铁案。不过这案子有其特殊性,无法搞清作案细节。冯支队,我觉得让张大勇出去转转的计划不能取消,按原计划让他出去转转,看能不能有所发现。”(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六章 他是无辜的!
新桥公路上,司令、军长、师长追踪打闹。
一会儿整队齐步走,一会儿从路边捡根树枝当红旗或扛在肩上当枪,累了坐下聊天。海阔天空,欢声笑语,看上去真有那么点“无忧无虑”。
这跟带嫌犯去指认现场差不多,要采取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
交警前后路口设置路障,机动车辆绕道而行。十几个民警换上便衣,骑电瓶车或步行一路跟着,发现行人围观立即上前劝阻,帮他们“清场”。
三辆悬挂地方牌照的车,一辆负责指挥,一辆负责摄像录音,韩博和周素英坐在中间的商务车上,负责观察及“场外指导”。
曲聪开车,身边没外人。
老宁探头看看前面的指挥车,嘀咕道:“韩博,你是领导,你去bj见过大世面,你说我们公安这么混成现在这样。案件正在侦查阶段,家属就开始告状上…访,搞得局领导焦头烂额,搞得跟犯过多大错误似的。”
“不理解?”
“让我怎么理解,想当年我们当派出所长时什么样,说一不二!你最有发言权,你搞那么多次行动,打击过多少人,说抓就抓,说罚就罚,他们也就是在背后叫你‘韩打击’,哪敢叽叽歪歪,哪敢到处告黑状。”
当时经费紧张,不过当时公安比现在有威信。
现在人看见公安不怕,当时的人被公安找上门或被带到派出所腿真会软,不管有没有犯事。
案中的张兴宝不是普通老百姓,不仅在市委小车班工作,退伍前甚至上过战场打过仗,可一想到公安就怕,以至于隐瞒重要事实那么年,为自证清白甚至主动要求调入公安局。
犯罪分子担心被公安严打,没犯罪的人担心蒙受不白之冤。换言之,当时群众的那种怕,当时公安的威信,是建立在许多“不规范”基础之上的。
“韩打击”已成为史,现在不可能再出现,要是再涌现出一批“韩打击”、“王打击”、“李打击”,那无疑是一种倒退。
“宁局,法律法规越来越健全,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连犯罪嫌疑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都在增强。司法机关在办理具体案件中,也越来越注重保护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我们不能再跟以前一样,必须与时俱进。”
韩博遥望着跟小单玩得正欢的张大勇,不无感慨地说:“以前怎么破案的,有口供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