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逝水东流不复还-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师傅,晓得!”小厨子随即点头,心领神会。

    老厨子拿勺,站红锅。

    小厨子站白案,配菜。

    小厨子看到案板的两个大耳朵边子在猪头晃荡晃荡的,就问老厨子:“师傅,猪耳朵边子怎么样?”

    老厨子说:“刮刮叫!”

    小厨子举起厨刀“咔嚓”“咔嚓”,三下五除二,把两只大耳朵片子剁了下来,揣进左边怀里。

    小厨子看到案板的猪心,又想拿:“师傅啊,猪心怎么样?”

    老厨子还是那句话:“刮刮叫!”

    小厨子又把猪心藏进左边怀里。

    小厨子看到篮子里面的鸡蛋大得像鹅蛋,三个能有一斤,非常喜欢,想问师傅要不要,转念一想,师傅是个大好佬,你不管问他什么,他都“刮刮叫”。除了狗屎,他什么都要。不问了。

    于是,小厨子扎紧裤脚,松开裤带,把鸡蛋一个一个放进裤腿。

    看到猪大肠,小厨子又是“咔嚓”一刀,斩下来缠在裤腰。

    小厨子心太贪,看到乌黑发亮的木耳也舍不得放手,抓起满满一大把,身不好放,脱下厨师帽,塞进去,又把高帽子纹丝不动地戴在头。

    那晓得这一下子偷多了,配菜不够用,小厨子急得连忙告诉老厨子:“师傅,木耳不多了!”

    老厨子就喊主家老太太:“老太太,老太太,府木耳不多了。”

    老太太是个心细人。平时有个习惯,什么东西都要多买一点,家里再留下一点,防止哪儿不够,或者哪儿需要的时候,可以应付一下急。

    老太太事先抓了一把木耳,包好放在碗橱顶。

    裹着小脚的老太太,摇摇晃晃走过来,指着小厨子的头顶说:“小橱头顶有。”

    常言道,做贼心虚。

    小厨子听岔气,一下子慌了,以为老太太知道他偷了木耳,以为老太太说的是他头顶帽子里的木耳。

    “老太太我偷得不多啊!”小厨子哭丧着脸,一把掀开帽子。

    老厨子在隔壁一听,晓得不好,赶紧提醒他:“你耳朵呢!”

    意思是说你怎么不用耳朵听清楚了。

    小厨子又会错意。

    “耳朵在这儿。”从左边怀里拖出猪耳朵边儿。

    老厨子更加着急,说:“你心呢!”

    意思是,你怎么不用心想想?!

    “心在这儿。”小厨子已经完完全全,彻底的傻了,又从左边怀里把猪心拿了出来。

    眼看事情彻底败露,老厨子恼羞成怒,从隔壁飞奔过来,对准小厨子就是一脚。

    “你滚蛋!”

    小厨子被踹出门外,嘴里还在说道:

    “师傅啊,蛋在裤脚子里,大肠扎着裤腰呢,滚不出来哟!”

    未完待续



………【第五章 供销科会议还在继续(重新修改)】………

    《原创文学盛大起点独家首发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引江电机厂是六十年代初,由一批下放小季的老干部和知识分子创办的,前身是一个农机具修造厂。这个最初只有十多个人的小厂,经过十几年的壮大,如今已经发展到现有正式工七百二十四人,临时工近二百人,供销员三十六人。是引江市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乡镇企业。

    钱厂长是货真价实的老高中生。

    进厂前做过木匠手艺,进厂后做过工人,生产组长,车间主任,技术科长,供销科长,现在做厂长,是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稳步而的。

    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实行厂长负责制。

    厂长不是一把手,面还有记,记说了算。

    引江电机厂的记是位德高望重的老村支。不过老龙记的耳朵不太好,所以,这种小会他一般不会参加的。

    钱厂长能力很强,是全才全能,且有手有嘴。萍后来才知识,钱厂长的故事其实是一段扬州评话,名字就叫《小厨偷菜》。可见钱厂长知识面有多广。

    钱厂长真是太有才了!

    钱厂长讲完故事,大家一致夸赞钱厂长的故事讲得好。

    “小橱头顶,原来是小厨子后面的碗橱顶啊!”

    “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的。”

    “妙趣横生,好笑,好玩。”

    大家还在议论。这时朱科长发话了:“要不要钱厂长下面给我们再来一个更精彩的!”

    “大家说要不要啊?”科长继续煽风点火。

    “要!”大家异口同声。

    “不讲了,不讲了。要讲你们科长讲。”钱厂长说。

    “你没来我就讲过了。你再讲一个,我跟着也再讲一个!”朱科长说。

    “再说,群众的呼声你厂长不能不听,群众的合理的要求你应该满足。”朱科长进一步蛊惑人心。

    “那好,我就‘寿星老儿卖妈妈——倚老卖老’一次,再说个笑话。”

    从前有俩人,好吹牛皮。

    甲说:“我今天看到一个‘高人’。”

    乙说:“有多高?”

    甲说:“有门框高。”

    乙不屑一顾:“我今天也看到一个人‘高人’,有房子那么高。”

    甲说:“那我昨天看到的‘高人’比他还高,有电线杆子那么高。”

    乙说:“那你还是没我以前看到的人高。”

    甲有点不服,心想,你吹牛皮也太过分了。就问:“那他到底有多高?”

    “他头顶天,脚踩地,顶天立地。”

    “睡觉怎么办?”

    “他不睡觉。他一睡觉,天就要塌下来了。”

    甲不肯服输,说:“那我这个‘高人’还是比他高。他嘴唇顶天,下嘴唇顶地。”

    乙就奇怪:“那他脸往哪儿放?”

    甲最后说:“吹牛皮的人不要脸。”

    “这个笑话就叫‘吹牛皮的人不要脸’。”钱厂长最后说。

    未完待续



………【第六章 “猪羊之争”初现端倪】………

    单位网断了,没能及时传。,。,首。发望谅!今天会补,敬请关注。

    朱科长虽然工作有能力,但文化水平太低,连自己名字两个字都写的东倒西歪。

    朱科长小时候家里穷,初中都没有毕业。

    朱科长家世代渔民。在萍的家乡,渔民最穷。他们以打鱼为生,没有家,只有一条小船,常年漂泊在水。

    渔民也最被人瞧不起。说某人不行,或者想贬低他,就说他“是从渔船来的”。

    这也是杨科长睥睨朱科长,斜着眼睛看朱科长的原因之一——出生卑微。杨科长背后都叫朱科长为“渔船来的”。有时明里说话甚至也语带讽刺。

    杨科长瞧不起朱科长。觉得朱科长是个草包,不学无术,只会歪门邪道,玩花花肠子,玩阴的,干不了实事。

    不过,杨科长的看法也有道理。

    朱科长没有做过一天工人,搞过一天生产,更没有抓过管理。

    朱科长进厂就干供销,一直跑外勤,扮演“外交大使”。

    朱科长只说不做,角色单一。属于只会说,不会做,只能动嘴,不能动手一类人。

    有一句话形容朱科长最确切。什么叫外交家?所谓“外交家”,就是那些不知道怎么做,但知道怎么说的人。

    朱科长就属于这种光说不练,浮而不实的“外交家”。

    杨科长则是多面手,而且文化水平比朱科长高。所以,杨科长认为自己有理由瞧不起朱科长。

    但朱科长肚量大。避其锋芒,从不与杨科长计较,更不愿面对面和杨科长发生冲突。

    朱科长“宰相肚子里能撑船”。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朱科长从来没有因为杨科长的鄙视而自卑,我们也不能因为杨科长瞧不起朱科长,就抹杀朱科长的“光辉形象”。

    朱科长除了读少一点,其他什么也不差。

    首先,朱科长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这可能和他小时候在渔船鱼吃多了有关系。鱼吃多了聪明。

    这是有科学根据的。小日本为什么发达?因为小日本人聪明。那小日本人为什么就聪明?据说,就是因为小日本人鱼吃的多。

    其次,朱科长相貌好。用现在的话,就是一个字“帅”!

    如果还拿杨科长比,简直没法比。

    杨科长虽然白白胖胖的,但天生一副武大郎一样的五矮身材,由于太胖,脖子显得更短,“方面大耳”好像直接按在肩头。

    朱科长身体修长,五官匀称。人的长相是天生的,嫉妒也用。不怪天,不怪地。如果一定要怪,只能怪自己父母。不过,就是怪父母,也迟了,因为他们早已把你打造成型,无法返工重塑。再说当初“造人”,一来,由不得他们;二来,孩子不过是他们寻欢作乐的“副产品”,哪里去想许多?!

    朱科长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别看他读不多,但举手投足之间,温文尔雅。

    朱科长伶牙利齿,天生好口才,多年的供销生涯更加磨练了他。朱科长口若悬河,牙似利剑,能把黑的说成白的,雄的说成雌的,死的说成活的。

    别看朱科长道貌岸然,满嘴的仁义道德,实则也是一个“伪君子”。满肚子的诲淫诲盗荤段子,数不清的男盗女娼风流事。

    朱科长“迷人”的微笑,尤其具有杀伤力,“迷死”无数女人。这里有“高干的女儿”,“有权有势的女人”,漂亮的“良家妇女”和柔情的“小家碧玉”……

    朱科长处处“留情”,堪与金庸小说里的楚留香媲美。据不完全统计,朱科长除明媒正娶的“正宫”夫人生的两个女儿外,外面还有两个儿子。不过,儿子都是跟别人姓,都是替别人忙的。白去的劲!

    朱科长风流成性。朱科长的风流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朱科长的风流韵事以及“朱夫人大闹厂部”和“钥匙风波”以后再说……

    言归正传。

    “下面又轮到我了,”朱科长说,“我也吹个牛,老钱说‘吹牛皮的人不要脸’,不要脸就不要脸,反正不要脸。”

    某日,三人吹牛。

    第一个说:“我们兴化的船大。船主死了,儿子接到报丧,从船头赶到船尾,老子已经过了六七四十二天。”

    第二个说:“我们泰州的高桥高。端午节有个伢儿在桥剥粽子,不小心掉了下去,一直到大年三十晚,正好把你们兴化从桥下经过的船,砸了个大洞。”

    第三个说:“我们南京的萝卜大。想当初火烧赤壁,曹操领着八十万兵马仓皇逃进一座山洞,正在口干舌燥之时,有士兵来报,发现地下往外咕咕冒水。原来这是一只南京大萝卜!”

    未完待续



………【第七章 人卖一张嘴】………

    《原创文学盛大起点独家首发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供销是企业的命脉,尤其是“无依无靠”的乡镇企业。

    谈到供销员的重要性,钱厂长一次说,一个供销员要抵一百个工人。

    钱厂长经常和供销员打成一片,下不分。

    “不是猴子不花果山。”

    供销员都是“活跃分子”,也是“不安定因素”。

    尤其是一些素质、品质差的,他们常常吃到碗里,望到锅里,甚至吃里爬外,挖企业的墙角。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钱厂长更明白这个道理。

    最近笔者翻了本叫《拿破仑的煽动口才》的“烂”,内容真的很“烂”,不堪入目。当初吸引我翻它的原因是封面的“广告”做得好。

    封面说,发生在成功人物身的奇迹,至少有一半是由口才制造的。还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都是说口才的重要性。

    口才是工具。“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口才是投石问路的“石子”,是事业成功的“敲门砖”。

    口才就像钢琴家的手指一样重要。再伟大的钢琴家失去双手,或不用手指,是无法弹奏出华美的乐章的。

    一个人,除了自信、勇气、激情、幻想、勤奋、意志……,还必须具备口才。

    人卖一张嘴,货卖一张皮。

    口才对于供销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生意场谈判,杰出的口才,能够“四两拨千斤”,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口才既有一定的天赋,也要靠后天的学习和磨练。

    每一个供销员都应该是语言大师。

    所谓口才,就是“会说”。何为“会说”?其中奥妙无穷。

    不仅要绘声绘色,有感**彩,还要会编故事,而且要编得有水平。

    今天,领导们心情舒畅,会议气氛轻松和谐,极具表现欲的供销员们更加“活跃”。

    这种场合是他们自我表现,在领导们面前展示口才的最好机会。

    “我来说一个。”萍扭头一看,原来是阚贵,阚贵外号人称“看见鬼”,是肚子里黄色故事最多的一个。

    最经典的,是阚贵曾经自创过一句绕口令,难倒所有人。堪称一绝。

    “我来说句顺口溜,看谁说得快。”一次阚贵说,“钓鱼要在早钓,早要到岛钓。”

    大家争先恐后地学说。

    “要快。”阚贵紧催道。

    最后,大家都把“早”、“岛”说成“”。说快了就变成“钓鱼要在钓,早要到岛钓。”

    这句阚贵自创的绕口令,百试不爽,没有人不说错。成了阚贵炫耀的资本。

    阚贵开始讲故事:

    “从前有个媒婆,带着三个干女儿逛街,抬头看见前面墙角里,有个大男人搯出家伙在撒尿。媒婆正想着骗干女儿的东西,于是心生一计,说:‘干女儿,你们猜,前面那男人裤裆里的东西是什么?猜出来,干妈妈送你们一人一块大板油;猜不出来,你们一人送一块大板油给干妈妈。’

    干女儿连忙抢答。

    ‘脆骨。’二干女儿接着回答。

    ‘瘦肉。’小干女儿最后说。

    ‘干女儿,你们说的都不对。还是我来告诉你们,那东西是子。子本是筋,脆骨在中心,瘦肉来包头,干妈妈一人要你们一块大板油。’”

    “太俗,太粗,太直白,一点不含蓄。”有人评论道。

    接着此人毛遂自荐,“看我的。”

    此人是全厂公认最会搞笑,专门现编故事骂人说事的吉才。

    “村长的儿子进城打工,临行前,村长有几句要交待,就弄了几个小菜,跟儿子弄两杯。几杯酒下肚,村长语重心长地说:‘儿子,出门在外,要学好。我听说城里现在有那个什么民工红灯区,你可千万不能去。撞了祸不得了。’

    村长见儿子端着酒杯不应声,生怕儿子不明白自己的意思和事情的严重性,家里又没有外人,于是循循善诱道:“那些女人脏,不能碰。你要是惹什么病,麻烦就大了,要祸害一个村子!”

    “怎么就会祸害一个村子呢?”儿子还是不太明白。

    村长醉眼蒙蒙,望着喝红了脸,喝昏了头的儿子,“你回来把病传给你女人……”村长长长地吐出满口的酒气,“然后,我又传给你妈,你妈再传给支,支不就传给村子里所有的女人了?!”

    未完待续



………【第八章 “新人”也要来一个】………

    《原创文学盛大起点独家首发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哈哈哈哈——”有人笑得脸变了型,有人笑得接不气,有人笑出眼泪……

    “你们几个小家伙不能听白大,谁先来?”阚贵突然指着萍、青、明、斌和宝几个“新人。,首。发

    “我先说,”宝说。宝和萍是同一批进的厂,同一天进的供销科,也是他们那一批招工来的高中生里仅有的两个“幸运儿”。

    青、明是初中毕业。青是外地人,通过关系来到引江电机厂班,跟厂里一位本镇的女工相爱,招婿在小季镇,然后又通过女方关系进了供销科。明是拍马屁来,这一点不冤枉他,明有交际天才,现在是著名企业家了。

    斌是春节刚从车间补充来的“新鲜血液”。斌的父亲是教师,斌高中毕业后,做过半年代课教师,后来斌父亲的学生做了小季镇副镇长,斌就进了引江电机厂,现在又被从车间调进供销科。

    青、明和保,都已经结婚,都是“见过世面”的人;萍、斌岁数小些,还没结婚,比较单纯。

    “我说个‘半夜三更扬州,天亮还在屋后头’的故事,”

    有个人半夜起来,划船扬州。

    行到途中,天渐渐发亮。

    这人眼睛不好,隐隐约约看到河口有人淘米。

    就问:“这位大嫂,到扬州还有多远?”

    大嫂“吃吃”直笑:“你还在自家屋后头呢!”

    原来他没解船桩绳。

    接着是斌:“我说个‘讨巧’的故事。”

    一人专爱用嘴在女人身讨便宜。

    这天,对面走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

    这人走前去,拍着女子的肩膀,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