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高中生作文写作第一范本-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仰望高山,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体会“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幽静;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变化。高山给人以巍峨,耸立之感,端庄而不失优雅,稳重却不失风度。人,需要高山般的稳重与自然,又需要些洒脱与气度。

    仰望宇宙,看繁星华丽地垂下,看一道彗星划过天际,看那流星雨洒落到地球的角落,蓦地,才感觉人是那般渺小。宇宙,以其无尽的空间包容了世间的人们,它的深沉与浩瀚完美的统一于一个整体。人,需要宇宙的那种大度与包容,遇事平静一点,学会以宽容的心去看待事物。

    人生需要仰望,它意味着追求,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憧憬。哥白尼仰望太空,冲破当时的封建思想阻挠,提出了震惊世界的“地动学说”;牛顿仰望天空,一只苹果掉在了他的脑袋上,引发了他对“地心引力”的思索;尼可洛?帕格尼仰望“铁窗”,在茫茫20年的监狱生活中,他坚持苦练小提琴,最终使自己的演奏水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祖逖仰望滚滚长江,决心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最终连战连捷,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失地……

    人,总要仰望些什么,天,地,世界,一轮红日,甚至一株小草……使我们的心灵泛起涟漪,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涌动一股奇妙的力量!



………【第十四章 我喜爱的文物】………

    怅我华夏之邦,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

    ——题记

    湖南省博物馆举行的《走向盛唐》大型文物展,让我借机会大饱了眼福,也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这些文物。

    从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到魏晋南北朝的聚散离合,经过东西方和南北间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多元发展,最后完成了隋唐统一大业,并逐步走向盛唐。

    我在一件件展品的熏陶下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近距离品味中华文明凤凰涅磐的故事。那一件件还沾着泥土的文物,上面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和风霜的煎熬,它们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留给后代人们去考察和研究当时的风土人情世故。每一件文物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某一种特色,它们是仅有的。三国的青瓷釉下彩盘口壶,隐约刻在上面的佛像是佛教与本土道教相互融合的时代信息;东汉时的错银铜牛灯,已成为南京博物馆的标志,其美观感与艺术性不容置疑,更可贵的在于它的实用性,既可照明,又不会给室内带来污染,还可以依靠防风罩使灯不被风吹灭,可想而知当时的中国人是多么富有创新意识啊!

    浏览历史长卷,感受文化熏陶。这些几千年前传承至今的珍贵文物,“记载”着古老的历史,那一件件做工细致的陶器,原始的炊具,错综复杂的布条花纹,还有那古韵十足的衣服,确实让我们很难想象得到古代人们的智慧。

    博物馆的气氛是安静祥和的,又像是特地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文物“贵宾们”,我们都只是静静欣赏,心中的感慨,对美的赞叹,我们都记在心里。毕竟,这般全盘托出的文物大展是少之又少的,我们只想尽量多的记住文物们的讲述,记住长河般浩瀚深远的历史。

    在观赏过程中,我一直与文物进行心与心的对话。我止步在一幅帛画前,这是一幅四川出土的帛画,据悉它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那细致入微的画笔,若隐若现的画面,极具中国特色的对称美,无不让我惊叹。讲解员阿姨说这幅画象征着天上,人间和地狱,虽说听起来有些迷信,但我听见帛画自己这样解释:在我这幅帛画里,有约定俗成的世俗观念,有一直流传至今的人情世故,画的尺寸有限,但画的意味是无限的,它要告诉人们的就是受难的人就像是在炼狱里挣扎,在克服一切之后*幸福安定的天堂。我听着帛画的解释,想着,这并非迷信,人的意志不正是这样磨砺的吗?这是信仰问题。于是,画的深刻内涵在我得细细斟酌后终被读懂,而它的感染力却意犹未尽。

    在眼光缭乱之时,一件独具风格的文物吸引了我的眼球。这是隋唐时的镶宝石金项链,在陕西省西郊李静训墓出土。这条项链的主人正是墓里的人——李静训,出生贵族的李静训深得外祖母北周皇太后的喜爱,却在9岁时不幸离世。这条金项链外观精致华丽,富丽堂皇,更象征着当时贵族的雍容华贵。这条金项链还具有波斯艺术风格,确实是一件中外融合的结晶艺术品,连我们的外教老师也“good,good”赞叹不已。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博物馆是载体的储存房,在博物馆里用心去观察每一件文物,在观察中想象,在想象中领悟,在领悟后聆听历史的回响。

    我喜爱中国的文物,就想我爱中国的历史。因为它能告诉我,我生长的地方在很久以前是怎样的,让我们新一代继续将这份悠久而古老的历史发扬光大。



………【第十五章 并非空白】………

    一个人突然走了。离开了。

    就如同碳酸钠晶体在瞬间风化。水分子开始做着无规则运动,细小的白色粉末随风而散。不留痕迹。只是留下的人,还在张望。茫然而不知所措。

    我似乎从来就没有设想过生活中会突然地就少了一个人。尽管我是热爱幻想的双鱼座,尽管那个人已经真实地离开了,但我仍然不愿去想。因而我只能留在原地等待。像初生的小兽一样伏在地上观望着新的世界。

    那天中午电话铃响,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的城市。

    “我到了。”

    “你还没有跟我说‘我走了’,怎么能就‘到了’呢?”

    “对不起。我怕我会哭。”

    我分明已经听出电话里沙哑的声音并非磁场干扰。

    “……”

    可怕的沉默。

    电话被挂断。十八秒。仅仅十八秒的道别。突兀得就像文章的开头那样。留下的,只剩下一脸冰冷的咸咸液体。竟有了一种“人成各,今非昨”的悲凉伤感。

    朋友说:“日子还是要过的。”

    我关起门来在房间里听狂傲的重金属,和着窗外电闪雷鸣以及那极其愤怒的倾盆大雨。光着**的脚,灰尘以一种绝不溶于水的姿态无奈地粘满脚底。空调的冷风固执地吹干了腿上的水滴,我感觉得到汗毛被冷风吹倒。这并不是一个需要开空调的天气。我感觉世界似乎在瞬间只剩下我一个人,但地球仍然在自转公转,时间仍然在从容地流逝,日子依然要过。

    只是少了一个人,日子还是可以过。因为我还有窗外到暴雨和闪电,还有那些永不知疲倦飞速转动的CD,还有我的笔和纸……

    一个人走了。

    就像小时玩的回旋飞镖,飞走了,不管多远,最终还是会忽悠忽悠地飞转回来。

    他说,一切,在夏天开始冬眠。

    封存新鲜的回忆,等到某时,依旧新鲜。

    记得。并非空白。



………【第十六章 关心别人善待自己】………

    那天看CCTV—5的节目,看过一场男排比赛后插播了2004年雅典*的一点片花,我看到了美丽的霍尔金娜、帅气的波尔、可爱的藤海滨、霸气十足的刘翔还有那个失败了但是平静的涅莫夫。于是记忆又回到了那场男子单杠决赛的场面……

    2004年8月23日,雅典*男子单杠决赛中,28岁的俄罗斯名将涅莫夫以连续腾空抓杠的高难度动作征服了全场观众。但裁判却给他打出了9。725分。但是全场一片嘘声,比赛被迫暂停。全场观众以吹口哨的方式抗议,现场陷入僵局状态。而涅莫夫两次回到赛场,向观众致意,请求观众保持安静。在他迷人的眼神里透射出一种高尚的甚至是可以说是高贵的气质。我想那就是宽容吧!涅莫夫的宽容让中断了十几分钟的比赛得以继续进行。

    且不说比赛的结果如何,单是涅莫夫的行为就值得人们称颂。一个运动员的最高追去就是*的金牌。然而,在涅莫夫在面对无理和不公时,他并没有失去理智,而是以另外一种更高尚的方式对待它。也许他在赛场上失去了金牌,但是,他却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在多年之后,人们再谈论起雅典*的败笔时可能会提到“男子男子单杠决赛中断了十分钟”。这时候,同样也有人会想到:一个风度翩翩的绅士在赛场上宽容的表现,这种表现被升格为“人格魅力”。也许人们会忘记那次比赛的冠军,但最耀眼的依然是那个宽容又平静的涅莫夫。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男篮的小伙子们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不理智且不宽容的动手打了外国的球员。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易建联不但受了处罚还折了面子。但是,国家的面子呢?这是国际性的比赛,在中国,中国人应该作出大国的风范,向世界展现中华的传统美德,有东道主的样子。退一万步讲,这在自家门口打了人,即使有道理,也变得猥琐了。更何况在第二天就有“北京以何面貌迎接2008奥运?”的评论和质疑。正是因为男篮球员以及现场观众的*导致的这起事件竟然连一座城市都受到了质疑。我不禁要想:假如当初宽容了呢?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懂得宽容的人们啊!

    宽容别人正是善待自己的表现,从*讲,生气总是不好的;从心理上讲,小气的人总会成为被人鄙视的角色。周瑜就是一个极端典型的代表:被气死,而且被后世永远作为反面教材,不得翻案。

    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一时的*才有了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渺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寸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

    宽容是阳光,的确,有句话叫做:“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宽容正如扑面而来的春风柔和、细腻;宽容正如明媚的阳光温暖、闪亮。给别人一丝春风,*的是两张脸;给别人一缕阳光,照耀的是两双眼。

    真的,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第十七章 从平凡走向成功】………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群星闪耀。政界出了房玄龄、魏征这样的名仕;文学界则由李太白、苏轼领衔;武可不能忘了成吉思汗、袁崇焕。如此强盛的文明,谁人可以比拟!

    漫漫岁月随着朝代的更替走入了明朝正统年间。话说每个时代都要出一两位英雄,这次也不例外。于谦,领导了正统年间著名的京城保卫战,一战成名。

    这话还要从正统十四年,明皇御驾亲征说起。这一仗打的真够窝囊的,明军主力20万以多打少,竟全军覆没,50多名政府*因为逃命不及,被杀。就连明英宗朱祁镇都被俘虏了去,史称土木堡之变。全军覆灭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全称震惊。在这危难之时,于谦站了出来,时任兵部侍郎。此时的朝中分成了两派,一派建议南迁南京,另一派则主张死守北京城。于谦的一句话起了主导作用:“建议南迁者,该杀!”群臣面面相觑,不敢再多言。

    于谦掌管京城防务后,面临着很大的难题:缺兵缺粮,士气低下。于谦当即下令,从两京,河南,山东等地调兵驻扎京城,数量有10余万。但粮食怎么办?当时最大的粮仓在通州,离北京有一段距离,若用民工运送,既慢又不安全,也先的骑兵已在京城关外活动了。此时,于谦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智慧。他下令入京部队全从通州过,每个士兵带够粮食到京城。这样既解决了兵的问题又解决了粮的困扰,兵、粮的到达,也使京城迅速从惊惶之中摆脱出来,士兵们的士气又恢复了。

    10月11日,也先大军开到京城脚下。于谦召开了最后的动员大会,布置京城九门的防务,当说到最后一个门时,在场官员全屏住了呼吸,因为那最后一个门是德胜门,与也先大军直接交锋。“于谦。”大臣们震惊了。但一个令他们更震惊的命令还在最后面。“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后,立刻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中者,立斩!”这意味着什么谁都知道,不胜便死!

    要知道,一个多月前,于谦还是一个从未带过兵打仗的书生,一位文雅的儒官。而此刻的他却成为了一个意志坚定,果敢的战斗领导者。

    不用说,背水一战的明军,势如破竹,大败也先。也先万万没想到自己会吃败仗,3个月前全歼明军20万主力,今天却败在明军的二线部队手下。迷惘啊!

    于谦则以他出色的领导,无疑成为了这次战斗中的英雄。从一个平凡的文官成为了一代伟人,上演了一出麻雀变凤凰的好戏。他靠的是什么?是面对畏惧,选择战胜畏惧的那颗坚毅的心。

    于谦的成功经历,对于我们又何尝不是一次心灵的启发呢?面对畏惧,战胜畏惧,从平凡走向伟大!

    后记:这段历史可谓精彩至极,大家不妨去看看,你可以去找明史,不过估计你会看不下去,那么你就去看《明朝那些事儿》吧,感受白话文献的魅力。在baidu上可以找到。



………【第十八章 桥】………

    缓缓流淌的小河,齐齐排列的田埂,旧旧地呆着的黄土房,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美好,但是对于可儿来说这些熟悉得再熟悉不过的景物都已经是美好的回忆了。

    可儿小时侯父母被生活所迫去了喧闹的城市打工,那时的可儿才4岁。可儿的奶奶可儿没有机会见到,是爷爷一把拉大的。早晨爷爷喜欢用粗粗的胡子把可儿从梦中唤醒,可儿总是抱着爷爷的脖子起来的。爷爷做完一天的饭菜后就担着沉沉的一担菜去镇上了。不论是天晴还是下雨可儿总是拉着爷爷满是老茧的手送爷爷走过家门前的那座木桥,桥儿送给他们的是吱吱的响声那么的和谐。可儿站在桥上看着爷爷担着担儿消失在稻田的尽头。

    可儿一个人一整天呆在家里,有时帮爷爷洗洗补了又补的衣服,擦擦爷爷用了几十年的烟锅锅。一天里可儿最期待的是黄昏,因为爷爷要回来了。太阳慢慢地退到了山后面,晚霞的余辉洒在小小的木桥上,桥儿越发显得破旧了。可儿正烧火热着晚饭,只听见小桥有节奏地“吱吱、吱吱吱、咿吱”。地响了起来,可儿把手里挑火的木棍慌忙地丢在了地上就迎了出去“爷爷……”。爷爷高兴地一把抱起可儿,习惯的用胡子去刺可儿红红的脸蛋,可儿还是抱着爷爷的脖子。可儿觉得此时小桥的吱吱声是那么好听。甜甜的笑声伴着轻轻的吱吱声,爷爷和可儿是那么开心。

    在爷爷细心的呵护下可儿已经到了读书的年龄,爸爸妈妈决定接爷爷去城里享福,带可儿去城市的学校学习。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倔强的爷爷不肯去城里,可能是舍不得一辈子耕作的这块土地跟屋后的奶奶吧。临走时,爷爷抱着可儿走过小桥,河水流得特别的急,桥依然吱吱地响着,只是可儿觉得那响声是那么的短暂。爷爷放下可儿的时候有滴热乎乎的泪水滴在了可儿脸上,这是可儿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爷爷哭了。满眼泪水的可儿还安慰爷爷说;“爷爷乖,不哭,不哭……可儿也乖,可儿不哭”。

    一转眼可儿小学毕业了,刚考完试的可儿就被爸爸接着去了乡下。可是当可儿叫着爷爷,跑过那破旧的小桥却再也没有听到爷爷的回应。这夜的雨特别的大,旧旧的桥再最后的吱吱声里溶进了汹涌的河水里。

    后记;我们有太多的记忆难以忘记,太多的感情难以割舍。珍惜你身边的每个人,因为他们才是你的快乐。珍惜爱着你的每个人,因为他们才是你生命里的色彩。珍惜现在你拥有的,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觉得世界的美丽和生命的伟大!



………【第十九章 学农初体验之插秧】………

    跟随左爸爸,我们来到了田间。眼前,是一幅自然之画:小路两旁是高大挺拔的常木,它们不曾有过任何修饰,裁剪,自然扎根,自然发芽,自然生长,自然枝繁叶茂;远点的田埂,错落有致,秧苗随风摇曳,仿佛绿油油的一片翻腾的海洋;勤劳的农民伯伯们,当然是画中当之无愧的主角,他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笑容。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四海无闲田”啊,可是“农夫犹饿死”却毫不提及;更远一点,是重重的山,远远望着这些勤劳的人们,远山不惜甘作背景,延续着绿的主色调,秉承着雄壮与浑厚,表达着画的完美。

    在这样的一个美妙的画面里,我竟也当上了半个小角色,也要身体力行一番。因为早些天就已经收获了,这几天农民伯伯们一直忙着插秧,从来没下过田的我好奇地问了一句:“已经收获完了,为什么还要插秧啊?”一位伯伯笑了笑,说:“耕田是重复使用的,收获完了就插好秧,来年再丰收啊!”原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是为什么吃完中饭还要做晚饭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