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大丈夫-第4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不过,李景和袁可立两人是稳坐钓鱼台,沈正和周衡臣两人却有些紧张。

    沈正是舍不得眼前这个人才,周衡臣则是怕杨柳风不答应连累到自己。

    此时见杨柳风点头,两人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而李景则跟袁可立对视一眼,两人眼神迅速交流了一下,然后袁可立点点头道:“慎行,想必你对陵川城内的军队很好奇是吧?”

    杨柳风点点头。

    袁可立笑道:“这支军队叫济世军,首领就是这位李公子,李景,李济民。”

    “济世军?李济民?济世安民?”杨柳风喃喃地说道。

    袁可立点点头道:“不错!慎行,如今的局势想来你也看到了,陕西、山西已经乱作一团,若不是济世军横在林县,淇县和辉县到陵川之间,流寇此时已然进入河南境内。流寇的所作所为想必你已经看到,官兵的所作所为就算你没看到,想必也应该听说过,如果让流寇进入河南中原腹地,则中原一带必将被破坏殆尽。”

    杨柳风默然点了点头。

    过了一会儿,杨柳风说道:“袁先生,不知济世军的宗旨是什么?单单是济世安民么?”

    袁可立赞许地笑了笑道:“问得好,我先来问你,以你之见,当今之局势该当如何济世安民?”

    “这个。。自当靠皇上圣明,诸臣贤能,将士用命。”杨柳风想了想说道。

    “呵呵,那你看当今皇上可是圣明之君,诸大臣可是贤能之臣?”袁可立笑道。

    杨柳风想了想摇摇头道:“此非晚生所能言。”

    袁可立叹了口气道:“非不能言,实不敢言,亦不知之。”

    杨柳风不服道:“我在京城读书四载,朝堂之事,多有所知,先生如何说我不知?”

    袁可立摇摇头道:“你说你对朝堂之事多有所知,那我且问你,袁督师因何而死?”

    杨柳风一怔:“你说袁崇焕?”

    见袁可立点头,杨柳风昂然说道:“袁崇焕通敌卖国,罪无可恕,杀之大快人心!”

    “哈哈哈!”袁可立闻听不由大笑起来。

    忽然,袁可立止住笑声说道:“你说袁崇焕通敌卖国,我且问你,建奴鞑子能给袁崇焕什么好处?”

    “能给什么好处?自然是金钱地位!不对,袁崇焕乃是蓟辽督师,已然位极人臣,建奴就算给再高的地位又能如何?至于金钱就更不可能了,袁崇焕在任,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岂是金钱所能收买。”杨柳风自言自语道。

    杨柳风想了半天没想明白,终于气馁道:“还请先生指教。”

    袁可立叹了口气道:“袁崇焕自有取死之道,但此人绝不可能通敌卖国,另外此人领军作战,战术了得,可惜战略眼光太差,跟他的老师孙先生相比,实在是远逊。皇上用人的眼光跟他的政治手腕相比也是相差太远。”

    顿了顿,袁可立接道:“另外,袁崇焕下狱几近一载,为何突然处斩?其实不过是有人借其打压政治对手。袁崇焕虽然死得不冤,但以这个罪名杀他,却着实不公。”

    “这些事先生如何知晓?”杨柳风惊疑道。

    袁可立看了看杨柳风,叹了口气,对门外喊道:“虎头,去我房中将京城中传来的书信取来。”

    少顷,虎头推门而入,将一摞书信放于袁可立桌前。

    袁可立把书信往前一推道:“慎行,你可仔细看看。”

    杨柳风正欲翻看信件,袁可立忽然伸手将信压住,对杨柳风正色道:“你可要想清楚,这些信你看了以后将如何自处?”

    杨柳风一愣,忽然明白袁可立为什么这么说了。

第164章 真正的造反() 
这些信件定是济世军最高的机密,他看了以后若不加入济世军则必死无疑。

    杨柳风有心把手抽回来,但想到这些信件涉及到朝廷里最机密的东西,若是不看,实是心痒难搔。

    想了想杨柳风咬了咬牙道:“晚生知道,从今以后,晚生就是济世军的一份子了。”

    袁可立轻轻笑了笑,转头看向周衡臣道:“你要不要看一看?”

    周衡臣苦笑道:“我看不看又能如何?”

    袁可立笑了笑,将手拿开道:“你二人一起看吧!”

    杨柳风和周衡臣二人对视一眼,同时慢慢伸手拿起桌上的信件,然后仔细地看了起来,没看多久两人目光一缩,神情渐渐凝重,而随着信件越看越多,两人的神色也越来越凝重。

    不知过了多久,书房忽然亮了起来,杨柳风猛然抬头,这才发现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不知何人将蜡烛点燃。

    杨柳风,将手中的信件轻轻放在桌上,然后叹了口气道:“原来朝堂之上竟有如此多的黑幕,可怜我等居然被蒙在鼓里。”

    “是啊,满朝文武几无做事之人,整天只知争权夺利,试问这大明江山如何能够安稳。”周衡臣也感叹道。

    袁可立看着两人笑道:“刚才慎行所言,若想济世安民,须靠皇上圣明,诸臣贤能,不知现在有何感想?”

    见二人不言,袁可立叹了口气接道:“当今皇上自登基以来,确想励精图治,可惜他并无识人之明,更兼刚愎自用,性疑无断,实非圣明之君。至于群臣,只知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更有一批言官,每日捕风捉影,肆言妄为,令有位之臣不得重用。如此下去,大明去日无多矣。”

    “先生可有良策?”周杨二人忙道。

    袁可立摇了摇头,把目光转向李景。

    李景点点头接道:“若想改变大明的命运,非出重手不可,首先皇帝不可擅权。你我均知,皇帝要是明君,那一切好说,可皇帝要是昏君呢?谁又能保证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

    顿了顿,李景接道:“何况就算皇帝年轻时是明君,难保老年以后不糊涂,这样的例子可不少见,汉武帝,唐太宗,唐高宗,年轻时哪个不是明君,可老来却净做些糊涂事!”

    杨柳风和周衡臣闻听默然点头。

    这俩人都是饱读史书,自然知道李景所言不假。

    见二人点头,李景接道:“再说本朝,本朝从太祖至今已历十六帝,除太祖(洪武),成祖(永乐),宣宗(宣德),孝宗(弘治)这四朝,请问可否还有明君?”

    周杨二人几乎不假思索地摇摇头。

    他们很清楚,大明自建国以来,也就以上这四位算得上好皇帝了。

    李景接道:“上无明君,如何治国?”

    周衡臣和杨柳风对视一眼,忽然有些明白李景要说什么了。

    皇帝是废材,治国自然靠的是大臣,纵观历史,大明王朝的名臣是最多的,要是没有这些名臣,大明王朝恐怕早就垮台了。

    同样,大明王朝在历朝历代当中,奸臣和权臣也是最多的。有那么多糊涂皇帝,要是没有奸臣和权臣那才出鬼了。

    而阉党的成就跟历朝历代相比更是独树一帜,从王振到汪直到刘瑾再到魏忠贤,可谓一个比一个猛。

    明朝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奸臣和权臣,甚至会出现这么多的宦官擅权,是因为明朝的制度有问题。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意识到宰相对皇帝的位置有威胁,于是借用胡惟庸案撤掉了宰相这一职务。

    但是没有宰相,很多事情必须要皇帝亲自处理,遇到朱元璋这样的劳模皇帝还行,啥事儿他都愿意干,啥事儿他都愿意管。

    可是不是哪个皇帝都愿意当劳模的,当皇帝这么遭罪谁愿意干?

    于是,等到朱棣当了皇帝以后,开始任用秘书(内阁)。

    朱棣比较霸气,内阁成员没有敢放肆的,但是等朱棣的儿子和孙子们当了皇帝以后,内阁的威力开始显现出来。

    内阁的权力就是票拟权,就是全国各地的条陈建议首先经过内阁(主要是首辅)审阅,然后写成条陈上奏给皇帝,皇帝看了以后再进行批阅。

    也就是说皇帝要处理的政务实际上是内阁已经过滤好的,这个权利比宰相要大得多。

    虽然皇帝手里拥有最大的权利,也就是人事权,不执行可以换人,可无论怎么换,内阁的权力却始终没有减小,反而越来越大,最大的时候,可以封还皇帝的命令,拒不执行。

    出现这样的情况,归根结底就是皇帝不想干活儿,皇帝不想干活儿就只能让秘书干,可皇帝要不给秘书权力,那秘书就没法干活儿,所以皇帝只能眼瞅着内阁的权利越来越大,而且只能忍着。

    但是内阁权力越大,皇帝就越难受,而且皇帝只有一个人,哪里对付得了这些老油条,于是皇帝开始找帮手,帮手就是太监。

    要知道内阁送上来的条陈奏折,要是没有皇帝的批示是不能执行的。这就是批示权,也叫批红。

    不过皇帝的事情太多,这么多事情要他自己亲自批示,他肯定批示不过来,再遇上偷懒耍滑的皇帝,那就更不愿干了,于是皇帝就找太监帮着批示,这帮太监叫秉笔太监。而且秉笔太监不是一个人,是一群。

    秉笔太监权力很大,但权力最大的并不是秉笔太监,是掌印太监,因为批示完以后要盖章,不盖章屁用不顶。印只有一个,因此掌印太监只有一个。

    也就是说掌印太监才是太监中的老大。

    后来威名赫赫的几位太监,基本都是掌印太监。

    有这帮太监帮忙,皇帝终于可以制衡内阁和大臣了。

    这招挺好,内阁权重,太监有皇帝撑腰,双方势均力敌,基本上是平手。

    但是要想真正平衡,关键还是要看皇帝,要看皇帝信任谁。

    很可惜,皇帝终究是信任太监要多一些。

    于是大明王朝倒霉了,每当太监掌权的时候,大明王朝就要丧一次元气。

    但是要说大明朝是因为太监才完蛋的,那又错了。

    比太监还要操蛋的是言官。

    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十三道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他们的品级极低,一般都是七品。

    言官们的品级虽低,但是权力却是极大,从中央到地方,上到皇帝百官,下到黎民百姓,从国家大事到社会生活,都在他们的监察和言事的范围之内。

    尤其是都察院的御史们。

    都察院就像是疯人院,一旦大门打开,让御史这帮疯子钻出来,那真是见谁骂谁,逮谁咬谁,见谁灭谁。

    言官敢这么嚣张,是因为以前的皇帝立下的规矩,不得杀言官。

    有这么个规矩在那放着,言官自然无法无天,看皇帝不顺眼的话,也是毫不客气,说骂就骂,然后皇帝还不能把他们怎么样。

    明朝中前期还行,由于有一帮强力大腕镇场子,言官们虽然整天找茬儿,大抵还干些了正事,还不算太过嚣张,但是到了后期,尤其是东林党东山再起以后,算是彻底完了。

    这帮人在朝堂上整天啥事儿不干,就是跟人掐架,你要干这个,他说不行,你要干那个,他也说不行!

    有这么帮玩意儿整天在朝堂上捣乱,要是还能办成事儿那真是没天理了。

    你要说他们没事儿找事儿,这点完全正确,但你要说他们一点目的没有那就错了,要知道朝廷里一共就那么些位置,想上去就必须有人下来,不把上面的人弄下来,他们怎么上去?

    要是把上面的人弄下来他们还没上去,那就接着骂。

    朝廷上的这些弊病很多人都清楚,但是谁也没办法改变,也不敢改变,包括皇帝在内。

    因为这些规矩是祖制,是皇帝的老祖宗朱元璋定下来的。

    通过刚才的那些书信,再加上自己耳闻目睹,杨柳风和周衡臣这时也已明白,要改变这个国家必须先改变现有的制度。

    而改变现有的制度靠皇帝是不行的,靠朝堂上那些大臣也不行。

    这些人非但不会同意改变现有的制度,反而会阻挠变革,因此,在改变制度以前,要把这些绊脚石统统打倒。

    这时二人也终于知道李景要干什么了,眼前这个人要造反,而且是真正造反的那种!

    流寇造反不过是为了混一口饱饭,因此当朝廷拿出钱粮,他们就毫不迟疑地投降,而这个人却是要推翻大明王朝!

    两人心中骇然,偷偷地看了一下对方,目光一碰,随即避开。

    杨柳风和周衡臣的小动作自然逃不过李景的眼神,李景也知道这两人想了这么长时间是在想什么,因为李景提的问题原本就是准备让他们想这些。

    表面上看,袁可立和李景两人说话时似乎都没有明确说明济世军的宗旨到底是什么,但袁可立的高明之处就是,由他先开口进行引导,铺垫,最后由李景总结发言。而李景的高明之处就是,他把问题提出来,让这两人自己去想。

    等杨柳风和周衡臣两人想明白了,自然就知道济世军要干什么了。

第165章 贼船() 
袁可立和李景能配合的这么好,不是因为李景,而是靠袁可立。

    在跟李景相处了一段时间以后,袁可立发现李景在处理很多事情上非常之精明,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似乎完全不明白,比如说如何做一名首领,如何树立首领的威信。

    袁可立知道,作为领导者是不能随便乱说话的,更不能说错话,李景要是说错话甚至做错事,那会降低他的威信。

    既然收下李景这个学生,这样的事情袁可立岂能不教?但是这种事情不是说教了之后就能学会的,主要靠李景自己领悟,袁可立要做的就是让李景领悟如何做一名领导者。

    袁可立历经四朝,更曾为帝师,他非常清楚如何让领导把握场面局势。

    袁可立知道,有的时候,有些话由他来说远比李景更合适,就算他说错了都不要紧,因为最后拍板的人并不是他,是李景。

    袁可立当然知道虽然他是李景的先生,也被李景任命为军师,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服他,他经常在李景要说话的时候提前说话,甚至代替李景说话,很多人心里都有些不满。但是袁可立并没有在意,只要能把李景培养成才,他就满足了。

    实际上,李景起初也很不理解袁可立为什么总在他要说话的时候先开口。但是过了几次以后,李景发现,当袁可立先说完以后,他再说话就非常舒服,做定夺的时候更加容易。

    这时李景终于明白袁可立的用意,袁可立这是在教他如何做一名领导者,作为领导者是不能随便乱说话的,而是要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再做决断。

    渐渐地李景跟袁可立配合地原来越好,越来越默契,有时双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明白对方是什么意思。

    对李景的表现,袁可立十分欣慰。

    李景虽然不通诗文,但绝不是文盲,而且悟性极高,尤其是在政治方面的领悟能力,几乎是一点就透。

    看到李景逐渐由一名讲义气的土匪首领向一名老到的政治人物转变,袁可立老怀大慰。

    不过袁可立知道,李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李景的手下才几个人?而且这些人对李景都绝不会有二心,这些人争得不过是一个名头而已。

    只有随着李景的势力越来越大,各色人等开始粉墨登场,那时才是考验李景政治手腕的时候。

    现在杨柳风和周衡臣这两个人就是考验李景的试金石,李景表现的好,这两个人就会成为他忠实的部下,李景要是表现得不好,那只能把这两人杀掉,然后重新物色陵川的管理人员。

    对于杀人袁可立跟李景的表现又不一样,袁可立比李景果断得多,只要你挡着我的路,该踢掉就踢掉,该杀的就杀掉,下手的时候绝不手软。

    而李景则经常讲人情,尤其是对红山岭的老兄弟们,只要他们不是犯了非死不可的大错,一般不轻易杀人。

    对此袁可立也说不上自己跟李景的做法谁对谁错,因此两个人在这一点上经常出现分歧。

    这个分歧直到红山岭的律法正式出台以后,才慢慢消失。

    红山岭的律法是在大明律的基础上搞出来的,废除了许多酷刑,增加了许多惩罚。

    比如说大明律当中有很多罪行都是株连九族,连坐等等,李景看了以后就取消了连坐这一规定,李景认为一人做事一人当,跟老婆孩子亲友没关系,除非这些人也参与其中。

    至于凌迟,剥皮,腰斩等等惨不忍睹的酷刑也统统取消,不过是一死而已,整这么多花样干嘛?难道说杀千刀跟杀一刀威慑力不一样么?

    对于贪污罪,李景的处罚是达到一定数额,直接杀掉,然后罚没其贪污的财产,另外关于贿赂罪,李景的规定是不管是受贿还是行贿,达到一定数额全部处死。

    贪污贿赂数额不致死的,按贪污和贿赂的数额五倍进行罚款,同时处以各种刑罚,比如杖责,徒刑等等。

    对李景的这一规定,红山岭诸人看了是目瞪口呆,这也太狠了吧?行贿跟受贿一样的处罚?

    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