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随访连战的日子-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系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点上,两岸不应陷入对抗的恶性循环,而应步入合作的良性循环,共同谋求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机会,互信互助,再造和平双赢的新局面,为中华民族实现光明灿烂的愿景。
两党共同体认到: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有助于消弭隔阂,增进互信,累积共识。
——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
两党基于上述体认,共同促进以下工作:
一,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
促进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速恢复平等协商,就双方共同关心和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推进两岸关系良性健康发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
二、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架构,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
三、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促进两岸展开全面的经济合作,建立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放海空直航,加强投资与贸易的往来与保障,进行农渔业合作,解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问题,改善交流秩序,共同打击犯罪,进而建立稳定的经济合作机制,并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
四、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
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讨论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包括优先讨论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活动的问题。双方共同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寻求最终解决办法。
五、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
建立两党定期沟通平台,包括开展不同层级的党务人员互访,进行有关改善两岸关系议题的研讨,举行有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议题的磋商,邀请各界人士参加,组织商讨密切两岸交流的措施等。
两党希望,这次访问及会谈的成果,有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开辟两岸关系新的前景,开创中华民族的未来。
傍晚,与###会谈后不久,连战主席在下榻的北京饭店举行了“和平之旅”记者会。会上,连战介绍胡连会谈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连战说,下午与###总书记在良好、自然的气氛中进行了坦诚的意见交换。这是60年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高层的第一次对话和交谈他是以慎重和非常珍惜的心情进行这次对话的。
他说,国共两党在以往历史上记录的各种关系,大家都非常清楚。但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我们虽然没有办法改变它,但是,未来却是我们可以努力掌握的。
由于时间有限,连战在记者会上只回答5位记者的提问。在回答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如何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的问题时,连战说,50多年来,两岸的局势是对峙的、对立的、对抗的,乃至是对撞的。而今天我们有这样一个契机,让我们总结历史的过程,展开新的愿景。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相信这个“门”是打开了,但是如何通过这个“门”走入一个新的愿景、新的未来,执政者要负起很大的责任。
无疑,国共两党领导人60年后首次握手的新闻,成为当日国内外最受关注的新闻。国内各大新闻网站都在第一时间刊登了胡连握手的图片,第二天的报纸头版都大幅刊登世纪握手的镜头。和往日不同的是,因为这次采访对所有媒体开放,报纸上的握手图片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贺延光拍摄的那张图片。画面上,###、连战迎面走到一起,两人几乎同时伸手准备握手。就在两人的手即将触到一起、但尚未握到一起时,记者拍下了这一瞬间,并起了一个颇有哲理的题目:“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
后来听说,上面的领导同志挺喜欢这张照片。“别人能拍到好照片,我们为什么拍不到?”于是我们立刻开会总结。大家也觉得遗憾,毕竟我们现场有多位记者,可以从不同角度、选择不同的瞬间拍摄。
其实,这绝不是水平和能力问题。我们中央组的摄影记者不敢说是身经百战,但大都经过多次重大采访报道的考验,大部分都有常驻国外或境外分社工作的履历。拿下这样的采访应该不成问题。但是这一次为什么没拍摄、编发这样的照片呢?这个问题实在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只得留给大家研究、思考。
采访结束后,我考虑后面行程更加紧张,可能没有时间整理图片资料,晚上便匆匆赶回总社办公室,抓紧时间,把前面采访拍摄的上千张照片编辑、整理出来,准备最后给连主席作送礼照片之用。
忙到晚上10点多,回到北京饭店。这时我才想起自己午饭和晚饭都没来得及吃。“怎么办呢?”北京饭店肯定吃不起,只得独自跑到王府井商业街上,找了一家麦当劳餐厅,吃了一个汉堡和一些薯条。夜已经深了,餐厅里依然灯火通明,人还挺多,其中多半是成双结对的少男少女。看着人家真是羡慕,他们边吃边谈、还有时间望着窗外发呆。
。 想看书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
北京之行两天时间,我忙得竟然没顾上回家,也算是“过家门而不入”吧。老婆、孩子肯定很有意见。但此时此刻,他们也只好“保留意见”。我必须跟着连主席继续往前走。
此后我得知,当天晚上,###总书记特意在中南海瀛台举行晚宴,款待连战一行。###一般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欢迎来访的重要客人,如各国元首、政府首脑等。这次特意选择在中共中央的办公地点欢迎连战,算是更高的礼遇。
据连战后来回忆说,席间,###把连战叫到一边说要送给他一件礼物,随后请人拿来一个精致的木箱,打开一看,竟然是连战的祖父连横当年申请恢复中国国籍申请书的复印件。这份申请书的正本原来存放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这是胡总书记特意请人到南京档案馆查找到申请书并复印了一份送给连战。据在场的人介绍,看到这份特殊礼物,连战惊讶不已,他把眼镜往上扶了扶,拿着那份复印件上上下下仔细观看了好长时间。
连战实在没想到,胡总书记会这么细心、周到。欣喜之余,他激动地说,我们一家中国人当定了。
后来,连方王+禹在《半世纪的相逢》一书中讲述了连战首访大陆的经历。在谈及见到###总书记的感受时,她觉得,胡总书记温文儒雅,诚恳务实,和连战非常谈得来。她形容###给她的感觉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连方王+禹在书中还写到,这次到大陆,感触最深刻的是大陆朋友的诚恳与他们不吝给予的信任。两岸经过半世纪的分离,而且战哥又多年身为台湾的政治人物,大陆朋友却依然愿意热烈诚挚地面对他的到访,并且倾心地聆听他所说的话。传播媒体全天守候直播,他们怎能预测他要说什么?但是他们却选择毫无保留地对他付出最大的信任。原来,中国人之间的血缘历史脐带,以及对和平共同的祈求,是可以化解长达六十年的隔阂和陌生的。
接到###赠送的这份礼物,连战十分感动。以后,他在许多场合,经常提到这件事。我想,他既是为胡总书记的细心、周到而感动,也是为自己祖父当年的气节和义举而自豪。
在以后的采访中,多次听到连战讲起他的祖父连横。让连战引以为自豪的这位祖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都有哪些不凡的经历和故事呢?这还要从连战的家族说起。
祖父、父母与连氏家族(1)
公元17世纪,连家祖先从福建漳州过澎湖抵达台湾台南一带,在那里建家立业,繁衍后代。因为历史过于久远,关于连家为何到台湾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根据连战祖父连横的记载,其原始目的是反清复明,争取自由。连战也说,他的祖先是跟着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移民台湾的。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当时清朝一统天下,台湾荒野千里,少有人烟。于是,连家就成为早期的移民,和成千上万的大陆民众一起移民台湾,开拓荒野。连家在台湾到连战已经是第九代。从历史上看,连战应该属于典型的台湾本地人。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连家的生活开始改变。连战曾祖父连得政曾担任台南“护台会”会长等职,在参与抗日活动中不幸因病去世。日本占领台湾后,征收了连家位于台南马兵营的产业,连家败落。连战祖父连横曾有两句诗描述当时的情景:“马兵营外萧萧柳,梦雨斜阳不忍过。”一个“忍”字道出了连横当时的心情。
连战祖父连横(1878-1936年),字雅堂,是连氏家族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连横之子连震东撰写的《连雅堂先生家传》这样记载:“连横受廷训,长而好学,禀性聪颖,过目成诵。”后来,连战读书时也有“过目不忘”的天资,不知是否遗传了祖父的基因。
我在书上看过一张连横年轻时期的照片。半身照片上,连横穿着晚清时代粗布衣服,眼神和表情中透出一股英武和豪爽之气。连横的大半生是在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度过的。他18岁内渡大陆求学,后又多次回大陆,搜集抗日檄文,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他出版的《台湾诗乘》中有许多诗作表现出那个时代的青年忧国忧民的特殊感情。
连横曾做过新闻记者。据记载,连横曾在厦门创建《福建日日新报》,返回台湾后在《台南新报》、《台湾新闻》汉文部担任主笔。1905年,连横创办《福建天天新报》,当时的革命党(国民党前身)曾派人与他联系,希望他的报纸作为革命党的机关报。因为办报的缘故,连横结识了国民党###级人物张继、章太炎等,与国民党解下不解之缘,从此开启了连家后人——连战父亲连震东和连战走上政治之路的大门。从那时算起,连家已经在从政的道路上走过了百年。
政治归政治。如今人们评价连横对台湾的贡献,主要是在史学和语言两个方面。连横前后耗时长达20年书写的《台湾通史》是第一部关于台湾的历史记录。全书共36卷,记载从隋大业元年至清光绪年间台湾的历史。对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物产、风俗、人物,以及大陆民众移民、开拓台湾的历史等都有详细叙述。这部著作被著名史学家、思想家章太炎称赞为“民族精神之所附”、后世“必传之作”,连横也被台湾学者称为“卓越的史学家兼文学家”。
连战在以后访问大陆时,经常把祖父的这部《台湾通史》作为礼物赠送给大陆有关方面和嘉宾。在连战的心目中,祖父留下的这部保存台湾珍贵史实的书是他连氏家族的“传家宝”,也是祖父留给台湾、留给连家最为宝贵的遗产。
连横对台湾另一大贡献是在语言方面,他所著的《台湾语典》被视为一项前无古人、后乏来者的工作。当时,日本人极力推行“皇民化运动”,强迫台湾民众改用日本姓名,禁用汉语、汉字。这部著作从语言方面记述和论证了台湾语文传自中国漳、泉(福建漳州、泉州)的历史,大力提倡推广中华语言和文化。
1914年,当时身为新闻记者的连横做出一件惊人之举。惊的很多国人至今还为之称道。在台湾被日本占领近20年以后,连横深切感受到:“以轩黄之华胄,而为他族之贱奴,泣血椎心,岂能无痛?”因此特别呈请北京国民政府,坚决要求恢复他的中国国籍,并获得批准。他还告诉儿子说:“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设祖国。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此地。”于是,连横将独子连震东送回大陆,从事实际的抗日工作。在他的督导下,他的儿子连震东也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祖父、父母与连氏家族(2)
在当时的特殊环境和背景下,在贫穷落后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多年后的台湾,一个青年人竟然要求“恢复中国国籍”!这不能不说是个令人惊叹的义举。
连战出生时,连横已经带着未能见到孙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连战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祖父,却带着祖父留下的名字、看着祖父的书长大。在他心目中,祖父是他的榜样,更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的长者。连战说,祖父带给他连氏一脉两代单传的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始终压在连震东父子的身上和心上。
除了祖父之外,对连战影响最大的自然是他的父母。
连战父亲连震东,1904年出生。1931年,连震东从日本东京庆应义塾经济系学成返回台湾。在连横的督促下回大陆从事抗战等工作。此后,连震东在张继介绍下加入国民党。1933年,连横移居上海,连震东在国民政府任职于西安,筹备抗战工作。当时在连战的记忆中,父亲虽为少将军衔,可每日穿着粗麻布的军服,天蒙蒙亮就出门,沿着城墙从城东走到城西上班。那时战火激烈,日军经常轰炸。看着父亲在战火中穿梭的身影,连战母子很担心,整日生活在恐惧之中。
在连战心目中,父亲一辈子不曾对任何人有过严厉和私心。他对家人有一种深切的关怀和爱心,尊重孩子个性和意愿,属于那种十分开通的父亲。父亲常以“诚信做人,勤恳做事”勉励连战成为一名踏实肯干的君子。父亲的言传和身教,无疑对连战个性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抗战期间,连震东一度前往北平,并在朋友介绍下结识赵兰坤。赵兰坤出生于沈阳名门世家,曾就读燕京大学,两人结为夫妻后生独子连战。
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回归祖国,连震东赴台参加接收工作,并葬连横骨灰于台南老家,连战母子随后一同前往台湾。其后,连震东历任国民党党政要职,曾任台湾省“建设厅厅长”、台湾当局“内政部长”等职。
对一般中国传统家庭来说,父母在家中的角色多为“慈母严父”。而在连战看来,和相对慈祥的父亲比较,母亲显得更为严厉。原因何在呢?连战认为其中的原因是,父亲受祖父精神的感召,毕生贡献给国家。母亲自然负起全家的经济大任。连战觉得自己的母亲是那种典型的中国北方妇女,具有坚强和智慧的品格。
据连战回忆,他小时候,父亲军官待遇不多,母亲就边做教员,边喂养家畜,起早摸黑,苦心操持。母亲没有一样胭脂花粉,直到父亲担任“内务部长”时,母亲还自己坐公共车出行。她用自己特有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连家的经济富裕。在母亲的影响下,连战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读书时,就利用假期去乡村俱乐部打工,自己学会了养活自己。
【书中图片说明】
1。○?###首次会晤连战前,与同事陈树根(左)在大会堂前留影。
2。○?2005年4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与连战历史性的握手。
3。○?###与连战举行会谈。
4。○?青年时代的连横。
5。○?连战祖父连横当年申请恢复中国国籍申请书。
6。○?连震东抱着在襁褓中的儿子连战。
7。○?连震东夫妇与儿子连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找寻小时候的种种(1)
连战出生在西安!大部分人,包括我还是第一次知道。人上了年纪,总有些怀旧,想过去的事情、想小时候的情景、想出生时的样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都有小时候那份难忘的记忆。已过不惑之年的我也是如此。
看到连战回到出生地,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2006年初春的一个夜晚,我值夜班回家打车时,正巧遇上一个家住北京郊区房山的司机,和我年纪相仿。可能是家在农村、干过农活的原因,他显得有些上岁数,皮肤黑黑的。聊天中,我们说起了小时候,那边的农村有许多河塘和麦田,大家经常和小伙伴去游泳、捉鱼、掰玉米。短短的十几分钟交谈,猛然勾起了对童年的回忆。那天回到家里,躺在床上竟然睡不着,脑子里满是童年生活的记忆。我想起了自己出生并度过童年的地方——北京市窦店砖瓦厂。虽然距离并不遥远,竟然快10年没有回去看望。我当晚临时决定明天回窦店。
位于北京市区西南七八十公里的房山区的窦店砖瓦厂,是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援助中国修建的大型砖厂,据说当时是亚洲最大的砖厂之一。后来因为市场变化而倒闭。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在那个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70年代初,我刚四五岁,母亲骑车带我到厂子里干活儿。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只有20来岁的母亲头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