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细说民国大文人-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百年五牛图》作者梁由之评价说:“独立的思考者、冷峻的观察者、深刻的怀疑者、彻底的悲观者……仁者。”
何满子说:“不论当代人对鲁迅作了多么高的评价,未来的历史家对鲁迅的评价将比今人高得多。”
诗词评论大家顾随评价说:“鲁迅先生有与嵇康相同处,他们专拿西瓜皮打秃子的脸,所以到处是仇敌……然像鲁迅、嵇康他们,说真话是社会的良医,世人欲杀,哀哉!”
余杰讲:“中国地大物博,什么都有,就是少有叛徒。这个庞大的帝国里,盛产乡愿、老好人、和事佬,人人都是‘会做戏的虚无党’……20世纪的中国,鲁迅堪称彻头彻尾的叛徒……他不仅选择了背叛,而且选择了对背叛者的背叛。”
王朔说:“鲁迅没有长篇,怎么说都是个遗憾,也许不是他个人的损失,而是中华民族的损失。以他显露的才能,可以想象,若他真写长篇,会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这中间有一个悖论:如果不是那样一个乱世,周围有那么多叫他生气的人和事,他再不是那么个脾气,他也就有时间写长篇了;但若不是那样一个时代,周围不是那么个环境,他也跟他弟一样客气,我们就只有在翻阅北洋府政人事档案时才能找到周树人的名字,知道是那个周作人的哥。所以这也是中国文学的宿命,在鲁迅身上,我又看到了一个经常出现的文学现象,我们有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却看不到他更多优秀的作品。”
郁达夫在《鲁迅的伟大》中说:“如问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逸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
郭沫若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和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双璧”。
刘大杰说,鲁迅和郁达夫是“五四”以来在旧体诗方面最有成就的。
蔡元培为《鲁迅全集》撰序,他称“先生阅世既深,有种种不忍见不忍闻的事实,而自己又有一种理想的世界,蕴积既久,非一吐不快”。其著述“蹊径独辟,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所以鄙人敢以新文学开山目之”。
陈独秀评20世纪30年代的鲁迅:“鲁迅之于共产党,如吴稚晖之于国民党,受捧之余,感恩图报,决不能再有不计利害的是非心了。”陈又说:“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这位老文学家终于还保持着一点独立思想的精神,不肯轻于随声附和,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林语堂评鲁迅:“鲁迅所持非丈二长矛,亦非青龙大刀,乃炼钢宝剑,名宇宙锋。是剑也,斩石如棉,其锋不挫,刺人杀狗,骨骼尽解。于是鲁迅把玩不释,以为嬉乐,东砍西刨,情不自已,与绍兴学童得一把洋刀戏刻书案情形,正复相同,故鲁迅有时或类鲁智深。”
夏济安说:鲁迅是一个“病态的天才”,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极其深刻而带病态的人物”,“鲁迅面临的问题远比他的同时代人复杂得多,剧烈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正是他那一时代的论冲突、渴望的最真实的代表,认为他与某个运动完全一致,把他指派为一个角色或使他从属于一个方面,都是夸大历史上的抽象观念而牺牲了个人的天才”。
李长之写道:“鲁迅在情感上是病态的,在人格上是全然无缺的。”
张荫麟在《〈南腔北调集〉颂》中称赞鲁迅是“当今国内最富于人性的文人”,他钦佩地写道:“只要他肯略为守雌守默,他尽可以加入那些坐包车、食大菜、每星期几次念念讲义、开开玩笑,便拿几百块钱一个月的群队中,而成为其中的凤毛麟角。然而他现今却是绅士们戟指而詈的匪徒,海上颠沛流离的文丐。”
狂飚社的向培良评价鲁迅:“十六年初,狂飚社与鲁迅先生决裂,那时候,我们的思想已与鲁迅先生渐渐分离。他的性格狷急,睚眦不忘,又不肯下人,所以不知不觉中被人包围,当了偶像,渐渐失去他那温厚的热情,而成了辛辣的讽刺者和四面挥戈的不能自已的斗士。最后,鲁迅先生全部的精力消耗于攻击和防御中,琐屑争斗,猜疑自若,胸襟日益褊狭,与青年日益远离,卒至于凄伤销铄以死。”
1986年,晚年的王瑶如此认识鲁迅:“鲁迅先生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什么是知识分子?他首先要有知识;其次,他是‘分子’,有独立性。否则,分子不独立,知识也会变质。”
胡兰成论鲁迅:“鲁迅的滑稽正是中国平人的壮阔活泼喜悦,比起幽默讽刺,他的是厚意,能调笑。他常把自己装成呆头呆脑,这可爱即在于他的跌宕自喜,很刁。而他却又是非常认真的人,极正大的。鲁迅的毛病是他教育青年之心太切,而他的思想其实很多不对。”
胡兰成还说:“我以为,周作人与鲁迅乃是一个人的两面……鲁迅是生活于人间,有着更大的人生爱。”
1936年10月20日,上海《大公报》发表评论说:“文艺界巨子鲁迅(周树人)先生昨晨病故于上海,这是中国文艺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他那尖酸刻薄的笔调,给中国文坛划了一个时代,同时也给不少青年不良的影响。无疑的,他是中国文坛最有希望的领袖之一,可惜在他晚年,把许多力量浪费了,而没有用到中国文艺的建设上……”
朱正说:“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传统的骨气,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顾随翻阅鲁迅的译作《译丛补》时,说出这样的感慨:“《译丛补》自携来之后,每晚灯下读之,觉大师精神面貌仍然奕奕如在目前。底页上那方图章,刀法之秀润,颜色之鲜明,也与十几年前读作者所著他书时所看见的一样。然而大师的墓上是已有宿草了。自古皆有死,在大师那样地努力过而死,大师虽未必(而且也)不觉得满足,但是后一辈的我们,还能再向他作更奢的要求吗?想到这里,再环顾四周,真有说不出的悲哀与惭愧。”
主要参考书目
(按作者名字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出版书籍】
巴 金、黄永玉等著:《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
陈明远:《忘年交——我与郭沫若、田汉的交往》,学林出版社,1999年
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文汇出版社,2005年
陈平原、夏晓红:《北大旧事》,三联书店,1998年
陈引驰:《学问之道》,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邓久平:《谈恩师(上、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
冯锡刚:《郭沫若的晚年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高 芾:《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龚济民、方仁念:《郭沫若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
郭沫若:《少年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郭沫若:《学生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傅国涌:《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黄大中:《鲁迅与林语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荒芜主编:《我所认识的沈从文》,岳麓书院,1986年
金介甫:《凤凰之子——沈从文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
李 辉:《沈从文图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李 霖:《郭沫若评传》,现代书局,1932年
李 扬:《沈从文的最后40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李 扬:《沈从文的后半生》,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梁实秋:《梁实秋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
梁实秋:《雅舍小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梁实秋:《槐园梦忆》,华夏出版社,2002年
梁文蔷:《春华秋实——梁实秋幼女忆往昔》,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
林太乙:《林语堂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学林出版社,1994年
林语堂:《八十自述》,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凌 宇:《沈从文传》,东方出版社,2009年
刘东黎:《北京的红尘旧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刘炎生:《郁达夫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刘宜庆:《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年
鲁 静、史 睿:《清华旧影》,东方出版社,1998年
罗斯·特里尔著,胡为雄、郑玉臣译:《毛泽东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
钱理群:《周作人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钱理群:《读周作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
桑逢康:《郭沫若和他的三位夫人》,海南出版社,2001年
沈从文:《从文自传》,重庆出版社,1986年
师永刚、冯 昭、方 旭:《移居台湾的九大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年
宋海东:《张恨水情归何处》,新华出版社,2008年
宋益乔:《梁实秋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
孙 郁、黄乔生:《周氏兄弟》,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孙 郁、黄乔生:《知堂先生》,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孙 郁、黄乔生:《国难声中》,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孙 郁:《鲁迅与周作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
孙 郁:《胡適与鲁迅》,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
同 道:《国学大师之死》,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
汪修荣:《民国教授往事》,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
王锡荣:《周作人生平疑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晓元:《民国名人与日本妻妾》,作家出版社,2004年
王亚蓉:《沈从文晚年口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温源宁:《一知半解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温梓川:《郁达夫别传》,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吴湘相:《民国百人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6年
萧关鸿:《郁达夫》,文汇出版社,2001年
邢小群:《重说文坛三剑客:才子郭沫若》,同心出版社,2005年
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中华书局,2007年
许渊冲:《逝水年华》,三联书店,2008年
杨天石:《晚清史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叶兆言:《陈旧人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余世存:《非常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郁 云:《郁达夫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张德玉等:《百年婚恋》,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张 宏、张晨怡:《民国十五疑案》,中华书局,2006年
张 纪:《我所知道的张恨水》,金城出版社,2007年
张菊香:《周作人年谱》,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
张明军:《少年郭沫若》,四川儿童出版社,1999年
张铁荣:《周作人平议》,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张 伍:《我的父亲张恨水》,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
张 伍:《张恨水自述》,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张中行:《负暄琐话》,中华书局,2006年
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文汇出版社,2006年
周简段:《京华感旧录》,南粤出版社,1987年
周作人:《周作人日记》,大象出版社,1996年
周作人:《周作人晚年书信》,香港真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敦煌文艺出版社,1998年
朱传誉:《林语堂传记资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81年
朱传誉:《郁达夫传记资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81年
朱艳丽:《幽默大师林语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祝 勇:《重读大师:激情的归途》,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朱 正:《鲁迅身后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
子 通:《林语堂评说七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其他参考文章】
冰 心:《闲话周作人》
曹 禺:《郭老给我们的教育》
陈觉民:《郁达夫在福建》
陈明远:《追念郭老师》
陈明远:《高处不胜寒——关于郭沫若的访谈》
陈漱渝:《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废 名:《知堂先生》
傅国涌:《梁实秋论国共两党》
郭沫若:《我的童年》
郭沫若:《论郁达夫》
郭沫若:《离沪之前》
郭庶英、郭平英:《真诚怀念我的父亲郭沫若》
郭庶英、郭平英:《回忆父亲》
李怀宇:《王越:百年学林笑谈中 一生桃李满天下》
李 辉:《沈从文:永不安分的灵魂——沈从文百年诞辰感言》
李 菁:《往事不寂寞·我的父亲梁实秋》
李 锐:《另一种纪念》
林国清、林荫予:《郁达夫在福州光禄坊的日子》
林 蒲:《沈从文先生敬记》
刘半农:《记砚兄之称》
刘 勇、李春雨:《“京味”、“京派”与现代文学的文化资源》
龙儒文:《沈从文不接受姻亲熊希龄“恩惠”之谜》
楼适夷:《我所知道的周作人》
陆费澄:《孙荃心目中的郁达夫》
罗点点:《郭沫若的两个儿子》
马逢华:《教授写真》
马逢华:《怀念沈从文教授》
孟孔武:《幽默诗人》
沈从文:《记丁玲》
沈从文:《记胡也频》
史飞翔:《梁实秋的风流韵事》
宋益乔:《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
孙言诚:《郭沫若与秦始皇》
田炯锦:《北大六年琐记》
唐 彛骸兑溆舸锓颉
王廷芳:《郭沫若和安娜的情感纠葛》
汪静之:《王映霞的一个秘密》
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文洁若:《苦雨斋主人的晚年》
温儒敏、李宪瑜:《沈从文与北大》
温儒敏:《知人论世评郭老》
闻一多:《八年的回忆与感想》
吴 菲:《儿子眼中的沈从文》
谢冰莹:《追念郁达夫》
谢 涛:《郁达夫失踪之谜》
许钦文:《回忆郁达夫》
杨铭庆:《郭老二三事》
杨 起:《淡泊名利功成身退——杨振声先生在昆明》
叶淑穗:《周作人二三事》
郁达夫:《回忆鲁迅》
郁 飞:《郁达夫的星洲三年》
郁黎民:《我的父亲郁达夫》
袁 进:《与三结缘的张恨水》
翟清福:《郭沫若在文学和史学中是否应有一席之位?——读〈姚雪垠希望身后发表的谈话〉》
张楚琨:《忆流亡中的郁达夫》
张永胜:《精神不死,是谓不朽》(蒋梦麟)
张友仁:《忆沈从文教授》
张 正:《落霞与孤鹜齐飞》
周建人:《鲁迅和周作人》
周建人:《鲁迅故家的败落》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
周作人:《关于鲁迅》
周作人:《怀废名》
周作人:《钱玄同的复古与反古》
后记:远在远方的风
此书为《细说民国大文人》民国人物书系的一卷:“那些文学大师们”;另外两卷分别为“那些思想大师们”、“那些国学大师们”。三卷书中所叙文人逸事,皆从百千册民国及今人的回忆录、纪念文章、人物专著、私人日记、民国笔记、年谱、行状、行述、碑铭、杂志、报章中摭拾而来,笔者加以斟酌、选捩、增删、修改、归类、排序、承启、修饰、熔炼,终成此书。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每本书附主要参考书目,以方便读者查阅本书的思想谱系。
文学卷单列七位文学家,涉百余位民国著名人物。笔者希冀用逸事的路径、轻盈的写法、笔记的形式、尊仰的灵魂,来对其人其事进行梳理,重现三千年不遇之大变局下,那些唾珠咳玉、环佩叮当的大师:他们的欢笑、挺拔,他们的雷鸣、呼啸,他们的自负、骄纵,他们的狂狷、怪癖,以及终归悲悯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命运。他们是生逢其时的一代,又是生不逢时的一代,只祈愿风流终不被雨打风吹去,大浪淘沙后,流风余韵,映照当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每一代人都已拥有独属于他们时代的荣光,我们更应追寻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气质的回答: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