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回永乐时代-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某还想着让大人献几尾龙鱼给皇上,如此一来,那就算了。”

    “噢,呵呵,皇上那边,自然还是献上几尾的,堂堂龙鱼,做臣子岂可专美。”

    “大人可有准备,红龙还是青龙。”

    “红龙喜气,我看还是红龙好些。”

    “皇上得了这鱼一般如何喂养。”

    “内府有专司。”

    “喂死了怎么办?”

    “这个,这个,怕是也要掉脑袋的。”

    王动不语了,王景弘也知道了王动的意思,不过这种稀罕的东西,献还是要献的,只是以后要是养死了,王大人也是要记得站出来帮着说两句话。

    王景弘不知道这已经着了王动的道了,王大人这船上也就三五条龙鱼,王动船上还有几百条呢,这种鱼放玻璃缸里看着很美,如今几百条放在木制的水箱里,根本无法完全欣赏到鱼优美的体态。王动船上那帮人早就吃腻看腻了,只是当初也是花买来的,丢了太可惜了,加上王动也了话了,这东西弄回明朝,值大价钱!王动话,大家还是相信的。

    相传佛陀涅槃后,有两颗佛牙舍利留存世间,一颗传入锡兰山(斯里兰卡),一颗传入当时的乌苌国,后由乌苌国传到于阗。五世纪中,南朝高僧“法献”游于阗,把佛牙带到南齐都建康(南京)上定林寺佛牙阁里。

    锡兰山国王宫的边上,有个建筑名为佛牙精舍,佛陀的佛牙舍利便供奉在那里。永乐三年的时候,朱棣已经被人去请过佛牙,但没有结果。永乐五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也去那进了香,佛牙为众宝所拱,晖光赫奕,预示佛脉在锡兰山累世相承,当地百姓敬礼不衰,可惜的是,国王阿烈苦柰儿,崇祀外道,不敬佛法,对国王不事佛教,当地番民虽有怨言,但却不敢直泄。国王的暴虐凶悖,在郑和眼里绝对是亵慢佛牙。第一次郑和到锡兰山的时候,只是进一步永乐帝的友好信息,永乐帝也是想郑和这个能臣过去探探水,结果还是没能回佛牙。这次去,永乐帝还是有这个不能摆在桌面上的目的,迎取佛牙。传世佛牙只两颗,前朝有德高僧已经迎回一颗了,如果永乐这一朝还能迎回另一颗,那可是德昭千秋的盛事。

    这些事是临到锡兰山国前一天,郑和讲给王动听的。关于佛牙舍利子这些东西,王动向来不信,后世有过一个笑话,生在王动新马泰游的时候,当时的新加坡新建了一个佛牙寺,寺里面供着一颗据说是佛祖的佛牙舍利,王动那次旅行团到新加坡的时候,正好佛牙陈列对外开放,而佛牙寺却好又在新加坡的唐人街(牛车水)处,所以导游特别安排大家去看,结果王动一看就吓了一跳,那个佛牙舍利有近两寸长,这怎么可能是人的牙齿。果然当天新加坡当地的报纸就有关于这个佛牙舍利的文章,有人偷偷拍了相片给动物学家看,动物学家看了之后认为是某种体形较大的食草动物的牙齿,绝对不可能是人的牙齿,结果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争鸣,最牛x的是寺庙里的主持居然回应,佛牙是真是假自在信徒心中。要知道,为了建这个佛牙寺,这帮葫芦僧让所谓的信众捐了上千万新币(新币:人民币=5:1)。经过这个事件,所谓舍利子之类的东西,在王动眼里都是笑话,只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找个理由,达到某种目的罢了。

    郑和此次除了带有中国敕制的锡兰山国王金印和诏书以外,还有大量的永乐帝御赐的经文和黄金,目的也就是一个,想办法弄回佛牙。郑和的任务,这会也就是王动的任务。王动也知道郑和最终是把佛牙给带回去了,而且还有一次在锡兰山国用了兵,下西洋唯一一次用兵,那次充分体现了郑和的军事指挥能力,以弱胜强,最终把国王等一干人抓回了明朝。但现在看来,仿佛郑和一点把握都没有。

    上岸之前,郑和做了详细的安排工作,王景弘这位下西洋的二把手,被留在了船上以防万一,由郑和和另一位叫王贵通的太监两人为正副使下船与国王会面。不过在王动眼里,明朝船队上真正的明星不是郑和,而是一块“行香碑”,此碑的正面上方有一对飞龙浮雕,碑的四周雕刻着精致的花边,中间刻有中文、锡兰山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碑大约有5尺高,宽1尺,厚半尺。中文的碑文写着“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比者遣诏谕诸番,海道口开,深赖慈佑,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永惟大德,礼用报施……”王动目前的古文水平大致也就描到这么多字,一看就知,上面的碑文是昨天现刻上去的。

    船队到锡兰山国一个名为别罗里港口,锡兰山国也有大臣在此恭迎,不过一帮人上岸之后,没往人多的集市去,而是径直沿着海边往一处石头山而去,那石头山看上去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也没看到有欢迎的人群,也没看到有什么建筑,奇了怪了?

    注红薯又称山芋,据考证是明万历年间华侨自菲律宾引进,但马欢著书确有山芋一说,可能此山芋非红薯,本人于此先行引进。

    注迎取佛牙是生在郑和第二次还是第三次下西洋尚有争议。



………【第三八节 佛牙舍利】………

    “此处海边山脚光石上有一足迹,长二尺许,说是当年佛祖从翠蓝山来,从此处登岸,脚踏此石,故迹存此。”

    “二尺之印,佛祖果然不同凡响(真是仙人放屁)。”王动在想,怪不得佛牙有两寸长,一个足印都两尺了,佛祖果然是个伟男子。

    “其中浅水不乾,人皆手蘸其水洗面拭目,曰‘佛水清净’。静之,同去,呵呵,此水明目。”

    这就不大可能了吧,没道理呀,呵呵,这在海边,也就是淡水加点盐,大不了就是个生理盐水接近的比例,这也能明目?一不小心有点什么细菌感染了,那就说不清了。到时别人说你做多了违心事,这会佛祖责罚你,呵呵,没事找事。

    “上次我等前来,此地番王亚烈苦奈儿态度傲慢,若不是看在财物的份上,怕是不让上岸。”

    “呵呵,此人不识眼头。”

    石头山另一侧有寺庙,一问才知,这个寺庙居然里面供的是佛祖的肉身佛,也就是佛祖坐化后,以金漆包身而成的肉身佛。这个,王动听过很多,但没见过,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佛祖的肉身一定不会在这个寺庙里,彼妄言,姑且听之,过庙总是要进香。而且这庙在这里来头这么大,郑和大人没去表什么现场演说,先到这拜佛祖的足印,又拜肉身佛,这场面上的事做足了,一定大大得当地番民的欢心。

    佛牙也在这里,这让王动太吃惊了,原来,迎接郑和的使臣,在得知郑和要去拜那佛祖的足印时,便对郑和说了,如今的佛牙已经被此间寺庙供奉,所以郑和才过来进香。锡兰山国的接待大臣名为耶巴乃那,国王的族弟,此人倒是素有善名,但为人羸弱了一点。

    王动又一次见到了佛牙,被放置在一个沉香木制的盒子里,那盒子上镶满了宝石,这粒佛牙倒只有半寸左右,还有那么点象回事,只是漆黑如玉。

    郑和在庙里的布施出手太大了,先是佛像披红,全是一水的绫罗绸缎,然后全套的法器,纯金打制,最后还要给佛象塑个金身。特别是一个纯金打制的一尺高的佛祖坐像那可真是无价之宝。同时郑和还宣布,为了供奉这个金像,大明朝出资修建佛光寺,这话一出,在场所有人都被雷倒。郑和有一点没有想到,王动看到了,那就是锡兰山人贪婪的目光。

    王城离码头约有五十里左右,郑和一行人不多也就千余人,随行的士兵虽然是仪卫打扮,但却都是周鼎选出来的强兵。

    清尘道长一路上看到了很多好东西,宝石,这里的人,个个身上都佩带宝石。后来一问,王城边有座大山,山很高,终年云雾环绕,山上还有一个更牛的足印,入石两尺,长八尺有余,这个更有来头了,当地人说是人类的始祖阿聃圣人,不过清尘道长心里早早就把这个足印认定为中国的老祖宗,盘古,想来想去,也只有这位神人能担当的起这个脚印。锡兰山上的宝石大多出自此山,以前随便可见,探手可得,现在地表的已经看不到了,不过只要雨下的大些,沙土之中也能看到,当地人还有种说法就是,这些宝贝都是佛祖的眼泪结成。这个说法让清尘道长很郁闷,凭什么都是佛祖呢,不能是老君的眼屎吗。

    周鼎以前跟着朱棣驻防九边的时候,和北蒙的人打过仗,后来也和宁王的朵颜三卫打过交道,但尽管这样,也还是受不了锡兰山的牛屎味。蒙古人可是以牛屎作为财富的象征,谁家的蒙古包前牛屎多,谁家就有钱。可锡兰山不是这样,他们是尊敬牛,把牛屎烧成灰去涂在牛身上,把牛屎用水调稀了涂遍木脚下的地面,更有甚者,村寨各处都洒着稀牛屎。好在这会时间长了,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但总有些体质不行的士兵被熏倒了,当然也只能说是中暑或是水土不服,哪个敢说是被牛屎熏的。

    国王亚烈苦奈儿也真是个牛人,别的国王看到大明朝的使团来了,跪行相迎的都有,他老人家这会端坐在木榻之上,等着郑和过去见礼,好在郑和也不以为意。

    一帮人又开始你好我好说没营养的官话,国王最后倒是让人抬了很多宝石出来,郑和这边也长长的回赐品的礼单,大家都有收获。

    接下来的日子便是在官方主倒下的民间贸易,大家开始易货,王动提出了要四处走走,特别是去看看那个圣人的足印。国王应允,还派专人去护送,所谓的专人是王子纳颜,这个王子听人说过明朝的富庶,一路上只是拉着通译问长问短,反正就是一个意思,明朝都有些什么,吃有什么,住有什么,穿有什么,用有什么,问的王动不甚其烦。不过也是好,真是个无欲无求的人,还不好打交道,既然这样,王动自然也就不客气,找了个日子在船上请王子吃了顿饭,反正在那船上他看上的东西,都送给他。这可真真的让这个王子兴奋了好几天,还好他没点王动船上的婢女,不然王动还真不知怎么办才好。

    王动在锡兰山转了几个地方之后,大体的概念也就有了,无非是种水稻,种茶,那个水汽丰沛的山适合种茶,整个感觉与小雨中的岳麓山一个样,只是这海拔更高。另外这里的宝石矿那就不用多说了,好东西呀,你随便一个瓷器送出,能换一把回来。

    此地还出产珍珠,***,多到沙滩上随手一个珠蚌里都有,不过这是王产,国王也是省事,反正多,不愁,直接挖了个池子,把珠蚌丢进去,等死了烂了以后,捞出来洗洗就行了,这种采珍珠的做法听了让人咂舌头。

    王动后来也现,国王其实也是信佛教的,但这些年来,印度教有点传过来,回回教也是有影响,国王倒象是个集大成者,在他身上这些宗教畸形的结合了起来。佛教的教义不能让他财,他喜欢做无本生意,但佛牙似乎带着佛咒,让他觉得有点不爽不顺,已经迁到远远的寺庙里去了,但还是心里隐隐作痛。

    郑和再次提出要迎回佛牙的时候,国王心动了,小金像的事也有人报于他知,明朝人有钱呀,真的有钱呀。这会在国王眼中,那粒佛牙已经是财富的代表了。经过讨价还价,五日之后,郑和以银两万两,金百两,“迎”回佛牙。皆大欢喜,国王一激动,又让人送了两车宝石过来,这下倒出了郑和的意外,本以为从货值上亏了,没想到这样了来,反倒赚了。

    耶巴乃那本是竭力反对把国宝佛牙交于外人的,但他的苦谏国王根本听不起去,他也不笨,上官不行走下层路线,动百姓。结果不明真象的老百姓从四面八方涌来,守护着佛牙,根本不让明朝人靠近。这会国王的威力显现了出来,他直接派出了军队去取佛牙,明朝人倒成了看客。

    王动与郑和提了建议,失了民心,怕是不好,哪天换个国王,锡兰山这个国家,明朝人可能就进不来了。当天晚上,国王强行命令在寺庙外举行佛牙的交接仪式,整个过程明朝人看就行了,不用准备什么。国王还是很pOeR的,当日仅花瓣一项,在王动眼里不下几吨,真不知他从哪弄来的,一时间旦闻花香不知屎臭。

    郑和得了王动的建议,也知道要怎么办,夜晚当锡兰山人点起篝火,地上和空中花瓣飘舞的时候,明朝的人礼花开始燃放了。初时当地人以为是惊雷,个个伏地祷告,但见天花绽放,以为佛牙显圣,个个唯唯诺诺,这下佛牙交于明朝人是承天意应佛旨,大家都没得话说,不过国王知道怎么回事,耶巴乃那也知怎么回事,一定是明朝人弄的花样,但为时已晚。



………【第三九节 印度小国】………

    船离了锡兰山之后,分成了两队,一队由王景弘带着去了溜山国,也就是后世的马尔代夫,王动本想让廖管家带着刘秀珠和绿柳随王景弘的船队一起去玩玩,马尔代夫的风光那是没的说的,结果两位夫人不愿意,还是要跟着他,于是大家一起往印度半岛而去。

    印度半岛第一站加异勒(印度的半岛南端东岸和阿枝巴丹、甘马里等地),小国家,国王名为葛卜者麻,第二站是小葛兰(印度奎隆),然后是柯枝(印度科钦),最后一站是古里(印度科泽科德),古里也将是这次下西洋之行的终点站。王动搞不清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形势,同样的郑和也搞不清楚,连候显也搞不清楚。

    事实上,当时的印度有两个大的苏丹国存在着,一个是德里苏丹国,建都在德里,另一个是巴赫曼尼苏丹国,定都古尔伯加。但这两个苏丹国一个控制了印度次大陆的北部,一个占据着中部,最早其实只一个德里王朝,但后来这个德里王朝衰弱了,而且不是十四十五世纪之交,那个组织军队要证讨明朝的瘸子贴木儿还狠狠的打击了一下德里王朝,这才有中部另一个苏丹国的分立。

    印度半岛的南端则是一个一个的小国家,这要感谢印度半岛的地形,这个半岛屿东南东高止山脉和西南西高止山脉呈V形,这使得北部或是中部的国家要打到南端沿海,一定要翻过大山,要么就是要走水路,这都大大过来北边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郑和要走访这些小国家,就处在这个V的下端左右。

    在加异勒国的时候王动就现了,在这些国家还是佛教的天下,并不是后世共知的印度教,而且伊斯兰教已经完全渗透了进来。这里不是实行的印度的种姓制度,这里的人分成了五个等级,一等名南昆,基本上是与国王有点血缘关系的人;二等回回人,其实也就是穆斯林的长老;三等人名哲地,系有钱财主;四等人名革令,专服务于哲地的帮手们;五等人名木瓜,木瓜是最为低贱的,这个名字应该是音译而来,与木瓜水果没有半点关系。木瓜不能住在城里,只能住在海外,房檐高不过三尺,逾制将被定罪,衣服也有特征,上衣不过脐,下不过膝。在户外木瓜要是遇到南昆、哲地人,必需伏于地,候等他们经过后才能起来走动。木瓜之流,大多以卖苦力为生,命运较为悲惨,这比老朱的户籍制度要惨多了。

    加勒异国不是郑和的重点,但却是王动的重点,这里盛产胡椒,不过王动他们到的时候,已经是四月,这里进入了雨季。接下来的整个一个月里,不管王动等人是到小葛兰也好,到柯枝也好,在这个季节里,古印度的这些小国糟糕的城市建设,让王动等人头疼不已。

    此地城镇均无阴沟或阳沟,更别说城市里系统的排水内河,一到雨季,日夜雨下个不停,街面成河成湖,根本没法出门,不过当地人显然是习惯了,下大雨则在家里玩乐。所以接下来的时间,也是王动这帮人日子过的最郁闷无聊的时间。

    郑和走水路,王动走陆路,两队人马平行穿越过南印度诸小国。马欢跟着王动这么一走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有了深刻的体会。马欢本人是懂梵文的,这使他到了印度半岛之后,如鱼得水,虽然有些口音问题,但基本上能够交流。

    王动的队伍要比在苏门达剌雨林里穿行时人多多了,这次郑和可是调齐了一千人给王动,只要是调给王动的人,王动都会特别派些赏银,还有一点最爽的就不用说了,王大人最重视吃饭,只要到开饭的时候,就是这些士兵最开心的时候,不过这次例外了。南印度的这些小国,信佛教的敬牛如神,从这点上看,绝对是佛教与印度教的融合,所以大家不能吃牛肉,虽然这几个国家的黄牛体形大过中国,但只能看不能吃,要吃也只能吃牛奶。在大明朝时候,有多少人能喝的起喝的惯牛奶呀。还有让人不爽的是,这里穆斯林地位高,顺带着大家不吃猪肉,这太郁闷了。吃来吃去,不是鸡就是鸭要不就是鱼。羊和狗是不少,但他们不大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