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平买平卖”,不滥杀人,不奸淫妇女。牛金星也以李自成的名义发布告示说:“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

李自成还接受李岩的建议,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均田就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免赋就是取消明朝的赋税剥削。

李岩将农民军所掠夺的财物分发给饥民。百姓受惠后,也不分辨到底是李岩还是李自成,只称:“李公子活我。”

李岩又编出两句歌谣:“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一升的十分之一),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教儿童到处传唱,影响很大。百姓正为朝廷加重赋税愁苦不堪,听了这两句歌词,自然欢迎闯军。

李岩还派出一批兵士打扮成商人模样,混进明军占领的城里,逢人就宣传:“李闯王带的队伍是讲纪律的,不杀人也不抢东西。李闯王杀掉欺压穷人的贵族地主,就是要解除你们的心头之恨。”人们对明军的杀人抢劫,早就恨透了;现在听说李自成的队伍纪律严明,自然向着李自成了,许多城池都有百姓做内应,不攻自破。

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侵入湖广,势力极大。同时,李自成在北方取得了更大的成功。1641年秋,一些独立的农民军都归顺到李自成麾下,李自成开始席卷河南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一直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一月,李自成攻占洛阳,杀了福王朱常洵。这位福王是万历神宗皇帝最宠爱的郑贵妃所生,当年极得神宗皇帝宠爱,险些被立为太子。李自成的部下用福王朱常洵的血扳上鹿肉酱吃,取名为“福禄酒”。洛阳城破的时候,福王世子朱由崧没穿衣服,裸体逃出洛阳。这位朱由崧就是1644年在南京即位的南明弘光皇帝,我们在后面还要提到他。

崇祯听到李自成声势如此浩大,派前尚书傅宗龙为陕西总督,专门对付李自成。傅宗龙到任后,与巡抚汪乔年调兵,竟然发现无兵可调。不久,傅宗龙被围,突围时被杀。巡抚汪乔年代傅宗龙为陕西总督,李自成发精锐攻打,汪乔年也被杀。在这一战后,李自成还劓(割去鼻子)刖(砍去左足或右足)读书人一百九十人。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先后两次包围开封。在第二次围城时,巡抚高名衡、总兵陈永福竭力抵抗,射瞎了李自成的一只眼睛。李自成大怒,为了攻下城市,他下令挖开了黄河上的马家口河,想用水灌城。就在这时,开封巡抚高名衡也决定挖开硃家寨口河,打算用水淹李自成的大军。

恰逢大雨,两处关键的堤坝都被挖开,顿时洪水滔滔,声如巨雷。大水从开封北门穿城而过,穿东南门而出,无数无辜的人淹没在洪水之中。这场围攻结束时,开封城中有几十万人死亡,全城只有两万人幸存下来。

纪昀(即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录了明末名妓李无尘的故事,说她秀外慧忠,“有诗集,语颇秀拔”。但这样一位女子,却在开封城破时被淹死。

李自成的军队也有一万多人被大水冲走。由于开封破坏得太厉害,李自成甚至不愿意进城。

李自成随即在军事上改变过去流动作战战术,建立了各种军事制度,连克承天府、孝感、黄州等地,基本上摧毁了明朝在河南的精兵。此时的李自成已具备了进军北京的实力,并确定了先取关中,继取山西,后占北京的策略。

在这期间,李自成清洗了一些难以驾驭的部属。第一个被清洗的对象就是号称“曹操”的罗汝才,罗汝才当时被李自成封为“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李自成本人生活简朴,粗茶淡饭,食无兼味,每天早晨只喝小米粥,与战士同甘苦。而罗汝才有几十个妻妾,都打扮得花枝招展,跟随在军中。罗汝才好享受,还在帐下养有一个戏班子,很是令人惊奇。李自成看不惯罗汝才这一套,经常对他嗤之以鼻。但罗汝才手下有几十万人马,罗汝才又用山西举人吉珪为军师,是仅次于李自成的第二大实力人物。李自成善攻,罗汝才善战,两人配合起来,就仿佛是左右手。但是,随着战争的节节胜利,李自成起了独大之心。于是在某一个清晨,派人杀罗汝才于睡梦中。罗汝才的部下都被李自成吞并。

接下来,李自成杀了他认为对自己有威胁的蔺养成、袁时中等人,并派人送信给在武昌的张献忠说:“我已经杀了曹操(指罗汝才),下一个就轮到你了。”张献忠听了大为恐慌,竟然放弃武昌,南下入长沙。到这个时候,当年的十三家、七十二营,或投降明朝,或被杀,只剩下李自成和张献忠。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三边总督孙传庭率军南下河南截击李自成,并催促左良玉部从江西北上,穿过湖南攻击李自成的侧翼。但左良玉按兵不动,孙传庭最后只得孤军作战。孙传庭开始虽然连连获胜,但他的补给线太长,在饥荒严重的河南境内又几乎征集不到任何粮草。十一月,孙传庭的疲惫之军开始了谨慎的退却,可这很快就变成了大溃退。十一月,李自成的军队控制了战略要地潼关,从而打开了通往西安的道路。五天后,李自成不战而进了陕西首府西安并沿用唐代旧称,改名为“长安”。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年号永昌,还颁布了新的历书,铸造永昌钱币,平抑物价,招抚流亡,镇压地主豪绅,废除八股文,选拔官员接管地方政权。

李自成称帝五十天后,消息才送到崇祯皇帝手中,此时离崇祯上吊只有一个月时间。原来的送信人在途中病倒,于是雇了一名明军士兵代其送信。当这名士兵将情报送到后,兵部得知李自成竟然擅称尊号,大惊失色,于是杀了送信士兵以防泄露,然后尽可能久地将此情报扣住(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第七十九卷)。而崇祯的敌人李自成则有一套杰出的情报系统,他利用山西的商人、店主、算命先生、衙吏等在京城内做密探,通过信使骑马回来向他报告。京城中布商行伙计、饭店老板等很多人都是陕西、山西人,李自成充分地利用了“老乡关系”(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

诗人李雯在北京时听说了这些事变,忧郁地写道:李自成已占据了曾出现过很多强盛王朝的战略要地。“百二秦川”已落入贼手,从而李自成控制了京城与秦故地之间除黄河以外最后的天然屏障(李雯《闻西安复失是日诸进士方有馆试之期》)。李雯是复社成员,多尔衮进北京后,投降满清,多尔衮那封致阁部史可法的著名书信就是出于他的手笔。

这时候,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是雄兵百万了,开始向明王朝发动了总攻击。

农民军进入山西后取得了节节胜利,消灭了大量的明朝官军,迅速攻下了太原、大同、宣化、居庸关、昌平。为报复崇祯派人挖了李家的祖坟,李自成放火烧了昌平的明十二陵(明朝皇家的陵园,即今天的明十三陵。明朝十六个皇帝中,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建文皇帝在靖难之役后不知所终,因为土木之变当上皇帝的明景帝也没有被葬入昌平)。

公元1644年三月十七日,农民军包围了明王朝的都城——北京。北京明军不攻自溃,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兵开进北京城。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的一棵树下。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六年之久的朱明王朝,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推翻。

这样,李自成的大顺军就占领了包括北京在内的整个黄河流域,这一广袤地区的百姓欣喜若狂,欢迎恐后。连官绅地主除了极少数死心塌地效忠朱明王朝,绝大多数都认为明朝气数已尽,转而寄希望于大顺政权。

【七 崇祯最后的一张王牌】

由于李自成控制了西北,明朝都城北京已受到威胁。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三日,大学士黄景昉给崇祯皇帝上了一份很长的奏折,他力主从东北前线调回吴三桂的戍边军队,以加强缺乏训练的京师驻军。黄景昉还指出,陕西与河南的社会治安几乎完全破坏了,驿递中断多年,地方官多有缺员,并且由于官府全无税收,无法提供军饷,甚至连官吏的俸禄也谈不上了,当地官军只得强抢百姓仅有的口粮,以至逼民为盗。这种混乱局面势必继续,除非皇上鼓励当地豪侠与士绅组织乡兵,创建其自己的地方政府。

但奏折并未真正引起崇祯皇帝的重视。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改元后,旋即渡河东征,一路势如破竹。这时,明朝的精兵良将已经丧失殆尽,正如大学士黄景昉所说,吴三桂手下的几万关宁铁骑成了崇祯皇帝手中的最后一张王牌。

正月十九日,崇祯皇帝在德政殿召集大臣,正式商讨调吴三桂入关事宜。

这其实是饮鸩止渴的一步棋,吴三桂入关,就意味着撤去了满洲人面前最后一道屏障。面对这个难以决断的问题,大明朝的官僚系统最后一次典型地表现了它的低效性。先是,满朝的文武大员面面相觑,怕承担责任,都不敢发言。内阁首辅、大学士陈演,首先打出“一寸山河一寸金”的旗号,坚决反对弃地,同时又认为调兵势在必行。这位老丞相慷慨激昂了半天,却等于什么也没说,可是满朝文武却大受启发,纷纷按这个调子发言,结果调兵之事一议再议,拖延了一月有余仍然没个结果。李自成却不必等待廷议的结果。这一个月之中,他的大军已逼近畿辅。北京的陷落看来只是时间问题了,只有到这个时候,崇祯皇帝才下了最后的决心。

三月初,崇祯帝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入关勤王。明朝辽东的军队都奉命撤入关内勤王,在平西伯吴三桂、辽东巡抚黎玉田带领下,明军于三月十三日全部进关,驻扎于昌黎、滦州、乐亭、开平一带。可是吴三桂等人还没来得及赶到京畿,李自成就兵不血刃地进了北京城。

当入关勤王的将领们得知大顺军已经占领北京,明朝廷覆亡时,就同山海关总兵高第一道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归附大顺政权。黎玉田被大顺政权委任为四川节度使,奉李自成之命与明朝投降的总兵马科领军西行,以收取四川。至此,秦岭、淮河以北的明朝军队已全部收编,地方除辽东外均为大顺政权接管。

在形势一发不可收拾之前,崇祯曾经试图选择与满清求和,以便来集中精力对付国内的李自成。

袁崇焕死后,东北已无得力大将可用,边防更危急。崇祯十四年(1641年),清兵攻锦州,四月,围城。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八总兵,十三万人援锦。八月,明军大败,洪承畴率残部入松山。清兵围松山。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清兵破松山,俘洪承畴,洪承畴降清。三月,清兵又破锦州,明总兵祖大寿投降。“松锦之役”后,明朝东北的主力被消灭,元气大伤。

松锦大战以来,崇祯皇帝真是坐卧不安,寝食俱废。松锦之战失败后,他的心也凉了半截,他的希望,他的寄托,全随着这次大战的失败化为了泡沫,消失了,飞散了,他不明白,为什么祖宗创下的基业,到了他手里,就会这么风雨飘摇,动荡不安,莫非,这就是命吗?

崇祯皇帝在这个时候开始考虑和满清议和,以便专心对付李自成、张献忠军。兵部尚书陈新甲早就明白,以朝庭现在的实力,无力两线作战,于是暗中崇祯皇帝筹划对满清讲和。崇祯和陈新甲不断商议,虽然秘密,但朝中其他大臣还是听到了风声,便纷纷上奏,反对和议。崇祯皇帝矢口不认,说根本没有议和的事,你们反对什么。

崇祯皇帝每次都亲笔写手诏给陈新甲,还不断郑重告诫:这是天大的机密,一定要缜密,千万不可泄漏而让群臣知道了。崇祯十五年八月,崇祯皇帝派亲信又送了一道亲笔诏书给陈新甲,催他尽快设法和满清议和。不巧的是,陈新甲刚好外出,不在家里,信使便将崇祯皇帝的密诏留在陈新甲书房中的案几上。陈新甲的家童误以为密诏是普通的“塘报”(各省派员在京所抄录的一般性上谕与奏章,称为“塘报”),按惯例将密诏拿出去交给各省驻京的衙门传抄。这样一来,崇祯皇帝与陈新甲暗中主持和议的事就公开了出来,群臣拿到了证据,登时哗然,立刻上奏章反对。

崇祯皇帝再也无法抵赖,恼怒之下,下诏要陈新甲解释,责问他为甚么主张议和。陈新甲当然要为自己上述声辩,还引用了不少崇祯皇帝手诏中的句子,证明这是出于崇祯皇帝的圣意。崇祯皇帝更失面子,恼羞成怒下下旨将陈新甲立即处斩决,理由是流寇破城,害死皇帝的亲藩,兵部尚书应负全责。

这时距明朝之亡已不过一年半,连皇帝也不得不偷偷和国防部长暗中商量议和,局面的恶劣可想而知。从这件事中,可以见到当时对“议和”是如何的忌讳,舆论压力是如何沉重。那个时候,中国读书人的传统思想认为谈和就是投降,就是汉奸,就是秦桧。连崇祯皇帝这样狠辣的皇帝,也不敢对群臣承认有议和之意,为的就是怕背上千古骂名。

崇祯皇帝特别推崇宋朝舍身取义的民族英雄文天祥(1644年二月,崇祯帝曾正式礼敬文天祥,目的是为了激发众大臣学习文天祥死国的浩然正气)。然而,李自成和多尔衮先后脚进北京后,并没有几个人为明朝而死。这是后话。

【八 南迁】

对崇祯皇帝说,他还有最后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那就是放弃危在旦夕的北京,南下到陪都南京。迁都的建议是由翰林学士李明睿首次提出的。1644年二月十日,崇祯皇帝召李明睿及总宪李邦华、原九江军府总督吕大器议事。当崇祯问到今后的策略时,李明睿的回答相当坦率,甚至在提到北方失利时也无所顾忌。他说,农民军已经逼临京城,朝廷正值“危急存亡之秋”,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迁都南京。崇祯帝听了大惊失色,对李明睿说:“此事重,未可易言。”(计六奇《明季北略》)

但李明睿并不惊慌,他深知皇帝不过是顾忌道义责任,于是讲了一通天命的大道理。他还为提到历史上南宋迁都杭州后,又统治了一百五十年,类似的南迁完全适合明朝目前的形势。崇祯犹豫起来,似乎有些心动了。

在李明睿明确保证要保守机密后,崇祯四下张望,确信'‘w‘w‘w‘。w‘r‘s‘h‘‘u‘。‘c‘o‘m‘'无人偷听后,才开始询问南迁的具体步骤:他将如何出京?

李明睿提出最佳路线是取道山东,先以到文王与孔子庙朝圣的名义出京。一旦到了曲阜,御驾便可快马加鞭南下,很快就可以到达南京。李明睿还斗胆警告说,如果皇上仍然坚持在京城厮守尊位,则明朝必亡。

崇祯帝颇为其言所动,简短答道:知道了。遂令三人退下,自己返回后宫。

当晚,崇祯皇帝单独召李明睿进宫,问了许多南迁的细节问题。李明睿提出当务之急是要召募新兵,但朝中没钱,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就连天子脚下的北京驻军都已经一年没有发过军饷了,更不要说外地驻军,这正是明军演变为抢民的盗匪的根本原因。李明睿壮着胆子提出了动用皇帝内库这一敏感问题:“内帑不可不发,万一行至中途,赏赐不足,出处甚难。”(计六奇《明季北略》)袁崇焕也曾经提过这个问题。

但崇祯不同意动用自己的小金库,于是谈话不欢而散。

但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所向披靡,推进得极快,大同总兵姜瓖和宣府总兵王承允都是不战而降,转眼间大顺军已经兵临居庸关下,京畿大震。

十五岁的皇太子朱慈烺都意识到北京保不住了,他正与东宫讲读项煜讨论《论语》的第一篇,当读到“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一段时,太子沉思良久,痛楚地说:“二‘乎’字可玩。”项煜无话可答。

南迁的话题被迫再一次提上日程。但朝中除了李明睿,以左都御史李邦华为首的重臣们都认为应该派遣太子南下,而皇帝肩负守卫社稷之责,应该留下来守卫北京。这其实是要求崇祯皇帝做出自我牺牲。崇祯皇帝别无它法,只得堂而皇之地宣称:“国君死社稷,恒理也。”但话一出口,他又忍不住满腔怨恨地加上一句:“言迁者欲使朕抱头鼠窜耶?”

大概是因为皇上明显流露出不快,几位大臣急忙改变立场。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愤怒抨击主张南迁的李邦华和李明睿。富有戏剧性的是,当光时亨慷慨激昂地谴责了主张南迁的人之后,在场的二十七位大臣竟有十九位立即表示放弃南迁主张。

显然,这并不完全符合崇祯皇帝的心思,因为他的意图其实是想要代替太子南下,所以双方都招致了皇帝的愤怒。崇祯一面说:“光时亨阻朕南行”,一面又指责李明睿结党欺君:“诸臣平日所言若何?今国家至此,无一忠臣义士为朝廷分忧,而谋乃若此!夫国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复多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