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锦绣山河-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种沂先前已经下令就地安营,现如今远远便可瞧见几缕夕阳之下的炊烟。两人一前一后地朝营地走去,身后跟着沉默的黑甲军士与躁动不安的大宋商队,隐约可听见一些喁喁的谈话声。
“西夏国西、北两面都是隔壁,西南面又是万里高原,只有东面,才剩着一些水草肥美的土地。可这些,都是前朝时党项人一点一点夺过来的。西夏,一向贫瘠。”
种沂低低“嗯”了一声。
西夏国,他比她更熟。但赵瑗突然变得这么啰里啰唆又絮絮叨叨,必定有她的道理。
“所以唯一肥沃的,是河套平原、阴山、祁连山、玉门关这一带。玉门关以外,便再也不能看了。可惜啊,就连这一片地方,也是……西夏开国君主,可是将叛徒这种职业发挥到了极致。“
赵瑗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声音渐渐变得低哑:“可是,对于这样一个身处内陆之中的国家,三面贫瘠,唯一一面又有大宋陈兵于其上,必定是相当紧张的。唔,我听说,他们国内,有一个极大的盐湖。”
种沂瞬间明白了她的意图。
西夏国内,的确有一个盐湖。
据说西夏国吃的盐,一半是从大宋运过去的,一半是从盐湖里挖出来的。
如果卡住了西夏国两条最重要的盐道……
种沂脸色渐渐变得苍白,呼吸也微微有些急促起来。深沉如墨的眼眸里,渐渐透出了一丝锐利的锋芒。他偏头看了赵瑗一眼,她依旧面容宁静地看着夕阳,素手握着缰绳,泛着白玉般的色泽。
真是,可怕。
西夏国,盐湖,盐道,一场不见硝烟不见血的战争,又一次地兵不血刃。
真是幸亏……幸亏赵瑗生在大宋,是大宋至高无上的柔福帝姬。
“瑗瑗。”他轻声开口。
“可需要我帮忙?”
“嗳?”赵瑗回眸望他一眼,有些疑惑,也有些好笑,“你不是忙着给官家传旨呢么?”
他瞬间回过了神,呼吸渐渐变得平缓,同样温和地笑笑:“倒是呢,我竟忘了,实在罪该万死。”
赵瑗轻轻点了点他胸前的铠甲,颇似无奈地叹了一口气:“你啊……”
她转头望着沉入地平线下的夕阳,继续说道:“事实上,只要控制了那个大湖,我们就成功了一半。你晓得么,黑市中流入西夏国的食盐,根本不足市场份额的十分之一。咦,等等,‘市场份额’?……好吧,你大约听不懂这个词。我的意思是,这一回,我可是带了极大的把握。”
种沂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
“然后,我在青海湖等着你,来接我回家。”
种沂依旧没有说话。
其实他心中有很多疑问,比如那个传说中的盐湖,是否真就这么大;比如赵瑗深入戈壁,又要用什么手段来控制食盐和产盐量;比如……
但他记得古丝绸之路的富贵皇华,记得西夏与大宋一次又一次的兵戈相见,记得……
“好。”他低头看她,声音低沉且沙哑,“我记得,你对我说过的话。”
——亲手,报仇。
赵瑗含笑着点点头。
两人在简陋的营寨中睡了一夜,第二天便就此分道扬镳。赵瑗带着她的一小队宋军西行,而种沂则必须回到汴京交旨。他远远望着那一小队所谓“宋军”,一个个拖着沉重的步伐,行军速度极为缓慢,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你们几个上去,跟着帝姬,不能教她发现。”
“若是遭遇危险,向帝姬示警即可。”
“记住,在沿途留下印记。”等他办完手头山的事情以后,会亲自去看看那个巨大无比的盐湖,还有在盐湖旁耀眼如日光的帝姬,他未来的妻子。
二十来个黑甲军士即刻策马上前,瞬间便消失得干干净净。
种沂调转马头,心情有些沉重。
“走。”
——————
赵瑗对于青海湖的设想,其实由来已久。
在这个古老的年代,盐和铁,都是顶厉害的“战备物资”,非朝廷不可控制。大宋吃的一般是海盐,从胶东半岛或是淮扬一带晒干了海水磨细了盐田,一筐筐地运往全国各地。但对于西北的军事要塞而言,运输成本还是太太太……太高了。
她敢打赌,即便是西夏国自己,也不清楚青海湖产盐量的巅峰在哪里。
她不只要将整个青海湖收入囊中,还要利用食盐,控制整个西北。
毕竟这个地方,就是后世的青海、甘肃、宁夏诸省,外带陕西的一半……而已。
要控制食盐,首先得控制产盐的地方。
其次,才是控制流通转运的要道。
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形,她都一一考虑到了。从大宋带过来的这些商人,说是皇商,其实是军队中挑拣出来的商人,还有一些胆大的胡商。她不怕动用外人,反正对于商人来说,利润就是一切。只要将青海湖那惊人的食盐利润分出一些,他们就会乖乖听她的话。
比如,什么时候出盐,什么时候开通盐道。
比如,什么时候提高价格,什么时候低价倾销。
比如……
她带着商队慢慢来到了戈壁的最深处,在大片青稞之中,嗅到了一些湿。咸的气息。一些商人开始嚎叫,另一些则红了眼睛,拼命抽打着胯。下的骆驼。一片白茫茫的盐湖就在眼前,根本无须她下令,商人们就已经开始动手。
据说,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足以令商人们为之拼命。
这样大的一片盐湖,这样白花花的盐田,这样便捷的盐道和距离……人其实很聪明,尤其是浸。淫在大宋本土文化之下的商人。他们很快和看守盐田的西夏士兵打成了一片,交足保护费,然后开始采盐。
青海湖很大,大到足以称为青“海”。
两千多年之后,这里依旧在源源不断地供应着食盐,几乎无穷无尽。
但是!
这里的土地,同样含盐。
盐碱地是个什么概念,赵瑗其实很清楚。
所以,这里除了采盐的盐农之外,其实不剩下什么人了。即便有几个西夏士兵,也大多是保护盐道的。所以,在这里,清水和食物,才是最最重要的东西。
所以么……
赵瑗来青海湖之前,可是装满了整整一空间的清水和食物。
不过,她并不着急。
物以希为贵的道理,她比谁都懂。
很多东西盐农不懂,商人们不懂,西夏士兵们同样不懂。
比如说,赵瑗带了一千年也用不完的金子,过来买盐。
比如一石盐,在西夏国可以卖一贯,在大宋可以卖两贯,成本可能只有几十文。但如果,在青海湖边,有一个冤大头,愿意花三贯的价钱来买呢?
傻子才不卖给她呢!!!
第103章 一击必杀
空气中弥漫着青海湖特有的湿咸气息,一筐又一筐青盐被抬到了这里,换到了成色十足的金子。蜿蜒的小路似乎一眼望不到尽头,连大片的盐碱地也显得有些可爱起来。赵瑗特意寻了把藤椅,靠在一块山石边上坐着,面上依旧是带着笑意的。
空间里已经塞了一半的盐,大约再过半个月,她就吃不进这么多货物了。
西夏国,河西走廊,还有一望无际的大漠黄沙,当然少不了那位野心勃勃的西辽新帝——耶律大石……
她闭上眼睛,慢慢回忆起四分五裂的金国,心中渐渐有了主意。
“帝姬。”
声音有些稚嫩,也有些陌生。赵瑗睁眼,发现身前不知何时已经多了几个年轻的商人。这些商人肤色偏白,面部轮廓较深,倒不像是大宋的人,也不像是西域来的胡商,倒像是……阿拉伯人或是犹太人。
能唤她“帝姬”的,总该与她皇兄有些瓜葛。
赵瑗含笑着点点头,轻声询问道:“几位可有要事?”
为首的年轻商人迟疑片刻,才说道:“帝姬殿下,这生意,咱们怕是做不成了。”他的发音有些古怪,像是吞音,仔细分辨却又不是。
赵瑗不动声色。
商人继续说道:“西夏王遣了特使,不日便可赶到。”
赵瑗低低“嗯”了一声,眼底隐约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西夏王遣使?
西夏王要是不派人过来,她这场戏,还演不下去呢。
“咱们跟着官家做生意,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可如今却是……帝姬殿下,您看……”
赵瑗似笑非笑地扫了他们一眼:“如何?想撤?”
几个商人齐齐点头。拿命赚钱,可也得有命花才行。
“那好罢,悉听尊便便是。”赵瑗意兴阑珊地拂了拂衣袖,起身望着雪白的盐田,慢慢勾起唇角,笑得有些阴枭,“我断了他的国计民生,他不来找我才有鬼。”
前头说过,商人都是逐利的。
一石盐,从青海湖运送到西夏国的各个盐市,别说运费,劳力也是不小。现在青海湖边上有个财大气粗的买家,盐农肯定喜欢跟她做生意。这样一来二往,西夏国的盐价必定飙升。
再加上赵瑗一早便和种将军嘀咕了两句,西军掐死了西夏国以东的贩盐通道,盐价必定涨上加涨。
可问题是……
人能不吃盐么?
要知道,淀粉、清水、无机盐,可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
最最可怕的是,一旦人类体内缺盐,就会表现出一种可怕的症状:全身无力,蔫蔫的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而这,才是赵瑗一击必杀的所在。
她送走那几位商人之后,轻轻拍了三下巴掌,对倏然出现又倏然消失的黑甲军士说道:“同种将军说,可以动手了。”
盐价高涨,平民必反。
而全军缺盐……
西、夏、兵、败。
赵瑗重新坐回了藤椅上,一步步计算着西夏军的行军速度,分毫也不敢错乱。西夏党项人出了名的凶狠,先头太。祖、太。宗、仁宗花了好久的功夫,也没把西夏国给打下来,反倒在西北养了一批恶狼。这一回,她非得把这个钉子拔掉不可。
要知道,西夏王的祖宗姓李,是李唐王朝有名的叛将呢。
她静静地闭了一会儿眼睛,确认计划无误之后,才压低了声音吩咐道:“怕死的赶紧走,不怕死的,随我去西夏王都。”
——————
一个国家的风吹草动,往往会表现在王都里。
比如现在。
疯涨的盐价已经让整个王都变得暴躁。不过短短数月时间,盐价便涨了十倍有余,而且还有继续疯涨的趋势。经济学上有一个经典的理论:如果某种货物缺货10%,你以为你能以1。1倍的价格买到?错!必需以十倍的价格买!因为在市场上,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房地产泡沫是怎么产生的,西夏王度的盐价泡沫就是怎么产生的。
而赵瑗如今要做的,就是堆高盐价,堆高泡沫,然后等它自动引爆。
吃不起盐的底层平民已经开始搬家,在有心人的引导下,慢慢往东边撤。据说东边有田,东边有盐,饿不死。至于东边的皇帝是谁……
管它呢,反正两千年前都管汉武帝叫做陛下。
这件事儿,当然也是赵瑗吩咐下去的。两军交战不伤平民是传统,而这些向东迁徙的人。潮,也可以补充足够劳力。最要紧的是形成一种“西夏大势已去”的风潮。
记得那句话怎么说吗?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一旦西夏人不再相信他们的王,一旦西夏军变得疲。软无力,被大宋西军当成豆腐来切……
大宋以西,不复有夏。
后世的史学家们已经不想用“摧枯拉朽”或者“势如破竹”来形容这场战争。一个个沉默无言的宋兵汇成一股洪流,如同苍龙一般吞噬着枯黄的大。地。西夏王接到消息时,大军已经打到了皇宫。他暴跳如雷,他状若癫狂……哦,反正史学家们对失败者不感兴趣。
直到那位幕后黑手身着大宋帝姬服舆,大摇大摆地走进西夏王宫,抖出一卷明黄布帛,口称李氏接旨,西夏国的诸位王公贵族们,也没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虽然盐价恨天高,但不就是少吃些盐么?怎么就败了?
西夏国的王宫贵族们,当然不会知道长期缺盐的后果,大宋帝姬当然也不会这么好心告诉他们。
他们只需要知道,因为全军缺盐,五十万西夏军被三万西军撕开了口子,紧接着厢军替补,被人直。捣了黄龙,西夏国灭,就足够了。
西夏王死死地盯着他的死对头,恨不得将赵瑗身上多穿出两个洞来。
他很清楚,这一切都和眼前这位大宋帝姬脱不了干系。他的特使刚到青海湖,就听说盐商们已经卷铺盖跑了,又听说最大的盐商,居然是大宋国的柔福帝姬殿下……
柔福帝姬,又是柔福帝姬!
金国是怎么四分五裂的,西辽是怎么被挤走的,西夏国是……
“陛下啊……”
他看着柔福帝姬袅袅而来,弯下腰,冲他勾唇一笑。
“你是喜欢去见我皇兄,还是喜欢留在西夏王宫,自尽身亡?”
魔鬼!绝对是魔鬼!
那位帝姬越是笑靥如花,他就越是感觉到背心发寒。
一定是宋国的冤魂招来了这位魔鬼,一定是!
他看向魔鬼身后,两排齐齐整整的黑甲军士目光如刀,为首的是一位身姿挺拔的青年将军,怎么看都觉得有点儿眼熟。
再看面军旗,还有旗上如同金石铿鸣的“种”字,他似乎明白了点儿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明白。
在大宋国,戍守西北的种家,是西夏的死对头。
第104章 回京
“喏,陛下。”
大宋帝姬从来都是气度优雅,不会同一个表情扭曲的西夏王计较。赵瑗自然也不会。
“皇兄觉得,你递交的国书一点也不厚道,所以就让我过来了。”
她听见了西夏王的磨牙声。
“既然你决意向皇兄称臣,不妨永久称臣可好?我大宋永不封王,这西夏么……”
她看见西夏王被两个兵士死死按在案上,狠狠地瞪着她,睚眦欲裂。
“一来我不喜欢杀人,二来我不喜欢见血。既然陛下您迟迟不肯做出决定,那就只好由本帝姬代劳。唔,本帝姬以为,西夏国以东可划归陕西路,西夏国本体可划归宁夏、青海二路,陛下以为如何?”
“路”,大致是指军。区或者辖区的意思。
看这个样子,赵瑗是铁了心地想把中国地图给包囫囵了。
“既然陛下不说话,本帝姬便当您是默认了。”赵瑗自顾自地下了决定,无视宫内一干王宫贵族,偏头冲种沂微微一笑,坐在案前提笔,给她的皇兄写信。
公主位比诸王,在场众人中,以赵瑗的身份最高,自然她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是这奏折该如何落笔,赵瑗却有些犯难。
自古以来,皇帝最为忌讳的,便是“功高震主”。
她姓赵,又是公主,赵桓肯定不会过于为难她。可种沂是外姓,又是西军的头儿,还吞掉了整个西夏,加上先前抗击金兵……往好里说,是功至封侯;往坏里说,那可就是功高震主。
整个西夏王宫静得连根针都掉不下来,只剩下西夏王公们呼哧呼哧的喘。气声。盐价上涨固然扼住了底层平民的咽喉,可王公们的日子也不好过,身体虚弱的大有人在。没过多久,便有人挺不住,昏过去了。
赵瑗依旧不曾落笔。
兵士们开始清理现场,连带着整个王都也被西军接管。与宫中的氛围不同,城外随处可以听见兴奋的吼叫声与欢呼声。将领们三三两两地押着西夏王室离去,
赵瑗还是没有动笔。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兴奋了一整日的人们也渐渐散去。早已准备好的商人们搬出了大袋大袋的食盐,开始叫卖。西夏国不大,但底子还是有的,军。队也没有收拢干净。在完全掌控西夏之前,赵瑗还不敢将食盐全部放出市场。而青海湖盐道,也早已经被西军给封死。
嗯……
她还是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