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看花已是满眼泪(全本)-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官仪(608?-664),字游韶,河南陕县人。虽然姓“上官”,可是他的父亲上官弘的官位并不太“上”,隋朝末年才做到了江都宫副监。因为在江都做官,所以上官一家就把江都认作第二故乡了。江都是隋炀帝最喜欢的地方,那个时代就极有名;后来改名叫扬州,名气只升不降,以至于有“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的说法。上官弘在扬州做了几年官,最后扬州还真成了他的“墓田”。大业末年,天下大乱,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率众弑隋炀帝,上官弘在兵变中被右御卫将军陈棱杀害。正值幼年的上官仪被父亲的部下藏匿在佛寺中,易服剃发,做了几年和尚。与青灯古佛为伴的这几年,是上官仪人生中最艰难却又最关键的几年。佛门藏书甚富,上官仪浸淫其中,成了一名佛学专家。当然,他同时还学习经史,并因此锻炼出了突出的文学才华。
上官仪赶上了好时候。兵荒马乱的年月里他还是个小毛孩,躲在和尚庙里苦读。等到明主登基、天下大定,文士可以派上用场的时候,他刚刚成年,又有了一肚子学问,正好出来做官。杨仁恭主政扬州,听说了上官仪之名,便推举他进京应进士试。上官仪不负众望,一举考中第三名,被唐太宗安排在弘文馆当值。弘文馆是唐太宗即位之后,以原秦王府文学馆十八学士为班底组建而成的极重要的一个参谋班子,它最基本的职责之一便是教育龙子龙孙。唐太宗是个狂热的文学青年,他将弘文馆(之前是秦府文学馆)学士分为三班,日夜轮值,让他们采取车轮战术为自己恶补功课。如此爱好学术和文学的唐太宗,自然倚重年轻而又富有才华的上官仪。但毕竟是术业有专攻,太宗的专业是当皇帝,因此他的文学能力与专业文士比起来尚有一定差距。所以太宗每写好一首诗,在拿出去炫耀之前,都要先交给上官仪修改、润色一番。除了学习,唐太宗的另一爱好便是请文人墨客吃酒赛诗。这样的酒宴,连王公大臣都没资格参加,可是年轻的上官仪却几乎一场不拉地吃下来了。
但唐太宗毕竟是一代明君,他能够给自己喜欢的文学弄臣优渥的待遇,却不让他们在政务上担当过多的职责。所以上官仪的官升得并不快,先是做秘书郎,很多年后才因为参预修撰 《晋书》 而迁起居郎。上官仪一直在宫掖中担任清要之官,也就培养起了对这种官职的深厚感情。数年之后他担任宰相,曾经提拔雍州司士参军韦绚为殿中侍御史,有些人质疑说:两者的品级都是从七品下,所以根本就算不上升迁。上官仪解释道:“这是没见识的人的看法。殿中侍御史的品秩虽然不高,但他的工作场所是宫廷、交接对象是帝王卿相,这哪是一介小小的州县佐吏可以比拟的呢?”说得也是,俗话都说“宰相门下七品官”,那天子门下该算几品?恐怕在外地当个刺史还不如给皇帝牵马捧蹬来得风光呢。
高宗即位后,上官仪被提拔为秘书少监,正式成为皇帝的贴身秘书。这是他飞黄腾达的起点。几年后,在感业寺出家的武媚娘成功杀回宫中,坐上了皇后的位置。很快,当年太宗托孤的几大重臣如长孙无忌、来济、韩瑗和褚遂良等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死的死、贬的贬,作为高宗亲信的上官仪终于迎来了机会。龙朔二年,上官仪被授以银青光禄大夫的荣衔,实职是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通俗点说,就是以中书省首长的身份兼任宰相。至此,上官仪达到了他人生的顶点。作为一个文人,能得到的他都得到了,不能得到的也得到了,夫复何求? 。 想看书来
上官仪:一不小心做了烈士(2)
然而宰相也不是那么好当的,这个位置还有好多权欲熏心的人觊觎着呢。再则,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何况高宗这只“病虎”的身边还有一头凶悍异常的“母老虎”———武则天。当年的武则天不过是个二奶的身份,现在转正了,行事张狂到了连高宗都无法忍受的地步。麟德初年,武则天把牛鼻子道士郭行真请到宫中搞封建迷信,对武则天心怀不满的宦官王伏胜借机跑到高宗面前揭发了此事。高宗盛怒之下,立即召上官仪入宫问计。上官仪心眼儿比较实,一见龙颜大怒,马上就把他对皇后娘娘的真实看法全盘托出。他说:“皇后专恣,牝鸡司晨,有失妇道。请废之,另择贤后以为天下母仪。”高宗也是这个想法,于是立马让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这时,武则天安插在高宗身边的眼线赶紧跑去禀告她,武则天气势汹汹地跑来问罪。可怜的高宗被老婆欺负惯了,看见老婆柳眉倒竖,吓得腿儿直哆嗦,赶紧为自己申辩说:“朕本来没想废你,都是上官仪撺掇的!”就这样,小两口吵了一次架,上官仪却成了替罪羔羊。
武则天还有另外一个仇敌,那就是高宗的废太子李忠。李忠本是后妃刘氏所生,王皇后无子,于是在柳姡У娜八迪拢⒗钪椅印M趸屎蟊环现螅欢亲踊邓男砭醋谖颂趾梦湓蛱欤嵋榉侠钪叶⑽湓蛱斓那鬃永詈搿S谑抢钪冶唤滴和酰惴恐荽淌贰@钪遗挛浜笈扇税邓闼砩隙即┳排艘路谄俊:罄蠢钪一贡涣鞣诺角荩匮涸谠慕诜咸永畛星牡胤健>驼庋惶蹩闪妫湓蛱旎共环殴彩窍虢糜谒赖亍U涡峋趿槊舻男砭醋谙氤隽艘桓鐾嶂饕猓豪钪冶环馕峦踔保瞎僖窃诔峦醺龉岩椋醴ふ檬浅峦醺奶啵蝗绻娣⒗钪摇⑸瞎僖呛屯醴ひ黄鹉狈矗扔薪细叩目尚哦龋帜芤痪傥浜蟪羧龀鹑耍翟诿畈豢裳浴S谑牵谖湓蛱斓陌凳鞠拢砭醋诔噬狭艘坏酪逭茄系淖嗾邸=峁荒严胂螅瞎僖悄涿畹鼐偷袅四源K亩由瞎偻ブヒ餐北簧保敝J嫌肷性隈唏僦械乃锱瞎偻穸脖坏弊髯镦奂蝗牍涞惫倥<甘旰螅瞎偻穸诠幸渤闪艘桓龊舴缁接甑哪苋耍馐呛蠡埃萸野聪虏槐怼2还穸牡贸瑁沟孟±锖康袅四源纳瞎僖亲钪毡蛔啡衔钐仆醭母锩沂俊V凶诩涛唬蛭瞎僖欠炊晕渲苡泄Γ蛔吩惺榱睢⑶刂荻级健⒊贡宦≈氐馗脑帷
再来略略地说说上官仪的诗。上官仪是唐诗发展史上非常关键的一个人物,他琢磨诗律,初步确立了“四声二元化”与“双换头”这两条原则,之后经过沈、宋和杜审言的努力而使得它被广大诗人所接受。这两个概念,说起来不太好理解,但它却是唐诗之所以成其为唐诗的根本。上官仪之前的诗人做诗,按照“八病”严格区分平、上、去、入四声,这导致诗律非常繁琐,即便是学识宏富如沈约者,也哀叹不能尽明,以至于被卢照邻嘲为“八病爰起,沈隐侯永作拘囚”。上官仪初步将四声简化成平、仄,方便了诗人的创作,对于诗律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谓“双换头”,意思是下一联出句前两字的平仄与上一联对句前两字的平仄相同,用另一个术语表述叫做“粘”。这样,唐诗诗律就从永明声律论的律句、律联扩展到律篇。对唐诗诗律稍有研究的人,就能知道“四声二元化”与“双换头”两条规则对于唐诗的意义。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唐诗就是指律诗,而律诗却以这两条规则为根本。所以,可以说,没有上官仪,唐代律诗的体制可能还要再推迟很多年才成熟;说得更严重一点,也许根本就不会有后来青春飞扬的唐诗了。
后人评上官仪之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所谓绮错婉媚,按赵昌平先生的说法,就是“绮错成文而能缘情婉密而得天真媚美之致”,即诗律精审雕润、语言秀逸流丽、情采雍容宛密。上官仪诗歌技巧圆熟,隶事用典,顺手拈来。《唐诗纪事》 载,上官仪有一首诗中用了“影娥池”之典,当时学士没有一个人知道典故的出处。德高望重的令狐德棻召集了十多位学士来讨论此诗,张柬之回答说:“《洞冥记》 记载,汉武帝为赏月而专门建了俯月台,台下开凿了一个人工湖。登台赏月之时,他让宫娥泛舟湖上,月影、人影交织,所以这个湖就被命名为‘影娥池’。这就是此典的来历了。”一席话让令狐老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唐初五十年间的类书是较粗糙的诗,他们的诗是较精密的类书。”闻一多先生的话指出了宫廷诗人都有爱用典的毛病。上官仪是典型的宫廷诗人,当然也用典。但上官仪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最成功的诗反而是那种完全不用典的作品,最有名的如篇首所引的 《入朝洛堤步月》。这首诗声律精审、音响清越,描写作者入朝之时洛堤月下闲步之所见,动景与静景相映、月色共蝉鸣交辉。诗歌全篇写景,未有一字及情;但在景色的细腻描绘中,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雍容自适的感情。《隋唐嘉话》 载,上官仪吟出此诗,群僚“望之犹神仙焉”。这些人全都是文化精英,上官仪一首小诗,为什么能让他们如此佩服呢?他们佩服的不仅仅是上官仪的文采,更是他通过景物描写而流露出来的太平巨宦的雍容神采和淹雅气度。
上官仪贵为宰相,诗又写得好,所以当时诗人竞相学习他的诗,并将他这种风格的诗命名为“上官体”。这是中国诗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诗歌风格,意义非同寻常。
然而,虽然有很多人学习上官仪的诗,但上官仪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气度,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学到。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骆宾王:算博士算不到自己的命运(1)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619-684?),字观光,浙江义乌人。骆宾王名气极盛,却在“初唐四杰”中叨陪末座,实在是有点委屈他。
骆宾王从小就被人目为神童,相传他七岁时在池塘前玩耍,大人指着池塘里几只大白鹅让他赋诗,他随口吟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您看,白毛、绿水、红掌、清波,这小家伙的色彩把握能力实在是没得说。好像唐人中文学天才确实不少,武媚娘就曾召见过一个广州的小丫头,让她以 《送兄》 为题赋诗一首,小姑娘咏曰:“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啧啧,从意境来看,很有点王勃同志 《山中》 诗“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味道,只是稍稍稚嫩些而已。不过,考虑到人家不过是个七岁的小姑娘,能写成这个样子,已经牛皮哄哄了。
骆神童之所以在四杰中排行最后,跟他做人比较低调是有关系的。四杰中的其他三个,尤其是王、杨两个小屁孩,都是仗着自己才华盖世而极其狂妄惹人厌。小骆不,他谦虚着呢。小骆最初在道王府做官,道王李元庆让他介绍一下自己都有些啥本事,小骆摇摇头,啥都不说。他的意思是:俺就是一把锥子,要放在袋子里才能显露出锋芒,叫俺自吹自擂?恕不奉陪。李元庆这小子是个糙人,不懂小骆的深沉,就以为他真是啥本事也没有,所以小骆在道王府不得志就是必然的了。小骆踏实地爬啊爬,终于做到了长安县政府秘书长的位置(一般的县主簿都是八品,因为长安县是京县,所以主簿是六品)。
骆宾王同志谦虚谨慎,做起官来却升迁得很慢,不可能没有牢骚。所以他郁闷之际,时不时会跑到赌馆散散心,结果却落得了一个“落魄无行”的坏名声。武媚娘执政时,骆宾王正当侍御史,上书言事,不知道怎么就触到了媚娘的痛处,先是被扔到局子里关了些日子,然后又贬到浙江临海县做秘书长。骆宾王心中老大不高兴,六品的秘书长他都做着不高兴,何况八品的秘书长?于是,不几天,他撂担子不干了。但是,他心中从此就种下了仇恨武媚娘的种子。
公元684年,名将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这徐敬业又姓李,因为他爷爷跟随唐太宗鞍前马后、劳苦功高,唐太宗给赐的姓。所以徐敬业以李唐宗室的名义起兵匡扶王室,特有号召力,不几天就拉起了一支十余万人的军队。骆宾王听说,赶紧投奔徐敬业,一起做事业。徐敬业正需要人才参赞军事,就委托骆宾王来写###武则天的檄文,以赢得天下更广泛的支持。骆宾王写这样的东西相当拿手,一气写成《为李敬业檄天下文》,文采斐然,此文一出,江南州县传檄而下。武则天听说后,让人把这篇檄文念来听。当念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的时候她泰然自若,笑嘻嘻的;当念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的时候,她耸然动容,马上把宰相叫来教训说:“你这宰相怎么当的,这样一个才子,怎么就从你的人才清单里遗漏了呢?”
据说徐敬业起兵之前,就令骆宾王想办法争取中书令裴炎站到自己这一边。骆宾王很快就想出了办法,他创作了一首儿歌:“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他暗地里让人教会裴炎庄上的小孩们唱这首儿歌,很快,儿歌就在整个长安的小朋友们间流行了。裴炎偶尔听到了这首儿歌,觉得有点奇怪,于是让人寻访高人给他解释。顺理成章地,儿歌的创作者骆宾王被请到裴炎府上来了。但骆宾王却故弄玄虚,裴炎送他钱财、骏马乃至美女,他一句话都不肯说。等到裴炎请他一起欣赏历代名人图时,骆宾王终于找到机会了。他指着司马懿的肖像说:“这个人是真正的英雄、伟丈夫。”一句话就勾起了裴炎的兴趣。骆宾王接着解释道:“自古以来,重臣执政,很多人都成功地转移了帝祚。我想,您是当朝宰相,也存在这样的可能。只是不知道社会上有没有关于裴氏代政的预言?”裴炎听得心花怒放,马上将“一片火,两片火”的童谣告诉了骆宾王。骆宾王装做才听到这首儿歌,马上下拜说:“‘两片火’,是为‘炎’;绯衣,是为‘裴’。‘绯衣小儿当殿坐’,是说您与司马懿一样,虽然自己做不了皇帝,儿子却能坐天下。”裴炎听了,乐得差点疯掉,立马定下了与徐敬业合谋起兵反武之计。不久,徐敬业从扬州起兵,裴炎准备在长安响应。一天,武则天的情报机关截获了裴炎写给徐敬业的密信,信上只有“青鹅”两字。情报分析专家瞅着这俩字琢磨了半天,仍然不得要领,只好报到武则天处。武则天是个聪明人,看一眼就明白了信件的意思。她解释道:“‘青’者,‘十二月’也;‘鹅’者,‘我自与’也。”也就是说,裴炎打算十二月时在长安城内举兵响应徐敬业。于是,她马上让人捕杀裴炎,同时派出大军围剿徐敬业。徐敬业这个行事莽撞的青皮后生,哪里玩得过老辣的武则天呀,没撑几天,大军就作鸟兽散了,骆宾王也在战争中不知所踪。
骆宾王:算博士算不到自己的命运(2)
再过了许多年,软骨头的宋之问先生从岭南回来,到杭州灵隐寺游览。晚上,他诗兴大发,吟道:“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然后就卡壳了,戳在那里徘徊吟哦。这时,僧房踱出一个老和尚,手里端着烛台,问道:“小伙子,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宋之问说:“小生来贵寺,本来想题首诗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可惜写了两句,诗思便再也接不上。”“把你那两句念来听听,”老和尚说。宋之问念罢,老僧随口接了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一听就愣住了,好家伙,这两句诗来得气势非凡,一般人哪里写得出来!列位看官有兴趣可以去读读宋之问先生这首 《灵隐寺》,老和尚这两句便是全诗的警句,其他几句,平平而已。
天亮后,宋先生想再去拜访一下老和尚,讨教一下诗艺,却再也找不着人了。一个知情的和尚告诉他这老僧就是骆宾王。宋之问大惊:“骆宾王不是死了么?”和尚说:“当年徐敬业兵败,徐、骆二人都逃了。平叛的将领抓不到这哥俩,惧怕朝廷治罪,只好胡乱捉了两个跟他们长得像的砍了头送上去,算是交差。后来虽然知道两人没死,他们却不敢再大张旗鼓地缉拿徐、骆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地方官员承认二人没死,那就说明以前是“欺君”。欺君,那可是死罪啊。所以这两条漏网之鱼都能逍遥法外,徐敬业跑到衡山当和尚,活到九十多;骆宾王则在杭州灵隐寺住下了。
但是,这个故事明显又是瞎编。骆宾王诗中有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在兖州饯宋五》,说明两人是旧时相识。骆宾王兵败后又没有嫠面变容,怎么做了几年和尚小宋就不认识了呢?葛立方还傻乎乎地解释说:“盖是宾王逃难之时,之问不欲显其姓名耳。”老葛忘了宋之问是个卖友成性的家伙,于他有救命之恩的张仲之他都敢卖,再多卖一个骆宾王,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