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雍王-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宗室繁衍只会越来越快,而且没有尽头。

    但是朝廷却支撑不起这永无尽头的繁衍。

    “不过,依臣之见,当定嫡庶,放宗禁两条。定嫡庶,以宗室之郡王之下,唯有嫡子承爵,庶子一律为奉国中尉。而奉国中尉之下一律贬为庶人。而放宗禁,则是放开太祖宗室不得位诸业之令,不过,为了谨慎起见,还是以郡王以下为先。”

    杨廷和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先放下那些势力庞大的藩王。

    不要看藩王不掌管的政权,还有兵权了,实际上藩王在地方上的势力还是很大,比如楚藩,蜀藩,秦藩,晋藩,这些大藩,在地方上已经有数代经营了,数代经营之下,地方上的命脉都掌握在藩王手里,富可敌国可不是虚言。如果贸贸然对付这些藩王,恐怕地方上就要大乱了。

    故而杨廷和的意思,就是先将庞大的下层宗室给消减掉,几十个藩王,现在还不是问题。

    而且下层宗人才是最大的财政黑洞。

    正德说道:“那么雍王世子所请?先生怎么看?”

    “陛下圣裁即可。”杨廷和面无表情,说道:“臣有一事,还陛下圣裁。”

    “什么事情?”正德正慢慢的想着朱厚煌的事情,却不想杨廷和说道:“自永乐以来,人口滋生,但是鱼鳞黄册连年不准,臣准备清丈田亩。”

    “清丈田亩?”正德瞬间将朱厚煌的事情,放在一边了。

    做了这么多年皇帝,正德也不是刚刚上台的时候了,什么也不懂了。但知道大明到底是什么样子,大明的运行,本就是一个得过且过的状态,是以道德维系在一起的集体。从根本上做任何改变,都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正德难道没有想过做些什么啊?

    刘瑾虽然作威作福,但并不是没有丝毫作为的,刘瑾在台上,所举吏部二十四事,户部三十余事,兵部十八事,工部十三事,都是用来变法。而刘瑾本人就是正德的白手套。刘瑾很多举措都是正德本人的想法。

    刘瑾本人倒台,不仅仅是刘瑾本人违法乱纪,说句不客气的。正德现在身边的近臣,有几个遵纪守法。但是他们现在不是一个过一个滋润。

    有句话说,叫做水至清则无鱼。而清丈田亩,就是一个澄清浑水。这一件事情,并不好做。不客气的说,这是一件非常得罪人的事情。

    浑水里面的鱼都是什么人,是各地权贵,是各地是士绅大佬,全部都是厉害角色。

    正德虽然不知道后面有一个下场极惨的张居正,杨廷和这样做,在士林之中评价绝对很不堪。

    “先生,怎么想到这么做?”

    为什么这么做。

    杨廷和深吸一口气。

    如果之前杨廷和绝对不会这么做的,他维持整个朝廷的正常运转,还要调和文臣与正德的矛盾,还有规劝正德,让这个皇帝靠谱一点。但是从杨慎那里得到人口与朝代寿命之间联系,杨廷和一夜都没有睡,将朝廷所有资料在书房之中,整整看了一夜。

    这一夜之间,杨廷和想到了很多很多。但是他还是决定要做些什么。那么下场如商鞅一样。

第五十八章东雍() 
第五十八章

    东雍

    “先帝将陛下托付给臣,臣总要有所作为?臣不是治世名臣,但是身为大明首辅,总要为大明负责。不敢说挽回大明颓势,但是也要留下一个清清楚楚大明,以为后世者鉴。”杨廷和面无表情,好像是一块石头。

    “好,先生想做什么?我都支持。”

    在家国大业面前,雍王世子小小的请求,根本不值一提。

    杨廷和此刻根本没有多去想雍王会怎么做,纵然雍王发展到如他说道永远一省之地,也是在几十年上百年之后了,到那时候大明还是占绝对优势这一点,到时候再想如何解决雍王一系也不迟。但是大明现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是不是到了盛极而衰的极点,是不是到了一个临界点。人口滋生是不是到大明现在的极点。

    而这一切在杨廷和眼中都是模糊不清的。因为杨廷和手中的所有数据,根本就没有准确度而言,但是杨廷和大致推算,大明人口也有亿万上下,不去细想,杨廷和也不觉得怎么样,但是一去细想,立即让他毛骨悚然。这个数字已经大大超过了,汉唐极盛的数字了。越是如此越是让杨廷和感到心惊胆战。再加上刚刚霍乱数省的刘六刘七之乱。更是让他坐立不安。

    正如杨廷和自己所说。提出问题容易,但是解决问题却是一个难题。所以杨廷和苦思整整一夜,也没有想到什么破局之策,毕竟自古以来中国人都以多子多福为要义,想让人少生孩子,那有多难,杨廷和想想都知道。、

    所以正如杨廷和自己所说,他所能做的就是丈量田亩。查清楚大明的根底,剩下的只能留给后来人了。

    为什么要清丈田亩?不清丈田亩根本不能查人丁,因为大明百姓凡是官方有户口的人,都有丁税,还有劳役。大家自然能瞒就瞒,能不报就不报。

    只有彻底的清查田亩,才能完完全全掌握整个国家的人口状况。到底已经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不管怎么评价儒臣,但是那些以天下位己任的真儒者,全都值得敬佩。

    恐怕连朱厚煌也没有想到,他的蝴蝶翅膀扇出来一个杨廷和新政,从正德十三年,至嘉靖初年,杨廷和以铁腕手腕,打击兼并,清丈田亩,限制正德,打击权贵,与民休息,虽然经历了宁王之乱,正德无嗣等政治事情,依旧保证了大明平稳运行,被后世称为与张居正并称的大明名相。

    不过杨廷和的下场也不是太好,当然这是后话。先不去提杨廷和所辖的决心。

    单单说朱厚煌,有了杨廷和的默许。朱厚煌的计划就失去了最大的阻碍,在朱厚煌耐心的等待了好几天之后。正德终于见他了。

    在豹房之中,朱厚煌刚刚进来,一卷圣旨被正德扔了下来。朱厚煌立即伸手接住,打开一看,洋洋洒洒有千余字,不知道是那一位翰林学士的手笔。朱厚煌略过这些华丽的辞藻。这封诏书之中只说了两件事情,第一,是雍王世子年龄到了,要继承雍王之位,进行过封王大礼之后,朱厚煌就要被称为雍王了。第二,是雍王所请,以周制封建之法,将雍王封到琉球。

    朱厚煌抚摸着圣旨上光滑的绸缎,说道:“多谢皇兄。”

    “皇弟,朕最近手头也紧,北面一仗打下来,内库也均不出钱来。皇兄只能给你十万两做为支持。好生去做吧。朕在这里看着你。”

    “多谢陛下。”朱厚煌说道。

    “说吧,趁着还在京师,有什么要求给朕提,只有是朕能办到的,朕都答应你。”正德郑重其事的说道。

    “那么臣弟就不客气了。臣弟那三百士卒想要带走。”

    “你不说,这些人也要给你的,琉球蛮荒之地,你身边岂能少了人,要不要从京营之中再挑选出一些人?”

    “不用了,皇兄。”踩低捧高,是人之常情。朱厚煌可不会觉得,他一个要道蛮荒之地建国的藩王,能使得动这些骄兵悍将。但是嘴里面却不能这么说。说道:“琉球就南方,而京营多北方之人,到了南方恐怕不服水土,皇兄还是让我在福建三卫之中,挑选一些人好了。”

    正德想了想道:“好,那么你就在福建三卫之中选兵吧。”

    朱厚煌继续说道:“琉球在海东,与大陆往来需要渡海,还请陛下高抬贵手,开海禁。”

    “开海禁?”正德说道:“朕倒是想开,算了,想来琉球与福建之间,允许你准许的人往来。”

    朱厚煌大喜,有这么一条,朱厚煌敢保证,在几年之内,在台湾上建设一个繁华的港口城市。大明海禁之策,本就是一个筛子,禁小民,不禁士绅。不是在官场上有关系的人,根本不能做海商生意。而有正德这一句保证,朱厚煌就能名正言顺的介入海商之中。其实的不敢说,最少有一大笔财源到手了。

    “臣还请陛下拨下些船只。”

    “这等下事,去找钱宁就行了。”正德有一点不耐烦了。

    “臣弟还有两事。”朱厚煌说道:“琉球虽然还是蛮荒之地,但是臣弟有信心在数年之内,将琉球建设出一个样子来,只是开扩琉球实在太过辛苦,臣担心母亲不能承受,故而请皇兄照顾母亲数年,等两年之后,臣再来京师接母亲去琉球。”

    “朕许了。”正德或许想起了什么。

    “臣还想将从朝中带走几个人。”正德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正德打断了,说道:“这些事情,你直接去找杨慎吧,这些事情他能给你办好。”他稍稍一顿,忽然说道:“琉球这个名字,与海外那个小国同名实在不好,你是雍王,这琉球岛就叫东雍吧。”

    “谢陛下赐名。”

    台湾再这个历史上,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了,代替他出现的是东雍了。

    朱厚煌拜别了正德,立即去找钱宁。

    只是钱宁的态度却大不如之前,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说道:“雍王有所不知,知宣德年间到现在,已经很少造大海船了,这样吧,我将福建三卫的战船拨出来一些给你,你到了福建直接交接便是。”

    之前钱宁对朱厚煌亲热无比,但是此刻却有单单的抗拒,只留下公事公办的情面了。

    朱厚煌明知道这才正常现象,但是心里还是觉得不舒服。

    拜别了钱宁,朱厚煌直接来找杨慎。

    杨慎皱着眉头看着朱厚煌的名单,说道:“就这些人而已吗?”

    “正是。”朱厚煌说道。

    杨慎手中的名单,他并不陌生,都是正在修历的那一批人,那一批天文学家与数学家。说道:“你找这些人干什么?我以为你会让我推荐一些文臣。”

    朱厚煌说道:“师傅,你知道我最喜欢前汉,你知道前汉诸位宰相,我最敬佩谁?”

    “谁啊?”

    “张苍。”

    杨慎说道:“你也是效仿张丞相吗?”

    “非也,这一段时间,我也知道了我大明的各项数据烂成了什么样子,不由想到,如果张丞相主计,天下安敢如此?汉家天下虽然承秦制,但前汉制度成于张丞相。固然我愿追思张丞相。”

    张苍与大名鼎鼎的韩非,李斯一样,是荀子的弟子,追随刘邦。张苍为丞相的时间,完善了整个大汉的制度,他做事最重算学,古代有名的九章算术,就是张苍编写的。

    朱厚煌真的多佩服张苍吗?

    非也,但是他想将来雍国的各项机制转换为现代体质,最好的办法,就是高举张苍的大旗,这样一来。他要求从上到下落实每一个数字,也有了来处。

第五十九章离别() 
第五十九章

    离别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特别是在中国,可以这样说。在中国你做任何改革都能在历史上找到相似的举措。

    “好吧。”杨慎说道:“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过将来你吃亏的时候,别来说我没有帮你。”

    杨慎低头继续看到:“不过,这些人不能都给你。给了你我这正德历怎么编啊。而且东雍这地方,是,蛮荒之地,对这些老人家也不好,我挑一些年轻力壮跟你走便是了。”

    不是古代,现在也是如此,他们都觉得年纪轻的办事不牢靠,年纪大经验丰富。故而,杨慎将年纪轻的打发给朱厚煌,将这年富力强的人,留给自己。不过朱厚煌不在乎。无他,他也发现了这次召集的年纪轻的都是一些跟随师傅来的弟子,这些弟子,既没有名望也没有底气,与朱厚煌顶牛。只是朱厚煌也担心,会出什么问题,也需要一个学问高超的人来指点。

    “不过,你需要给我一个,将朱裕给我。”

    杨慎暗道:“少一个朱裕,也差不了多少。”就点头答应下来。

    杨慎想起朱厚煌这一去,两人恐怕再也没有相见之日了,不由心中黯然。不知不觉之中,杨慎已经将朱厚煌当成一个好朋友,忘年交了。朱厚煌也正得将杨慎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不得不说朱厚煌在大明是一个孤独的人。在外人看来,是一个疯子。哪里有人放弃搓手可得的荣华富贵,偏偏去莽荒之地吃苦受累。根本不能理解吗?

    但是杨慎却能,杨慎虽然对朱厚煌的一些作为并不认同,但是却很理解。这种理解,在朱厚煌看来万分可贵。

    朱厚煌与杨慎痛饮一场,直到夜幕来临之时,朱厚煌才摇摇晃晃的回到家中。

    “世子,夫人叫您。”

    朱厚煌一进门,就见云墨在门房等着他。

    他知道,这个时候,母亲吴氏已经知道了朱厚煌在皇帝哪里说了什么话了。

    “稍等。”朱厚煌用冷水洗了洗脸,换了一身衣服,散了散身上的酒气,这才跟着云墨一进去了后院。

    吴氏坐在后堂之中,幽暗的灯光,让她的脸色看起来阴晴不定。

    “孩儿见过母亲。”

    “起来吧。”吴氏的声音有一点清冷,说道:“那个东雍在什么地方?”

    朱厚煌深吸一口气,说道:“在福建东边的一个大岛,古称夷洲。太祖之时,汤和将澎湖大族全部迁走,当地成为一块无人之地。但是土地肥沃,虽然有些野人部落,根本不足为虑。”

    吴氏说道:“土著?哪里还有土著?”

    朱厚煌说道:“我说过他们不足为虑,当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路过东雍,当地的土人不识天威,居然抗拒王师,被郑和一鼓荡尽。可见这些土人羸弱之极,根本不足为虑。”

    “哎,”吴氏叹息说道:“我是一个妇道人家,也不明白你这样做好是不好,不过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吴氏将一把钥匙放在桌子上,说道:“家里面的库房钥匙,里面有家里历代经营留下的银两,再加上邵太妃体己银子。总共有十万两左右。

    “母亲。”朱厚煌心中感到。

    这十万两可不好攒,要知道亲王俸禄每年不过一万两,但是要有很多人要养,整个王府上上下下的要有几百人都靠着一万两。雍王府又没有田产,又没有产业。根本没有额外收入,家里这十万两积蓄,定然是母亲吴氏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

    朱厚煌心中不由的升出了几分感动。

    “这些钱财本就是身外之物。而且你是我的儿子。这些本就给你准备的。不过答应我。如果事情不利,就赶快回来,以你与皇帝的关系,去求皇帝换个地方也是可以的。”

    “是。”朱厚煌说道。

    “母亲,这一去东雍,前期非常辛苦,您就在北京等上一年,一年之后,我再来接您过去,你会发现,东雍之美,绝不下江南。”

    “你这孩子,还没有去过,就说东雍将来绝不下江南。算了算。最近这一段时间,你也要忙活了,封王大典,还有招揽人手。这都要你忙,对了我也让你舅舅过来帮你吧,跟你一起去东雍吧。”

    “是。”

    “时间不早了,你早点去睡吧。”

    “是。”

    母亲没有强烈反对,朱厚煌心中安定了不少。不过正如吴氏所说,朱厚煌有很多事情要做。

    第二日一早,朱厚煌就去军营了,问吴明道:“怎么样?他们都愿意跟着去吗?”

    吴明说道:“听说大人要分地,自然想去,只是今后这三百人饷银是不是都是我们负担了。”

    “是啊?”朱厚煌心中默算,一个士兵的饷银,大约每月一两银子。现在还没有大规模海外白银涌来。白银还是很值钱的。但是每一个月都需要三百两,这还单单是军饷。养兵的开支,还有伙食,衣服,军械,等等。不说别的这三百人,大概要有五百两。

    这才是三百人的军队而已,在琉球上维持存在,至少要有一千人甚至更多,也就是军队的维持费用,一年也要一万多两,还有大规模移民的花费,二十万两,看上去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也只够朱厚煌维持数年而已。

    朱厚煌忽然有一种紧迫感。必须赶快南下。

    朱厚煌挨个接见这些士卒,每一个都寒虚问暖。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并登记人口,这三百士卒再加上家属,总共有千余人。这千余人到达台湾,又是一大笔钱。大概要千余两的花费。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朱厚煌来到明朝之后,从来没有为钱操过心。这一点说,毕竟他一个人而已,他前世也不是大富大贵之人,花钱很有节制。亲王俸绝对够朱厚煌花了。但是一想起开扩台湾几乎,不,开扩东雍计划,他就脑门生疼。

    满脑子都有一个字钱。好多的钱。

    如果是亲王的册封礼,需要帝王亲临,在奉天殿举行。但是朱厚煌的身份很尴尬,一般来说,藩王世子继承王位都会在藩地举行,不会在京师之中。但是朱厚煌偏偏在京师之中。在京师之中,如果在紫禁城之中,成礼就是逾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