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民党下台内幕-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十信案”可以说严重挫伤了自进入70年代以来岛内本已不高的民心士气,动摇了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和安定。经济弊案丑闻和党外持续不断的冲击,蒋经国终于感到自己作为最高领导人要对政局不稳负责,认识到如果不对极右势力下狠药严加约束,并加速“民主化”进程,将使自己推动多年的全面革新和自己的形象毁于一旦。
蒋经国再次启动政治改革,除了党内的腐败和黑暗已到不改则党将不党的程度外,还有更加现实的考虑。首先,大陆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取得的成绩,使中国大陆的国际威望大增,而国民党政权依然是专制的代名词,这不利于与中共打政治仗和说服民心,因此有必要进行政治革新,抢过“民主”大旗。其二,美国对东方专制政权的支持态度有所改变,专制政权如菲律宾的马科斯政府和南朝鲜全斗焕政府一一倒台,台湾如果再不改变,党外就是美国所要找的国民党政权的替代品。其三是党外势力已经成势,“外”有美国的公开支持,“内”有中产阶级为基础,“战”有国民党的种种失误作为目标,“量”有30%左右的选民稳定支持,事实上已到了无法用武力压服的程度。即使用武力的话,又能维持国民党统治多少年?蒋经国不得不选择了“民主化”和政治革新这条路。
蒋经国在台执政,颇受肯定1985年8月16日,蒋经国通过接见美国《时代》杂志香港分社社长时的谈话,第一次表达了自己对接班人的看法。他说“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一直依据宪法及总统副总统选举罢免法之规定,由国民大会选举产生。今后亦当如此……至于将来国家元首一职,由蒋家人士继任一事,本人从未有此考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蒋经国启动“宪政改革”(3)
在1985年12月25日“行宪纪念大会、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第二十次全体会议、第一届国民大会年度会议”联合典礼上,蒋经国主持会议并致词时突然离开预先准备好的讲稿说:“现在,有两个问题,经国想做一个明确的说明:第一就是,总统继承者的问题,只存在于专制和独裁的国家。在我们以宪法为基础的中华民国,根本是不存在的。……所以下一任总统,必然会依据宪法而产生,那就是,由贵会代表先生们代表全国国民来选举产生之。有人或许要问,经国的家人中有没有人会竞选下一任总统?我的答复是,不能也不会。……第二就是,我们有没有可能以实施军政府的方向来统治国家?我的答复是,不能也不会。执政党所走的是民主、自由、平等的康庄大道,绝不会变更宪法,同时也绝不可能有任何违背宪法的统治方式产生。”
蒋经国的话一出,震动台湾政界,引起西方的关注。人们注意到,这是蒋氏首次在官方场合公开表态,断言在自己身后结束蒋家王朝,放弃蒋家独裁,排除军人干政的可能性。并且对死抱不放的国民党一党专制,也提出修补计划,表示要沿着“宪政道路”走下去。作为与之讲话相配合的是,他于次年2月把蒋孝武外放新加坡。
1986年3月,蒋经国主持召开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决议“要以党的革新带动全面革新”,“要以今年为党务革新的出发点”。此次会议成为国民党实施全面革新、进行政治转型的转折点。台港舆论界一致认为“国民党以今春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为契机,也下了求变的决心”,并称之为“两寅变法”。
为推动“全面革新”,蒋经国对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一是改选中常委,已病两年的孙运璇正式退出中常会;新选进中常委的全是开明派,由李焕带头,另外三人是中生代代表人物“内政部长”吴伯雄、“法务部长”施启扬、“国家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履安。这样,在中常委内保守派和###派削弱不大的情况下,开明派的力量得到提升,中常会内部对革新的阻力大减,通过各项改革方案的可能性大为提高。
二是成立了由“总统府资政”谢东闵、谷正纲、黄少谷,“副总统”李登辉,“行政院长”俞国华、“立法院长”倪文亚、“司法院长”林洋港、“总统府国策顾问”袁守谦、“总统府秘书长”沈昌焕、中央党部秘书长李焕、“内政部长”吴伯雄、“台湾省主席”邱创焕等12名中常委组成的“革新小组”,两人一组,分别讨论以下六个问题:“中央民意代表和机构”问题;地方自治问题,即是否开放“省市长”选举问题;“国家安全”法令问题,即解除“戒严”问题;民间社会组织制度问题,即组党问题;强化社会治安问题;加强党务工作问题。
以上六大问题,可以说是集岛内所有政治焦点之大成,是国民党和党外较量几十年的主要交汇点。由于国民党长期坚持一党专制,所以维护一党专制的“中央民意代表变相终身制、官派省市长、坚持戒严和维持党禁”诸问题是不容讨论的禁区,也就成为党外势力猛烈攻击的固定目标,如今国民党主动提出准备解决,表明国民党政治上的让步,也表明了蒋经国进行革新的决心。
为顺利进行革新,蒋经国再次进行重大人事调整。6月18日,蒋经国发布命令,免去宋长志的“国防部长”职务,改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原“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汪道渊接任“国防部长”;原“联训部主任”蒋纬国改任“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蒋经国这样安排,有他的用意。其一是任命文人“国防部长”成为“军队国家化”之始,以防止在前几年中军警保守势力干扰改革计划的事情再现,防止在自己身后军人势力的膨胀和出现军人政权。其二是希望蒋纬国利用“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的关键职位“掌军监国”。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蒋经国主导的政治革新的再次启动。
最大对手民进党诞生(1)
蒋经国为推动全面革新,遏制党内###派为代表的保守势力,一反在80年代前几年间在公开场合很少发言的做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讲话中的主题思想是全面推进改革,但他所设想的“民主政治”和真正的民主还有相当距离,和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有不同,它只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而已。所以蒋经国在强调“革新”的同时,又强调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不能变,偏安政权的“法统”不能变,###基本“国策”不能变,“临时条款”和“宪法”不能变,“复国建国”的目标不能变。并且警告党外势力说:“政治应求容忍,法制则不假宽容”。人们不难看出在“五不变”的限制下,他的革新内容将会大打折扣。
台湾岛内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台湾舆论界也开始把革新当成主要议题,大做文章。报刊称新一波的政治改革潮为“丙寅变法”。然而,舆论界有的用捧场的方式,有的用批评的态度,有的用建议的形式,大有不同,各有奥妙,这是由于各报的不同政治背景在起作用。
党外势力则成为冲击“戒严”和党禁的急先锋。早在1986年5月1日,远在美国的许信良,在纽约组织了“台湾民主建党委员会”。岛内党外各路精英也开始了组党活动,有明的,有暗的,有真的,有假的,有实的,有虚的,总之组党成了台湾最时髦的东西。
党外第二代代表人物、以稳健出名的康宁祥,在6月中旬提出了“组党5年计划”;7月3日,谢长廷、尤清等秘密组成“组党计划规划小组”,开始联络党外各派人士共商组党大计;8月9日,党外实力最大的“康宁祥系”率先在台北举行公开的“组党促进说明会”,第一次将党外组党意向和行动公开化;8月15日,党外又举办“行宪与组党说明会”;8月25日,谢长廷在《时代》杂志公开举办的组党问题征答中,第一次提出“民主进步党”这一名字;8月30日,党外新潮流系举办了组党说明会;9月19日,党外的重量级人物康宁祥、尤清、费希平、谢长廷、江鹏坚、张俊雄、游锡等共商组党大计,当场确定由尤清、江鹏坚、谢长廷、邱义仁等组成专案小组,进行组党具体活动。
9月27日,130余位党外人士在台北市圆山饭店###。本来是讨论党名、党纲、党章等问题,可是到下午,刚参加党外运动不久、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说话痛快的朱高正在发言时,提出干脆就在今天宣布###成立,把党外候选人的《共同政见》作为###宣言的蓝本,把党外人士的《12条主张》作为###的政纲即可。这一建议立即在会上获得通过。
会上还决定,选举费希平、尤清、谢长廷等8人(为考虑派系平衡后增加到18人)组成组党工作小组。组党工作小组分为政策、组织、协调、文宣、行政、财政等6个小组开始工作。
民进党突然戏剧性地成立,国民党对此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只是由“法务部长”施启扬于9月30日发表声明,称目前台湾不宜组织###,违者将依法处置,然后就没有了下文。人们从新闻媒体上所见到的是,蒋经国和国民党的一些要员不断就开放政治、解除“戒严”发表的谈话,这显然是告诉人们,戒严将很快取消,党禁将很快开放,民进党不会被依法处置。10月7日,蒋经国在接见美国《华盛顿邮报》董事长葛兰姆时就民进党一事表示,“我们现在积极研究这个问题,预料很快就有结果。我们向来都理解人民有###及组织政治团体的权利。不过,他们必须承认宪法,并且认同根据宪法所制定的国家体制。新政党必须是###的,他们不得从事任何分离运动——我所指的是‘###’运动。如果他们符合这些要求,我们将容许成立###。”
11月10日,作为台湾戒严期间第一个政治反对党——民进党在台北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党纲、党章,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党的领导机构。该党的政治主张是:实行美国式的“民主自由”政治体制,实施依法行政、司法独立、政党平等与自由;在台湾前途问题上,主张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遍、公正而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任何政府或政府的联合,都没有决定台湾政治归属的权利”,后来发展到主张“###”;在对外关系上,主张采取“弹性做法,重新加入联合国,以重返国际社会”,即到国际间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
在会上,还选出第一届领导机构成员。江鹏坚以一票之差险胜费希平,出任台湾第一个政治反对党主席。会上选出的11位中常委是费希平、苏贞昌、康宁祥、游锡、江鹏坚、周沧渊、尤清、洪奇昌、谢长廷、潘立夫、吴乃仁。此外还选出了陈菊、邱义仁、吴钟灵、郭吉仁、王义雄等5人为中央常务评议委员。
民进党的成立,标志着党外###有了政治中心,党外势力正式以政党的力量登上台湾政治舞台。然而,除了该党内部难以克服的一些弱点之外,民进党公开主张“###”,成为它政治上的致命伤,同时也成为阻挠两岸和平统一的障碍。
民进党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参加年底的“增额中央民意代表”选举。选举结果喜人,“立法院”内民进党代表由上届党外的6人增加到12人,“国民代表大会”内民进党的代表由上届党外的2人增加到11人,并且国民党的得票率首次跌至70%以下,只有6987%。至此,不管“解严”与否,民进党已参加正式的政治活动,事实上已成为合法的政党。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最大对手民进党诞生(2)
至此,让台湾各界人士谈“令”色变的“戒严令”,已到了任人指责、明知故犯、公开对抗的程度。特别是民进党“闯关”成立,违反党禁,官方竟然不能采取行动!人们大规模地触犯“戒严令”,国民党当局不敢以“令”定罪,坚持“戒严令”又有何用?一个法令到了如此地步,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思前想后,蒋经国开始认真地考虑起解除“戒严”的问题。
1986年10月7日,蒋经国在接见美国《华盛顿邮报》董事长葛兰姆时表示,不久将取消“戒严令”,并制定“国家安全法”取代“戒严法”。8日,他在党内最高层次会议中常会上表示,关于政治革新的方案要尽快实施,首要行动是要取消“戒严令”。10日,在例行的纪念“双十节”大会上,蒋经国发表了著名的“向历史交待”的讲话,暗示将解除“戒严”。15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一致通过了“12人革新小组”提出的两项革新方案,即解除在“台澎金马地区”的“戒严令”,制定“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
在通过“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过程中,国、民两党“立法委员”多次发生冲突。民进党坚决反对任何限制人民权利的“国安法”,而国民党则顽固坚持必须以限制多种人民权利的“国安法”取代“戒严令”。民进党还在5月19日和6月12日,两次组织民众上街抗议。其中在后一次冲突中,示威民众与警方对峙达17小时30分钟。1987年6月16日,在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籍“立法委员”的强力护航下,“国安法”终于获得通过。7月1日,“国家安全法”正式公布施行。
7月14日,由“总统”蒋经国正式签署发表,宣布将从7月15日零点起在台湾地区“解严”。可以称之为世界戒严之最的、持续38年的“戒严令”的撤销,成为国民党政治改革的高潮。“解严”之后,“国安法”的施行,台湾同胞及民进党等组织并没有停止过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斗争,继续战斗在要民主、要民权、取消特务统治的第一线。尽管这样,台湾结束“戒严”,或多或少增加了各界社会人士参政、问政、议政的机会,可以不受党禁、报禁、###游行的限制,争取提高各自的政治地位。岛内政局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李登辉掌权(1)
蒋经国统治国民党13年,用过4位搭档,分别是“副总统”谢东闵、李登辉,“行政院长”孙运璇、俞国华。4人中,用谢,是为贯彻任用台籍干部政策;用俞,则是安抚对政治改革不满的###派和保守派;蒋经国有意培养接班的则是孙运璇、李登辉。
谢东闵为国民党早期培养的台籍干部。1945年国民党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他是惟一的台湾籍代表,也是第一个出任省主席的台籍人士。1978年蒋经国正式“登基”,担任国民党政权的“总统”,谢东闵“运”盖众家,一跃而为蒋经国的副手,当上“副总统”,因此他是第一个出任“副总统”的台湾籍人士。尽管这样,谢东闵并不是作为蒋经国的接班人来安排的,因为当时蒋经国的身体在日本留学时期的李登辉状况正常,“副总统”的人选无关接班大局。谢东闵出任蒋经国的副手,主要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缓和自国民党去台后就产生、50年代和60年代不断激化、70年代和80年代尖锐对立的省籍矛盾。由于谢东闵和蒋经国的关系过于亲近,被“###”分子视为“台湾人的败类”,列为“暗杀对象”。1976年10月,谢东闵在家中被“###”分子邮寄的“邮件炸弹”炸伤一只手。遇此不幸,他分外伤心,以后虽然官升“副总统”,可为官的热情大减,很少发表政治性言论,当然接班就更不可能了。
俞国华也不是作为“接班”来安排的,却成为事实的“接班群”成员之一。此人和蒋家有着很深的渊源,长期以来被蒋氏父子视为财经助手。在1984年5月间“内阁”改组时,正值以国民党###派为主的保守派得势,蒋经国为平衡党内不同意见,提名俞氏出任“行政院长”。从1986年起,蒋经国在最后的3年间重新启动政治改革之轮、以向历史作出交代时,俞国华还是跟上了蒋经国改革的步伐,并协助蒋经国完成了“解严、开放探亲”等重大决策。蒋经国很快病故,俞国华成为当然的“接班群”成员之一。可他马上与李登辉发生权力接班冲突,虽说起因并非俞国华,可他却是漩涡的中心。
蒋经国相中的第一位接班人是孙运璇。作为一位专业电力技术人员,曾在日本投降后来到台湾接收电力系统。国民党政权去台后,孙运璇在电力部门卓有成效地工作,深受蒋家父子的欣赏。1967年,他参加的援助非洲电力工业的合同期满时,台湾当局任命他为“交通部长”,3年后转任“经济部长”。蒋经国当上“总统”后,孙运璇升任“行政院长”。孙运璇能获得蒋经国的信任,因为他是一位出色的管理专家。从国民党逃台后的历史看,“孙运璇内阁”,前可比“陈、俞、严、蒋四内阁”,后可比“俞国华、李焕、郝柏村、连战四内阁”,是争议较少、丑闻较少的一届“内阁”,舆论界对他本人的评议,也是比较平和的。1984年2月15日召开的国民党十二届二中全会上,蒋经国正式把李登辉定为“副总统”。不管怎么说,从当时的政局态势和政治行情看,蒋经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