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的残影-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律开征人头税,事件引致大批华人搬离香港岛,而随后各界停工罢市,人头税方才暂缓执行。德庇时之重税政策招致香港民怨沸腾,无论华裔居民还是英国商家,个个对他恨之入骨。他对待下属态度粗暴,因此也不讨周边人喜欢。而不少人更联名去信伦敦投诉,成为他下台的一大导火线。
为讨好在香港的英资,德庇时任内开始定期举行赛马活动,他本人亦曾表示愿意捐出200元,设立一个“公使杯”,作为在赛事中胜出马匹的奖金,不过却因为英商马主们的杯葛,没有马匹参赛,“公使杯”被迫取消。由此可知,德庇时任内声望之差。以上种种,使德庇时被后来媒体冠以史上最不受欢迎港督之名。
德庇时与首席按察司约翰·休姆(John Hulme)间的不和是他下台的直接原因。据记载,休姆有次于某个在船上举行的舞会醉酒闹事,德庇时遂以此为由,透过行政局辞退休姆。休姆被辞退后返回英国,向伦敦政府投诉。由于休姆在伦敦有具分量的人支持,结果德庇时的决定遭伦敦当局推翻,并促使他在1848年3月18日辞去总督一职,3月21日离开香港。
德庇时为官不良,于学术方面却颇有建树。他是英国驻华外交官中的第一个汉学权威,1823年就出版了大作《贤文书》。1836年,他出版了两卷本的《中华帝国及其居民概论》,后于1857年出了修订版,篇幅从900页扩大到980页,仍为两卷本。晚年,他隐居英国布里斯特尔,潜心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于1876年获英国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他一生还有《中国杂记》、《中国诗歌论》、《中国见闻录》、《交战时期及媾和以来的中国》等著作问世; 并译有《中国小说选译》、《好逑传》和《汉宫秋》等。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六章 领事馆汉学(3)
一般认为,德庇时对中国文学的西传起到相当作用,但对他的中文水平,辜鸿铭表示了严重怀疑。1883年10月31日,辜氏在上海的英文《字林西报》发表《中国学》一文,其中提到:“德庇时爵士对中国人真的一无所知,他自己也够诚实地承认了这一点。他肯定会讲官话并能够不太困难地阅读以那种方言写成的小说。但是像他当时所掌握的那点中国知识,到现今怕是难以胜任任何一个领事馆的翻译职务。”但辜鸿铭承认了德庇时的著作在英国人中的影响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天,仍能发现绝大多数英国佬对于中国人的看法,是受到他关于中国著作的影响。”(辜鸿铭著,黄兴涛、宋小庆译:《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2006)
德庇时1890年去世,终年95岁,是最长寿的一位港督。
《贤文书》
(John Francis D*is ; Hien Wun Shoo。 Chinese Moral Maxims; With a Free and Verbal Translation; Affording Examples of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the Language。 London & Macao; 1823)
《贤文书》是一本中英文对照的道德箴言及谚语词典,所收格言谚语,或来自中国远古典籍,或来自历代文学作品,或来自民间流传。比如“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而不善”、“一树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遇急思亲戚,临危托故人”、“贤人多财则损其智,小人多财则益其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温柔终益己,强暴必遭灾”、“屏风虽破,骨骼犹存,君子虽贫,礼仪常在”等等,等等。
《贤文书》的排版方式独特,中文格言以竖排方式印在页面中间,顶上是整句话的英文翻译,右边以英文逐字译出相对应的汉字,左边为每个汉字的罗马注音。
此书是他业余研究的成果。书的出版时间为1823年,但据他在序言中说,其实1818年已经脱稿。那一年,是他随阿美士德勋爵赴京返穗后的第二年,在东印度公司还是普通职员一个。传言都说德庇时热爱中华文化、语言天赋高超,从此书看,并非虚传。若非天才,一个二十三岁的青年,刚到中国短短五年,如何仅靠自学,便掌握艰深的中国文言文,更编写出一本汉英格言词典来?他不仅自己对中文着迷,还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惠及旁人。所以,他在序言中还说,他编写此书的首要目的,是为学习中文者提供帮助。
德庇时对中文的迷恋,相信也受到小斯当东的强烈影响。小斯当东即多马·斯当东爵士。他12岁时,便随父亲老斯当东一起,参加了马戛尔尼爵士谒见乾隆的使团。任务完成后,老斯当东返英,却将12岁的儿子留在中国,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因为北京之行,使英国痛感汉语文人才之匮乏,觉得已对英国海外大业构成威胁。1798年,小斯当东被提名进入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分行任书记员,1804年升为货物管理员,1808年担任翻译,1816年出任大班。
德庇时刚到广州时的职位,正是当年小斯当东的位置,而后者此时已成了他的最大上司。经长年在华学习生活,小斯当东早已是彻头彻尾的中国通,成了英国在华的第一汉语专家。可以想见,面对这样一个上司,德庇时学中文不仅有动力,也有压力。估计他天资聪颖,进步神速,让小斯当东印象深刻。因此,当小斯当东以副使的身份参加阿美士德勋爵使团去谒见嘉庆皇帝时,才会选德庇时为随员。 。。
第六章 领事馆汉学(4)
德庇时对小斯当东的提携充满感激,因此,特将《贤文书》敬献给小斯当东,印在书的扉页上。相信两人一直保持亲密关系。
另外,德庇时年纪轻轻,便倾力编写此书,朋辈的影响也不可忽略。他的同事中,便有大名鼎鼎的汉学家、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马礼逊。马礼逊在广州时,因境遇凄惨,1809年被东印度公司广州分行录为汉文翻译。至德庇时1813年加入该公司时,马礼逊的工龄已有了四年左右,算是德庇时的前辈。1815年,马礼逊在东印度公司帮助下,出版了《汉语语法》(A gramma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后又陆续出版了《华英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一至六卷和《广方言词汇集》(A vocabulary of the Canton dialect)。德庇时在《中国杂记》第四章中谈到此段往事时说,他曾参与了《华英字典》的通稿审校,觉得受益匪浅。
可以想见,《贤文书》的编写与出版,多少是受了马礼逊的触动与启发。同时,此书也是对马礼逊工作的补充。虽然马礼逊已继英国人瑞帕(M。 Raper)之后,推动了中英文对照字典的起步,而格言、成语类的中外文对照词典此时尚未出现,因此,《贤文书》是一部空前的著作。此书出版近五十年后,这一类的著作才大量涌现,如1869年法国童文献的《中国谚语》(Paul Hubert Perny; Proverbes chinois; re cueillis et mi sen ordre;1869)、1875年威廉·斯卡伯勒的《中国格言集》(William Scarborough; A Collection Of Chinese Proverbs,rev.C。 Wilfred Allan,1875)、1886年明恩溥的《汉语中的谚语和俗语》(Authur Henderson Smith; Proverbs and mon Sayins from the Chinese)等。
据《贤文书》序言说,书稿完成后,即被送回伦敦的豪斯图书馆,经维京思博士建议,书稿又被运回中国,后经全体董事决议,将该书在东印度公司的澳门印刷厂付印出版。之所以如此折腾,是因为书中有大量中文,只有在澳门印刷方才可行,因为东印度公司在那里有完善的中文印刷设备。因此,此书从完稿到出版拖了五年。
市场实例
瑞士斯德哥尔摩的一家古旧书行目前有一册《贤文书》在售,1823年版,由东印度公司自己的印刷厂印刷,在伦敦和澳门同时出版。该书保持了原始的蓝色布面精装,正文共199页,封面有些松脱,此外,内外均保持完好。该册的售价为1,570美元。
《中华帝国及其居民概论》
(John Francis D*is ; The Chinese;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Its Inhabitants; In Two Volumes; Knight; London: First Edition; 1836)
本书是德庇时的代表作,首版于1836年,以后屡屡再版,至1857年又出了修订版。
首版本既见到过皮面精装本,也见到布面精装本。本书展示的插图,为一套皮面精装的《中华帝国及其居民概论》。
该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含引言一篇,正文十章,计为:第一章·与欧洲的早期交往;第二章·与英国的交往;第三章·与英国的交往(续);第四章·中国地理概述;第五章·中国历史概述;第六章·政府与律例;第七章·品德与行为;第八章·礼貌与习俗;第九章·行为与习惯;第十章·城市篇…北京。下册有正文二十一章,计为:第十一章·城市篇…南京和广州;第十二章·宗教篇…儒教;第十三章·宗教篇…佛教;第十四章·宗教篇…道教;第十五章·语言与文学;第十六章·文学(续);第十七章·艺术与发明;第十八章·科学;第十九章·自然历史与出产;第二十章·农业与统计;第二十一章·商业。 。 想看书来
第六章 领事馆汉学(5)
该书插图丰富,上册有插图27幅,下册有插图28幅。
市场实例
目前,伦敦一古旧书行有一套布面精装的《中华帝国及其居民概论》在售,为伦敦Knight公司1836年出版的第一版,上下两册,分别为420页及480页,含全部木刻插图。该书的封面为布面精装,原为绿色,已褪呈棕色样。书脊有烫金图案及文字。整套书保存完美,品相一流,目前的开价是900美元。
二.李太郭(George Tradescant Lay; 1800~1845)
李太郭简介
在中英关系史上,李太郭一人独占了三个第一:英国首任驻广州领事、首任驻福州领事及首任驻厦门领事。此外,李太郭还“父以子贵”,常以大清首任总税务司李泰国之父的身份,被史家提及。
李太郭早年只是剑桥一家庭教师而已。但他多才多艺,懂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学过医,参与过音乐百科全书的编辑,又爱地理学及植物学。1825~1828年,他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探险家Beechy的考察队,作环太平洋地区的考察,第一次进入中国沿海一带。随后,他被英国圣书公会 (British & Foreign Bible Society) 推为东亚代理人,于1836~1839年获派往澳门学习中文。《中国人写实》一书,便是他从澳门回国后出版的。此书一出,他的才华及汉语能力引起了英国官方的注意,遂于1841年被任命为英国赴华特使璞查鼎的翻译。1843年,他获任英国驻广州领事馆的首任领事。1844年7月调任驻福州领事,1845年4月再调任驻厦门领事。同年十一月,他因“胆汁热”或“水土热”死于任上,终年才四十五岁。
福建布政使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至少有3次提到李太郭,总是尊称其为“英官李太郭”,而不用当时官场通行的蔑称“英酉”。徐氏在清朝官员中属于开明派,对西方文明兴趣强烈,在李太郭任福州领事时,常前往讨教希腊、罗马文明及现代地理知识。而李太郭则对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竭尽赞美,让徐继畬觉得,李太郭简直有点做不来西方人了。与李太郭有过从的中国人,但凡思想较开明的,都承认他是个上流绅士,为人及学养都令人钦佩。后来,为英国驻福州领事馆选址一事,英中双方曾大起争执,徐继畬和李太郭代表双方出面处理,尽管各事其主,徐氏仍觉得李太郭的态度是谦和谅解的。
李太郭的三个儿子,后来都在中国当领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清朝首任总税务司李泰国(Horatio Nelson Lay;1832~1898)。李太郭生前一直召唤儿子前来中国,但李泰国是在父亲死后两年,才被送来中国的,时年才十五岁。来华后,他师从大名鼎鼎的汉学家郭士腊(Karl Gützlaff)学习中文,不久,即因汉语流利,被选入上海的英国领事馆工作。1854年,他二十二岁时,便升任上海领事馆的代理副领事。同年,他参与了中国海关的创建,次年开始担任实际负责人。咸丰十年十二月(1861年1月),他被总理衙门正式任命为总税务司,当时三十岁不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李泰国担任英国对华全权专使额尔金(Elgin)的翻译,参与了中英《天津条约》的谈判。1862年,清廷见李秀成太平军接连攻克杭州、宁波等江南重镇,终于痛下决心,要购买英国兵船,组织新式舰队*,遂隆重函请总税务司李泰国具体承办购船事宜;可见清廷对李泰国的信任。但李泰国显然与乃父李太郭的做派有别,或许是少年得志,容易膨胀。他花中国钱买来中国舰队,却擅自挑选了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为舰队司令,把舰队命名为“英中联合舰队”,舰队全由英国官兵操纵,军舰的命名与军旗的制订也由他一手包办,且规定舰队不接受任何中国官员的命令,只可听他本人指挥,或由他转达的中国皇帝之命令。清廷上下见巨款购来的舰队完全不受控制,自然拒绝接受。此事便不了了之。事后,李泰国的总税务司一职,便由赫德取代。他于1864年辞去英国外交官职务,回英国从事金融生意去了。 。 想看书来
第六章 领事馆汉学(6)
有一种传说是,清朝海军名将吕纬堂曾被李太郭收为养子,并送往英国留学。吕纬堂是福建同安人,幼年生活在厦门。但据学者推算,李太郭调任厦门时,吕纬堂只有七岁。两人固然有结为主仆的可能,但所谓收养及资助出洋等细节,目前并无档案资料可资佐证。吕纬堂在英国学成后,正赶上洋务运动,便加入清朝海军,曾担任靖海、长胜、福星、安澜、济安、伏波等战舰的管带,累任副将、总兵等职,“屡为沈(葆祯)、左(宗棠)、杨(岐珍)、李(成谋)诸公所器重”。后来,吕纬堂因在马尾海战及威海海战中败绩,仕途受挫。他死后被清政府追封为“振威将军”。
《中国人写实》
(George Tradescant Lay,THE CHINESE AS THEY ARE: THEIR MORAL; SOCIAL; AND LITERARY CHARACTER; A NEW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WITH SUCCINCT VIEWS OF THEIR PRINCIPAL ARTS AND SCIENCES。 WILLIAM BALL & CO。; LONDON。 1841)
李太郭的《中国人写实》一书出版于1841年,出版社是伦敦的WILLIAM BALL & CO。。此书共342页,内有大量木刻插图。此书是文集,每章论述的主题各异,既论及鸦片战争,又讲到民风民俗、哲学宗教、音乐文学,以个人感受观察为主。本书成书时,李太郭对中国的涉掠有限。对中国的论述,并未突破前辈汉学家水平,仍在罗致中国的表象,又缺乏系统与偏重,不免蜻蜓点水。倘使他不是英年早逝,再多做几年驻华外交官,以他的质素和对中国的情感,应可写出扎实深厚的文章来。
《中国人写实》的第一版既出过半蒙皮精装本,也出过布面精装本。本书展示的是该书的蒙皮精装本,书脊部分为真皮,封面主要部分为大理石纹硬纸板,尺寸为8×5英寸。该书因品相残破,市价只值400美元左右。倘若品相完好的话,当可轻易值到1,000美元以上的高价。瑞典某古旧书商另有一本该书的第一版在售,为红色的布面精装本,品相完好,要价1,048美元,可资参考。
三.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
清末民初,但凡西方人写中国,必提丁韪良的大名。当时来北京的美国人,去西山拜访丁韪良,是必不可少的功课。他以在华的不凡经历,成了西方中国通的象征。许多有志于在华谋求功名的西人,也以丁韪良、赫德及蒲安臣为奋斗的榜样。
丁韪良出身美国传教士,来华后除传教外,当过外交翻译。后来,他辞去神职,专事教育,当过北京崇实馆的校长、京师同文馆总教习,最后荣任京师大学堂的西学总教习。京师同文馆是当时的皇家外国语学院,而总教习即相当于教务长。至于京师大学堂则是当时的皇家大学,也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因此,归根溯源,西学总教习丁韪良与中学总教习许景澄同为北大的首任教务长。丁韪良在中国前后62年(中间缺席四年),直至89岁时老死北京。单此一项,在华西人中,除后来的卜舫济外,就无人堪与比肩。他著译等身,育人无数,还被光绪皇帝赐予二品顶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他都值得大书特书。
丁韪良字冠西,1827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牧师家庭,父及兄弟皆为牧师。1850年,丁韪良在美国北长老会神学校毕业后,志愿参加海外传教使团,被派往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