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的残影-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明朝君臣的命运,但他对满洲八旗兵的军事动员制度和摄政王多尔衮的文治武功,评价积极;虽然对流民起义态度敌视,但对于明朝官军掘开黄河大堤,导致三十万生灵涂炭一事,照样揭发。
第二章 耶稣会挺进中国(7)
卫匡国认为明之灭亡,要素有三,其一为满洲的扩张战争,其二为流民起义,其三为上层党争。其中,流民起义又起了决定作用。至于李自成的失败,作者认为是进京后执行了错误的政策。李自成进京前,“在他统治的地方,免除了所有的官税,严守要温文有礼地对待老百姓。因此,所有的人都拥护爱戴这个十分美好的政权,愿意归附他的统治”。可是进入北京以后,“他下令逮捕所有的明朝官吏,很多人受酷刑致死……放手让士兵抢劫这个繁华的城市”。其后果是,“他这种可怕的残酷和暴虐,使他丢掉了国家”。
对明清鼎革之际耶稣会士及中国天主教徒的活动,《鞑靼战纪》也有详细记载。那时的耶稣会士继承了利玛窦路线,将传教重点放在统治阶级上层,收效显著。明清双方,都有传教士在其中活动。后来反清的各支队伍中,也都有入教或亲教的文人学士参加,其中一些,更成为南明政权的决策人物。
据书中的记载,可以看到万历年间教难时传教士的动向及心态;可以读到明朝向澳门购置火炮而使传教合法化;可以了解因清军优待传教士,使传教士计划借清朝上层力量,大力发展天主教。书中还真切描绘了各地传教士在战乱中的遭遇,比如,开封传教士誓与被洪水淹没的教徒同归于尽;福建建宁传教士侥幸在战火中逃生;西安两个传教士受到李自成义军的善待;南昌两个修士死于清军进攻。对于曾德昭的命运,书中也专门提及,写他在清军营中九死一生。同样,在四川传教的利类思、安文思则险些死于张献忠刀下。诸如此类的记载,让人窥出耶稣会士在中国各地是极其活跃的。
卫匡国的书,也证实了明末政坛一些要人的教徒身份,包括孙元化、霍式耜、丁魁楚、庞天寿等,并叙述了他们的经历。康熙后因实行禁教政策,凡记录传教士和入教文人事迹的著作,均被删毁,致使教徒的活动在中国史籍中难觅。于是,《鞑靼战纪》中的有关记载,便使这些重要史实,不致因中国官方的禁绝而淹没。
《鞑靼战纪》于1654年首版于安特卫普,为拉丁文版。嗣后在德国科隆(1654)、英国伦敦(1654)、意大利的罗马(1654、1655)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655)等地出版。据统计,1654~1706年间共用九种不同的语言发行211版,在当时曾经广泛流传。
拉丁文第一版为羊皮硬面,外部尺寸12×8厘米,156页正文,附雕版印制的地图。
市场实例
拉丁文头版的《鞑靼战纪》存市量不算最少,因而虽然已出版了350多年,价钱却不贵,一般在2,000美元上下。伦敦某古旧书店有两本在出售,一本开价2,190美元,一本开价1,710美元。
本书展示的一册,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家古旧书店的存货,无缺页,封面未重做,保持百分百原始状态,品相完整。该书开价为1,100英镑。
四.米勒的《中华帝国观察》
米勒生平
德国人米勒(Andreas Müller; 1630~1694)前文已有论述。他一生从未踏足中国,却锲而不舍地予以研究。他所凭借的资料,大多来自耶稣会士的著述,及各方人士收罗到欧洲的中国典籍。他的研究,带有“二手”的色彩,同时也初具学院派汉学的雏形了。
米勒的时代,德国的北部已是新教的势力范围,因此,除汤若望等少数人外,德国赴华的耶稣会士很少,一手的资料,自然不普遍。但德国人对中国的好奇,绝不会落在葡萄牙人、意大利人和比利时人之后,照样出现了一批汉学名著,如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 1602~1680)的《图说中国》、米勒的《中华帝国观察》、门泽尔(Christian Mentzel; 1622~1702)的《古今中国帝王年表》等。这些著作的共同特点,便是作者都未去过中国,内容也是炒别人的冷饭。即便如此,因作者都是学术大家,非无自己的见解和新意,因此照样走红。
第二章 耶稣会挺进中国(8)
米勒出生于格瑞芬哈根(Greifenhagen),先在格拉夫瓦尔德(Greifswald)及罗斯铎克(Rostock)学习路德派神学理论及东方语言。他原是以神学和语言学立身的。他的神学才能我们无从判定,但在语言学方面,确有异常禀赋。除了自己的母语及拉丁语外,他精通*语,通晓土耳其语、波斯语、叙利亚语,并略通古代西亚的通用语阿拉米亚语(Aramaic)、巴勒斯坦地区的撒玛利亚语(Samaritan)、古埃及的科普特语(Coptic)、亚美尼亚语、俄语、匈牙利语及现代希腊语。他在莱顿(Leiden)继续其学业时,首度接触到了中文,对象形文字的迷恋,因此而愈发强烈了。
1667年,米勒三十七岁时,当时柏林公国的统治者斐特烈威廉(Friedrick Wilhelm)听到他的名声,便请他去担任著名的莱比锡尼古拉大教堂的教长,同时负责管理自己图书馆中的东方图书。斐特烈威廉史上称“大选帝侯”(The Great Elector),有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要将柏林建成一座健全而完美的城市。他对米勒期冀甚殷,交待了许多任务,其中一项,是让他遍查馆藏的中国古籍,看在基督过世那天,中国有无日蚀的记载。估计米勒是一无所获,因为并无记录显示他查到了相关的记载。
在柏林期间,米勒笔耕不辍,叠有著作问世,包括其名著《中国帝王录》(Basilicon Sinese; Berlin; 1674)、《中华帝国观察》等,并编撰了米勒版的《马可·波罗游记》。名震当时的荷兰语言学家维特森(Nicolaes Witsen)在其著作中,便曾大量引用米勒的研究。与此同时,因维特森常去东方旅行,斐特烈威廉便假他之手,大量收罗中文书籍。此外,当时巴达维亚的有钱名医克莱耶(Andreas Cleyer; 1634~1698)也贡献出许多中文书籍,终于使斐特烈威廉图书馆的中文藏书,达到当时全欧最多,也使米勒的研究,有丰富资料作底。
其实,米勒除*语外,对其他东方语言充其量是半通,却倾注了毕生心血。他对汉语等象形文字尤其执著,以致有走火入魔之嫌。1667年11月,即他到达柏林的当年,他便发表文章,声称自己找到了“中文之钥”(Cl*is Sinica)。任何人根据这把“钥匙”,便可轻松读懂汉语,以至德国大学者莱布尼茨(Georg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读到后,也为之心动,连续写信向他求教。“中文之钥”的发明,使米勒在欧洲名声大震,也从此被讥为“骗子”,一直困扰他的余生。当时,欧洲已经历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无数传教士、商人、军人和探险家循海路到过中国,许多人经长期浸淫,中文根底深厚,尤以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士为最。他们遍读经史子集,能以中文著书立说,阐明科学及宗教问题。而晚于他们数十年的米勒,终其一生都未曾踏足中国半步。他的一点中文知识,全靠闭门摸索自学,却大张旗鼓发明“中文之钥”,遭有识者诟病,不足为奇。
1685年,米勒因与斐氏存有神学理论分歧,离开了柏林公国。他被责为异端,到处遭受冷眼。而他有关“中文之钥”的著作,也无人愿意资助出版。他的晚年内心充满怨毒,死前,将手稿付之一炬。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
《中华帝国观察》(Andreas Müellerus; Hebdomas Observationum de rebus Sinicis。 Coloniae Brandenburgicae & Berlin: Georgl Schultzl & Rungiana;1674)
本书是米勒的文集,拉丁文,上下两册合一,1674年于柏林出版第一版。米勒的研究并无新意,基本上是翻炒前人成果。书中内容包括中国的编年史、《圣经》中有关中国的描述、其后的文学作品中有关中国的描述、门多萨著作中的中国历代帝王列表、有关人参及其他植物的记录、马可·波罗在中国的经过、耶稣会的中文圣歌(含乐谱及拉丁文翻译)、有关景教碑的评注等。
市场实例
本书展示的一册《中华帝国观察》,目前在美国华盛顿州一家古旧书店出售,标价2,750美元。该书为1674年柏林第一版,八开本,精装,品相完好,封面为大理石纹硬纸板。
第三章 中英首次官方接触(1)
马戛尔尼之行与涉华著作的大丰收
十八世纪末,英国与中国已有一定数量的贸易往来,但局限在广州一地,又受中国官府严格限制,历经摩擦,难成气候。英帝国当时为西方第一强国,如日中天,以工商业为立国之本,对国际贸易依赖极强,迫切需要扩大对华贸易,形成新市场和原料来源地。但中国官府视英商为患,一贯限制,终于使英国忍无可忍。英方认为,英国商人无法在中国打开局面,是因为中国皇帝偏听地方官员一面之词,至少是不悉实情,才导致英商处处遭为难。为打破这种僵局,英王乔治三世的政府决定,趁乾隆皇帝寿辰之际,以祝寿为名,派出使团,直接向中国皇帝面陈实情,并同清政府谈判,以改善两国贸易,进而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于是便有了马戛尔尼勋爵率团出使中国的壮举。
该使团以马戛尔尼为大使(Embassidor),斯当东为公使(Minister),中国一般称其为正使与副使。马戛尔尼(1737…1806)出生于爱尔兰,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1764年,他任遣俄罗斯特使,驻彼得堡三年,回国后任议员。1769年,他回到爱尔兰,任首席行政长官,离任时,被授予爵士头衔。1775年,他任加勒比海群岛总督,1776年,他被爱尔兰贵族院封为爱尔兰男爵。1780年,任孟加拉总督。后来,他对印度总督一职拒而不受,于1786年返英。1792年,他被爱尔兰贵族院封为爱尔兰伯爵,同年被委派大英帝国首任赴华使节。1795年,他被英国贵族院封为英国男爵;1796年,任好望角总督,直至因病于1798年辞职。他于1806年病死英国。
马戛尔尼赴华使团的阵容庞大无比,包括了外交官、青年贵族、学者、医师、画家、乐师、技师、士兵、仆役和水手,近七百人。一团人分乘五艘大船,浩浩荡荡,经过十个月航行,于1739年7月到达天津大沽口外,并于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皇帝。
马戛尔尼出使中国一事,已成世界历史的热门话题,国内外著述浩繁,不复赘述。本书探讨的对象,只是当前市面留存的随团人员著作的珍本。马戛尔尼的使团里人才济济,因此著作甚丰,其中有使团副使斯当东所著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正使跟班安尼尔斯·安德逊的《英使来华记》(经记者孔博整理)、卫兵霍姆斯的日记、随团画师亚历山大的日记、斯当东家庭教师赫托南的日记。时隔许久后,又出版了随团天文学家丁维提所著的纪实及正使秘书约翰·巴罗的《中国旅行记》。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前,西方对中华的描写太富理想主义色彩,大多是不切实际的美言。至今仍有中国人引用当时西方的虚幻辞藻,来证明中国之发达。而使团的全面考察,将这层虚幻面纱无情捅破了。
使团成员的著作中,安德逊的《英使来华记》算是最“亲华”的一本。它的代笔者孔博为迎合读者,挖空心思描绘一幅中国美景。但笔端触及目睹的事实时,仍暴露了乾隆“盛世”的真相。比如,书中写道,英国人因船上的肉已发臭,便扔进海里,没想却被中国人捞了起来,吃的津津有味,可见中国物质之贫乏。另一处援引一位英国人的评论说,中国人“对陈规陋习顶礼膜拜”,“对机械工艺一无所知”,使得“造船技术不发达”。书中还写到中国兵士以鞭子开道,中国人做饭环境肮脏,见到外国人便哄堂大笑,所有这些,都令人极反感。
赫托南(Huettner; J。 C。)的书,则揭露中国人全然不懂制革技术,不会远洋航行,游船缺乏“舒适设备”,建筑虽然远看富丽堂皇,近看却粗糙不堪,镀金不匀。
第三章 中英首次官方接触(2)
至于卫兵霍姆斯(Samuel Holmes)的日记,则更直截了当。他写到,中国民众见英舰鸣放臼炮时,吓得魂飞魄散,不禁怀疑中国到底是不是火药的发明国。他还写到,中国人虽然恭敬有加,却限制访客的自由,不让你在城里走出一步。中国人难以想象的多疑,又非常之无知,“中国人无法相信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别的民族存在。”
而正使马戛尔尼本人则迟迟才动笔,他的手稿很晚后才发现,于1908年出版了其中一部分,1962年才被全文整理出版(An Embassy to China。 Being the Journal kept by Lord Macartney during his embassy to the Emperor Ch'ien…lung 1793-1794&Lord Macartney's Observations on China)。
林林总总的出版物中,副使乔治·斯当东从男爵所著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为此行的官方版本,内容也翔实全面,一直占据最重要地位。
一.《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英文版
(STAUNTON; Sir George; Baronet; 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 including Cursory Observations made; and Information Obtained; in Tr*elling through that Ancient Empire; and a Small Part of Chinese Tartary。 Together with a Relation of the Voyage Undertaken on the Occasion by His Majesty's Ship Lion; and the Ship Hindostan; in the East India pany's Service to the Yellow Sea; and the Gulf of Pekin; as well as of their Return to Europe; with Notices of the Several Places where they Stopped in their Way out and Home; Being the Islands of madeira; Tenerife; and St。 Jago; the Port of Rio de Janeiro in South America; the Islands of St。 Helena; Tristan d'Acunha; and Amsterdam; the Coasts of J*a; and Sumatra; the Nanka; W。 Bulmer, London; 1797)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为两卷本,记录了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活动过程及见闻,巨细不遗。全书共十七章,分两卷,其中卷一(1~10章)记录了使团离英赴华途中的航海情况及沿途见闻,涵盖了南欧、非洲沿岸、大西洋和太平洋岛屿等地区。卷一的卷首为乾隆帝肖像,由随团画师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精心绘制,并有六幅插画;卷二(11~17章)主要记述了使团在中国的活动,包括使团与清政府的外交往来,及作者对当时中国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记录。卷二的卷首有马戛尔尼画像,为使团另一名画家希基(T。 Hickey)的手笔,并有21幅插图,主要为亚历山大作品的雕版。此外,书中还有四十四幅雕版地图及插画,也是亚历山大的作品占压倒多数。这些图画以写实主义手法,真实复制了乾隆时代中国社会的景观。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主要功绩,在于它还当时的中国社会以本来面目。这本书从各个方面,把中国的落后具象化了,却绝无诬陷和抹黑。
该书于1796年先由伦敦Atlas公司出版;1797年再由伦敦W。 Bulmer 出版;1797年Stockdale公司出版皮卡迪利(Piccadilly)的剪辑本(辑本共十二章,其中1~8章是原书卷一的缩写;9~12章是卷二的缩写);1799年美国费城pbell公司也出版该书。
第三章 中英首次官方接触(3)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中文版已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译者为民盟中央前副主席叶笃义。中文版的译文精当,无恶劣的翻译腔,读来轻松。想了解该书内容的人,不妨一阅,一定有收获。可惜中文版未标注原文的版本信息,其中的插图,除亚历山大的作品外,还加进了四十多年后奥伦《中华帝国图景》中的作品,不知何解。因中文版不含序言、说明或后记,因此无法推断。中文版也不具收藏价值。
市场实例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英文头版的当前市场价,一般在12;000美元至20,000美元之间。
澳洲的新南威尔士州目前有一本伦敦W。 Bulmer 1797年第一版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在售,要价为14;177美元。
此外,伦敦有一本年的第二版在售,是专为王室供书商G。 Nicol印制的御用书,要价19;665美元。
法文版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出版后,欧美各地纷纷跟进推出,各语种的版本不计其数。单法国一地,自1798年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