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毛泽东生活记事-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分。幸亏他的社会科学每课程得分都很高,才将其他课程的低分平均值提高了……
被学生们戏称为“袁大胡子”的国语老师袁仲谦,嘲笑毛泽东的文风喜爱效仿梁启超的“野狐”笔法,认为梁启超写的文章根本不值得一读……在袁仲谦的教授和帮助下,毛泽东不得不改变了自己的文风,进而精心去钻研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章,并由此学得了写古文的精髓。
是年,17岁的毛泽民在韶山冲与王淑兰结了婚。毛家多了一个劳力,文素勤有了帮手,毛泽东在长沙学习也就更安心了。
1914年春,第四师范学校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并;从这时起,毛泽东就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了。在一师,他依旧坚持以自学为主,博览群书和重点攻读相结合,重点读中国历史,并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凡是自己的书,他总要先准备好了朱、墨色的两支笔,遇到认为观点正确、文字精辟之处,便加以圈圈点点,并写上“此论颇精”、“此言甚合吾意”等眉批;遇到不顺心的地方,就画杠子、打叉、写上“此语不通”、“此语不精”等文字。凡是他阅读圈点过的书籍,有时先用朱笔圈点,然后再加上墨笔圈点,常常是在批语上又加写了新的批语。在他加写的批语中,多是联系中外历史上著名人士的学说,先分析、综合,然后进行评论、引申,借以阐述自己的观点。
凡他读过的书,有的书籍陈旧了,很容易破损,他总要用纸张认真粘贴好;遇有线装本的书籍,他也会拿了针线重新装订好。这个习惯,使很多人都愿意借书给他看,就连老师讲课用的教材和备课用的笔记本,也愿意借给他阅读、学习。
毛泽东还特别勤于写读书笔记。他听课记有“讲堂录”,自修写有“读书录”,选抄全文的有“选抄本”,摘录精要文选的有“摘录本”……在1914年他就写下了5本以上的“讲堂录”,上面所涉及的范围很广。
在他写的“讲堂录讲堂录,各地档案馆或报刊所记载内容相同、段落顺序却各有不同。”中,记有这样一些内容:
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行皆期合此理想)。
理想者,事实之母也。
吾观古之君子,有杀身亡家而不悔者矣。
语曰:毒蛇蛰手,壮士断腕。非不爱腕,非去腕不足以全一身也。彼仁人者,以天下万事为身,而以一身一家为腕,惟其爱天下万事之诚也,是以不敢爱其身家。身家虽死,天下万事固生,仁人之心安矣(天下生者,仁人为之除其痛苦,图其安全也)。
修身。人情多耽安逸而惮劳苦。懒惰为万恶之渊薮。人而懒惰,农则废其田畴,工则废其规矩,商贾则废其所鬻,士则废其所学。业既废矣,无以为生,而杀身亡家乃随之。国而懒惰,始则不进,继则退行,继则衰弱,终则灭亡。可畏哉!故曰懒惰为万恶之渊薮也。
奋斗。夫以五千之卒,敌十万之军;策罢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如此而欲图者,非奋斗不可。
朝气。少年须有朝气,否则暮气中之。暮气之来,乘疏懒之隙也。故曰怠惰者生之坟墓。
实意做事,真心求学。
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者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不谈过高之理,心知不能行,谈之过动听,不如默尔为愈。
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
天下之道,未有见之不真,蓄之不厚,而可以苟为之者。盖未有力不足以举天下之烦,气不足以练天下之苦,性情不足以扶持天下之一偏,而可以大有为者也。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八、进师范求知若渴 勤发奋历经蹉跎(2)
安贫者能成事。自信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夫善积而成者也。是故万里之程,一步所积;千尺之帛,一丝所积。差一步不能谓之万里;差一丝不能谓之千尺。朱子学问,铢积与累而得之。苟为不蓄,则终身不得矣。
为学之道,则不得不重现在。何则?某氏有言曰:以往之事,追悔何益?未来之事,预测何益?求其可据,惟在目前,有目前乃有终身。诚哉言矣!使为学而不重现在,则人寿几何?日月迈矣,果谁之愆乎?盖大禹惜阴之说也。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便游四宇尚已。
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渤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
贤相不以自己之长为长,常集天下之长为长。
……
这些都表现了毛泽东对社会、对诸多事物的认识和他的理想与抱负。
学习中,毛泽东还特别留意锻炼体魄、磨炼意志,经常和同学一起去跑步、游湘江、登岳麓山,或者一个人静下心来做仰卧起坐、俯卧撑。冬天还坚持进行冷水浴,他通常是提了一只水桶跑到校园内的水井旁边,脱掉衣服,几乎赤裸着全身,用桶提了井水从头浇到脚,浇了一遍又一遍,一边浇水还一边大声呼喊:“啊……咦……”
在一师,教师中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有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王季范、方维夏和袁仲谦等,其中首推杨昌济给毛泽东的教诲最多、影响至深,令他最为崇敬。杨昌济是一位从英国回来执教的留学生,亦曾留学日本。他在一师讲授伦理学,虽是一位唯心主义者,但却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教授的伦理学有着强烈的信仰,积极鼓励学生立志做一个公平正直、坦荡无私、品德高尚和有益于社会的人。
而杨昌济在他教授的众多学生中也最器重毛泽东,他曾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称赞毛泽东:
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
并在一次上课时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诗,表达了对毛泽东的期望:
强避桃园作太古,
欲栽大树柱长天。
在同窗读书的学生中,毛泽东结识了很多要好的朋友,其中有蔡和森、罗学瓒、陈昌、张昆弟、萧子升、萧植藩、周世钊等人,他们经常聚在一起钻研学业,探讨社会与人生,针砭时弊,并每每相约走出校园去郊游、锻炼身体……
一次,蔡和森问他:“你把家里寄来的那点钱都买了书和报纸,自己节衣缩食,长此以往怎么办?”
“那就跑步、吃‘书’么!”毛泽东诙谐地说,“跑步既能锻炼身体,又可以增强人的御寒能力,何乐而不为?”并说,“吃‘书’可以解决精神饥渴,比解决肚子饥饿更重要。”
毛泽东说,“杨先生能以‘欲栽大树柱长天’为己任,我们立志救国,改革社会,就要利用学校这个环境,趁着年轻,认真钻研学问,培养坚忍之力,日后才能肩负重任,无往而不胜。”
“穷则思变。”蔡和森说,“我们总是要奋斗的。”
“安贫者能成事!”毛泽东说,“我自信‘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1915年的春节过后,学校如期开学了。
由于毛泽东公开顶撞老师,违犯校规,而且去学校的图书馆看书;还有一次学校组织检查学生们背读校规的情况,毛泽东被点名站出来背读,他竟然当着众多老师和同学的面,说他“记不得了,不会背”;这次又公然在国语课堂上顶撞授课老师。经教务处研究,决定开除毛泽东的学籍。杨昌济和徐特立、王季范、方维夏等人得到消息,坚决反对,就连袁仲谦这位前清的举人也不同意,他亲自找到教务处的人说:“尽管弟子不敬,但他还是学校里一位难得的人才……”
毛泽东被“特殊照顾”留下来继续读书。
在与他的好友蔡和森谈论起这件事时,毛泽东满怀感慨地说:“祖父在世时曾希望我考中举人、进士,现在竟险些被学校开除了,由此可见我是个‘不孝’的子孙啊!”
毛泽东正色说:“时代变了,举人、进士可以不考,天下大事不可以不关心;我们总得想办法做些什么,以不愧为炎黄子孙!”
在日记中,毛泽东曾这样写道: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1915年,日本利用袁世凯急于称帝的心理,强迫袁世凯接受他们提出的意在使中国政府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条款,并于5月7日向袁世凯发出“最后通牒”,限袁世凯48小时内答复。
消息传到长沙,民众激愤,反袁斗争和反侵略的呼声席卷了大街小巷,一师和各学校的师生们更是义愤填膺,群体走上街头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和袁世凯可耻的卖国嘴脸……
毛泽东挥毫在《明耻篇》中表达愤慨之心绪: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5月23日,毛泽东为悼念他的一位因病而去世的同学易昌陶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殁,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6月25日,充满爱国激情的毛泽东在《致湘生》的信中写道:
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并在信中指出:
来日之中国,艰难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以言救济。
7月下旬,毛泽东为探讨如何治学,给已去法国巴黎勤工俭学的萧子升写了一封信:
不先有言,何以知失?知失则得,非言之功乎?
言之为贵,不愈可见乎?
炎炎烈日如烧似烤地暴晒着湖南大地;即使在这样的酷暑中,毛泽东依然读书不止。他在有意识地利用恶劣环境强制自己集中精力,进行阅读和思考,无论是在室内、室外、走廊上、茶炉旁、床铺上,有时甚至在人声嘈杂的马路边、小巷内,都可以看到他手捧书卷孜孜苦读的身影……
8月下旬的一场大雨,给长沙城里城外的人们带来了不小的凉爽和快意。入夜,在简陋的校舍内,借着昏暗的灯光,毛泽东再次给萧子升写信,以抒发他积于心中的感慨:
为事无域,而人生有程,人获一珠,家藏半壁,欲不互质参观,安由博征而广识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