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毛泽东生活记事-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一段郁闷的日子里,他学会了吹长箫。
  夜深人静时,他会拿了长箫独自一个人到靠近学堂围墙附近的山坡地上去吹。月光下,松树旁,呜呜咽咽的箫声会传出很远很远。深沉激昂的《高山流水》,起伏跌宕的《十面埋伏》,如行云疾风,如寒夜飘雪。这箫声又总会引来有心人的侧耳聆听——其中,就有东山学堂的校长李元圃;自从听了毛泽东的箫声,李元圃特别注意了这个年轻人……
  不久,在一次考试中,毛泽东在试题《言志》的作文中大胆抒发了积于他内心深处的胸怀和抱负,尽写了李清照和黄巢的诗句,还写了刘备在未得志时对刘表讲过的那段话。李元圃看了毛泽东的试卷后,大加赞赏,兴奋地对同事们说:“不错,我们学堂终于录取了一名建国之才!”
  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旧址。这所学校是湖南最早的新式小学堂之一,毛泽东是慕名而来。如今东山学校的校名为毛泽东亲笔题写(新华社稿)
  教师们听了李元圃校长的赞赏,纷纷索要了毛泽东的试卷来看,也都觉得这个学生的志气不小,将来或可以办成几件大事。得到校长与老师们的赞赏和重视后,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学习的信心倍增,进步很快,由此更加受到了老师们的喜欢。尤其是教经书的老师贺岚岗,特别喜欢毛泽东写的一手好古文,深感他的这名学生不同凡响,还特意买了一本《了凡纲要》送给毛泽东看。
  这时,毛泽东听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都已经死去了,新皇帝宣统(爱新觉罗?溥仪)也已经登基两年了;这时候的毛泽东还不是一个反对帝制的人,他的头上还留着代表清朝国民的长辫子,他单纯地认为皇帝和大多数的官吏都是诚实、善良和聪明的人,他们需要的仅仅是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的志士协助他们进行社会变革罢了。
  这一时期,毛泽东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他对记述中国古代帝王尧、舜、禹,以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的内容特别入迷,同时还读了一些外国的历史和地理,掌握了一些国家在外交方面的相关知识;在一篇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的文章中,他第一次读到了“美国”这个国家的名字。
  一天傍晚,毛泽东见到他在校的好朋友萧子升手里有一本书,书名是《世界英雄豪杰传》,便借过来读。法国皇帝拿破仑、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俄国沙皇彼得大帝,以及惠灵顿、格拉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和林肯等人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了毛泽东。还书时,他对萧子升很是抒发了一番感慨:“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
  没多久,毛泽东又读到表兄送的两本书刊,其中一本是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这些书刊,所介绍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变法维新的理论和主张,使毛泽东激动不已,他把其中的许多内容完完全全地背了下来。他还特别喜欢梁启超的“文风”和其写文章所用的“野狐”笔法,认为“其文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则别有一种魅力”。
  从此,毛泽东一改以往的写作方法,而效仿梁启超的文风,深得康、梁笔意,经常受到校长李元圃的当众褒奖……
  这一阶段的学习,使毛泽东否定了孔孟之道,继而赞同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图强的爱国主义思想,崇拜拿破仑、华盛顿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主张富国强兵之道。他还为自己取了个“子壬”的别名,即“以天下为己任”之意。
  在此期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起的反封建专制的###和各种规模的武装起义在全国范围内已是风起云涌;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仍在继续,以“同盟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明显地占据了理论上的优势;推翻满清政府的大规模武装起义已经是箭在弦上……
  众多的社会名流纷纷预测着中国的未来——其中梁启超独具慧眼,大胆地预言:
  中国的未来必属湘人!
  纵观中国近代史,曾名噪一时的曾国藩也曾讲过这样的话:
  山川灵气独钟湘人!
  得湖南者得天下!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说:
  湘人不倒,华夏不倒!
  似乎整个近代湖南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它一直是中国强有力的政治家的摇篮,三湘男儿多有铤而走险者!一连串著名人士的名字都与湖南连在一起,诸如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杨度、黄兴、蔡锷、陈天华……真可谓数不胜数。
  秋去冬逝,春光又至。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学习已经半年了。他越发感到东台山已经不能容纳他的心胸了——夜里,他常常独坐校外,或倚了山坡地上的青石,或坐在芳草萋萋的河边,面对着清冷的山光月色和潺潺流水,一个人吹箫,箫声在山间的丛林中久久地徘徊、荡漾;白天,他又总爱去登山,直至东台山顶,极目远眺,慷慨而歌汉高祖刘邦的诗句: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他渴望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去,到更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中去!
  毛泽东下定决心:首先要离开湘乡,到长沙去!
   。 想看书来

七、长沙求学寻挚友  习文尚武搏激流(1)
长沙求学寻挚友习文尚武搏激流
  1911年春。
  在东山学堂一位老师的介绍下,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湘乡县驻省中学,由此来到了长沙。
  政局的动荡不安和急剧变化,使毛泽东的思想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震荡,但一时间他又难以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快节奏,他需要时间进行观察和思考,以尽快赶上并能驾驭他所面临的一切。
  在长沙,有生以来他第一次看到了报纸——《民立报》。这是一份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报纸,主编于右任,报纸上刊登了发生在广州的反清起义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当毛泽东读了这次悲壮起义的报道后,心中一阵震撼,令他彻夜难眠……
  不久,他又听人谈起了孙中山和“同盟会”的许多事。一时间,各种信息纷至沓来,什么改良派、革命党、保皇派,许多新名词需要他认识、理解和消化;报纸和社会上的各种消息,大都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平均地权和富国强兵的呼声,所有这一切简直令他应接不暇。
  18岁的毛泽东,风华正茂,一腔爱国热血在他的胸中澎湃、激荡着。他写了一篇题为《救国图存论》的“文告”,大胆地贴在了学校的砖墙上——这是他第一次向世人公开发表他的政见。
  虽然,他的这篇“文告”颇具古怪而离奇:他明确主张“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组建民国新政府”,赞同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从日本召回国内来担任新政府的总统,却又提倡由晚清王朝的保皇党魁首、改良派领导人康有为任国务总理,再让梁启超当外交部长。但是,从中仍可以看出,他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还是相当快的,并能迅速从思想上把对康、梁的首要推崇让位于孙中山。
  他毫不含糊地对萧子升说:“我们总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至于重蹈越南、朝鲜、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说是‘前车之鉴’。而且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他还说:“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不是经过8年的艰苦战争之后,终于夺得了胜利,建立了美国吗?我们也需要准备长期奋斗!”
  1911年5月,长沙城里的学生们为响应广州、武汉、成都、长沙等地民众掀起的维护粤汉、川汉铁路开采权的“护路运动”,纷纷用剪掉留在头上的辫子来表示他们的反清激情;毛泽东便和他的一个朋友率先剪掉了各自头上的发辫。这一举动遭受到了一些思想守旧学生的强烈反对,这些人便和毛泽东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辩论中,毛泽东和支持他的十几名学生一起,强行剪掉了另外一些学生的发辫——这件事在学校里被闹得沸沸扬扬,好长一段时间才平息下来……
  同年9月,由“同盟会”成员组织并领导的武装起义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昌城爆发;毛泽东听说后,决意到武昌去参加“革命军”。恰在这时,长沙城里也发生了有组织的民众暴动;为此,抚台衙门统领的兵丁和参加暴动的民众展开了激烈的枪战,一时间城里城外枪声大作。听到枪声,毛泽东跑去“观战”,感受到了广大民众身上的那股势不可当的革命豪情,令他激动不已……
  很快,“革命军”取得了胜利,并在长沙成立了响应武昌起义的都督府;不久,新成立的都督府开始招募新军,毛泽东毅然决然地去报了名。
  1911年10月末,毛泽东在长沙新军25混成协(旅)50标(团)第一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
  在新军中,毛泽东很快同士兵们建立起了良好的友情。这些士兵大多来自乡村,很多人是农民、铁匠、木匠和泥瓦匠;大家都很喜欢毛泽东,也很尊重毛泽东。因为每到开饭时间,别人都去吃饭了,唯独毛泽东站在人们中间读报纸,或宣讲“创建共和”的必要性,士兵们都把他看成是他们当中最有学问的人。许多士兵经常请毛泽东代读家人的来信和写家信,毛泽东也很愿意为大家做这些事情,并经常同大家在一起拉家常。
  发放枪支的这一天,毛泽东领到了一支汉阳造的步枪。毛泽东对这支枪爱不释手,每天都要精心地擦拭和保养;在毛泽东看来,这支枪如同是他的第二条“生命”,因为他不仅要用这支枪去消灭敌人,而且这支枪还是他人身安全的最可靠“保障”。

七、长沙求学寻挚友  习文尚武搏激流(2)
毛泽东每月可以领到7元钱的军饷,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拿到他自己挣得的“薪水”。他每月为父母节省下3元,膳食费需要交纳2元,剩下的钱用来买书、买水。士兵们的生活用水必须到城外去挑,毛泽东觉得自己毕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他既不能远离营房去挑水,但也不能白白“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所以每天用水总是给些“报酬”,或者花钱雇用工去挑水。
  毛泽东所说的话,士兵们都很爱听;毛泽东所做的事,得到了士兵们的广泛拥护,几乎人人都愿意同他交朋友——新的环境,新的面孔,新的生活内容,使毛泽东感受到了不同于学生的另一种新的人生内容。
  看了发表在《湘江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毛泽东第一次读到“社会主义”这个词。他多次同学生和士兵们讨论这个词,其实这份报纸上所说的“社会主义”只不过是社会的一种改良主义罢了。毛泽东还读了一个叫江亢虎的人写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及其原理的小册子;他热情地给许多同学写信,谈论这个问题,但只有一个同学回信表示赞同。
  尽管如此,“社会主义”这个名词,还是像一道闪电一样,在毛泽东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舍不得丢掉任何一件穿旧了的衣服,即便是内衣、内裤、袜子、布鞋,他总是脏了洗、破了补、补了还穿;有的衣服在别人看来实在是破旧得不能再穿了,几次劝他扔掉,他又总是说:“破了旧了不要紧,能穿就行;况且是穿在里面的衣服,别人又看不见,自己觉得舒服就行。”
  这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他的父母一生节俭,虽然有些“家业”,但毕竟不富裕,一家人总是勤勤恳恳地过日子。毛泽东从来没有使用过牙膏,而是用盐粉。这样一点一滴地节省下来,毛泽东每月能够积攒下近50个铜板,这对乡里人来说已经是个不小的数目了。毛泽东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习惯,得到了许多士兵的赞赏和效仿,就连他的上级长官知道后都夸赞说:“毛泽东是个有心计、有志气的人。”
  12月29日,在异国漂泊达16年之久的孙中山从欧洲回国,受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热烈欢迎和拥戴,全国范围内的革命军备受鼓舞,气势为之大振。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向中外正式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实行共和体制,国家纪年改用公历,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2月12日,清帝被迫接受了“优待条件”而宣布“退位”,并颁布了“退位”诏书。1913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继续求学。这是在该校预科读书时的毛泽东(新华社稿)2月15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被北洋军阀袁世凯所篡夺——新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南京“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随后,南京政府被迫解散。
  大清王朝已经垮台,革命似乎已经过去。毛泽东决定脱离军队,留在长沙继续求学读书。1912年春,他在长沙先后报考了警察学校、制造学校、政法学校、商业学校,最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但他渐渐感到学校课程太浅、内容陈旧,就连诸多的校规也使他感到烦琐。当他读了《御批通鉴辑览》以后,得出结论:与其在这里读死书,不如独自看书学习。
  当年秋天,毛泽东主动退了学,寄宿到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开始了他艰苦的自修生活。他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省立图书馆博览群书。从湘乡会馆到省立图书馆要走很长的一段路程,每天他都步行去,边走路边吃些零食填一填肚子;一旦进入图书馆坐下来看书,他的思想就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到了中午也不走出去吃饭,直到晚上闭馆才离开。为这种求学精神所感动,图书馆的人便主动帮他买两块米糕或者买张油饼回来充饥。
  在这个图书馆里,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了一幅世界地图,世界之大令他震惊!中国原来如此之大!世界原来如此之大!
  在这段日子里,毛泽东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史地、哲学等书籍,特别是精读了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代表著作,诸如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卢梭的《民约论》、斯宾塞的《逻辑》,还读了不少浪漫主义的诗歌、小说、日本的《源氏物语》及古希腊的传说故事。他习惯写读书笔记,每读一部书他都要写下心得体会,凡书中重要的语句或者段落他都会写下批语,同时还要抄录下来带回会馆去,留待夜间再读、再欣赏、再研究……
  这时的毛泽东继受康、梁思想的影响之后,又受到了一次比较系统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
  在阅读《新民丛报》时,他写下了这样的批语:
  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也,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入冬时节,在毛泽东寄宿的湘乡会馆里,又陆续住进了很多“退伍”或者被军队遣散的湘乡人。在穷困潦倒和百无聊赖中,这些“退伍”军人和学生之间总是发生争吵或者斗殴、甚至打架。一天晚上,士兵和学生之间的敌对情绪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武斗,双方大打出手。毛泽东在湘乡会馆再也住不下去了,只得离开另外寻找新的住处。他的父亲让人捎信来:要想继续得到家里的经济支持,除非他继续进学校读书;毛泽东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前途”,差不多决定自己最适合于去当一名教师。
  是年冬天,长沙的天气很冷。居无定所的毛泽东虽然处境艰难,但并没有因此穷困潦倒,而是心存朝气,寻机进取……
  一天, 湖南师范学校的一则招生广告,使毛泽东怦然心动。广告称,考生一旦考试合格入学,学校将不收学费,而且膳宿费也很低。父母支持毛泽东投考这所学校,并托乡人带了一些钱给他。在众多的考生中,毛泽东以其优异的成绩名列榜首。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八、进师范求知若渴  勤发奋历经蹉跎(1)
进师范求知若渴勤发奋历经蹉跎
  当1913年的春天来临之际,20岁的毛泽东已经是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学生了。
  湖南四师是一所新型的学校,校规很多、很严。毛泽东本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不满意这些束缚学生手脚的条条框框,只赞成其中极少数的几条。他反对把自然科学列为必修课,他想专修社会科学,每次自然课的考试得分都不高。他最讨厌的必修课是美术,尤其厌烦画静物写生,每次上美术课,总是心不在焉地草草画完就离开了教室。一次图画考试,他只画了一个椭圆交卷,气得监考的谭先生问他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我画的是蛋。”结果,他的图画课只得了40分。幸亏他的社会科学每课程得分都很高,才将其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