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孙策-第2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督察这一番强硬的话,却是一次性的把几个将军都得罪的差不多了。吕范的脸色有些僵硬,这必竟是自己亲自安排的属下,如此强硬的与周将军唱反调,也不知道是否会让主公愤恼怒。
心中有些埋怨:“你这陈春生,简直蛮干。军纪军法当然要维护,可你难道就不能说的委婉些吗?一下将帐中诸将都得罪了,本督为你来擦屁股吗?
唉!这人能力强,辩才太差也是要命的事,看来要提醒他外置事务的手段要温和些了。
不过若是周将军不愿接受,那也只好由我这个督军硬着头皮上了。怎么说这陈春生都是为了维护军纪的严正性!他不会有错。”
。
第一零九章管亥再认错将兵需分离
第一零九章管亥再认错将兵需分离
不等吕范开口表明态度,管亥却是主动的开口,表明了自己的意见。这个黄巾军出身的猛将,一如既往的爽直。
是自己的一方的错误,都能毫不犹豫的认错。这在日渐复杂起来的同僚关系中,无疑极为可贵的。有话直说,必然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会。
“主公,属下以为,那个被吕蒙兄弟杀了的家伙死有余辜!不值得为他再伤了兄弟们的和气。那小子若是在属下面前说三道四,属下也会一样重重的责罚于他。
就当是吕司马为属下军中除害了。免得日后属下也一样要斩了他这多嘴多舌之人!”
见到管亥把责任归结到自己的属下身上,邓当微微的松了一口气。也马上表态道:“主公,属下还请主公按军纪惩处子明。
其身为一军之长,却不能遵守军纪,任意斩杀下属兄弟。实属知法犯法,应予加倍严惩。”
说完就退往一边,不再做声,邓当知道,有先前几人的话铺垫。吕蒙是不会以命相抵了。打几军棍而已,有上好的金创药,休息些日子,很快就能恢复了。
如此自己也能与家里的婆娘与丈母娘交待了。眼下话说得严厉些也无所谓!让管亥这家伙去头痛就是!就不信这小子还敢在此时落井下石。”
吕范见几人都说过话,主公又把询问的眼光转向了自己,只好说道:“主公!吕司马虽然杀死自己兄弟,也属情有可原。不过按律处罚也是要的。
属下以为,可以撤去吕司马的职务,重责五十军棍并通报全军。至于这个郑长就一并责以二十军棍,撤去军职,通报全军,如何!”
以吕范的地位,他的意见基本上就算是综合各方的意思的结论了。而管亥这个‘苦主’,在这种情况下,此时更不可能反对什么。
而顶头上司说话了,且处置的意见也算是合理。军法处督察什长陈春生也就不再反对什么。邓当、吕蒙就更不可能对挨几下军棍有所意见。
虽然军棍数目比较多,打的会比较惨,但也比掉脑袋要好的多。何况这棍下轻重,从来都是随人心意所定。要生要死皆在执行之人的一念之间的事。主公的要保下来的人,手下自然会有眼色判定。
见众人都不再有意见,孙策终于点头道:“大家都不反对,那就按吕督军的方案执行吧!吕蒙,待伤愈后且回本将的卫士队做个卫士!”
说完有些不耐的挥挥手,让军法处带着感激的吕蒙执行处罚去了。孙策要的结果与邓当相差不远,反正只要吕蒙不死不残就行。
至于吕蒙的未来调任什么的,那只是迟早的事。有了才能的人,上山下海的,都能很快的适应。指挥军队,讲究的就是一个触类旁通。
有了才能的吕蒙,还怕没有发挥的机会吗?而这小子也确实该让他受些狠狠的教训,这次居然搞出这么大的事来。
等山寨事情已了,孙策等人快马回到秣陵之后。孙策才私下召来了李儒、吕范与周瑜,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担忧。这是一个做为主公应该早就考虑到的事情。
做为主公,若是不能早早发现,并让这个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那后面必然会深受其害。孙策关于争权的话一提出,三个智慧远胜常人的心腹顿时沉默下来。
李儒与吕范是明智的没有参与这些事情想法,李儒的嫡系也始终只有一个,就是一直跟随的徐逸。到目前为止他也没有想过拉拢过哪个将领,自成一系。
而吕范也只是全心的发展自己的军法处,维持好军法处的运行,就是他最大的目标。心中更是坦然面对主公的这个最担心的问题。
而初出茅庐的周瑜就不同了,对于丹阳出身的将领,他就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就象是之前对于吕蒙的处置意见上。他明显是有些偏向于山地军的吕蒙了。
以周瑜极高的智商,在听到孙策的意见。冷静下来想想:“如果当时是管亥的手下杀死了吕蒙后潜逃,自己又会怎么做?毫无疑问会直接带手下去找管亥要人并加以严惩吧!
想不到,对于这些私心方面的处置,我周瑜向来自命不凡,居然还比不过一个黄巾贼出生的粗汉。兄长的心胸、眼界,已经远远的将我这个不成器的小弟丢在后面了!”
孙策的一番担心,使得周瑜猛然清醒过来:“好险!我不就是走在这条危险的路上了吗?若是今日兄长不加点醒,终究有一日,会陷入与他人的争权夺势而不能自拨了吧!”
好鼓无需重锺,孙策的轻轻一次旁敲侧击般的点拨。就让周瑜的心态发生的明显的变化,他清楚的看到了自己弱点,自然会以他坚强的毅力加以改正。
对于周瑜这样有着远大理想。而且懂得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人来说,只要有一个小小的机会,他们也会获得比别人大百倍的收获。
只是这党争实在是一个复杂之极的系统问题。不论是李儒的亲身经历还是周瑜的见闻里,都是明白其中的危害,可是两人想了良久,却又同样没有解决的方法。
其实这本来就是人的私心问题,人人都想得到最大的利益。对于人心来说,若是能轻易的找到办法就可以解决,这世上就没有党争之一词了。
最后还是孙策说道:“这样,其实武将们的多是直爽之人,军中的问题就好解决。只需每过了两三年,将各军的最高将领进行轮换,使之属下不再设置嫡系的军队即可。
到时,天下所有的军队都是他们的嫡系,他们也是所有军队的将军。但离开了军队他们也就是一群普通人,那时就算有人想要有什么心思,也不会得到只忠于整个团体的士卒们支持。
而就算将领们之间有矛盾,最多也只能是私人之间的纠纷。他们能调动的不过是属于自己的一两百人亲信的卫队。
彼此能引发的最多只是几百人的争斗而已,不会影响到整个大局。”
这种治军模式当然是经过后世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军的荣誉属于自己,而部队则有着自己的荣誉。彼此并行且影响并不会太大。
。
第一一零章兵种互换指挥孙贲奋起学习
虽然暂时来说将士们也许会不适应,但对一个国家,一个兴的集团来说,将兵分离的好处是极其明显的**泡!书*
一来可以让将军们都熟悉各军种各不相同的最佳战法,往后各军种配合起来也容易
二来,必须要进一步的加强士卒们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知道,他们只会忠心于最高首领,忠心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要想让军队有斗志,就必须让军队有奋斗,保卫的目标要让所有的士卒们知道,他们就是为了国家强盛,为了百姓安康而战
就象眼下主要由高顺练出来的陷阵营精兵,还有陈武在庐江练的一万庐江精兵
虽然他们都敬服训练自已的将军但军法处无孔不入的思想教育,让他们心中最终的效忠对象,还是孙策这个英明神武的主公
并且只要是主公的命令,不论谁都可以指挥着他们,发挥出最大的勇气去杀敌作战只要是为了主公的事业,他们随时都可以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
孙策最后感慨到:“将领们多是爽直之人,只需认真教育还比较好控制最难办的还是那些心思复杂的文人啊
谁也不知道,他们在何时就会整出些让人捉摸不透的复杂心思来”
久在官场,也进过皇宫的李儒对此是深有体会,可以说李儒自己也是那些心思复杂的文士,无数阴谋诡计下的受害者
还有的就是如今在舒县,担任书籍总监制的大儒郑玄
如果不是因为党争断绝了他出仕的道路,只怕他也不会下定决心走钻研经典这条路,也根本不可能达到如今这样一个人人景仰的高度
对于郑玄的成就,几人都是感慨:“一个人想要有卓越的成就,还是要被环境逼着才能做到高啊”
吕范当然是同意的主公如此先进的军队管理方式,但他也提出的了自己的担心,
“主公英明此法实在大妙,省得那些悍将们整日里说本将是某某军出来的不过属下以为如今与江东刘繇的大战在即,若是临阵换将,怕是有所不妥”
孙策哑然一笑:“当然不会是眼下就换想我军等到此次彻底打败刘繇之后,必然要向扬州全境进军那时才是换位的好时机,在实战中学习才是最好的适应过程
不过你们军法处配合宣传队,先把这个将领换位制度印制出来发到全军去让全军上下有一个理解的过程,当然正常的升迁奖惩还是一样的执行”
相对来说,在如今这个时代的兵种与战术方法,都还是比较原始简单的,来去就只有那么几种必竟攻击方式限定了兵种的分类
如此将领间的互换就加有可操作性不象后世的兵种极其庞大,繁杂没有十年的努力,都不可能培养出专业的指挥人才来
某些飞发展的先进兵种,是要用大半辈子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指挥者
譬如说你要是让一个海军电子战出身的将领,去指挥山地战或是坦克战用外行去指挥内行那必然是手忙脚乱还不知道最佳的应用战术,最后非要闹个人仰马翻不可
而决定已经做出,至少眼前是不必再担心什么至于文士们的问题可以慢慢解决
没有军权的文士,只要不太过放纵他们的言行想来也闹不出什么大事来何况如今在庐江的文士们都是真心拥护孙策的团体加上制书教化万民的强大吸引力,根本也不会生出什么不同意见来
孙策也就完全放开了这些事,择日带着众将,率领整编完成的三万大军向东开进
大军出征之前,由徐逸与黃盖、许定各率五千轻装兵马,已经先期分兵进击他们将要负责先行扫平曲阿的外围防御
三个多月来对于没有多少兵力驻守的湖熟与江乘、梅陵等城的守军都明白自己这些人已经被刺史大人放弃了故而对江东军的到来,不再是以往那般强烈的敌视态度
而蒋琬与刘敏指挥着宣传队的口号早已铺天盖地的传入了城中对于这几个小城来说,兵少粮缺的真得开始作战了,根本不可能得到什么支援
捉襟见肘的刘繇,根本也派不出什么援军来,守城的将领们看着自己手下那千余老弱残兵,早已没有了抗争的心思
当徐逸、许定带着手下的敢死队,飞快的爬上江乘与梅陵,那低矮的城头时让他目瞪口呆的是,城上稀疏懒散站立着的士卒们,大部分连刀枪也没有拿起,就热情无比的缴械投降了
反正投降了还可以当兵,至少也能去种田,每日有饱饭可吃比起在这里拼死拼活的作战,却只能吃两顿稀汤般的白粥,那可是要强的多了
倒是黃盖的一军,竟然意外的还见了血湖熟的守军在下意识下的反击,使黃盖的攻城大军,在乱箭之下遭遇到了轻微的损失
但在黃盖顶着重盾,穿着重甲率先登城,迅斩杀了数十名还想放箭的刘繇军将士之后城头的守军再无战心,齐刷刷的跪满了一地
攻取下三城,江东军只损失了数十名普通士卒也许可以算得上是史上损失最轻的攻城战
曲阿城外,大军涌动孙贲在接替吴景做了将军之后,就听从吴景的建议,一直都是以孙策为马首是瞻孙策推托不过,只能以较少的一万陷阵营做了中军
不论两人的身份,在这种只讲究实力,英雄辈出的年代没有相应的实力,而想要强自出头称雄,只能是自寻死路而已
上次在牛渚战场上险死还生的经历,让原本还有些跃跃欲试的孙贲,彻底的清醒过来几年不见,堂弟连随便的一位手下都能有如此战力,他根本再生不出什么不服气的心思
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孙贲反而沉下心来,开始每日苦学不论是兵书,还是战策每日里只要有闲都是手捧一卷庐江出的兵法书
这些书本,却是按主公的要求,在江东军的内部配发每一位将军人手一套,其中当然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这些名家大作
而任何有志气的人,只要有了目标就会有前进的动力
在江东军人才济济的众将巨大压力下,孙贲终于奋起直追使自己的战术水平与战略眼光通过学习,大大的提高了起来(未完待续)
泡书
。
第一一一章刘繇内外交困白虎倾心来投
曲阿城内,刺史府中,接到江东军再次发动攻势的急报,刘繇已经陷入了无边的焦虑之中。1(1)原本******的脸庞明显的消瘦下去,白净的皮肤也变得暗黄起来。
怎么能不让他这个刺史大人操心呢。如今的刘繇真正的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在兵微将寡的曲阿城中,包括最近新招募的二千人,与之前从各地败逃回来的士卒。各方汇聚起来,一共也只有不到三万人马。
败兵、新兵加各世家的家兵,混杂在一起。整个城里的防御几乎是一团混乱,除了士卒的装备只是勉强配齐之外。三个多月的基本训练,只是让新兵们刚刚脱离了种田农民的范畴。
而世家们为了自保,根本无人愿意交出自己家兵的指挥权。其实就算他们愿意交出来,刘繇也找不到可以统兵的大将。
之前的秣陵与牛渚两次大战役,使刘繇手下的大将几乎损失殆尽。唯一还能算是大将的,就只有从牛渚逃生,战力较弱的张英了。
当然还有一个刘繇并不是十分信任的卫士小队长太史慈。如今最让刘繇担心的事情就是,城中还隐隐有流言在军民中传播。
“恭迎孙郞,分田分粮!死保刘繇,城破家亡!”
另有无数类似的流言,使得城中的世家们,都有些态度不明确起来。刘繇都有些怀疑,只要孙策在城外发起攻城战。城中的这些富户们。都会带着家兵向自己的刺史府发起进攻。
樊能与于麋等人在牛渚战死的后果开始显现,由于敌人太强,见风使舵的世家与刺史刘繇的关系,再也不如以往一般的亲密融洽。**(。。)
如今刺史府内外与周围的路口,足足增加了五百余名的守卫。超过五人结群而行的人,根本不可能靠近刺史府。
城中各处,更是随时有至少五六队全副武装的士卒在巡视。只要一有异常就能马上被士卒们察觉。更不用说原本的差役与里长这些协防人员。
刘繇也知道,这种预防措施却是治标不治本。大骂这些世家是无耻的墙头草同时,只能无奈命令孙邵多安排这些士卒各处巡逻,至少能起到一些自我安慰的作用。
唯一还让刘繇有些安心的就是。此次从前线回来的张英,却成了自己坚定的支持者。他在城中以强硬的态度,把樊家、于家剩余的家兵全都整合起来。
没有了家中顶梁柱的樊、于两家,只能默默的交出自己的家兵。在张英的虎视耽耽之下。谁若是敢不交出武装力量,等待着的也许就是背叛,就是全族被无声无息的消灭了!
而急需扩充实力的刘繇却对张英的行为,选择了视而不见的沉默。
加上其他的小家族的拥护,张英居然也凑起了一万有余的家兵。成为了如今曲阿城中第二大的一股势力。加上他在口头上坚定的支持刘繇,这使得城中还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当初的逃将张英,却成了刘繇坚守曲阿最大的支持力,这不能不说是刘繇的悲哀。
今日的刺史府中却是有些热闹,前几日,刘繇召集许劭等人议事时。太史慈再次上前请战被拒。灰心丧气的离开之后。张英却是看着太史慈的背影,隐隐的显出了一丝的笑意。
但隐密的笑容迅速就消去,转头向着刘繇说道:“刺史大人,属下以为,应当趁孙策的大军还未曾到达时,从吴郡,会稽征调些援军来。
想我军的部曲,在前线与袁术军拼的你死我活的,如今已经算是伤筋动骨。他们却还是在后方安然不动,未免太过清闲。也太过冷酷。
也是时候让他们表示出支持大人的诚意来了。其实属下最担心的,若是大人的部曲在继续如之前般损伤惨重。实力大减之下,不知他们是否还会对大人的治理全心拥护。
大人明智,对此种情形不可不防啊!”
对于张英的热心,许劭感觉有些异样。但看了一眼张英那严肃的表情,又感觉不出什么。对于张英的建议。许劭还是认同的。
这个世道就是如此,若是将来主弱辅强。那些野心勃勃的太守们,对刺史大人的命令必定不会买帐。
与其到时被他人抗命、嘲笑而追悔莫及。还不如趁现在刺史大人的实力还在,政令还有效的时候。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