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国江山-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两大强敌的夹击之下,刘仁恭最终还是没有称帝的胆量,只是暂时称王。

    在称王之后,刘仁恭继续享受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结果给了他的儿子刘守光可乘之机。

    十月中旬,刘守光发动兵变,率兵攻入大安山,将其父刘仁恭囚禁起来,并且自称燕王,卢龙节度使。

    至此,天下间有足够实力能够独自对抗朱温的藩镇除了河东李克用和淮南杨渥外,其他藩镇都已经各自建国称制;而那些实力较弱的藩镇,除了琅琊王王审知目前态度未定外,其他藩镇则纷纷投靠朱温以获得册封。

    广陵城中,收到王建称帝和刘仁恭称王的消息后,淮南的高层文武们再一次在高勖的家中汇聚起来。

    这些人集中在高勖家中可不是为了阴谋造反,而是为了向杨渥劝进。

    事实上,在当初王建派使者前来劝杨渥称帝,却被杨渥拒绝了之后,众文武便发起了第一次劝进的行动。

    当时由高勖、李神福以及周隐这三个大学士领头,留在广陵的各文官武将一同前往吴王府中劝杨渥开国称王。

    各地的刺史们、巡抚等地方官以及镇守在外的将军们同样上书劝说杨渥称王。

    结果杨渥以大唐虽然已经灭亡,但宗室之中尚有人在,自己身为大唐吴王,自然当以复兴大唐为己任,所以他将派人寻访宗室子弟,立为新的天子,以继承大唐正统;至于建国称王之事却是直接拒绝了。

    不过杨渥虽然拒绝了建国称王的提议,但他所说的寻访大唐宗室子弟以继承大唐正统的事,最终也在众人的反对中不了了之。

    那次劝进之后,众人沉寂了一段时间,不过这次王建正式称帝的消息传来后,众人再一次起了劝进的心思。

    在这个时代,从龙之功和拥立之功往往比在战场上建立的功绩还要大,对于一般人来说可是万万不能错过的。

    所以当高勖暗示众人再次汇聚起来商议时,只要是在广陵的众多文武官员几乎都参加了。

    这么大的声势,自然不可能做到保密,所以杨渥肯定是早就知道了;不过杨渥既然知道了却没有派人制止,这就足以说明他的态度了。

    “今日诸位来此,为的是什么想必也不要老夫多说了。上次我等一起向大王劝进,结果却被大王坚决拒绝了,此番邀请大家前来,不外乎就是想群策群力,大家一起想个办法来说服大王称制。诸位有什么想法,不妨直言!”

    到了此时,高勖已经基本上建立了自己文武之首的地位。

    虽说他算不上有过人的智谋,更没有战场之上的功绩,不过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心怀百姓,并且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再加上他的资历足够老,在淮南文武中威望深厚,所以才能有如今类似与宰相的的地位。

    “以属下之见,那王建在称帝之前不是搞了许多祥瑞吗?我们也可以这么来啊!有了众多的祥瑞,那就足以证明大王称尊乃是天命所归!”有人当即提议道。

    不过此人的提议刚说出来便遭到众人的反对和讥笑。

    有些事情是能做却不能说的,比如制造祥瑞这一点,虽然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过一说出来事情就变了。

    此人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将此事说穿,反而使得制造祥瑞这种办法不能用了。

    当然,像高勖、周隐等人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通过制造祥瑞的办法来称尊。

    在他们看来,若是一个主君不勤于政务,不安抚人心,不知道以民为重,光靠制造祥瑞的办法来获取威望,这本身就落了下乘。

    “何必整这些歪歪道道的手段,以老夫看,我等不如直接去府中苦劝大王,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一直到大王同意为止!”另一人又提议道。

    这人显然是个武将,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直来直去。

    ……

    当众多淮南文武在高勖家中商量着劝进之事时,吴王府中,杨渥却在陪着自己的三位夫人。

    如今杨渥虽然已经成婚三年了,但到现在为止还只有长子杨炯这么一个子嗣,显得极为单薄。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杨渥长期征战在外的缘故。

    当初与周梦洁成婚后不久,杨渥便要赶赴杭州指挥对钱镠的最后一战;后来又是两次北伐之战,这其中就有一年多的时间在外地;而剩下在广陵的时间,杨渥还因为杨行密病逝碍于孝道而没有与几个夫人同房。

    不过这次从宿州返回广陵后,他倒是有了一些时间可以与三个夫人温存。

    经过他的努力耕耘,终于在不久之前,他的首席医者告诉他,钟秀宁怀上了。

    这让钟秀宁在府中的地位急剧上升,包括史夫人在内的长辈们自然是对杨渥的第二个子嗣关注不已,连周梦洁同样是非常关注此事。

    不过与史夫人关注的地方不同,周梦洁却是关心钟秀宁肚子里的这个孩子到底是男是女。

    没办法,到了这种富贵人家就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继承权的斗争,尤其是杨家如今即将建国称王,关于继承权的争夺就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周家虽然有周本这个淮南重将作为依靠,而且周梦洁也相信自己和杨渥的感情远不是钟秀宁能比,再加上她又是正室夫人,她的儿子既是长子又是嫡子,即便钟秀宁生出一个儿子来,其地位也在自己儿子之下。

    不过对于一个国家的继承人来说,光是嫡长子的身份和周家的支持显然还无法保证他将来就能成功当上储君,所以最好的结果还是杨渥只有杨炯这么一个儿子为好。

    这无关贤惠与否,也无关自私与否,而是一个母亲的正常想法。

    当然,周梦洁也非常理智的知道自己的想法有些不现实,如今杨家子嗣较少,将来不可能只有一个儿子,那样对于国家来说实在是太危险了。

    此时,杨渥一边陪着三位夫人闲谈,一边却是想着自己的心事:“不知道高勖他们今日商量得怎么样了,到时候他们会以什么方式再来一次劝进呢?”

第三百八十二章劝进(下)() 
杨渥不知道高勖等人会以何等方式再次劝进,不过他已经决定好了这一次还要拒绝。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自古以来的建国登基之事都要三请之后才答应,以示自己登极乃是受众人之请;杨渥虽然来自后世,但这些规矩却是要遵守。

    淮南建国称王的根基早在杨行密时代便已经成形,不过在那个时代,淮南更多的还只是一个强大的藩镇。

    杨行密重情重义,对于部众更是多以恩德来安抚,再加上他本身杰出的个人魅力,所以能淮南上下一心。

    不过杨行密的宽仁之道也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后果,那就是部众权利过大,以至于杨行密在很多时候更像是淮南众多地方刺史和将军的盟主,而非他们的主君。

    杨行密在晚年似乎也察觉到了这种情况,再加上杨渥的极力主张,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杨行密大力进行改革,对内加强吴王府的权威,打压地方势力,并在平定田頵、安仁义、朱延寿、张灏四人的叛乱后,以军政分离等措施一举改变了过去吴王府权威不足的情况,实现了从藩镇到国家的第一步转变。

    等到杨渥继承为新的吴王时,淮南除了缺少正式的名义外,其它方面事实上已经与一国无异了。

    而如今,杨渥要做的就是完成从藩镇向国家转变的最后一个步骤。

    天佑四年十月底,淮南文武在高勖、周隐、李神福三人的带领下,再次进吴王府向吴王杨渥进言,劝杨渥建国称王,以应万民之望。

    高勖在进言中提到:“如今大唐亡于朱温之手,大王以吴王之尊,固然身负复兴大唐之重任,但要实现此重任,必须先有足够的名义。如今淮南文武百官多有兼任节度副使之职务,而大王虽有东南诸道行营都统之名,但究其本质也不过是一方节度使而已,根本不足以统制众文武,请大王建国称制,以正上下君臣之别!”

    其他众文武一同请命进谏,劝说杨渥开国。

    然而杨渥再一次拒绝了众人的提议,只说自己民望不够,恐难以服众,对于众文武的劝进始终不为所动。

    高勖等人见难以说服杨渥,只能暂时告退。

    这次劝进虽然再一次以失败告终,不过杨渥的想法众人却已经明白了,大家知道他是想要在三请之后才会同意。

    所以在半个多月之后,高勖等三人奉玉册、宝绶等礼器再次带领众人到吴王府劝进。

    不仅是留在广陵的文武官员都到齐了,各地刺史将军们同样有不少亲自赶赴广陵来进谏的;各地百姓更是在官府的领头下上万民书,请求杨渥建国称制。

    这一次,在众人的劝说之下,杨渥终于同意了众人的请求,并且定于天佑五年正月初一正式举行即位盛典。

    虽然杨渥同意了立国之事,但是立国称王可不是一件小事,即便是杨渥想要简单的办了这件事,淮南的众多文武也不会答应。

    杨渥自己同样认为这件事不能就这么草草了之,他虽然不是铺张浪费之人,也比不了杨行密的勤俭节约,但在这种重大典仪上却是不会吝啬的。

    所以杨渥直接将这件事交给了高勖和殷文圭二人负责操办。

    既然是立国,那么就要正儿八经的组建起一套相应的典制才行。

    首先一点便是确立国号的问题。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名”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即便是普通百姓家里,给孩子取名字都是一件非常郑重的事情,其中包含着各种讲究;而给一国取国号就是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不得有任何草率。

    取国号可不是由着杨渥本人脑袋一拍就能决定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将来所立之国正不正的问题,若是杨渥由着自己的性子随便整一个国号,那不止会遭到淮南众人的极力反对,传出去的话更是会被人耻笑的。

    要取国号,首先一点便是国号的来源。

    国号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便是从起家之地得名。

    无论是周朝以前由后人追记的国号,还是之后由开创者定的国号,都存在这种情况。

    如夏启建国,以夏为国号。周姬发灭商建国,以周为国号。秦的祖先为嬴姓,因养马有功被周封于秦地,遂以秦为国号;后升为诸侯,仍以秦为国号;秦王嬴政灭六国称始皇帝,继续沿用秦为国号。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前曾为宋州节度使,因该地原属古宋国,便以宋为国号。

    除了以起源地得名外,第二种便是从封爵来。

    比如汉朝因为刘邦为汉王,曹丕建立的魏来源于曹操魏王的封号,晋朝来自于晋王封号,此外还有隋朝、唐朝,如今的后梁等都是这种情况。

    以上这两种属于得国号最多的情况,也是最受到认可的正统取名方式。

    除了这两种外,还有其他一些取名方式,比如以建国者的姓为国号的,如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南朝陈霸先建立的的陈就是这种方式。

    在后世大一统的正统王朝中没有一个以这种方式取国号的。

    再比如按照谶语来取名,这种主要是一些不入流的小国或者像后世的元、清这种游牧民族建立的朝代,自然不算正统取名之法。

    此外还有一些尊崇前朝的取名方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以前的强大朝代中认个祖宗。

    比如后唐李存勖、南唐李昪就自认继承了大唐正统,由此定国号,还有刘知远、刘隐等因为姓刘,所以以汉为国名,再加上众多以“周”为号的朝代等,都是这种取名方式。

    最后一点,取国名一般都是用一个字为号,两个字的国号一般都是蛮夷小国所用,绝非正统国号,所以像什么“中华”之类的,若是杨渥敢用来作国号,绝对会引来一片骂声和嘲笑。

    总的来说,要取国号就要按照这个时代的人的思维来,可不能由着杨渥自己的想法随便来。

    所以除非杨渥想与手下人对着干,或者他没有统一天下的想法,只想着当个割据一方的草头王,否则他就只能规规矩矩的按照这个时代的取国号方式来。

    这样一来,将来的国号中最符合这个时代取名方式的也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吴”。

    取名为吴也是一种无奈的办法,至少杨渥本人是不怎么满意的。

    吴这个国号总是给人一种割据地方的小国的感觉。

    历史上春秋时期的吴国虽然称霸一时,乃是南方的一个大国,不过最终却是被越国所灭,甚至都没有延续到战国时期;而后世以吴为国号的孙吴,同样不是正统王朝,只是偏居于东南的割据之国。

    不过除了吴这个国号外,暂时杨渥又找不到其它合适的国号。

    比如说杨家虽然起源于弘农杨氏,而隋朝同样号称是起源于弘农杨氏,不过一来隋朝到底是不是弘农杨氏出身这一点都难说,而杨家从弘农杨氏分割出来更是年代极为遥远之前的事情了,与弘农杨氏早就没了什么关联,与隋朝的杨氏就更加没有关系。

    除非杨渥愿意乱认祖宗,否则所谓继承隋朝就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个有雄心要开创一个统一天下的正统王朝的人来说,杨渥怎么愿意随便去认祖宗呢?

    更何况,隋朝可是被大唐所取代,如今杨渥还打着复兴唐朝的旗号,以隋为国号如何能行?

    总之,杨渥是一个有大野心的人,那些乱认祖宗,乱取国号的事情他是不愿去做的,所以虽然他对“吴”这个国号不满意,但暂时也只能这样了。

    “或许将来一统天下,正式称帝时再改一个?”杨渥有些无奈的想着。

    国号的问题确定后,第二个问题便是国都的问题。

    这一点其实杨渥早就确定下来了,那就是如今已经基本完工的升州新城。

    作为六朝古都,这里能够成为那些立足于南方的政权的最佳建都之地,自然有它独特的优势。

    自从三年多以前升州扩建工程开始之后,一直进展得非常顺利,尤其是之后北伐之战中俘虏的大批梁军将士被用作苦力,使得工程进展进一步加速。

    这些苦力使用起来可比那些普通民工要方便得多,至少压榨他们不会出现失去民心的问题;不过其代价就是不堪重负的俘虏们经常闹事乃至暴动。

    这种事情从两年前开始使用俘虏之后就多次出现,以至于陈彦谦不得不多次调州兵进行弹压,屠杀了不少俘虏才得以将暴动给压制下去。

    按照陈彦谦的说法,使用俘虏作为苦力虽然方便而且节省民力,但此事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他曾多次奏请在升州筑城工程完成之后就释放这些俘虏,以防出现更大规模的动乱。

    好在,如今升州的城墙修筑已经进入尾声,按照陈彦谦的估计,在今年年底就能彻底完工。

    这样一来,升州就被正式确立为国都,并且将改名为金陵府,而广陵则改名为江都府,以作为陪都。

第三百八十三章确立制度() 
除了确定国号和国都这两个最重要的事情外,杨渥还必须在这段日子里确定下将来吴国的各种官制。

    虽然杨渥很早之前就已经在为将来立国做准备了,但淮南如今的官制总体上还是以藩镇体制为主。

    杨渥虽然身为后世之人,也了解后世各种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但是这个时候,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推行后世那样的制度,简直就是在找死。

    所以他能做的就是结合如今的实际情况,再选取宋、明等朝以及后世的各项制度,尽量找出一种相对理想的政治制度。

    在最初时,杨渥尽量想按照宋朝的制度来,这是因为他考虑到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其制度必然是针对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各种问题而创立,对于杨渥来说借鉴意义最大。

    不过后来具体实行的过程中,杨渥发现他所面临的问题与北宋所面临的问题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淮南之前是一个藩镇,在向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并不需要继承前朝遗留下来的问题,而北宋则是直接继承的后周,所以后周的各项制度大体上也被北宋继承了。

    所以淮南可以在一张相对空白的纸上来按照杨渥的想法进行规划,而北宋则不行。

    此外,北宋遇到的诸如地方节度使权利过大等问题,在如今的淮南其实并不严重,特别是经过杨渥多次整治之后,那些武将跋扈专权的现象如今已经大为缓减。

    这样算得话,杨渥自然更加偏爱起同样是在从空白之中建立起来的明制。

    当然,明朝制度中的诸多已经被后世证明为不妥的制度杨渥自然会加以改进。

    首先是中枢体系,杨渥打算直接仿照明朝的内阁制度,以大学士为内阁大臣,共同行使宰相之权,作为中枢最高权利机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