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丁玲在北大荒-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起家常来了。大娘告诉丁玲:现在党的政策好,日子也好过了。在场的人对丁玲说:这几年老李可发了大财,他承包了农场的种鸡厂。郭硕基去年到北京去看丁玲,李永成一定要他带几只老母鸡给老丁,两人拉扯了半天。老郭说:“你这不是难为我吗?活鸡火车不让带;宰了带去,从鹤岗到佳木斯转车,光坐火车就得两天一夜,再新鲜的鸡,带到北京也早变坏了。你这番心意,我给老丁带去,保准她比吃上你的老母鸡还高兴。”这才说服了李永成。
  “老农垦”詹启富带着全家来看丁玲和陈明。他原来只识几个大字,丁玲拿钱给他买书买笔买纸,帮他摘了文盲帽子。1964年丁玲和陈明离开汤原,去宝泉岭落户。临走前,丁玲特意找他谈心,鼓励他在北大荒创家立业,还在他的笔记本上题字留念。“文革”###时,他把这个笔记本珍藏在屋里的天棚上。这回见老丁,他特地把这本珍贵的笔记本带来了。丁玲的手迹,醒目地展现在面前:
  坚守农业岗位,安心农场工作,依靠组织,依靠群众,经常学习毛主席著作,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做一个朴素的新农工,做一名勇敢的共产主义战士。
  与启富同志临别,以此留念,并以共勉。
  陈明
  丁玲
  1964年12月4日
  这天,农场场长再三叮嘱大伙:老丁年纪大了,白天就够累的,晚上千万别去打扰她了。这话等于白说,丁玲在普阳农场住了三个晚上,每晚来人不断,一直到10点钟以后,农场场长硬是下令把他们轰走,这才算安静下来。
  丁玲到达普阳农场的第二天下了一场暴雨,到处都是泥浆、积水。全场18个生产队的三千多职工,散居在方圆二三十里地。场部本决定这天晚上为丁玲和全场的“老农垦”开个见面会,原来还有些担心,暴雨过后,路这么难走,职工们能来吗?谁知开会的时间还没到,人就挤满了会场。
  会场设在农场俱乐部二楼的一间大屋子里,连楼梯和走廊上都挤满了人。老丁、老陈一走上俱乐部的二楼,室内室外的人都呼地一下站起来,也没人带头,都起劲地鼓起掌来,掌声压过欢笑。这样自发的盛大、热烈的场面,自普阳建场以来,是从没有过的。老丁只能不住地点头答谢,只听到人群中不断传来:“看,老丁挺硬朗”、“老丁一点没变,还是那么亲热……”
  在发配时,在牛棚里,她已深深感受到北大荒人给予的温暖、支持和力量;在今天,在此刻,她重新回到北大荒人中间,更加真切地感到,她和他们的心,贴得这么近,贴得这么紧。下午的暴雨刚过,丁玲和陈明独自走进场部附近的那片桦树林,这片突出在芦苇荡中间的黑色沃土之下,长眠着已经故去的老一代北大荒农垦战士,其中有当年同丁玲、陈明一起养鸡、种菜、垦荒的老朋友。丁玲和陈明久久伫立在桦树林中,望着一堆堆杂草丛生的坟包,在心中默默地说:这些“老农垦”把荒原变成了粮仓,自己却悄悄地留在了没有墓志的土包下。多么伟大的北大荒人呵!
  “普阳农场不是有18个队吗?”丁玲轻轻地对陈明说,“北大荒人把这片桦树林称为19队,这名字取得对。这片坟地,应该正式列入普阳农场的建制。”
  “你这个建议很好。”陈明说,“我们活着,要永远记住这个19队,永远记住这些不图名,不图利,把生命奉献给北大荒的人。”
  见面会开始了。丁玲满含激情,以《人民哺育了我》为题,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说:“今天我回来了,我一到北大荒,就有一个新的感觉,我又到人民群众中间来了,我觉得我应当这样自然而然地到群众中来。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以当年的心情来到这里,因为人民群众哺育了我,给了我很多东西,加煤添火,使我有力量,更坚强,更懂得生命的意义。我一来,一些老熟人向我报喜,说自己入党了,感到无尚的光荣。这是在一些别的地方难以看到的好现象呵!我真高兴极了,我们党的形象,在我们北大荒的农工们心目中还是很美的嘛!你们都说我记性好,离开大家十多年了,还能叫出一个一个的名字,还能问起谁家的老人和孩子,其实,这并不是我天生的记性好,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你们向我伸出了手,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温暖,一句关切的话,一个关切的眼神,我怎么能忘记得了呢?我怎么能忘记你们呢?……”

重返北大荒(4)
北大荒人看在眼里:老丁仍像当年一样,穿一身朴素的布衫。穿一双草绿色的解放鞋,满头银丝,说话就笑,真诚、亲切、坦率……
  北大荒人给老丁念了一首他们集体创作的诗:
  早起三点半,
  归来星满天。
  中午啃冻馍,
  雪花烫酒饭。
  走在长征路,
  不怕万重难。
  吃苦为人民,
  乐在苦中间。
  老丁听了,爽朗地笑着说:“你听,你们集体创作的诗有多好呵!北大荒人的事业就是充满这样的壮志豪情,动人心弦。建设四化,就需要我们这样的北大荒精神。”
  丁玲讲完话,会场又不平静了,有好几个人,几乎是同时喊了起来:“怎么不多住几天呢?别的地方少待一些时间,这里是你的老家,怎么说也不能这么快就走呵!”有的还带着感伤的语气说:“以后,你们大概来不了这里了,谁知道这一辈子还能不能见面呢?”
  丁玲听了,赶紧把麦克风又拉到自己面前,也非常激动地说:“我说大家不要急,你们不是有个19队吗?今天下午,我和老陈去看了,请你们在那片桦树林里给我们留个地方,我要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随同丁玲一起来北大荒的美籍华人学者梅仪慈女士,是研究丁玲作品的专家。她坐在一旁目睹此情此景,深为感动地说:“我见过的世界上任何一个作家,没有像中国作家丁玲这样,和人民有这样深厚的血肉之情。” 
  第三天一早,丁玲依依不舍地告别普阳农场的亲人,驱车去宝泉岭。宝泉岭这个地名,在丁玲的心里,激起了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她到宝泉岭农场不久,就碰上了“文革”###。在那里,有爱护、关怀她的患难至交;她也曾经在这里,被打得头破血流,腰骨被踢伤,脚背肿得迈不开步。
  面包车行驶在半路上,同行的农场总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作家郑加真带着歉意对丁玲说:“昨天农场总局党委给宝泉岭农场党委打了电话,问他们还有哪些落实政策的事要办,最好趁你回宝泉岭时就给办妥。宝泉岭那边在电话中说:银行里查有陈明同志的一个存折,有600多元;至于抄家时抄走的东西,现在下落不明。”郑加真同志特别声明:“这是补课,做得晚了,请丁玲、陈明同志原谅。”郑加真的话刚讲完,丁玲一挥手,笑着说:“快别说这些了,我这次是来向哺养我的北大荒人还债的,不是来要债的,过去的事,一笔勾销。”停了停,老丁感叹地说:“如果能设法找回那些手稿,那我就万分的满足了。那些钱、物什么的,不用再提了。”
  陈明对郑加真说:丁玲1958年写的一本日记,题名《相对集》,1965年时被一位同志借去看了,后来放在农场总局,便不知下落。“社教”时老丁写的《丁队长的家史》的手稿,也遗失了。《在严寒的日子里》已写了8万多字,当时怕被造反派抄走,曾送去别处保藏,但后来又怕牵连别人,只得把手稿用牛皮纸包好,再用麻绳紧紧地捆扎起来,交给农场公安局。陈明不无感伤地说:“当时,我对公安局的人员说:‘这包材料,是丁玲的罪证,我特地送到公安局来,请你们一定要锁在档案柜里保存好,以后给丁玲定罪,就全凭这包材料。原以为公安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那知不久,砸烂公检法的风也刮到了农场,公安局几经夺权,这部手稿,是再也查不到了……”
  丁玲接着说:“反正我下定了死心,不写完《在严寒的日子里》,死不瞑目。”她轻轻叹了一口气,“看来写北大荒的计划,怕是完不成了,只好把一些人物放到我的回忆录里去,弥补一下吧。北大荒的回忆录,我是一定要写的。”
  开车从普阳到宝泉岭,两个小时就到了。丁玲离开的时候,这里只有一条街,房屋低矮,破破烂烂。最近三年,宝泉岭大变样了。除了她挨批斗的工人文化宫那幢“大”建筑物还记忆犹新之外,其他的地方,她几乎都认不出了。一座新建的招待所,坐落在半山腰上,站在招待所的阳台上,整个宝泉岭映入眼帘:红瓦绿荫,在城市远处,就是一望无边的滚滚麦浪。好一派北国粮仓的景象!
  “文革”中的难友,挤满了丁玲的住所。和她一起蹲牛棚的谢桂琴来了,在六委一起做家属工作的胡冬莲、张文豪都来了。胡冬莲如今已50出头,长得矮胖,抱着一个两岁的孩子,一张口还是道地的湖南乡音。她一见老丁,就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然后慎重地打开,里面是她珍藏的一张照片。丁玲一看,又惊又喜地喊了起来:“胡冬莲,这张照片,你是怎么保存过来的?”这是1965年宝泉岭农场六委被萝北县(按:宝泉岭当时属萝北县)评为家属工作先进单位,派代表到省里开会,胡冬莲、张文豪她们行前和丁玲拍的一张合影。当时丁玲再三推辞,她们不依,都说:我们六委能当先进,出席省的表扬会,全是你老丁领着干出来的,你不合影,这合影就没法拍了。丁玲这才被硬拉着坐在中间,留下这张珍贵的合影。不料“文革”一来,这张照片却成了“罪状”。造反派逼着参加过合影的家属,把照片烧了,有的还挨了批斗。唯独胡冬莲不信邪,就是不交出这张照片,还把它挂在家里。抄家风盛行时,她说:“谁不知道我是贫农,敢来抄我的家?”她这一诈唬,反倒没人去找她惹麻烦了。

重返北大荒(5)
丁玲笑着说:“当年在六委做家属工作的姐妹都来了,大乱不死就是福,待一会儿,咱们还按照片上原来的座位,再照一张合影吧!”满屋的人一听,都热烈鼓掌,欢笑开了。
  曾和丁玲同住一个牛棚的谢桂琴,与丁玲有特别深的感情。我在宝泉岭农场采访过她。我们在一起坐了两个小时,只断断续续地谈了20多分钟的话,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她都在伤心地哭。她哭着说:“老丁可是个好人呀!她受了那么大的冤屈,她不哭,还一个劲地劝我。”谢桂琴老太太的父亲,是抗联第五军的战士,在她13岁时就牺牲了。不知哪来的“材料”,说她“带枪投敌”,抗联的八女投江,就是由于她的“出卖”。老太太哭着说:“老丁替我一算年龄,那时还是个孩子,哪来的‘带枪投敌’。老丁劝我:你这是一桩冤案,可以查清的,一定要相信党。春节前一天,要放我回家,老丁忙着替我收拾行李,我看着老丁,我哭了。老丁问我:放你回家过团圆节,是喜事,哭什么呢?老丁这一说,我哭得更伤心了,我说:我回家了,不就剩下你一个人了吗?老丁听我这话,也半晌不说话了。”停了停,谢老太太带着一股高兴劲对我说:“我不识字,造反派要我交代,都是老丁替我写材料。有一天老丁正趴在桌上写,一个造反派走进来,对着老丁大喝一声:丁玲老趴在桌上写什么,站起来请罪。”讲到这里,老太太笑了。她说:“我见老丁从凳上站起来,低着头请罪:‘丁玲有罪,丁玲该死,丁玲死了喂鸡,鸡吃了也拉稀。’那个造反派没听清楚,又吼叫着说:再说一遍!丁玲照原话又念了一遍。造反派听了,气呼呼地说:‘讲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一转身,走了。”
  谢老太太接着说:“我当时也忍不住要笑,这老丁不管什么随口都能编出来。”我们笑后,再一回味,丁玲的这几句“请罪词”,不就是对造反派最辛辣的讽刺吗?
  重访宝泉岭的丁玲,同陈明一起,沿着他们当年住过的那排拉哈辫子墙垒成的“六十户”泥草房,探寻旧日的踪迹。泥草房塌了,“六十户”前的泥土路已经杂草丛生,大多数家属都搬进了新居。丁玲正走着,从一座旧房的瓜棚了,走出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这老太太一眼就认出了老丁,连声说:“这不是老丁吗?”丁玲也赶忙迎上前去,双手握着老太太的手说:“这不是刘大嫂吗?”
  “十多年了,你还记得我?”
  “我哪能忘哩,咱们是邻居呀!”
  “你看我这十来年,牙都掉光了。”
  丁玲扶着老太太,亲切地问:“你那腰痛病好了些吗?你的那个孩子现在怎么样?怎么没盖新房,还住在这里?”
  丁玲重访北大荒,在普阳、宝泉岭、汤原这些她曾日夜怀念的地方,留下了她的欢笑,留下了她对北大荒人的感激之情。她离开北大荒时,农场总局的领导同志,听说丁玲筹备出版大型文学刊物《中国》,缺少经费,他们对老丁说:“这犯啥愁,给你100万够不够?”普阳农场的同志说:“老丁是我们普阳的人,我们再加10万。经费的事,我们包了!”
  丁玲感激地说:“还是娘家的人亲。有了北大仓做后盾,《中国》的经济实力,谁也比不过。”
  

归来华发苍颜
美国记者问丁玲,何以在遭受折磨的漫长岁月里能活下来。她说:我深入人民之中,人民群众对我的了解和信任,是医治我心灵上隐痛的良药。
  1981年11月初的纽约,寒风袭人。满头银发的中国著名作家丁玲,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慢步走上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讲台。她向在座的三百位中美文化界的朋友,讲述她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家的感人经历:从她14岁投身“五四”运动,一直讲到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从十年###,讲到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她说:“有个美国记者问我:在那些遭受折磨的漫长岁月里,什么力量使你能够活到现在?我告诉他:一是相信党,二是相信人民,带着党历来对我的教导,我深入人民之中,是人民给了我勇气和力量。人民群众对我的了解和信任,是医治我心灵上隐痛的良药。”
  丁玲在依阿华、芝加哥、普林斯顿、华盛顿、哈佛、耶鲁等大学的讲演,都使听众为这位中国著名作家在坷坎、多难的一生中体现出的那种刚毅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所吸引、所感动。在这些举世闻名的大学讲台上,她以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个中国作家的骄傲,充满激情地回答说“以‘自我中心主义’为最高生活准则的美国人,是不能理解我经历了那么多的不幸,为什么还如此朝气蓬勃?你们大概不理解,我首先是共产党员,其次才是作家。在我遭受不幸的时候,我们党和人民,也都在同样遭受到蹂躏。许多功劳比我大的革命元勋、建国功臣,他们所受的折磨比我更深,我个人的一点损失算得了什么呢?”她敞开博大的胸怀,展示出中国作家闪光的心灵:“一个革命者,一个革命作家。在革命的长途上,怎能希求自己一帆风顺,不受到一点挫折呢?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大乱之后,疮痍满目,百废待兴,举步维艰。此情此景,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古代的多少爱国诗人,他们长歌当哭,抑郁终生。但我决不能沉缅于昨天的痛苦而呻吟叹息,也不能为抒发过去的忧怨而对现今多有挑剔,我更不能随和少数人那种虽出自好奇心,但忽视全局、轻易做出的片面的论断。我们需要的是同心同德,埋头实干,勤奋学习,奋发图强的精神。现在,我搜索自己的感情,实在想不出更多的抱怨!”
  有一位美国记者问丁玲:“听说你是第一次访问西方国家。中国和美国对比,你有什么感想?”
  丁玲毫不思索地回答说:“我们的这一辈,由于经历过义和团起义、旧上海等等的日子,都难免把外国人看为侵略者。同样,在美国人眼中,中国人都是肮脏的、丑恶的、落后的。看看你们的美国电影过去如何描写中国人,就是例子。记得三十年代根据赛珍珠的小说《大地》改拍的电影,在上海放映的时候,惹起了群众的愤怒,几乎造成暴动。后来,由于美国人对共产党有偏见,又把中国人看成是一个没有人性的民族……
  “你们美国人,用了200年的时间,富裕了起来。在中国,我们还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到每个家庭都有冰箱、彩色电视机……”丁玲,以崇高的民族自尊感,坦率地以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与理想,对美国记者说:“不错,你们都有汽车、房子,几乎什么都有了。但是,你们的目标是什么呢?从精神上来说,你们是相当贫乏的。你们没有信仰……年轻人关心的,似乎都是性,男女之间似乎缺少美丽和崇高的爱情。如果两个人睡在一起,生活一天、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就分手,而没有想过共同建立两个人的未来生活,那又有什么意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