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色风暴之迷-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早地完成了现代化,这两种类型的现代化作为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运动的基本范式为
后人称道。有没有第三种范式呢?俄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便是这种范式的体现,它
走的是一条改革与革命协同运作的道路,改革与革命是俄国现代化的双翼。

    在过去的俄国历史研究中多强调改革与革命的对立,或一概否定改革在俄国历
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此类观点似有失偏颇。

    第一,改革与革命同处于俄国历史发展的同一体中,互为依存、互为影响,构
成一个接力和传导体系。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结果是从许多
单个的意志的互相冲击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
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平行四边形,
而由此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一个总的合力。”无论改革,还是革命都是社会从
无序到有序,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长期发展过程的中的一系列环节,都是对旧
制度和旧思想的否定,对新制度和新思想的认同。事物的变化,社会的进化,最先
都是从局部缓慢的量变开始,当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只有通过质的飞跃,才能完
成社会结构和形态的转换。而突变的革命只有以渐进的改革为必要条件和基础,才
能完成社会发展的历史性飞跃。19世纪后半期,伴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列强
各国间竞争加剧,竞争能力之强弱的具体表现,主要在于是否适应能以多大的步伐
来适应世界的发展,来调整自己的政策和革新现行制度,换句话说,就特别地集中
表现在改革上。沙皇政府19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革除了封建
社会的某些陈腐制度以及规章政策,建立了某些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制度和新政策,
其结果总是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促进了俄国社会的进步,因此改革是俄国现代化
道路上高低迭错的阶梯。农奴制度改革构成其第一级阶梯,19世纪60—70年代中期
的改革构成改革道路上的第二级阶梯,沙皇政府为保存贵族地主的权力和特权,不
得不通过管理、司法、教育等方面的资产阶级改革,力图使俄国的专制警察制度适
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1 世纪80年代所进行的洛里斯一麦里科夫的改革方案,
尽管胎死腹中,但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做了一定的舆论和心理准备。1905年的立宪改
革和1906年开始的土地改革则成为改革道路上的第三、第四级阶梯,使老大封建帝
国终于迈开政治现代化步伐,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些完成的和未曾实施
的改革都渐进地推动俄国社会进步,为未来的社会剧变创造了条件,为这些社会成
分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条件扩大了旧的矛盾所赖以爆发的基地,扩大
了能够自觉地参加这些矛盾“爆发”的居民的集团、阶层和阶级的范围,便在1905
年和1917年2 月相继爆发了两次革命,使俄国现代化取得了飞跃性的质的发展。前
因与后果,厚积而骤发。

    第二,改革与革命在主观上是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无一例外,沙皇政府在
不同时代的改革都是在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情况下被迫实行的,其主观目的都是为
了挽救没落的封建制度,防止或反对革命,因此每次改革都具有一定的反动性和保
守性。在农奴制改革前,亚历山大二世曾多次向贵族们表示:“诸位请相信,凡是
为保障地方的利益能够做的一切都做到了。”而且往往在改革中,反改革的计划早
已在酝酿,在放的同时,收的绳索已经绷紧。一俟时机成熟,沙皇政府总是试图将
改革和让步悉数收回。在1906年4 月第一届国家杜马召开之际,沙皇尼古拉二世就
曾咬牙切齿地表示:“我建立了它(即国家杜马),我也可以毁灭它……将来就是
这样,请相信我”,于是,很快发生了“六·三”政变,开始了长达5 年的黑暗统
治,而且每一次改革都或多或少地缓和了阶级冲突和政治矛盾,也就不同程度地减
缓了革命爆发的条件和时机,甚至统治阶级以改革(改良)使革命遭受巨大挫折。
因此改革(改良)是沙皇政府反对人民革命的重要手段。列宁从革命的角度做了绝
好的论述,即“历史的真正动力是各阶级的革命斗争,改良是这种斗争的副产品。
所以说它是副产品,是因为它反映了那种想削弱和缓和这种斗争等等的失败的尝试”。
只有革命才能彻底否定旧阶级的统治,彻底推翻旧制度,建立起充分反映新兴阶级
利益的全新制度,完成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第三,从客观上讲,改革与革命的“这个对立不是绝对的,这个界线不是死的,
而是活的、可变动的,要善于在每一个具体场合确定这条界线”,在一定条件下,
改革与革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讲,在统治危机加剧,革命形势高涨,但发
动革命的主观条件(先进阶级的领导和革命理论的指导)尚未充分具备,统治阶级
就可以用改革缓和革命的危机,但是当改革失败,国内革命形势再度兴起,统治阶
级的行政管理失控,改革就有可能转变为革命。1859年一1861年和1879年一1880年
间出现了俄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形势,以农民运动为主体的群众性革命运动逢
勃发展。

    当时的诗人形容:“现在脚底下已经没有先前那样牢固而不可动的土壤了……
有朝一日,醒来一看,自己已处在远离海岸的冰块上。”但由于主观条件不具备,
并没有爆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别林斯基等革命民主主义者所渴望的人民革命。然而,
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则给沙皇统治造成极大压力,导致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危机,迫
使它们实行了农奴制和其他方面的重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革命形势转化成了改
革。在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俄国社会各种矛盾和冲突加剧,俄国经济和政治发展
的要求、广大劳动群众的固有利益,要求立即消灭专制制度和其他封建农奴制残余。
发动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基本成熟,于是爆发了1905年革命,继而又演变成有各阶级
参加的全民政治民主运动,动摇了专制制度的统治。沙皇政府被迫宣布实施立宪改
革,自下而上的革命再次转变成自上而下的改革。然而沙皇政府在革命运动低落后,
就又走到反动道路上,从而给专制制度不可避免的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以极大的推
动。沙皇尼古拉二世用其反动统治的事实,让人民选择了推翻专制制度的道路。1917
年2 月,人民革命再度爆发,封建统治被彻底推翻,改革再次转化为革命。

            五、俄国现代化道路的启示

    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民族心态、政治倾向、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生产方式
和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的最重要内容。当这种文化被赋予历史性和继承性后,即被
称为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进化和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曾
经给予了该民族各方面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我们曾探讨了俄罗斯文化传统的形成
过程以及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由此得出结论,俄罗斯文化传统是东西方文化的集
合物,它在本质上是专制集权主义的,在形态上却是多元开放的,这看起来似乎颇
为矛盾,但在俄国却结合得极为和谐。由此便衍生出俄罗斯文化传统的两个特点:
观念超前与影响滞后。

    观念超前是与俄罗斯文化传统在形态上的多元、开放特性密切相关的,它使俄
罗斯文化传统易于接受外来的思想。立国之初,俄罗斯人便颇为主动地接受了异邦
的基督教及基督教文明,从而为俄罗斯文化增添了最重要的内容。几乎是与法国革
命爆发同时,俄国的贵族思想家拉吉舍夫就在俄国扯起了思想启蒙的大旗,他用
“民主”和“自由”的透视镜“整整向前看了一百年。”十二月党人在远征巴黎之
后,在惊奇和感叹之后,把更实际的“民主”和“自由”思想带回了俄国。从俄国
统治者方面看,彼得一世应该算得上真正地睁开眼睛看西方的俄罗斯人,“农奴主
的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成了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忠实信徒”,神秘沙
皇亚历山大一世也自命为“自由”的庇护者,声称“朕将致力于赐国家以自由,从
而防止它再度沦为疯子手中的玩物。”20世纪初的自由派贵族人物、大臣会议主席
(即西方所称的俄国第一位总理大臣)维特也认识到“必须明智地限制独裁,必须
在康庄大道上筑起几堵限制独裁之墙,这看来是当今世界人类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
如果深究其原因,这其中除了归结于俄国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发祥地——西欧相邻的
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外,不能不特别指出俄罗斯文化传统的兼容性和俄罗斯民族思
想的开放性的重要作用,即俄国社会的两极——封建统治者和革命者都在心理上归
属于西方,习惯于在俄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到西方文化中去寻找出路和答案。但
是,封建统治者和革命者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目的截然不同。前者是为了便于统
治,在民主和改革的旗号下维持专制君主统治;后者则是为了推翻前者的统治,真
正实现“自由”“民主”的理想,建立一个新社会。但是统治者接受新思想、新观
念的影响,能够较为明智地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和自身处境,选择时机以推行改革,
以达到延续自身统治的目的从而或多或少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革命者则运用
新思想启迪民智、发动人民大众,敦促统治者推行改革或谋求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旧
政权。

    观念超前是实施现代化的一个极其重要和有利的因素,纵观世界其他国家的现
代化进程,我们就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样一些在思想意识和认识水平上
超前的人物。他们是现代化的推动者。在俄国,这个角色却是由现存政权的统治者
和革命者均担了。俄国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和革命
者的素质和决心。因此现代化的后来者在从事现代化事业时,必须以自己的文化传
统为基础,以现代化先行者的先进文化为借鉴,才能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那
些长期经历封建主义统治的国家面对现代化的召唤和先进文化的挑战时,更应采取
这种开放务实的健康姿态。

    “影响滞后”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有着顽强的再生
性和延续性。因为民族文化传统一经形成,使同时被赋予顽强的再生性,其影响将
在该民族的进化过程中一再地发挥出来,一些文化传统的因素在适宜的时机还会以
某种方式迁移和滋生,这即是文化传统强烈的滞后作用。这种滞后作用常常以民族
心态、价值观念、政治倾向等具有广泛的民族性的东西反映出来,使人们难以从根
本上予以克服。它在封建历史漫长、专制主义政治传统浓厚的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英国、法国那样有着人人参与民主和人人平等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国家里,近代民
主制和民主文化的发展就迅速而广泛,而在专制主义文化传统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国
家,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就艰难而曲折。甚至俄国最有前途的政治力量、专制制度的
掘墓人——布尔什维克在夺取政权后,在民主政权和民主文化的建设方面也难以摆
脱文化传统的影响。

         六、任重道远:布尔什维克的历史使命

    统治俄国三百余年之久的专制制度被彻底推翻,让人民失望的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被取代,俄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人民政权的建立,都为俄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条件。但是推翻专制制度和临时政府,只是完成了政治现代
化的阶段性任务,新的历史使命正等待着布尔什维克,那就是不断推动政治现代化,
以求最终完成政治现代化。苏联现代化进程可以被看成是俄国现代化的继续,但是
无论是在领导者(即布尔什维克党)方面,还是在现代化的性质(即社会主义现代
化)方面,与俄国现代化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但是,在俄国这样一个有着数百年专制制度统治历史、有着极其浓厚的封建主
义传统的国家里,实现现代化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苏维埃政权是建立在沙皇俄
国的废墟之上的,尽管布尔什维克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以十分激烈的方式推翻
了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摧毁了沙皇政府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体制,但是历史实践表
明,旧的统治体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打碎”,但历史传统却
难以在短时期内“打碎”。人们常常把“民主革命”和“民主建设”的概念混为一
谈,认为推翻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后,就意味着拥有了比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民主“百倍”的民主。然而民主革命只是民主建设的决定性步骤,而非全部内容。
民主不是一蹴而就的,民主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正如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仅仅标
志着俄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开始一样,苏维埃政治制度的建立也仅仅意味着该过程的
继续。因为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在民主建设过程中还要努力克服
旧的、封建的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取得革命胜利,掌握了国
家政权之后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继续推进政治民主,努力清除封建文化传统在
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惰性影响。特别是苏维埃新政权的各级领导者更应该自
觉抵制封建思想的影响,把民主建设的任务放在工作的首位。

    早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列宁非常重视民主与民主政权建设的问题。列宁告
诫全党:要加强布尔什维克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高层领导人的无产阶级思想的修
养,自觉抵御封建思想的侵袭,因为苏维埃的国家机构是“我们从沙皇制度那里接
收过来的,不过稍微涂了一点苏维埃色彩罢了”,“而从其他方面来看,仍然是一
些最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我们的国家机关,除了外交人民委员部,在很大程
度上是旧事物的残余,极少有重大的改变。这些机关仅仅在表面上稍微粉饰了一下,
而从其他方面来看,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这个“旧式”的概念在
一定程度上表现在“旧”的管理经验、“旧”的管理机构和“旧”的管理人员等方
面,它需要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地增加“新”——社会主义的内容。
特别是在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政治体制的建设上没有
任何经验可循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的前提条件下,完成这个过程将需要一个
较长的时期。

    列宁在规划未来的政治制度时,曾满怀信心地宣布:民主将属于全体人民群众,
“无产阶级民主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苏维埃政权比最民主的资产阶
级共和国要民主百万倍。”他宣布未来的国家政体形式将是议政合一的苏维埃。苏
维埃是全体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政权”,即人民民主的“直接政权”;国体是多
党联合执政制度,参加苏维埃的各政党和平竞争、相互监督,由人民自主从中选择
执政党,并坚持由最近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多数党派掌握政权的原则。在这里列
宁精心设计了一个多党联合参政、议政、执政,以苏维埃为最高权力机构的政治体
制,不难看出列宁吸取了资产阶级多党制的优点,然而又强调由广大人民自主选择
执政党,从而防止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狭隘性和虚伪性。但遗憾的是,苏联的政
治发展最终违背了列宁的初衷,最终形成了缺乏民主的斯大林政治体制。斯大林体
制最大的弊端就是高度集权和缺乏民主。在社会生活方面,斯大林主义在许多方面
影响了苏联人的心理状态和道德面貌。在政治生活方面,官僚主义、个人迷信、宗
派主义等许多封建的东西得以泛滥。在经济生活方面表现为生产管理方式的僵化,
生产者劳动积极性下降质污腐化风气横行。

    纵观十月革命后,苏联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有理由说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
文化传统是苏联一党集权制和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历史基础和社会根源。因此布尔什
维克作为俄国革命最后的普罗米修斯,它的历史使命是重大和艰巨的,特别是它在
政治现代化方面所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

          七、超越历史、超越传统、超越文化

    翻开一部俄国历史,让我们将思绪纵向耙梳。如果从9 世纪在东欧平原上出现
的东斯拉夫人的第一个国家——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