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给日本的遗书-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和对侵略战争反省的基础上,树立了建设新日本的决心,也树立了超越党派和专业的广泛共识……亚洲的知识分子,理应到鲁迅和陶晶孙那里谦虚学习,从内心深处接受他们的忠告……为了构筑真正的友情,必须首先发现共通的精神与文化目标。鲁迅和陶晶孙所提出的,正是日中知识分子如今共同面临的课题。”
奇人与奇书(6)
日本著名作家奥野信太郎先生则盛赞陶晶孙的日语著作,是“一本应该反复阅读的书……这里蕴藏着陶氏特有的激情,任何时候都充满轻快的幽默和微笑……还没有见过对中日关系如此深刻剖析并富于教训的文章……真可谓警世的文学,为世上有识者共同瞩目”。
日本著名文学家草野心平先生指出:陶晶孙在“发生大悲剧的时代,从亲身经历中产生出崇高良知,献给日本读者以横跨两国的哀伤与激动”。他的日语著作,将永远激励日本读者思索与进步……
1952年2月12日,陶晶孙因患肝癌不治,在市川病故,年仅五十五岁。爱妻弥丽守候在他身边,陪伴他走完了坎坷而非凡的人生旅程。
陶晶孙终于未能如愿返回他眷恋的祖国。根据他亲友的意见,他的骨灰一分为二,分别安葬于市川市公墓与东京青山无产阶级无名战士公墓。市川市公墓黑色晶莹的墓碑上,刻着陶晶孙手写的两句诗:“台风从井里起,洪水从沙漠来。”
为了纪念这位唯一留身于日本的中国杰出作家,经日本作家们倡议,弥丽夫人参与选编,1952年当年,便由创元社推出陶晶孙日语文集《给日本的遗书》(收编虽不甚完整,却已可反映全豹)。仓石武四郎先生用一句话,说明了出版初衷:“如果书籍也可以像酒那样分级的话,它可以说是特级书了。”
多年以来,《给日本的遗书》在日本读书界形成独特而巨大的影响。不少读者把它奉为“案头必读”。一些文科学生则把其中的美文当作辅助教材来读。
1995年,日本东方书店又将《给日本的遗书》第三次出版。伊藤虎丸先生在充满感情的长跋中,再次指出它对日本健康发展与亚洲和谐共进,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同时他恳切表达了对中国出版界的期待:“考虑到陶晶孙在日本知识分子中引起的巨大反响和发生的深远影响,可能中国知识分子也会有了解他的愿望……真希望见到在中国出版《陶晶孙全集》,和他日语文章的中译本。”
七。历经五十六年,遗著译本在祖国问世
然而,《给日本的遗书》中译本出版过程坎坷而漫长。正如一句中国老话所说:好事多磨。
经弥丽夫人于1993年仙逝前亲自示愿,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5年首次出版了由著名出版家丁景唐先生编选的《陶晶孙选集》。其中绝大多数为陶晶孙的中文作品,仅收入晚年日语散文三篇(由陶晶孙在华胞弟陶乃煌医师翻译)。
《选集》出版前后,丁景唐先生与陶晶孙在国内的亲属等人,均曾多次呼吁翻译出版《给日本的遗书》,却由于散文既不好翻译也不易发行,始终没有一家出版社肯应允此事。
2001年,陶瀛孙老师再一次要求我助其一臂之力。
我岂有良策,便去禀告著名文化思想家王元化先生,请求他玉成此事。元化先生颇愿促成此书的翻译出版。但他作风严谨细致,详细询问此书各篇内容,见任何人都无法给出具体回答,便建议先找一个合适的译者,写出各篇梗概,以便研究、协商。但由于种种原因,此事被搁置下来。
陶瀛孙老师于病逝前,再次嘱托我这个愚钝的学生,一定要代她实现这一出版心愿。先师这个沉甸甸的遗嘱,简直成为我的心事。
我遂于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2005年),特撰一篇长稿,详述陶晶孙的非凡生平及其《给日本的遗书》,以期引起各界关注。后经元化先生在香港《文汇报》兼职的弟子协助,于该报分章连载,并立即获得良好反响。
我遂将这篇拙作连载稿赠送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吕晨。吕晨读后十分感动,遂向该社郏宗培总编力陈此书的出版价值。蒙郏总编明鉴,不久便确定了《给日本的遗书》的出版计划。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给日本的遗书》第一个中译本终于要在陶晶孙的故乡问世了!祖国没有忘记这位海外赤子。
这不仅可以告慰陶晶孙先生的在天之灵,也可以告慰所有关注此书出版的中日文化界人士。
遗憾的是,已仙逝的弥丽夫人、陶瀛孙老师、王元化先生等人,都无法看到这个中译本了。
2008年7月30日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