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鲁迅传-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按照两江总督派遣留学生时的打算,鲁迅这些来自南京的同学,毕业后应当升入东京帝国大学工科所属的采矿冶金科。但是,那时东京帝大富有盛名,日本学生和中国留学生都想踏进它的大门,竞争十分激烈。而日本当局为了防止中国留学生占据日本学生的位置,暗中又埋下不少关卡。了解其中奥秘并关怀中国学生的弘文学院教师江口先生,真诚地为中国学生着想,劝鲁迅和他的同学改入医校。江口先生介绍说,当时日本的医学质量与德国相差无几,大大超过了英、美、法等国,并且医校的发展多于工科、农校,所以名额多,可使留学生有一个较好的安排。
  江口先生充满情意的劝说,鲁迅觉得是有道理的,他不想去作无谓的竞争了。何况他此时感到,医学是我们亟待复兴的民族所需要的。少年时代他亲身体验过祖国医学落后给他带来的痛苦,他早就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医生,好去救治那些和父亲一样求助无门的不幸的病人。他又从日本历史书中得知,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发端于医学的进步。尽管这种记载可能有夸大失实之处,然而西方医学在日本的传播,为日本近代自然科学奠定了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基础,这对明治维新的思想启蒙运动确实起了推动作用。日本的这一历史经验,对于当时正在锐意寻求救国之道的青年鲁迅,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他暗自希望,医学不仅可以给苦难的同胞解除病痛,但愿它还可以成为我们的民族进行社会改革的杠杆。因此,他接受了江口先生的劝说,决定报考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4年5月20日,根据鲁迅的请求,当时清政府驻日公使杨枢,向仙台医专发出了关于鲁迅申请入学的照会。5月23日,仙台医专校长山形仲艺和教务主任内田守一复函杨枢,答应周树人可以免试入学。6月1日,鲁迅便正式填写了入学申请书和学业履历书。在鲁迅之前,仙台医专从未招收过中国留学生。因此,鲁迅的这一选择,便成了仙台市的新闻。仙台地方报《河北新报》在7月15日报道了仙台医专已批准中国留学生周树人于9月11日来校学习的消息。9月10日,仙台的另一家地方报纸《东北新闻》,更具体地报道了鲁迅已到仙台,还说他“正在寻找经营中国饭菜的旅店”。
  其实,鲁迅并没有寻找什么,他是很随便的。他静静地来了,一到那里,又静静地住在监狱旁边的一个客店里。这就是片平町五十二番地的佐藤客店。房主佐藤喜东治,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他原是仙台一带藩镇的武士,藩主伊达的家臣。鲁迅到那里时他虽已失去武士身份,但在那一带还是颇有名气的。鲁迅就住在他的一幢木制的二层楼房里。
  站在这小楼上,可以俯瞰峡谷,银澄如练的广濑川,尽收眼底。小川对岸的朦胧处,是青叶城旧址和耸立的向山和爱宕山,山上披满了深绿色的松杉,松杉之间坐落着朱红色的寺院,显得十分幽雅。客店的小院落里,则长着大榉树,树上缠满着藤萝,树下是不知名的灌木和杂草。这样的环境,鲁迅是喜欢的。
  但是,这里的住宿条件却很恶劣,人声喧哗,日光直射,让人容易烦躁。虽然才是初冬时节,但天气已经颇冷了,而夜里蚊子却依然不停地飞,鲁迅不得不用被子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住脸部,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因为监狱近在咫尺,客店有时也包办囚犯的伙食。虽然饭菜不坏,但是好心的老板佐藤老人总是过意不去。学校也很为鲁迅的食宿操心,觉得和囚犯一起搭伙,对于一个远道而来的堂堂留学生是很不相宜的,因此,一再催促鲁迅搬家。尽管鲁迅觉得客店兼办囚犯伙食于自己并不相干,但盛情难却,只好搬到一个离监狱较远的土樋町一百五十四番地的新客店里。鲁迅在佐藤客店虽没有久住,但是佐藤老人很喜欢这个来自邻邦的青年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他把自己珍藏的一把白壳短刀,送给鲁迅作纪念。鲁迅珍重地收下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痛苦的转折(2)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全日上课,而且有两天从早晨七点就开始。课程有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伦理学、德文、物理、化学、体操等。而解剖学和组织学二科,名词皆用德语,还兼用拉丁文。拉丁文必须一一强记,这是特别容易叫人疲劳的。更使学生不得喘息的是,这个学校没有教科书,图书馆也没有可供借阅的专业参考书籍,讲授的内容全靠记笔记,因此上课时必须拼命地记,即使如此,也很难保证记得完全无误,因此,低年级的学生都争着借用高年级学生的旧笔记。鲁迅听课非常认真,笔记也用毛笔写得非常整洁,但是,对于这种连续不断的紧张课程,也不能不感到负担的沉重。
  而且老师又都很严格,特别是教授解剖学的藤野严九郎先生,他上解剖学课的时候,时间抓得很紧,一到点就把解剖室关闭起来,迟到了就进不去。鲁迅听几个留级的“原班生”说,他们的留级,是在两门课上过不了关,其中一门就是藤野先生教的解剖学。但是,正是这位严格得近乎苛刻的藤野先生,把日本人民的深厚友情带给了鲁迅,而这种深厚的友情是那样珍贵地一直温暖着鲁迅的心。
  藤野先生1874年生于福井县坂井郡本藏村。在爱知县立医学校毕业之后,曾在母校任教。这之后,他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研究过解剖学,1901年才到仙台医专任讲师。鲁迅到校时,他刚刚提升为教授。藤野先生黑黑瘦瘦的,留着八字胡,穿戴很随便,常常忘记结领带,冬天穿着一件旧衣服。有一回坐火车,竟有人怀疑他是扒手。他身上有一种率真的执拗,正直的古怪。鲁迅总忘不了他第一次上课时的情景,讲课前他是那么认真地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自我介绍说:
  “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在座的“原班生”哧哧地窃笑开了。然而正是这个脾气古怪的教授,典型地反映了日本人民那种善良的品格,正直的灵魂。藤野先生九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后由两个当医生的哥哥扶养上学。少年时代,他曾经在家乡的酒井藩校,和他的老师野坂学过汉文,了解汉民族的文化,因此,他也尊重这种历史久远的文化和创造这种文化的国家与人民。这种经历使他和一个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求学的中国青年的心灵息息相通。他很自然地感觉到,鲁迅身处异国,又是在仙台,没有本国的伙伴,生活一定是很寂寞的,他从主人与老师的双重责任感出发,对鲁迅便特别关怀。开课一个星期后,藤野先生派助手叫鲁迅来到研究室。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于是,鲁迅把笔记本交给先生。不多时,藤野先生又把笔记本退还给鲁迅。鲁迅把笔记本打开时,竟吃了一惊,同时又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讲义已经被藤野先生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而且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加以订正。
  藤野先生还让鲁迅每周把笔记本交给他一次,他都同样认真地加以改正,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还有一次,藤野先生在检查鲁迅的笔记时,发现一幅下臂血管图画得不准确,便指着图,和蔼地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动了一点位置。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可是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有法改换它。现在我替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txt小说上传分享

痛苦的转折(3)
鲁迅的好胜心似乎一下子接受不了老师的批评,他口头答应着,心里却说: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物,我心里记住就是了。”
  然而,不知怎样,藤野先生这段教诲,竟是那样不可抗拒地征服了鲁迅,叫他始终不能忘却。藤野先生这种把科学和艺术严加区分的求实精神,对鲁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从藤野先生那里感受了一种崇高的爱,他深切地理解:这不仅是老师对学生的严格的真挚的爱,也是日本人民尊重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这是日本人民给鲁迅留下的永远不会消失的美好记忆。鲁迅回国后,把藤野先生送给他的照片,一直郑重地挂在自己书桌对面的墙上,时时衷心地缅怀着他。在黑暗笼罩着中国的年月里,藤野先生的形象在鲁迅心中熠熠闪光。当日本帝国主义者对我国发动侵略,鲁迅对此感到义愤填膺时,藤野先生的形象依然使鲁迅确信日本人民是善良和友好的。《藤野先生》正是鲁迅用记忆中最美好的情感织缀而成的,这篇散文最后深情地写着: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又点上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  由于藤野先生认真的辅导,鲁迅第一学期的考试赢得了中等成绩,平均分数在及格之上。虽然不算太好,但也很不容易了。
  “中国人是低能儿,能得到这样好的成绩吗?”一部分受沙文主义思想影响的歧视中国的日本学生怀疑起来了。于是,一种无端的侮辱随之也降临到鲁迅头上。
  一天,鲁迅同级的学生会干事来到他的宿舍,声称要借他的笔记看一看。鲁迅便将笔记找出来交给他。这位干事只翻检了一下,并没有带走,当场就还给了鲁迅,鲁迅感到纳闷。那位干事走后不久,邮差就送来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第一句话就是:
  “你改悔罢!”
  当时在日本的学生都知道这句话的含意。这本来是基督教的圣经《新约》上的教训,而当时列夫?托尔斯泰反对日俄战争,便把这句话分别写在给日本天皇和俄国沙皇的信中,此事曾在日本轰动一时。列夫?托尔斯泰的信最初发表在英国的《泰晤士报》,以后日本社会主义者办的《平民新闻》周刊加以译载,进行反战的宣传。此文引起当时日本主战者的愤慨。特别是列夫?托尔斯泰敢于教训天皇,更使他们不满。而现在给鲁迅写匿名信的学生似乎是个冒头鬼,他竟不知不觉地中了托尔斯泰的“毒”,一说话,就用上托尔斯泰的语言。紧接着“改悔”的警告之后,就是毁谤,说是上学年解剖学的试题,藤野先生在鲁迅的笔记本上都打了记号,所以鲁迅才得到那样好的成绩。
  鲁迅读了这封信,气愤极了,他这才想起前几天的那一件事,也是对他放的一支冷箭。那天因为要开全级学生会议,学生干事在黑板上写通知,最后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下边特别加了一个表示着重的圆点。鲁迅那时只觉得好笑,不明白它的意思,现在才明白那“漏”字,原来也是在影射自己因为藤野先生“漏”了试题才考得不错。
  鲁迅越想越生气。他的考试成绩除了伦理学在八十分以上之外,其余的大部分是六十多分,均属丙等,而藤野先生所教的解剖学,他仅仅得到五十九点五分,属于丁等。这样低的成绩,怎么可能是藤野先生泄露了题目呢?这样的成绩,竟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偷窃而来的。他感到一种难以忍受的莫大侮辱,这种侮辱比以往的任何侮辱都更强烈地刺伤着他。是的,在少年时代,他遭到过当铺老板的蔑视,遭到过被视为“乞食者”的冷眼,然而,这毕竟是对个人的侮辱。而现在,他感到的不仅是对个人的侮辱,而且是对自己的民族、自己酷爱的祖国的侮辱。在侮辱者眼里,我们的民族是那样低能,那样愚蠢,没有出息,连得个五十九分都被看成是一种难以置信的奇迹。他无法平静了,愈想愈感到悲哀,他为祖国的贫弱而悲哀,为自己得不到一个强大祖国的支持而悲哀。鲁迅感到自己的尊严和祖国的尊严都受到了侮辱,他痛苦极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痛苦的转折(4)
没有比自己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遭受侮辱更使鲁迅感到忧伤了。个人,民族,如果连起码的尊严都没有,还会有什么希望和未来呢?然而鲁迅后来却偏偏看到一种使他的心灵遭到更大打击的事情:他发现正是自己的同胞,已经麻木,已经丧失了这种民族的尊严感。
  那是到仙台的第二年,学校增添了细菌学的课程。细菌的形状全是用原版幻灯片来显示的。这是一种德国式的教育法。教完一个段落还没有下课的时候,那位留学德国的医学博士,总爱给学生放映一些风景或者时事的画片。当时日俄战争刚刚结束,放映的大多是日本战胜俄国的镜头。每当画片上出现日本胜利的镜头,“万岁”的欢呼声立即沸腾起来。
  有一回,鲁迅看到了一个奇异的镜头,那里有一个自己的同胞,夹在日本军人中间,被绑押着走赴刑场。据说他是给俄国人做侦探,要枪毙示众了,而周围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当时斩处“奸细”的情景真令人触目惊心,他们用的是中国的酷刑。曾经发表于报端的《俄国奸细之斩首》的照片说明,就叫人寒心,“中国古来之刑,在于杀一儆众,故其刑极为严酷,宛如所见之佛家地狱图,毫不宽贷。若夫捕至马贼,游街之后,以所谓鬼头刀之钝刀处斩,裸尸曝市示众。尸体身首异处,横抛街头,血流凝聚成块,状不忍睹,尤其日军对俄国奸细所处之极刑,多用斩首”。看到被斩的惨状,周围的中国人竟麻木而无动于衷。“万岁!”此时课堂里又爆发出一阵欢呼。
  顿时,愤怒、屈辱、悲痛一起猛烈地在鲁迅的心中燃烧起来。写过《自题小象》和《斯巴达之魂》、立志“血荐轩辕”、呼唤过祖国人民应当有斯巴达勇武不屈精神的鲁迅,怎能忍受这种放肆地嘲弄我们民族尊严的喝彩,怎能忍受在同胞流血时无动于衷的麻木呢?哀莫大于心死呵!一个民族失掉了自豪感和自尊心,那才是最大的悲哀呵!鲁迅吃不下饭了,睡不着觉了,他常常独自躺在教室外面的草坪上,仰望长空,长空中的乌云在翻滚,像一群狂怒的野马在急驰,而在他心中,狂飙突起了,家乡的势利的眼睛,水师学堂的乌烟瘴气,神州大地上沉重的暗夜,两个恶魔对祖国领土旅顺港口疯狂的争夺,东京街头中国的留学生被讥笑为“半边和尚”,还有“你改悔吧’的匿名信,以至今天的这种麻木与喝彩,都化为一把把利刃在割着他。在这思绪万千的忧虑中,这无形的利刃,终于把他“医学救国’的信念割断了。他突然仿佛从梦中醒来,以从未有过的清醒意识到:没有什么病痛比精神麻木更加可怕的了。一个人无论体格如何强健,假如精神麻木、没有灵魂,就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种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民族、于人类又有什么用呢?于是一个新的明确的信念在鲁迅的心中诞生了:对于麻木的祖国,紧要的不是用医学医治同胞的肉体,而是要设法医治同胞的灵魂。只有精神,才能让沉睡的祖国惊醒起来,以新的姿态展开新的生活。
  鲁迅到日本之后,日甚一日的祖国危亡的形势使他无法安静地呆在解剖室里了。时代的必然的大潮流,通过幻灯画片这一偶然的契机,把他推上了思想革命的战场,使他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他选择了文学艺术作为自己的武器,他这时认为唯有文学艺术才是医治国人灵魂的最好药方。
  鲁迅在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后,便去向他所热爱的藤野先生告别,藤野先生听了之后,脸上的表情有点悲哀,似乎想说什么话,但终于没有说。他把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鲁迅,后面题着“惜别”二字。就这样,鲁迅带着爱,也带着悲愤,在那一学年尚未结束时,就离开了仙台,到东京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此时,正是1906年的春天。
  (选自《鲁迅传》林非 刘再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初婚(1)
鲁迅从仙台到东京不久,夏季已经来临。
  到东京之后,他把学籍放在东京德语协会的德语学校,仍然以中国留学生的身份领取清朝的官费。他对德文原来有一些基础,现在进一步学习,想以此作为钥匙,去打开西方文学之窗。这时在鲁迅的心中充满着拯救民族的纯真热望。然而,对于鲁迅的这种崇高的抉择,在东京的友人们却不能理解,反映很冷淡。那时,在一般青年留学生的心目中,只有理工或政治,才是救国和自救的药方,而空洞的文学对于自己和民族似乎都没有什么用处,他们很奇怪,为什么聪慧过人的鲁迅,竟要把人生抛进文学的深渊呢?
  当鲁迅正在思考着如何开始这新的选择后的第一步时,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
  母亲从家乡接连不断地来信,催他回去结婚,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