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士子风流-第2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茂突然感觉到,自己似乎要完蛋了,苏州等府若是上缴了亏空的官粮,而作为南直隶最大的应天府,却反而缴不出亏空,甚至还闹出了民变的事故,他这乌纱帽,保得住吗?

再看这位同知周生等人的表情,这些人对待自己的表情,只有冷漠二字。

官场上,有人走茶凉之说,也有人没走茶就凉之说,所谓人不走茶就凉,就是朱茂现在的状况,因为府里的人都有预感,这位大人要完蛋了,既然要完蛋,谁还搭理你,和你走近了,一旦朝廷降罪,说不准还要和你一起背黑锅。

朱茂一时惊疑不定,他突然发觉,能解开眼下死局的,也只有徐谦了。

假若徐谦肯出面,以他在南京的声望,只需一句话,外头聚集滋事的生员和百姓就会退避,而假如,假如自己施行新政,那钱粮局只要肯拿出一笔银子,自己这乌纱帽,也就保住了。

可是,就此向徐谦的低头吗?朱茂自然不心甘情愿,可是不情愿没有办法,他固然对徐谦很反感,对新政很反感,可是涉及到了自己的前途,似乎不服软是不成的。

想到这里,朱茂不由道:“立即想法子,派个人出去,让他拿着老夫的拜帖,去见见徐抚台。”

其实朱茂的行为,都在大家的预料之中,朱茂反对徐谦,这固然是有他的立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利益,因为他敏锐的感觉到,和姓徐的唱反调,更容易得到朝廷某些大人物的青睐,所以自然而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而现在他做出这个选择,显然也符合他眼下的利益。

只是周同知却是差点笑出来,随即道:“今日一大清早,徐抚台已经走了。”

“走了……”朱茂呆住了。

他的心,沉入了谷底。

而事实上,徐谦确实已经走了,在浙江,他还有个大麻烦需要解决。

至于南直隶的新政能否推行,也必须在解决这个大麻烦之后再说。

他登上了船,沿着水道穿过一个个府县,放眼两岸的大好河山,在这块大明朝最肥沃和丰腴的土地上,他的心情,竟是出人意料的变得难以平静。

曾几何时,他不过是个贱吏之子,那时候的他,是何其的卑微和不起眼,他在名利场上挣扎,在不断的翻滚,那时候的徐谦,一门的心思,想的就是出人头地。

可是现在,现在的徐谦已经贵为封疆大吏,一举一动,都受所有人关注,他站稳了脚跟,并且开始培育了自己的势力,从京师到浙江,都有无数人尾随在他的身后,这个队伍已经越来越壮大,也正因为如此,徐谦才突然感觉到,自己不再是一个人,他肩负的,虽然不至于夸张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但是至少,他的一言一行,都关乎到了许多人的身家性命。

游戏,不会结束,还只是开始,一旦进入了这个游戏,那么,徐谦必须比别人更残酷,更加不择手段。

坐在船舱里,他看过了几封从浙江来的奏报,心里对浙江的近况,又多了几分了解,直浙总督方献夫,眼下显然已经有鱼死网破的打算了。

他心里冷哼,鱼死网破,你也配和我同归于尽吗?

……

一封封奏报,传到了京师,相互攻讦的奏书满天都是,无一例外,却都是从江南传来的,这边骂对方胆大妄为,那边也在骂对方胆大妄为,一个简简单单的礼仪问题,仿佛一下子,成了整个大明朝的关键,似乎其他所有的事,都已经显得不太重要了。

这就是斗争的真相,斗争的理由有很多种,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权利和利益之争,可是权利和利益,显然是不能摆到台面上,于是乎,礼仪之争又或者是学争,就成了遮羞布。

斗争的根本,就在于礼仪,可是斗争的理由,必定高尚无比,于是乎,无数人冠冕堂皇,无数人举起了道义的大旗,更有无数人,打出了圣人的旗号,不把对方置之死地,谁也不肯罢休。

江南的相互攻讦,也立即感染到了整个京师,京师这里,一场新的礼议之争也拉开了帷幕。

首先跳出来的乃是杨慎,杨慎如今还是侍读学士,他这官二代,做的还真有点憋屈,身为首辅的嫡子,又是状元公出身,本来以为自己已经够牛了,升官对他来说,就像喝水一样,可是谁晓得,碰到了徐谦这个妖孽,人家是后来人,比他资历浅,也没一个好爹,可是急速窜起,竟是一下子,就已贵为了左副都御史,人比人气死人,尤其是杨慎这样傲气十足的人。

杨慎很是好斗,没事都要斗上三分,在学争之中,他一度是旧学的急先锋,很是风光了一阵。

现在礼议之争又起,他自然不甘寂寞,毫不犹豫的上了第一道奏书,奢谈王守仁妖言惑众,何德何能,能和朱熹比肩,徐谦和一干王学官员,竟然在庙中将王守仁比作朱熹,这显然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颠覆活动,实则是扰乱人心,坏人心术,甚至可能,还有更深的图谋,请朝廷立即下旨,正本清源,处置犯事官员,以儆效尤。

杨慎开了头,大家也不知这杨慎的意思是不是杨廷和的意思,不过既然他充作了急先锋,意味已经很明显,于是有不少人跟进。

而另一边,刑部尚书张子麟以及户部尚书梁藤二人,自然也上书,直言南京礼部尚书主祭圣庙,竟不拜朱熹,要求朝廷处置。

朝野上下,鸡飞狗跳,相互攻讦指责,仿佛这圣庙的事成了天大的事一般,已经关系到了社稷的稳定,关系到了百姓的福祉,一个个打了鸡血一样,痛哭流涕者有之,痛陈厉害者有之,要撞柱子的,捶胸跌足的大叫国家危亡旦夕的,竟是像沸腾的油锅里,突然掺杂了冷水一般,一下子失控了。

第六百一十章:老虎归山

大礼议事件爆发。

其实这场礼议事情,早就该爆发了。历史上嘉靖为了尊皇考,而酿成了大礼议事件。

只不过当时,尊皇考表面上,只是一场所谓的礼议之争,实则却是新天子与内阁学士之间的权争。

只是由于徐谦的出现,使得天子的权利逐渐巩固,尤其是宫里的内库掌握了财权,使得矛盾渐渐缓和,天子已经不必要在这上头树立威严,自然而然,这件事也最终无疾而终。

而现在,这一场新的礼议,却是一下子推到了高潮,而大礼议的背景,却是当下最大根本的利益冲突,代表江南新兴利益集团的王学,和老旧地主阶级的理学,双方的矛盾在催缴官粮之后,已经到了势同水火的地步。

既然要冲突,就得有理由,而现在,理由已经有了。

杨慎来了个开门红,紧接着无数官员好不犹豫的跳进了坑里去,涉及之广,空前绝后。

从京师到地方,无数的奏书,便是春雨一般络绎不绝,天下的事,仿佛再没有比这礼议之争更加重要,所有人围绕着南京孔庙的礼议之争,不断的进行激辩,相互攻讦。

这当然只是开始,谁也没有打算结束。

而天子,显然对于这种激斗并不关心,恰恰相反,似乎近来,没有人有心情来管他修仙的事了,以往隔三差五,总有人上书劝谏自己,而现在,似乎都不见了踪影。

这反倒让嘉靖,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更感觉到自己智珠在握,想想看,用王学来制衡理学是他的念头,而现在,起了学争,所有人都在相互斗争,而他这天子的态度,变得尤为重要,便是杨廷和,对待自己也越来越恭敬,说到底,这是内阁也在害怕,害怕这个时候,天子若是站出来,大力支持王学,那么整个学争的力量对比,立即会失衡,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杨廷和必须稳住天子,绝不能让天子支持王学,既然要稳住,就必须要有实际行动,一方面,一些重要的事,他开始心平气和的去和天子商量,甚至许多事的处置,也能十分恭顺的听取天子的意见。

至于天子修仙或者是选秀女还有修宫殿,那也只能眼不见为净了,若是以往,杨廷和就算不吭声,怕也要悄悄知会一下言官,让言官们弹劾一下,可是现在,他却一直在避免这样的事发生,因为他太了解嘉靖的性格,嘉靖属于你们的事是你们的事,只要不吵到他头上,他则会选择用冷漠的态度来对付你们。

你们要争,随便你们争,可要是谁敢插手到天子头上,到时候,就不要怪天子小鸡肚肠了。

杨廷和的办法是对的,而他的办法,正对嘉靖的胃口,因为嘉靖觉得自己的目的达到了,朝臣们又一次被自己玩弄于鼓掌之中,这样的感觉,相当的好。使得嘉靖的修仙事业,也有了极大的进步。

结果,宫中不闻不问,放任弹劾的奏书堆积如山,而整个京师乃至于大江南北,则是永远围绕着一个话题,相互叫骂不绝,数以万计的人牵涉其中,甚至于各部的尚书,都不免赤膊上阵,所有的人,都在绞尽脑汁,用一个个新的理论,去打击自己的对手。

争论不但涉及到了庙堂,甚至还深入到了广泛的民间,同乡的生员,可能因为一言不合,直接翻桌子。诗会之上,甚至有人恶言相向,甚至国子监里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闹的不可开交。

不得不说,这样的争论,有利的推广了王学,使得王学第一次,达到了理学的高度,这个时代,宣传的作用毕竟有限,一个明报,暂时也只能拘泥于江南数个较为富庶的省份,至多也就在府城中流传,而现在,连乡下的生员,渐渐也记住了王学,通过各种关系,明白了王学的主张。

杨慎是个绝顶聪明之人,明报在京师开始开张,并且开始兜售,与此同时,杨慎亲自办了理报,用以刊载理学观点,有了官面上的支持,这份报纸的销量也是惊人,尤其是在江北和京师,竟是隐隐占了明报上风。

于是乎,争论开始出现了多种的形式,既有奏书,也有集会,现如今,也有了报纸,近来印刷术的广泛运用,印刷作坊为了降低成本,进行竞争,许多工艺已经进行了改进,使得报纸的价格越来越低,报纸的印制也越来越简便,报纸,不再只是奢侈品,甚至几个铜板,便能得来一份,就算是寻常的工匠和小买卖人,亦可以轻松订购。

现在天子既然不管,利用奏书来相互攻讦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反正你再怎么弹劾,也弹劾不了对方,有这心情,还不如将心思放到传播更广泛的报纸中去。

报纸,渐渐深入人心,而在京师,赵梦婷已经搭起了京师明报的架子,每日的销量,也是可观。

这种争论,徐谦暂时没有心思去管,当他抵达杭州的时候,浙江上下官员纷纷抵达了码头,前来迎接这位抚台大人。

徐谦下了船,和众人寒暄,如沐春风,教人受宠若惊。

只不过,总督衙门并没有来人,一个人都没有,按理说徐谦好歹也是浙江的重要人物之一,固然方献夫不方便来,也该让一个幕友前来迎送一下,可是这位方总督,显然不愿让人去凑这个热闹。

有心人自然能看出来,制台和抚台之间,似乎关系很僵。

不过徐谦没有介意,在众人浩浩荡荡的迎接之下,回到了巡抚行辕。

紧接着,一场会议召开。

在座的人,自然都是徐谦的亲信,和整个杭州乃至于整个浙江的重要人物。

这些人已经对徐谦死心塌地,忠诚不容置疑。

大家关起了门来,自然也没有绕什么弯子。

布政使赵明先简单扼要的介绍了近来浙江施政的情况。

先是从各处的工程说起,由于前期主干河道纷纷拓宽并且大量清理淤泥贯通之后,使得整个浙江的交通便利起来,无论是商业或者是其他的活动,都开始变得频繁,因此,各地又开始纷纷上马了新的河道工程,毕竟有的县压根就没有主干的河道通过,既然如此,那么就必须挖掘运河,挖掘运河是项大工程,纵是钱粮局有的是银子,可是对待这种工程,却也不得不慎之又慎,不过依旧,还是批了许多的工程。

除此之外,就是各县纷纷招纳工坊的问题了,由于海外甚至朝廷乃至于民间对商品的需求开始增加,这里的需求总共有三种,一种是海路安抚使司,海路安抚使司的贸易规模一直都在扩大,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丝绸和瓷器贸易,一些番商将大明的布匹、铁器以及其他商品在藩国里兜售之后,发觉销路不错,虽然利润不及丝绸和瓷器,可是依旧有很大的盈利空间,因此,他们开始大量的购入大明的各种商品。

还有一种需求就是朝廷对大漠的动兵,一旦动兵,就是无数的消耗,而许多时候,朝廷供应不及,边镇的将军们,也喜欢商贾们来供货,毕竟商贾供货都有回扣,而朝廷给的都是实物,你就算克扣,不但是冒着杀头危险,而且还必须得把这些实物贱价兜售出去才成,于是乎,将军们都是找各种各样的进口,向朝廷讨钱,然后定制各种货物,供应大军的开销。

至于另一种需求,就是民间的消费了。大量的人进了城,再不可能回到从前男耕女织的生活,近年来,在浙江和天津以及京师一带,有超过数百万的人口开始成为城里的工匠、学徒和劳力,这些人每月都有薪俸,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他们的衣食住行,再不可能依靠自给自足来补给,他们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必须得消费。

比如布匹的需求,就比之从前增加了数十倍,从前的时候,购买布匹的人往往只有一些富农和地主,还有极少的一部分中等人家,而寻常人家,往往都自己纺织,制作粗布,可是现在,女人的劳动也变得珍贵,比如纺织工坊就只招募女工,而且也由女人来进行管理,她们的工价也是不低,这些人,再不可能回家,为自己的丈夫和孩子织布和缝制衣衫,因此,寻常的工匠、学徒甚至劳力、脚力也开始购买布匹。

甚至有人,连缝制衣衫和织鞋也变成了奢侈,毕竟时间有限,在城里,生活节奏往往比乡下快得多,于是乎,各种成衣和各种花样的鞋子也开始流行,于是,又一个新兴的行业诞生——成衣的生产。

第六百一十一章:这里轮不到他说话

其实新政推行的越久,分工就越来越明细,而因为分工的不同,使得五花八门的商品也逐渐出现,比如成衣,比如成靴、成鞋,甚至还有冠帽诸如此类。

新的商品出现,自然就带来了更多的商机,除此之外,还有道路的修筑,使得马车也渐渐开始流行。

从前的时候,因为到处都是土路,一旦下雨,就道路泥泞,就算不下雨,道路也是颠簸难行,因此,马车的应用并不广泛,除了装载货物,许多人都愿意去坐。

毕竟谁愿意坐在颠簸的车厢里,一路下来,把自己震得七荤八素,而且一旦遇到了特殊的路况,根本就不容通过,相比起来,还是轿子要舒坦的多。

而现在,不但府城、县城的道路好了,便是一些重要的干道,也开始用砖石铺就,再抹上一层混凝起来的土,使道路平坦了许多,于是,各种类别的马车也就出现,甚至出现了专门对富户订制的马车。

需求越多,商品也就更多,而商品种类的增加,又增添了不少的投资和岗位,更多人入城务工,使得这些需求,越来越大,以至于单单在杭州府,几年前布匹的销量不过是九万九千匹,而如今,却是高达七十多万匹之巨。

巨大的消费力,使得新政终于爆发出无穷的力量,几乎可以确定,在明年,单单杭州府的需求,布匹就要高达百万匹之多,现在商贾们唯一做的,就是不断扩大生产,不断招募人力,疯狂的赚取这唾手可得的利润。

赵明说到这些时,神情略显激动,因为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普通人或许感受不到这些,可是像他这样的官员,看到了这些井喷的数字,却不由荡漾,这些……虽然不知道算不算政绩,可是却给他带来了足够多的满足感。

人是需要满足的,官也如此,当你发觉你能指点江山,你能推动如此庞大的车子向前滚动,这辈子,还有什么遗憾呢?

“此外,还有造船,造船的发展最为迅猛,两年前,浙江有船坞七座,主要生产寻常的乌篷船,而如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座,招募工匠、学徒九万余人,既生产内河河道的货船、客船,海路安抚使司的海船,他们也有单子,可是即便如此,还是供不应求,毕竟现在各处河道纷纷竣工,而且各府之间的货物运输越来越多,对船只的需求,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只是寻常的船倒也罢了,不过这海船,所需木料却必须经过特制,近来对船板的需求极大,可惜,好的木材又少,因此,下官已命人分赴各省,需求供应。船坞这么多,木材的生意近来也紧俏,许多商贾四处都购买山林,雇人砍伐,此外还有漆,因为船要涂漆防水,因而这种漆坊也有二十多座了,雇佣了六千多人。”

他如数家珍,将浙江的情况一一道出来,显然是做足了功课。

徐谦听到耳里,连连点头,事物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料,这也难怪,在这么多利好因素的带动之下,这新政若是不蓬勃发展那才怪了。

说到这里,赵明不由苦笑:“其实说起来,眼下还是缺人,眼下浙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