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孔明真相-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将军你不可以。为什么这样说呢?我鲁肃迎接曹操,仍然会享受高官厚禄;但将军你迎接曹操的话,人家会怎样安顿你呢?所以说,还是希望将军你早定大计,不要采纳那帮人的建议。”
孙权当时叹息说:“那帮人的议论太让我失望,只有你的观点正与我相同,这真是天将你赐给了我呀。”
(《三国志。鲁肃传》: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历史误区
孙权在诸葛亮面前演了一出戏,这出戏不仅愚弄了诸葛亮,而且还愚弄了后代的史家。于是,人们陷入了一系列的历史误区。
误区之一:孙权是被诸葛亮说服的
陈寿说,孙权是因为既佩服刘备,又欣赏诸葛亮的才华品行,才派兵援助刘备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既宿服备,又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实际上,孙权是假装被诸葛亮说服的。可惜的是,陈寿先生没有看出这点来。
误区之二:鲁肃不可能激将孙权
看到孙权整天显出一副害怕的样子,于是鲁肃去激将孙权。后世有个叫孙盛的人否定了这段史料,他说:“鲁肃刚开始见孙权时,大谈什么抗拒曹操而成就帝王之业的方略。刘表死后,他还主动请缨去荆州调查情况。所以,他不可能无缘无故就使用所谓‘迎接曹操’的激将法。再说了,当时劝孙权英迎接曹操的人很多,孙权又哪能单单要斩鲁肃呢?”
第四篇 孙刘联盟(6)
(《三国志。鲁肃传》引孙盛曰:吴书及江表传,鲁肃一见孙权便说拒曹公而论帝王之略,刘表之死也,又请使观变,无缘方复激说劝迎曹公也。又是时劝迎者众,而云独欲斩肃,非其论也。)
在我看来,孙盛的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鲁肃之所以激将孙权,是怕孙权改变了以前的抗敌主张;孙权之所以被激怒,则是因为孙权很生气鲁肃的前后变化,而且“且送将军家诣鄴”这句话是孙权无法承受的。
误区之三:在说服孙权出兵方面,鲁肃比周瑜更重要
《三国志。周瑜传》中的史料表明,鲁肃去寻找刘备的时候,周瑜就帮助孙权定下了抗击曹操的决心。然而,裴松之先生却认为,关于周瑜劝说孙权的这段史料,《三国志。周瑜传》把时间弄错了。裴松之指出:周瑜当时去鄱阳了,是鲁肃说服劝孙后,又建议孙权把周瑜调过来的,然后才是周瑜对孙权做了思想工作。
(《三国志。周瑜传》:臣松之以为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于时周瑜使鄱阳,肃劝权呼瑜,瑜使鄱阳还,但与肃闇同,故能共成大勋。本传直云,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瑜摆拨众人之议,独言抗拒之计,了不云肃先有谋,殆为攘肃之善也。)
经过裴松之这样的“纠错”,鲁肃和诸葛亮在说服孙权这件事的作用便陡然增大了,而周瑜的作用相对就减小了很多。
其实,恰恰是裴松之先生误读了历史。虽然《三国志。鲁肃传》确实记载过: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但接下来的记载却是: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也就是说,鲁肃劝周瑜回来,不是要让周瑜帮助自己一起说服孙权的,而是要让周瑜统领“行事”的,而鲁肃则负责协助周瑜筹划方略。
遗憾的是,后世人大都认可了裴松之的错误观点,即认为:周瑜、诸葛亮先说服了孙权,然后周瑜从鄱阳返回后,又一次说服了孙权。
误区之四:孙权被鲁肃、诸葛亮、周瑜共同说服
《资治通鉴》将说服孙权的人物的出场顺序定为:诸葛亮、鲁肃、周瑜。而易中天先生也采用了这个顺序。
很明显,《资治通鉴》接受了裴松之的错误观点,认为周瑜是从鄱阳被召回后,才为孙权进行了一番军情分析。
易中天说,诸葛亮、鲁肃、周瑜的劝说都很有价值。他说鲁肃为孙权鲁肃算清了政治账,那就是不能投降曹操;诸葛亮为孙权算清了联盟账,就是联盟刘备对抗曹操完全有可能;周瑜为孙权进一步算清了军事账,那就是这仗一定能打赢。
实际上,周瑜为孙权算的军事帐才是最重要的。至于鲁肃的政治账和诸葛亮的联盟帐,其实并不那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多此一举的。因为当时的孙权早已打定主意要抗击曹操,之所以做出“观望成败”的样子,只不过是为了战后的利益而已。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篇 赤壁之功
诸葛亮出使江东,看似功劳卓著。甚至有人认为,诸葛亮在赤壁之战阶段的功劳要远远大于关羽。但刘备对关羽、张飞的提升,要远远超过对诸葛亮的提拔。这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功绩”另有看法。
诸葛亮“江东之行”完成以后,刘孙两家联手抗曹,大败曹操军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
赤壁之战的功臣都有哪些人物呢?翻开有关赤壁之战的历史记载,我们可以找到孙权手下的鲁肃、周瑜、程普、黄盖等。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刘备方面时,却只能找到一个诸葛亮,至于关羽、张飞等人是否在赤壁之战中有所作为,陈寿在《三国志》中根本就没有提到。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实际上,关飞、张羽二人的确没有参加赤壁大战。不是他们不想参加,而是刘备为自己留了一手。当时刘备害怕周瑜未必是曹操的对手,于是留下两千精兵,交给关羽和张飞,这两千精兵没有随周瑜去对敌。
(《江表传》: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孙刘联军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但这中间却没有关羽、张飞二人的参与。这更让后人对诸葛亮的功劳大加叹服。明末学者王夫之便认为,孙刘联手破曹,关羽捞不得半点功劳,刘备方面的最大功臣是诸葛亮。
(《读通鉴论》:诸葛公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二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
然而,后来在论功行赏时,关羽和张飞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关羽被升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张飞则成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在“江东和谈”中有着“出色表现”的诸葛亮,仅仅是被提升为军师中郎将,远在关羽、张飞之下。不仅如此,诸葛亮也没有得到军事上的重用,他被派到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那里的赋税征调工作。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从行赏的情况看,刘备对于诸葛亮“江东和谈”的工作汇报,应该是一种有限度的信任。而且,他对诸葛亮“出使江东”的作用也有着很冷静的认识,不像后世人那样,动辄就把诸葛亮之东行看成是力挽狂澜。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九篇 荆州迷惘(1)
荆州之地,是刘备从孙权手上借来的吗?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这场政治婚姻幸福吗?孙刘联盟破裂,最先失信的是谁?诸葛亮在此之间为什么一声不吭?
(一)借荆州
横跨荆、益,是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核心思想。但是当孙权也觊觎荆州之时,诸葛亮发现,事情远非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于是,他对荆州的态度就变得朦胧了起来。最明显的一个特点,便是他不再提什么“横跨荆、益”之说了。
尽管诸葛亮不再重申横跨荆益的立场,但刘备还是想办法得到了荆州的大部分地盘。于是后人便以为,占领荆州是诸葛亮的奇功伟业。其实,诸葛亮心里很明白,荆州是一颗烫手的山药。甚至他本人已经放弃了占领荆州的主张。
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刘备是如何得到荆州的。
赤壁大捷之后,周瑜、刘备水陆并进,追赶曹操至南郡(治江陵)城下。曹操留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自己则率军退向北方。
在周瑜和刘备的围攻下,曹仁苦苦坚守一年多,最后不得不放弃江陵,退守襄樊。
周瑜占领江陵,被孙权任命为南郡太守。为了安抚刘备,周瑜将南郡南岸的油江口分给了刘备。刘备则将油江口改名为公安。
(《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
对刘备而言,如果想要养活自己的部队并成就一番事业,仅靠周瑜分配给自己的那点土地是完全不够的。无奈之下,刘备只好到京口(今镇江)去向孙权借土地。
(《三国志。先主传》引《江表传》: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
(《三国志。鲁肃传》: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于是我们不得不提出以下疑问:曹操被孙刘联军击退后,荆州的大片土地都应该属于孙刘两家共有才对。而且刘备手中有兵,还在赤壁之战中立下大功,按说完全有理由和孙权瓜分荆州之地。为什么周瑜要分土地给刘备,而且刘备还要向孙权借地呢?难道刘备没有权力直接从曹操手中夺取土地?
我们不妨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假设:拥有战后胜利成果的分配权,是孙权所提出的联刘抗曹的绝对条件。而诸葛亮则在江东和谈中完全答应了这个条件。也就是说,新得荆州之地归属于孙权,是孙刘两家曾经达成的协议。当然这个协议已经违背了诸葛亮《隆中对》里的宗旨。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万般无奈之举。因为在江东和谈时,刘备方面手中的筹码已经不多了。就像后来鲁肃义正言辞对关羽说的那番话一样,刘备当初是兵少将寡,计末途穷,如果孙权不出手相救,刘备也只能仓皇远逃,而且还会很快就被曹操歼灭。
(《三国志。鲁肃传》: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
从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江东和谈与其说是和谈,不如说是求救。正如诸葛亮所说的那句话:“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三国志。诸葛亮传》)
一方要求救,一方要救人,救人的一方自然占据着谈判的主动权。所以,孙权在和谈中占主导地位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江东和谈”虽然救了刘备的命,但它却将战争的胜果交到了孙权的手中,很不利于刘备的未来发展。从周瑜仅仅将油江口给刘备来看,荆州的土地分配权的确在孙权手中。刘备若想得到更多的荆州土地,只有向孙权去借才行。
对于刘备的东行见权,诸葛亮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江东肯定有人想陷害刘备,所以建议刘备最好不要去。
如果不去见孙权,刘备该怎么办呢?是永远困在油江口呢,还是不经孙权同意便堂而皇之去抢夺荆州呢?对此诸葛亮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意见。因为这里面的情况太复杂了,诸葛亮只能提出担忧,而无法提出新的发展措施。
。。
第九篇 荆州迷惘(2)
从刘备毅然赴江东的情形看,刘备既不愿违背当初的协议,也不愿困守油江口。所以他选择了借地拓疆的发展模式。
应该说诸葛亮的猜测有一些合理的成分。周瑜和吕范(彭泽太守)都曾请示要扣留刘备。可以说,刘备见孙权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后来周瑜手下的庞统投靠了刘备,刘备问庞统:“我听说当初周瑜建议孙权要把我扣留起来,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呢?”庞统回答说“有”。刘备叹息说:“我那时是情况危急,又有事相求,所以不得不前往,差点遭了周瑜的毒手啊!当时孔明劝我别去,他所担忧的也就是这点。我那时在想,孙权重点防御北方,应该以我为援,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就去了江东。现在想想这招实在太险,算不得万全之计呀。”
(《江表传》曰: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不过刘备的运气也的确不错。孙权不仅没有听从周瑜、吕范的建议,反而采纳了鲁肃的建议,答应借给刘备土地。
(《三国志。周瑜传》: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三国志。鲁肃传》:汉晋春秋曰: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从东吴的长远利益看,鲁肃的建议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孙权的主力部队正在和曹军激战,容不得后方出半点差池。假如孙权真的扣留了刘备,那么关羽、张飞只要稍微骚扰一下孙权的后方,前方的周瑜就有可能被曹仁击垮。
再来反观刘备的举措,可以发现他不愧是一个非常有气魄的政治家。一方面他出于维护孙刘联盟的战略出发,没有去硬抢荆州之地;另一方面他又敢于冒险去江东借地。难怪他最终获得了三分天下之中的一席之位。
得到了孙权借地的许可,刘备便表奏刘表的儿子刘琦为荆州牧,然后打着刘琦的旗号开始进行扩张。占领了江南荆州辖地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
在占领江南四郡后,刘琦不失时机地死了。于是刘备便自领荆州牧,并将刘琦手里的几万兵马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一来,刘备便得到了荆州的大部分疆土。曹操在荆州地区仅控制南阳,孙权则只控制着南郡、夷陵,以及江夏的部分土地。
虽然刘备得到了荆州的大部分土地,但他的这些收获却是在孙权答应借土地的条件下完成的。所以,整个荆州仍然是属于“借”来的。
(二)孙权嫁妹
当然,尽管这荆州是孙权借给刘备的,但如果刘备真的赖账的话,孙权也暂时拿他没办法。所以当刘备自领荆州牧的时候,孙权心里就有些害怕了。为了防止刘备赖账,孙权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刘备,以便为今后顺利讨回荆州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孙权这招果然让刘备非常高兴,他主动到京口,和孙权把酒言欢。
第九篇 荆州迷惘(3)
(《三国志。先主传》: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
只可惜这孙权的妹妹对待这门婚事却是相当的冷淡。作为一个出身名门,年仅20的大姑娘来说,江东该有多少英俊年少在爱慕着她。可她却被自己的哥哥嫁给了一个49岁的男人,她对此又怎能满意呢?
《三国演义》曾描述,刘备和孙夫人关系非常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本人判断,孙夫人根本就没有和刘备圆房,直到她离开刘备时,依然还是个女儿身呢。
根据历史记载,孙夫人性格刚猛,有其兄之风,而且她还训练了一百多名女兵做自己的婢女。这一百多婢女个个手持刀剑,寸步不离地站在孙夫人的卧室。刘备每次进入孙夫人的卧室,都非常提心吊胆。这样的场合自然也不可能圆房。
(《三国志。法正传》:初,孙权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