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孔明真相-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诸葛亮实际上使了一个激将法,那意思是说:“你能打就打,打不了就投降,别这么又想打又不想打的样子,这样做会大祸临头的。”
对于诸葛亮的讽刺,孙权一点也不生气。因为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诸葛亮着急起来。你越着急,就越有求于我,未来我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些。
孙权反问诸葛亮:“你让我投降,那么你家刘备怎么不降?”而诸葛亮的回答则是:“连田横那样的人都能守义不辱,我家主公是王室之胄,且英才盖世,为世人所敬仰,这样的伟人如果不成功,只能说是天之意愿,他怎能心甘情愿沉沦下去呢。”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诸葛亮的话中依然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这次孙权故意装作被激怒了,他勃然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连用两条激将法,才让孙权说出“吾计决矣!”。但孙权继续沉住了气,他装作很不放心地样子问诸葛亮:“不是我小瞧刘豫州的实力,毕竟他刚刚吃了败仗,他到底还能有多少抵抗之力呢?”
诸葛亮则告诉孙权:“刘豫州虽然败于长坂坡,但是归来的战士,加上关羽的水军精甲,足有一万人,刘琦在江夏也有一万人。曹操远道而来,行进太快,犯了兵家之大忌,正如兵书所说的‘必蹶上将军’;且曹军不习水战,军心不稳。只要我们两家联手,破曹并不是一件难事。”
诸葛亮所讲的那些兵法道理,孙权并不感兴趣,因为先前周瑜早就为孙权讲过了。让孙权最感兴趣的是:在刘备那边,还有两万人马可用。这本来是刘备的军事机密,结果却让诸葛亮给泄漏了出来。于是,孙权当时就“大悦”了起来。
孙权说那好吧,既然刘备只有两万人马,那我这边就先出三万人马吧。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附录1:易中天读不懂诸葛亮(4)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孙权不愧是人中之杰。原本是他自己想拉刘备共同抗曹的,但他却故意做出一副“观望成败”的样子,害得诸葛亮绞尽脑汁地“说服”他。这样一来,“江东和谈”的主动权自然就落到了孙权的手中。
那么,“江东和谈”的核心条款是什么呢?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查遍所有的史书,竟然也不见记载。难道,双方只是随便说了声出兵便不再谈别的条款了?难道,他们也没有规定战后利益怎样分配吗?很显然,这个关键性的史料,被人隐去了。
本人大胆推测,当时“江东和谈”肯然是定下了战后的利益分配原则,这个原则便是:一切由孙权说了算。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解释,赤壁之战后为什么周瑜要分土地给刘备;惟有这样,我们也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刘备嫌周瑜分的地太少,不得不去向孙权借荆州数郡。
刘备对诸葛亮的江东之行并不是很满意,因为刘备明白,诸葛亮被孙权耍了。所以在战后封赏的时候,刘备只给了诸葛亮一个军师中郎将的职位,而且还派他派到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那里的赋税征调工作。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与诸葛亮相比,关羽和张飞得到的提升更高。其中,关羽被升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张飞则成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
明末学者王夫之便认为,孙刘联手破曹,关羽捞不得半点功劳,刘备方面的最大功臣是诸葛亮。
(《读通鉴论》:诸葛公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二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
可王夫之又哪能了解刘备心中对诸葛亮的不满呢?
由于“江东和谈”吃亏太大,导致刘备在战后不得不听任孙权、周瑜对胜利成果的分配。刘备想拿下贫穷的荆南四郡,都不得不先去“诣京见权”,而且还由此担上了“借荆州”的债务。所以,自从江东和谈以后,刘备没再让诸葛亮搞过外交。
由于孙权演戏过于逼真,以至于陈寿认为,孙权是因为既佩服刘备,又欣赏诸葛亮的才华品行,才派兵援助刘备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既宿服备,又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就“江东和谈”的整个过程看,孙权才是真正的外交天才;而诸葛亮根本不是孙权的对手。
(三)易中天读不懂“借荆州”
在研究三国历史“荆州之争”时,很多人都在纳闷:既然赤壁大捷是孙刘两家联手获得的成果,曹操败退后留下的荆州土地就应该由两家平分才是,为什么历史上会有刘备向孙权“借荆州”的说法?
有很多学者实在搞不明白这个问题,于是就干脆宣称:刘备从没有向孙权借过荆州;而孙权向刘备讨还荆州,则是一种无理取闹的行为。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下)一书中,就沿袭了这样的观点。
如果刘备真如易中天所说的那样,从来没有“借荆州”,那么孙权为什么要不断向刘备讨还荆州?而刘备为什么会答应要归还荆州给孙权呢?难道孙权和刘备都是疯子,或者是傻子?很显然,易中天低估了古人的智商。
其实,困扰易中天的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刘备之所以要向孙权“借荆州”,是因为孙刘两家在赤壁之战前有过一次“江东和谈”,这次“和谈”的基调之一便是:战后的胜利成果应由孙权负责分配。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周瑜为什么要分南郡南岸之地给刘备;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刘备为什么在“诣京见权”(《三国志。周瑜传》)及“复从权借荆州数郡”(《三国志。先主传》引《江表传》)后才去进攻荆南四郡。
那么,为什么孙权能在“江东和谈”中占居主导地位?那是因为刘备正被曹操大军追赶,惶惶如丧家之犬。赢得孙权的援手,刘备就获得了救命的稻草。所以,诸葛亮曾急迫地对刘备说:“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三国志。诸葛亮传》)
txt小说上传分享
附录1:易中天读不懂诸葛亮(5)
既然刘备方面是求救,而孙权方面是救人,双方的和谈条款自然有利于后者。虽然《三国志》中没有记录“江东和谈”的条约内容。但从后来事态的发展看,“江东和谈”给了孙权很大的实惠。我们有理由认为,“江东和谈”中必然有荆州之胜果属于孙权的相关条文。
既然荆州之胜果由孙权负责分配,刘备嫌少也不能硬抢,只能去借。孙刘两家之间,因为“荆州之争”而出现过多次摩擦,但刘备方面从没有说过荆州是自己的地盘,也从没有当面否认过“借荆州”的说法。
鲁肃曾指责关羽:“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鲁肃在这里明确指出,我们借地给你们了,可你们却耍赖皮不还。关羽无法否认这点,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塊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他的意思是刘备将军立下那么大功劳,总该有个立脚之地吧,你们为什么要收回这些土地呢?实际上关羽的话已经默认了“借荆州”的说法。
对于关羽的话,鲁肃毫不客气地迎头抨击说:“你这话就不对了。刘豫州向我们求救那会儿,惶惶如丧家之犬,那日子比现在要差的多。是我主孙权可怜刘豫州,才保护救济了他。没想到啊,刘豫州竟然心怀叵测,已经得到益州了,却还想霸占荆州之地。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个普通百姓也明白这个道理,何况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呢?我听说见利忘义的人必然没有好下场。如果我们不遵守道义公理,只想恃强凌弱,又怎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呢?”
(《三国志。鲁肃传》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 羽无以答。备遂割湘水为界,於是罢军。)
鲁肃这段慷慨陈词,竟然让关羽“无以答”。这更说明一个事实,“江东和谈”给了孙权拥有分配荆州胜果的权利,这也是刘备方面无法挣脱掉的绳索。
后来,孙刘两家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刘备渡过了生存危机,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当初在“和谈”中吃亏太大了。他想突破“江东和谈”的束缚,便使出了赴京口借地、表刘琦为荆州刺史、自领荆州牧的变通手法。即使他使用了这一系列手段,他也没敢否认“借荆州”的说法。所以面对孙权讨要荆州的行为,刘备曾对孙权承诺:“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三国志。先主传》)。
易中天先生没有理顺以上的逻辑关系,所以才误读了“借荆州”这段历史。这种易中天式的误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读之一:荆州属于刘备
易中天说:“荆州本是刘表的。刘表死后,那就是他儿子的。所以赤壁之战后,刘备就表荐刘琦做荆州刺史,并没有说荆州是自己的。后来刘琦病死,刘备在大家的推举下接班做了荆州牧。按照继承关系,荆州该是刘备的。荆州是刘备的,江陵和南郡当然也是。只不过江陵被周瑜占着,得去讨要而已。因此《资治通鉴》就不说‘从权借荆州数郡’,而使用‘求督荆州’的说法。因为从继承关系和权属关系看,刘备向孙权要江陵,只能说是‘索江陵’,不能说是‘借荆州’”。
在易中天看来,整个荆州都应该是属于刘备的,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刘备“借荆州”的说法,而且,刘备不仅不应该归还荆州,反倒是孙权应该把自己所占领的荆州之地归还给刘备。
荆州本属于刘表,这没错。但刘表临死前将荆州转给了自己的小儿子刘琮,刘琮向曹操投降,荆州自然就属于曹操。孙刘两家联手打败曹操,并占领了荆州大部分领地,这些领地已经不属于刘表。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想强调刘表与刘琦的传承关系,意在淡化荆州已不再属于刘表的事实。刘琦为无能之辈,刘备并不想把荆州交给刘琦,而是希望通过刘琦的名号来真正地掌握荆州。说白了,刘琦就是刘备为拒还荆州制造的“借口”而已。而刘备的这些小动作,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够名正言顺。所以他从来没有说过这荆州就是属于自己的。反而不断向东吴表态“将来我一定归还荆州。”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战后胜果分配权归属孙权是“江东和谈”的主基调,这个基调是刘备那些小动作所无法动摇的。
。 想看书来
附录1:易中天读不懂诸葛亮(6)
易中天之所以错误地得出了荆州应属刘备的结论,是因为他的目光仅仅局限在刘表——刘琦——刘备这个所谓的传承关系上,而忽视了这个传承早已被“刘琮降曹”所打破的事实。所以,易中天在论述“借荆州”时,其逻辑非常混乱。易先生一番长篇大论下来后,连他自己也没搞明白,既然荆州应该属于刘备,可为什么刘备还要答应今后会把荆州归还给孙权呢?
误读之二:鲁肃的话没道理
在鲁肃与关羽的谈判会议上,关羽被鲁肃驳得哑口无言。但易中天先生说,鲁肃的话没道理。他说刘备“借荆州”时并非“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其实,没道理的是易中天先生。鲁肃是何等人也?一番“没道理”的话又怎能让关羽“无以答”呢?鲁肃又何曾说过刘备之“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是发生在“借荆州”时?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刘备的“军败远来”是发生在“江东和谈”之前。但易中天先生非要篡改鲁肃的原话,结果把鲁肃搞成了一个很弱智的形象。
误读之三:借少还多
易中天还说,孙权索要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也不是东吴的,是刘备打下来的,根本不应该还给孙权。易中天以反问的语气责难孙权:“难道向你‘借’了南郡,便连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也都是‘借’的了?”在这里,易中天又一次过低估计了孙权和刘备的智商。孙权何曾说过“你刘备借了南郡,就说明你也借了南三郡”之类的话?如果孙权真这样强词夺理,刘备难道就不会据理力争?还用得着三番五次在刘备面前支支吾吾打马虎眼吗?
刘备亲自打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这的确没错。但刘备赴京口借地在前,出兵南四郡在后。也就是说,刘备是在征得孙权同意后才进兵南四郡的。所以,这南四郡依旧是“借”的。
易中天先生之所以错误地认为,刘备打下的南三郡应属于刘备,是因为易先生根本没有考虑到刘备赴京口的目的何在。
误读之四:孙权同意刘备“领荆州牧”
易中天说,刘备表孙权为车骑将军,孙权也同意刘备“领荆州牧”。但我们查遍三国历史资料,也没有发现孙权曾同意刘备“领荆州牧”的事情。
根据历史记载,刘备是向孙权提出过要都督荆州,但刘备并没有同意。《三国志。鲁肃传》曰: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也就是说,刘备向孙权请求管理荆州,但孙权方面大多数持反对意见,只有鲁肃提出了一个方案:借之。这个“借之”是借什么呢?当然是借土地给刘备的意思,因为接下来的记载文字是:“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如果这样的话,鲁肃所提出的方案,并不是同意刘备任荆州牧,而是提出暂且将荆州的一些土地借给刘备。
《三国志。吴主传》是这样描述的:权以瑜为南郡太守。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备领荆州牧,屯公安。这里的确有易中天所提到的刘备表孙权为车骑将军的事,也有刘备领荆州牧的事,但恰恰没有孙权同意刘备‘领荆州牧’的事情。看来,是易中天非要孙权同意的。
南郡属于荆州,孙权刚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又怎能同意刘备“领荆州牧”呢?根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琦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也就是说,刘备这个“荆州牧”是自封的,孙权并没有同意。
孙权不仅没有同意过刘备“领荆州牧”,而且对刘备“领荆州牧”的行为非常害怕,他担心照这样下去,刘备以后恐怕不会归还荆州之地了。正如《三国志。先主传》紧接着所记载的那样:权稍畏之,进妹固好。也就是说,为了预防刘备不归还荆州,孙权不惜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易中天没有想到这一点,他反倒自作聪明地认为:“刘备得到了荆州七郡中的四郡,虽然是最穷的四郡,也让孙权逐渐不敢小看(权稍畏之),这才‘进妹固好’。”荆州四郡,是刘备在征得孙权同意的前提下前去占领的,孙权又何必为刘备得到这四郡而害怕?实际上,孙权害怕的不是刘备占领四郡,而是担心刘备自领荆州牧后会欲望无限膨胀。
附录1:易中天读不懂诸葛亮(7)
误读之五:荆州牧应该到治所就任
对于《三国志。鲁肃传》中“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这句话,易中天还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他胡乱揣测刘备的心理说:“我现在不是荆州牧吗?荆州牧就应该到荆州的之所去就任。”易中天还说,刘备“求督荆州”就是要求到江陵去上任的意思。
事实上,刘备“诣京见权”时,根本不是什么荆州牧。他在 “诣京见权”后,才表刘琦为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