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真假共和-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应在日本的革命同志邀约,孙中山于1905年6月11日乘法国“东京”号轮船出发,经新加坡与革命同志会商后,于7月19日抵达日本横滨。当时,孙中山离开日本已经一年半了,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留日学生得到消息后,十分兴奋,在东京的学生也纷纷前往横滨,会见孙中山,并邀请他前往东京,与留学生晤谈。经过同情中国革命的日本朋友宫崎寅藏的介绍,孙中山会见了华兴会领袖黄兴,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见,深谈了两个小时,对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达成了共识,最后两人举杯祝贺。
孙中山在东京与留学生广泛地交换意见,宣传革命的道理和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的主张。华兴会是当时最大的国内革命组织,它的态度非常重要。华兴会在内部讨论时,在是否仍然保留华兴会团体的问题上意见分歧,最后以“个人自由”加入搁置了争议。7月30日,在孙中山主持下,有各省革命志士79人参加,召开了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的筹备会议。孙中山建议新团体命名为中国革命同盟会,引起了与会者的讨论,最后,为团体保守秘密起见,删去“革命”两字,定名为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向与会者提出并解释了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尽管与会者对这一理论体系的认识还很模糊,但都表示接受,个个激昂慷慨,签署入盟书,宣誓革命。适在这时,房间后部木板突然倒塌,声如列帛。孙中山机警地解释说:“此乃颠覆满清之预兆。”众人一片雀跃欢呼。
1.三颗政治明星(11)
8月13日,留学生举行欢迎孙中山大会,由华兴会骨干宋教仁主持。会场只能容纳千人,但留学生蜂拥而至,会场为之爆满,许多人只能滞留在会场之外,都想一睹孙中山的风采,聆听他的革命学说。孙中山在热烈的欢呼声中登台演说,他叙述了周游列国的经验,信心十足地指出中国不会沦亡:“我们放下精神说要中国兴,中国断断乎没有不兴的道理。”他驳斥了立宪派反对革命的说教,强调中国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学说制度,在革命后取法乎上,实行共和政治。在孙中山演说过程中,全场兴奋热烈,掌声雷动。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8月20日,在日本东京赤坂区灵南坂坂本珍弥邸举行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大会,到会者有百余人。会议讨论修改通过了由黄兴等起草的中国同盟会章程,以孙中山草定的十六字纲领为宗旨,以东京为同盟会总部所在地,设定了组织机构。会议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庶务,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国内外分设9个支部,推进革命工作。改组宋教仁主持的《二十世纪之###》杂志为同盟会机关报,定名为《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更系统地阐述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民族要独立,政治要民主,社会要均富,明确地为国家指出了现代化的方向。
同盟会成立时及以后,光复会的成员也陆续地参加了同盟会。同盟会并不是以各团体组织联合的方式所组成,但各个小团体的意识还继续存在,而原来的组织功能,则融入了同盟会之中。全国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表明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
《民报》创刊后,与君主立宪派梁启超主持的《新民丛报》发生了激烈的论战,这一论战也蔓延到海内外。论战的内容,主要是要不要推翻满清政府,以及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与革命后的社会后果。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已经无药可救,立宪派在辩论中显得理屈词穷,在留学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小。论战对革命的动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这场辩论,在理论上还很幼稚,立宪派的一些远见卓识,也为革命的热情所忽视。尤其在国内,革命的宣传大多局限于“反满”一点上,对现代意识的宣传,还很薄弱。不过,在国内,革命派与立宪派固然有分歧,但在行动上也有许多合作,没有像海外两派之间那样如同水火。这一切都对辛亥革命,以及革命后的发展发生重大影响。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加紧了组织起义的工作,自己往南洋一带发展革命组织,筹措革命经费,黄兴则深入两广地区,联络会党、军队。经过一年多的准备,1907年到1908年间,孙中山先后发动了黄冈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廉上思之役、河口之役。当时,孙中山不仅遭到清政府通缉,而且遭到香港殖民当局以及日本的驱逐,被迫在国外到处流亡,已经很久无法践履国土,因而很难深入内地指挥革命。中国的近代革命还在幼稚时期,孙中山热衷于具体的起义组织活动,还不大懂得如何发挥党的组织功能。同盟会员们大都是略知新学的士大夫,接受西方社会学说的程度不同,在学派选择上也有分歧,农业社会中旧式的同乡意识和小团体习气还很浓重,各有门户之见。孙中山长期在海外形成的意识,与国内成长起来的留学生之间,也有不小的差距,因而只好独行其是,彼此难免隔阂。孙中山在南方主持革命起义,屡遭失败,而同盟会本部的工作却无人过问,影响到孙中山的威信。光复会系统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比较大,与孙中山有不同的政治见解,在起义失败的背景下,稍有不满,即捕风捉影,于1907年7月发起倒孙风潮。黄兴力顾大局,尽力维护孙中山,驳斥章、陶种种污蔑不实之词,终于使风潮得以平息。但章、陶与孙中山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1910年2月,陶成章在东京重建光复会,以章太炎为会长,陶成章为副会长,形成了对立的革命组织。另有一些同盟会员则组织共进会,后来又回国在两湖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孙中山对于同盟会员不能服从领袖的指挥也心存耿介,因而疏远同盟会本部事务,在海外有另组中华革命党的活动。结果,中国同盟会在思想和组织上一直处于非常松散的状态。 。 想看书来
1.三颗政治明星(12)
清政府的新军建设在全国推广后,孙中山、黄兴和同盟会的主要骨干,也接受了湖北革命党人的建议和经验,把工作集中到了策动广州新军士兵上。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由于偶发事件,打乱了原先的步骤,仓促发动而遭到失败。广州新军士兵大多倾向革命,是同盟会中枢直接掌握的最精锐的力量。广州新军起义,使清政府意识到自己面临“养虎自卫”的困境,于是,派旧式防军把新军监视起来。
孙中山在美国宣传革命和筹款,得知起义失败的消息后,并不气馁,他提出了新的计划,并于11月13日秘密东归,在马来亚的槟榔屿,召集同盟会骨干会议,鼓励大家振作精神,重谋大举。会议认为,清王朝已经是风烛残年,摇摇欲坠,全国各地布满干柴,只要点起星星之火,即可燎原。会议决心进行充分准备,集中全党精英,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期在必胜。黄兴从留学生和华侨中选拔了一批精英分子,组成“选锋”,作为起义骨干,策动广州的新旧军队响应。1911年4月27日(即旧历三月二十九日),黄兴亲率选锋在广州起义,但遭到广州旧军的围攻,孤立无援,损失惨重。黄兴多处负伤,被迫撤出战斗。
经过精心准备的“三?二九”起义失败后,黄兴等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同盟会中的一些同志,对同盟会的现状深感忧虑。1911年7月31日,宋教仁、陈其美等在上海组织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计划经过长期准备,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成立宣言指出了同盟会的缺陷:“有共同之宗旨,无共同之计划;有切实之人才,无切实之组织也。”对中部总会的定位是:“奉东京本部为主体,认南部分会为友邦,而以中部别之,名义上自可无冲突也。”中部总会虽然认识到了同盟会中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孙中山则从不气馁,仍然坚持在海外作革命的宣传,为革命筹款。但是,时局的拐点在哪里?他似乎很茫然,缺乏敏感性。他不知道国内矛盾的焦点正在湖北地区集结,武昌起义的爆发,在他的意料之外,在他看来,这只是冒险精神的偶然胜利!
三雄分合
晚清政局,懦弱无能的摄政王载沣代表了满族亲贵和保守派官僚的利益,袁世凯则代表了体制内在新政中发展起来的权臣势力,而梁启超则代表了体制外民间的和平改革派势力,孙中山则代表了对清王朝完全失望的民间反体制革命势力。袁世凯、梁启超、孙中山,三个社会梯次的势力代表,互有分合恩怨,复杂地纠结在一起,并非黑白分明,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从他们成长的经历中也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精英阶层的现代意识其实还非常薄弱,更不要说中国国民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才刚刚开始。辛亥革命爆发后,出现了国家政治洗牌重组的局面,三股势力合流,才得以拱倒了早已腐朽的清王朝。但是,他们如何分享变革的成果?如何规划国家前进的方向?一时成了一个迷局,演出了民初政治扑朔迷离的一剧大戏。
。 最好的txt下载网
2.开国纷争:革命党的权力布局(1)
辛亥革命时期,湖北的革命组织屡经变迁,最后形成文学社和共进会,他们的发起人和骨干大都也是同盟会员,赞成同盟会的革命领导地位,但不直属于同盟会本部的组织发展系统。他们在同盟会成立之前,就发展起革命的组织,在湖北新军中长期工作和潜伏,革命组织和力量虽然屡遭破坏,但一直在发展,成为在各省新军中组织得最长久、最深入的革命组织。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改变了允许铁路民办的政策,激起了川、鄂、湘、粤四省的保路风潮。因为各省的民办铁路,无论已成未成,集资都很广泛,牵涉的利益很广。所以,这一风潮牵涉到社会各个层面。四川各界成立了保路同志会,8月25日起,成都罢市。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对和平请愿的群众实行武力镇压。9月8日起,在四川同盟会员的策动下,各地爆发同志军起义,围攻成都。清廷派端方从武昌调一部新军入川镇压。昏庸无能的清朝统治者,面对复杂的形势,已经手足无措。同盟会中枢领导人长期流亡国外,对国内形势不太敏感。武昌的革命党人敏锐地捕捉到了风暴的信息,决心发动起义。尽管起义计划被破坏,但新军中的革命士兵仍于10月10日晚,冒险发难,打响了第一枪。革命军占领了武汉三镇,各地迅速响应,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11月4日上海起义成功,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占南京。
武昌起义后的形势非常复杂。年轻的第一代革命者,组织能力和对局势的把握能力都很差,同盟会领导人是这样,湖北地方的革命者更是这样。这只能说是个时代特点,所以,后人也不要指望他们能创造现代化的奇迹,他们做出了那个时代能够做出的努力和牺牲。“三?二九”广州起义后,国内有识之士看到一批国内精英青年在起义中英勇牺牲,深感清王朝大势已去。因此,在武昌起义和各地起义的过程中,有一大批原来的立宪派人士和地方官僚也参与了革命的活动,以及地方军政的新组织。在武汉,起义过程中领导机关被破坏,威望欠缺的革命者把新军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推出来担任都督。黎对士兵尚好,有人缘,但胆小,害怕革命。武昌起义有三位元勋:孙武、蒋翊武、张振武。黎当都督后,孙武和共进会支持黎,而蒋和张则同黎合不来。在江苏方面,上海起义成功后,立宪派人士都与革命派合作,参加革命政府的组织活动。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在各地督抚中首先反正,张謇随后也参加了革命方面的活动。
在战争方面,武汉和南方各省新军在起义过程中大多解体,只有少数几支部队的组织系统和指挥系统保持完好。辛亥革命是城市革命,但中国经济落后,还没有工人阶级的组织,新招募的士兵大多来自城市游民,没有纪律,没有战斗力。
清廷接到武昌起义的报告后,手忙脚乱。满族亲贵掌握着国家军政大权,但都是些纨绔子弟,总理庆亲王奕劻更是老朽贪婪,没有应付事变的能力。10月12日,清廷命陆军大臣荫昌督师,率两镇新军组成第一军前往湖北镇压,随后命冯国璋率第二军前往。但荫昌怎能指挥得动袁世凯训练出来的军队?清军虽然控制了武胜关战略要地,守住了刘家庙,但就此停顿在那里,没有进展。10月14日,清廷不得已重新起用袁世凯,死到临头,仍是小肚鸡肠,只是任命他为湖广总督。袁世凯虽然在野,他的潜势力广播朝野。是年6月10日,张謇去北京途中,特意前往彰德拜访袁世凯,对袁的期望很大,两人广泛讨论了对时局的看法,谈得十分融洽。武昌起义之后,袁世凯雄心勃发,看到重新掌握权力的机会来了。他知道昏庸的满族亲贵是没有能力应付如此巨大的事变的,他也不愿再屈从于满族亲贵之下,权力有限的湖广总督,当然也无法满足他的权力欲望。他接到任命后立即以足疾未愈做借口,拒绝出山。这时,各地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清廷没有办法,只好于10月27日将荫昌撤回,将第一军交冯国璋统率,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全权节制前线各部。袁世凯重新掌握军权,立即奔赴湖北孝感前线,指挥作战。11月1日,冯国璋即攻占汉口。是日,奕劻辞职,袁世凯接替担任了内阁总理大臣的职务。13日,袁世凯到达北京就任,22日,要求停止入对奏事,也就是说,他行使行政权力时,不再需要事事得到摄政王的批准。不久,懦弱的摄政王载沣也回家不干了。袁世凯非常顺利地借用了革命党人的力量,东山再起,掌握了空前的、全面的国家权力。
2.开国纷争:革命党的权力布局(2)
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势力,在革命运动迅速扩展后,采取了金融中立的政策。他们知道,中国的海关掌握在自己手里,清政府和革命政府都没有进行战争所必需的财政经费,可以用控制清廷和革命军方面财政经费的办法,来控制中国政治局面的发展。他们以往与袁世凯打交道已经很久,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和袁世凯交往很深,希望由袁世凯来控制住已经混乱的局面。11月15日,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指示朱尔典,阐述了对华政策:“我们对袁世凯怀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并维持内部秩序和有利条件,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够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列强在事实上是中国内部斗争的关键性的加权力量。
武汉的政治、军事局势一直很混乱,同盟会领导人黄兴、宋教仁迟至10月28日才赶到武昌,希望整理那里的局势。但是,他们对形势的判断太迟钝了,丧失了领导的时机,黎元洪巩固了他的权力,汉口也旋即失守。11月3日,黎元洪登台拜将,授予黄兴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指挥作战。
黄兴,生于1874年10月25日(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六日),湖南善化人(现长沙),原名轸,号庆午,东渡日本求学时改名兴,号克强。他的字号繁多,以后者比较流行。父亲是个秀才,是个家境宽裕的乡绅人家。少年时攻读八股文,准备科举。中法战争后,受时局刺激,为了救亡图存,也开始追求新知识和学习拳术。1896年考中秀才。1898年,因学习优秀,调湖北两湖书院学习。两湖书院系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增加了许多新学知识教育。清廷的倒行逆施,使他萌发了革命思想。1902年被选派到日本学习,创办《游学译编》,开始宣传革命思想。1903年回国,在长沙创建革命组织华兴会,任会长。1904年在长沙举行起义,事泄失败,流亡日本。1905年与孙中山一起组织中国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成为孙中山的主要副手。同盟会成立后,他多次深入内地发动起义,以少击众,勇敢顽强,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同盟会的主要军事领袖。“三?二九”起义失败,黄兴多处负伤,情绪低落。武昌起义前,他一直在和湖北方面联络,鉴于历次失败的教训,对起义持慎重态度,却不料时局突然出现转机。因此,他迟至10月 24日才到达上海,与宋教仁会合,前往武汉。
黄兴仅带了少数干部来到武汉,无兵无将,武汉方面有战斗力的部队很少,如何指挥得好一群乌合之众?他命令部队夜袭汉口,部队竟然打起了灯笼。前线一受挫折,兵士即狂奔逃跑。他坚持了一个月之久,11月27日汉阳终于失守。黄兴败退武昌,建议进行战略转移,放弃武昌,进取南京,避实击虚。这一建议遭到心胸狭隘、地方意识强烈的武昌将士的反对,落下了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