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食王传-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周一见那锦盒,脸色就变了一变,他平生节俭,为人公正,也不收受其他官员送的贵重礼物,不然也不会做到侍御史后还得到高品散官的位置,现在见黄良明显就是当众行贿的样子,心中自然是不喜,但眼前那么多官员在,又不好驳了黄良的面子。
尤其还有一点,王况在座,虽然和王况没有过交道,但苦寒出身的马周对王况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他是孤儿,王况也是孤儿,两人的境遇差不多,都是先苦后甜,都经历了苦难,然后平步青云。
说实话,他对王况的能耐也是很佩服的,王况出手的几次,他都知道,也知道后续的影响能力,尤其是王况竟然能帮建州在短短几年内从下州升到中州去,就让他很是佩服,换做是他,他自问做不到。
为官者,当为民谋利,显然,王况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很成功,自进入衢州境内后,他句发现,衢州,已经不是朝廷原来印象中的衢州,官道又平又直,百姓生活富足,已经不输中原很多地方了。更让他惊奇的是,进入衢州后,每一地的官员,都满口夸赞奉议郎的好,这很不寻常。
要知道,奉议郎不过是一个散官,不要说是在建州在长安之外调动不了任何哪怕是个县尉班头,就是在建安本地,也是没有实权的,这样的散官,对其他官员没有任何的威胁,更何况王况这个白身身的没有功名的散官了。
可那些官员就是满口夸赞,他甚至看到,须江县令对王况的来信是当做命令来处理的,王况只是去信问须江县有没有造船好手,那须江县就像是得了个好差使一般的,不光是让书吏按户籍去查,甚至交代巡查的衙役平日里多加留心,一有会造船的,马上上报过来。
这需要多大的支持力度才能做到?马周自认自己没这个能力,他若是只凭了比王况高的散官身份,恐怕理都没人理他,最多就是尊敬一点而已。
进入建州地面后,所见所闻更让他对王况好奇,如果说官员夸赞还有拍马屁和利益驱使的嫌疑,因为王况搂钱的本事现在已经是被公认为一流了。但是百姓开口闭口“我们小东家怎么样怎么样”,“我们奉议郎怎么样怎么样”满脸自豪的样子,那就绝对是发自真心的拥戴。
再看看建安百姓,身上穿戴的,已经不输长安,孩童兜里满是零嘴,还是连长安许多人家想吃都吃不起的甜食,从进建安境内开始,就没再见到过一个乞丐,这个景象,就是天子脚下也没法做到啊。
所以,马周对王况很有好感,很是充满好奇心,再这个情况下,他也不好拉下面子来给黄良脸色看,再说了,现在他只看到的是个锦盒,盒里装的什么东西,还没看呢,还有那么多世家子弟盯着,这个面子也是要给的,黄良既然敢当众递过来,肯定也是得到大家的认同的。
黄良装着没看见马周那变得不好的脸色,依旧是笑眯眯的,这个老狐狸自己都不知道,这些年里,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学了王况的一举一动,最显著的就是王况那招牌式的微笑,不光是他,建安大小官员都在不自觉的学着。
马周打开锦盒,心一下就松了下来,还好,并不是什么名贵的东西,不过是一块两个指头粗,两寸来长的黄色的石头而已,只是,一块石头,有必要包装得这么好么?
瞧那石头的样式,似乎是一块印石,可要是印石的话,那也应该打磨平整啊,哪里有雕琢都不雕琢一下的道理?难道还要某自己去寻了工匠来雕琢么?
王况是坐在马周的左手边的,这回见马周打开了锦盒,就从自己的袍袖里又掏出了那把刻刀:“马天使不妨试试。”
印石而已,有什么值得试的?不过王况的好意他也不好拒绝,于是接过刻刀,又从锦盒里拿起了石头,只是石头一入手心,这么一拿一摸,心里就是一惊,这石头,似乎不同啊。
当下就小心了起来,端详了一下石头,心里比划着以后要怎么雕琢,最后选了日后刻印时所废材料最少的印面那一端轻轻的刻了一刀,刀一走完,忍不住拍案叫绝:“奇石啊,奇石。”
马周的反应全在王况的预料之中,一个饱读诗书的才子,精通《诗》《书》,善《春秋》,又写得一手好字的一代名人,怎么会没有一点眼力呢,田黄的魅力,天底下,没几个文人能挡。
田黄矿已经被高三和王五筛选过一遍了,只留了大约一亩地,王况没让人去动,这一亩地的田黄,王况是留给李老2的。筛选出来的田黄,黄家,林家都得到了自己的份子,王况自己的那一份,除了留几块在家里把玩外,其余的,又被王况分成了几份。
其中一份,被用来在南山上的那个山洞里当做建筑材料,砌了一个佛龛,一个实心的石供桌,里面填的,全是田黄,缝隙用的是黄土,这样一来,黄色的石头,黄土,就很正常了。
还有几份,被王况又寻找了几处和后世地貌相差无异的地方,找了一大堆的其他黄色普通石头魂合在一起,埋到了一丈多深的地里,当然是暗中进行,因为现在的南山脚下,并没有村庄,只有零星的几户猎户住着,还有一条小溪流淌着,所以掩人耳目很容易做到。
黄良送给马周的是从他自己的那一份里挑出来的,当然给马周拿出来的并不是最好的,反而是里面最差的,黄良也知道匹夫无罪,怀壁其罪的道理,现在的黄良,清楚知道自己现在的能力,不能保护自己的东西不给人觊觎,不给人惦记上,别的不说,长安城里,至少能拎出十几户人,可以像捏死一只小蚂蚁一样的捏死自己这个刚刚升到正四品下的刺史。
十几户人里,还不包括皇子在内,当然卢国公等人是不大可能会对自己下手,但皇子,哼哼,那可就难说了。
“敢问聃公,此石从何而来?”抛开天使的身份,马周此时的品级比黄良要低许多,这又不是谈公务,所以,他对黄良还是很尊敬的,至少,一个能在几年内将下州治理得如此繁荣的官员,哪怕品级再低,也值得他去尊重,即便这里面有一部分还是奉议郎的功劳,可没有刺史的配合,奉议郎就是有再大的本事,那也是会一事无成。
“呵呵,此石啊,是王建安所赠,某得了几块,但好东西么,大家一起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么,某知天使文采出众,又写得一手好字,好字么,自然需要好印相称的,这石头,放某手中,那是浪费了,倒是放天使手中,才是好去处啊。”黄良把球踢给了王况,嘿嘿,二郎你会所甩手掌柜,某也会哦。
自从王况升为奉议郎后,黄良就窜掇着王况取个表字,但王况一直以才束冠,未加冠(二十加冠)为由,推掉了。唐宋时可不同于明清,小小年纪就能有字,这是有严格的规矩的,未加冠就有表字,除非是皇帝所赐,否则要被豪门世家耻笑。所以,在外人面前,大家就都以王建安来称呼王况,反正王况现在也当得起这个称呼。
“天使可还记得前年,陛下曾将况的祖地赏给某么?很不巧,今年春耕,某一个平素里对欲石印章略懂的兄长发现了这石头不同寻常,正是做印石的好材料,因此,某就派人去寻了不少来,送给了聃公几块,天使不必介怀,一块石头而已,又不是y况微微一笑。
“是呀,是呀,某也得了几块。”程处亮也在旁附和,其他官员也都纷纷出声附和起来,这里面有的是懂点字的,知道这石头不错,但也只限于知道不错而已,至于不错到什么地步,就不大清楚了,只是因为王况说它好,那自然就是好的。
而其他不喜文墨的,对这石头也是没怎么在意的,只当做是件玩物而已。王二郎送出的东西,不可能是差到哪去的。
其实不光在坐的官员有,王况也派了人给李老2送去了几块,还有朝中几个大佬基本都有份。
王况得到的田黄太多了,是以吨计的,送出去的,连百分之一都不到,所以,他不是很心疼,再加上,这么满天飞的送出去,也能掩饰了王况到底挖多少石头,在别人的眼中,王况是个只初识字的人,怎么会知道这石头的珍贵呢?所以满天送很正常,也符合王况的脾气。
所以,这个时候的李老2,正在大发雷霆:“王二郎,简直在暴殄天物这个傻小子,这么好的石头,怎么能到处乱送呢?”他面前的龙案上,正放着王况送来的几块田黄,当然也不是好田黄,只是中等的,要是送了好的给李老2,估计李老2就能发觉王况是懂石头的,再这么前后一串连起来,就能知道王况一直在谋寿山村。
幸好,王况从来没有在人前显摆过任何的诗词,唐诗,他也能背下那么几首,最简单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而且,王况写的字也很烂,烂到但凡王况的奏疏,李老2都不大想看,而是宁愿让小六子读给他听。
王况给人的印象就是那么个会烹得一手好食,会那么几手奇怪妙招,会一些稀奇古怪的花样,一个喜欢送功劳的,不识诗书,连字都写得七扭八歪的,毛笔都拿不好,竟然想出用鹅毛来做笔的匠人出生的人,所以,没有人会以为王况懂书法,会懂石头。
王况会这些,在他们看来不奇怪,他不是有个师父么?会些个旁门左道也没什么,只要不是用来害人就成。
这也是王况的幸运,倘若他一穿了过来就大抄特抄,将别人写的诗词据为己有,恐怕就要成了个才子,田黄再一送上来,李老2就要怀疑他是不是似吞了不少。幸好王况没有装,幸好王况的刻刀也没几个人见过,就是见过的,也都以为王况只是喜欢而已,小孩子么,贪玩也是正常。
只是,这寿山村如今已经被自己赏给了王二郎,这怎么好意思开口要回来呢?李世民很是郁闷,背了手,在紫宸殿里来回的踱着步子,怎么办好呢?
突然看到了正在俯身下去挑了一下宫灯的油芯的小六子,李世民停下了步子:“小六啊。”
这一声“小六啊”把个小六子给惊的魂身起了鸡皮疙瘩,陛下这叫得也太那个什么了吧?以往都是直接叫“小六子”的,难道,陛下想要唱后廷花,小六子突然觉得菊花发紧,全身发冷,大夏天的,竟然鸡凌凌的打了个寒战。
可陛下问话,又不能不回,只好躬身应了声:“陛下,有何吩咐?”心里一个劲的在祈祷,姑丈啊,您为何总要说什么豚脚养颜,肉皮养颜的话呢?这下好了,某的皮肤好了,祸事也来了。
第二六九章和皇帝讨价还价
第二六九章和皇帝讨价还价
不怪小六子不紧张,这些年里,天下太平,生活也渐渐富足起来了,陛下也从原来的每年去几次洛阳“就食”改成了一年只去一次意思意思一下。首发
底下的官员就更不用说,开始享乐起来了,姑丈的那句话说得好啊,饱暖思yin欲,这可不是么?朝堂上的相公御史们,别看个个道貌岸然的,可小六子知道,其中至少有那么三成以上已经不满足于夜夜笙歌,娇娘入怀了,有的已经开始学起了前朝,在家养起了皮白肉嫩的娈童,听说,有那么一两个皇子府上也养了几个,不过只是传说,没确切的说是哪个,可这话,打死他也是不能说的。
现在见李世民一下对他和颜悦色起来,再一联想到这段时间,似乎陛下去皇后那的次数少了一点点,小六子的心里就打起了鼓,扑通扑通的:完了,完了,小六子这下完了。
“朕问你,你那个姑丈平日里都喜欢什么啊?”
一听是问这个,小六子的悬在嗓子眼的心就放了下来,顺嘴想也没想就回:“启禀陛下,姑丈除了喜欢银钱外,就喜欢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平日里若有人送了稀奇古怪的东西去,他定是很高兴的。其他的,倒是不知晓了。”
小六子等到回完了,一惊,心又吊了起来,别不是陛下看上了姑丈?按说不能啊,姑丈皮不细,肉也不嫩,还成天喜欢晒日头,将身上晒的黑黑的,还说是这样身体才壮实。
李世民没注意到小六子的古怪脸色,也不知道小六子的心里想的什么,让小六子逃过一劫,不然小六子一顿板子肯定少不了,开玩笑,竟然敢把堂堂一国之君想想得如此荒谬?这还了得?
喜欢银钱,喜欢稀奇古怪的东西?李世民心里就活络开了,用银钱换?不妥,王二郎这小子搂钱的本事一流,就现在那长安已经开了三家的建林酒楼,几乎可以说是日进斗金,还不算林家铺子里卖的红菇啊,桂花茶啊这些东西,王二郎可以说不缺钱,如果要想用钱的话,那得多少钱才能让他看上眼?
用稀奇古怪的东西换?可一时间能上哪找去?下面那帮家伙,个个贼精贼精的,一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早就搜罗了送到林家去了,就为的是能日后可以从王二郎那得个什么法子,捞点功劳。
用漂亮女人换?也是不成,王二郎至今还没纳妾,只有个林家小娘正妻一个,那通房丫环勉强算是个妾,有多少人家使了人去建安,都碰了壁了,这个小子,用美色估计也是打不动的。若是自己强塞几个美女去,他是肯定不得不接,但自此后,恐怕这小子就更不想卖力了,也不妥,总得想个法子,让这小子高高兴兴的把东西献了上来才是。
来来回回的走了几圈,李世民暗自伤脑筋,这怎么才能光明正大的将那片天地收了回来呢?用骗的肯定是不行的了,王二郎可不比王家后人,王家后人除了家大业大外,朕并不求他们什么,可以用骗的法子取了《兰亭序》,可王二郎不同,朕还指望着他带来更多的惊喜呢。
倒是有个王二郎喜欢的,可以给他,那就是官,可问题在于,他这才升到奉议郎多久?又升官?要是被魏老倌知道了朕是为几倾田地而升他的官,那起码又要好几个月耳根不得消停,所以,这个法子也是不成,咦,有了,不升官,但可以封爵啊,对,就这么来。
唐时的官制,除了一个箩卜一个坑的正式官职对应的品级外,还有散官,勋职和爵位这三种,三种可以独立的同时封赏,也可以只封一种,比如说王况的奉议郎是散官,仪同府司则是勋职。4∴⑧0㈥5
而长孙无忌的尚书仆射,是官职,而仪同三司,则是散官职,齐国公则是爵位。但是散官和勋职这二者没有明显的界限,有时侯一个散官职也同是是勋职。同时,勋职和爵位也没有明显的界限,比如说开国公是爵,国公则是勋。但在正式的爵上,则和散官有明显的界限,低级的爵是和散官相通的,高的就是泾渭分明了,爵是爵,散官是散官。
这么说比较乱,简单理解就是,在低阶上,三者是互有交集,但在高阶上,则是相互独立。这个分界线,就是从从五品上开始。
勋职,不是谁都可以得的,必须有大功劳才行,比如说王况的仪同府司,也就是说享受刺史的待遇,就是因为他的功劳才有的。
而散官,则不管功劳,只管名声,一个文人,如果他在朝野中的名望够大,那么哪怕没有功劳,也有资格封散官。
如果是只封散官,那么就只是散官,如果是一下封两个号,则品级低的算散官位,品级高的算勋职,就如同王况,以前的宣德郎品级低,是散官,又有个仪同府司,几乎是等同于从五品上,这个算勋职。算一个人的品级是不计勋职的。
至于封爵,这比较轻松,看皇帝的喜好,喜欢给谁就给谁,算是半个皇家私事,封一个人的爵,那就是告诉天下人,这人,被皇家视为自己的家人了。通常不会有官员反对给某人封爵,皇帝的家务事,轮得到你指手画脚么?
再加上,李世民知道王况也是到处的送那石头,那些官员得了好处,拿人手软,那么给王况封爵就更没人跳出来反对,再说了,王二郎可是献上了亩产翻番的法子,这么大的功劳在,封个把爵,算什么?嗯,这事得抓紧办,不然等晚了,王二郎这个败家子把石头都送光光了,那就没戏了。
于是主意大定,转身叫了声:“小六子”
“喏”小六子正自惴惴不安,猛然一听到皇帝叫唤,赶紧的垂手应了声,心道:诸天神佛,保佑姑丈平安。
“朕给你半年的假,你马上收拾东西,去建安看望你的姑丈,嗯,就说,就说。。。。”说到这里,李世民突然觉得有些不好启齿了,堂堂一个皇帝,竟然和子民商量着换东西,还要用商量的口气?不过想到那每天从建安源源不断的飞到各官员口袋里的石头,一咬牙,“就说,若是朕要他那祖地,封他个开国县子,可乐意?”
看着傻呆呆站着没反应过来的小六子,李世民狠了狠心,又道:“若此事办成,朕许你个太监。”太监一词,在唐时并不是指一类人,而是指的有品有级的宦官,若是没品没级的,则是叫黄门或者叫内侍、寺人。
正式意义上的爵分九等,一曰王,食邑一万户,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