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南下另组政府的广东省长朱庆澜被解职;朱所统的军队,一下子全改编。由桂系陆荣廷的部下接管了。当然新政府官员更没有朱位置了。如果说朱是支持孙的,一开始这力量便消失。另应指出,这场护法运动的主要行动是组兵北伐以武推翻段祺瑞统治;孙自任大元帅,但政府没军饷。于是孙甚至遣财政次长廖仲凯设法把他在上海的私宅出售筹款,以应一时之需,情况拮据尴尬。凡此种种实本身法制不健全。

  另析约法。孙重视的南京「临时约法」内容,主要有二:一是它强调行总理内阁制,限制总统专政*;二是国会多国民党籍议员,又孙是国民党党魁。亦即,在政见上,多支持孙。仅从这点看,即可以明白,段与孙对国会取向不同,亦基于议员背景对谁最有利。若单纯讲合法与否,段企图以「福安系」成员去操纵国会固然不当;孙冀期以「军政府」名义去声称护法亦非*。而事实是,有人数与代表资格的牵强;有军政与所言理想的不符。尽管孙曾力歇声嘶,希望各方支持;护法运动波澜不兴,只似地盘缠斗。又广大人民看不到这运动是在进行护「法」。它既没有合法国会,也没有正式的总统;同样是军阀在横行,又平民到处受欺压。广州军政府不能算作榜样。

  所以,失败之后,孙亦承认:「艰难支撑一年之久,孑然无助,徒为亲厚所痛,仇雠所快;终至解职而去。」原因实如上述。南北军阀互相竞雄,无所谓依法不依法。在他们的心目中,分与合是胜负利害关系的使然,和与战是角逐过程手段的演化。最终,是这势力谋压倒那势力;「同是一丘之貉」,1918年5月孙黯然离开了广州。

第1章,第8节:五四运动,所为何事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1章,第8节:五四运动,所为何事

  第1章,第8节:

  五四运动,所为何事

  五四运动是一场由北京学生示威*而引发的爱国运动。事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中国因为曾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两国宣战,虽然没有派出军队,但是却派遣了华工,据说为数达二十万,也总算尽了一分力。因此,当1919年1月18日,于德、奥战败后各国随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共商战后利益问题时候,中国也以参战的战胜国身份派人出席这个和会。不仅如此,中国代表还满怀希望地提出了多项有关中国利益问题的处理要求,包括围绕着山东地区的一些主权问题。中国要求这个巴黎和会能够讨论如何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的主权归还中国,并且,要求取消日本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可是,均被和会内其它的参战成员一齐否决。尤又再者,和会在4月30日,当签订对德和约时,竟直接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给日本,而关于「二十一条」更不在讨论的议程。当时把持着和会决定的参战国家主要是英、美、法、日、意等国。而中国这个所谓战胜国,虽曾参战,根本就是倍席虚坐,说话不算。那是因为,在国际间,弱国无外交,战胜又如何?中国出席谈判代表是外交总长陆征祥;他在会上落得灰头土脸,只得实情实报地于5月1日电告北京政府。又他认为,如不依照和会决定签约,则将对废除领事裁判权、取消庚子赔款、关税自主及赔偿损失等谈判项目有所不利。据称,北京政府的外交委员会随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不要签约。有一报章当日把这宗巴黎和会谈判失败的新闻报导,消息令中国人愤怒,尤其是年青的学生。5月1日北京大学的学生代表们齐集在校园内的西齐饭厅召开临时紧急会议,因而随即决定,5月3日在北*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共同商讨行动,并且约请市内十三所中学校代表参加。只是,政府方面,已于5月2日密电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可以签约。不过,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则于同日向报章撰文:「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5月3日,在北大校园内出席学生大会讨论*的与会者,情绪更是激昂。在一轮号召群起救国的发言之后,众人决定第二天齐到天安门示威。

  1919年5月4日那天,北京三所高校学生三千多人,冲破军警阻挠,齐集在天安门。他们在现场悬挂了北大学生写的「还我青岛」血书。不断高喊:「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为玉碎,不作瓦全」、及「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公开要求惩办曹汝霖(交通总长)、陆宗舆(币制局总裁)、章宗祥(驻日公使)等涉职官员。这支学生*队伍于上午十时后向使馆区进发,受到巡捕拦阻,于是,改路冲进曹宅。不过,曹汝霖早已闻风先遁了。只是章宗祥因藏身在内,受到*学生痛殴。继而学生们一把火烧了曹宅。这也就是「火烧赵家楼事件」;因曹宅就是「赵家楼」。军警赶来*,当天有三十二人被捕。这就是五四运动的事件开端。

  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举行总罢课。另外,清华学生带头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此时各界响应,表示支持学生。以蔡元培为首的校长团,经过斡旋终羸得被捕学生的释放。5月7日学生复课。

  但抗议事件未平息。学生陆续四出宣传。北京政府对此颁布严禁学生*的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军警巡逻并加以*。5月9日,突然传出北大校长蔡元培辞职秘密走离北京的消息,全国舆论纷纷,学生反应激烈,一方面群起指责政府向蔡施加压力,又同时就山东问题的失败追究政府。他们组织了街头宣传队,轮流出发,示威扩大。北京学生这一连串街头抗议活动,很快便引发上海及各大城市的响应支持。先是学生罢课,继而工人*,甚至商人罢市。各大城市都有*。

  5月9日,连上海各学校都发起全部罢课。随而更组成上海学生联合会,行动一致,声势壮大。同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教职员亦组成联合会加入学生抗议行列。然后,天津及其它各城市学生亦纷纷组联合会响应。

  于5月13日,北京各大专校长亦仿效蔡元培,递交辞呈,校园哄动。学生再次罢课,至5月19日,北京内二万名学生组织了「护鲁(山东)义勇队」,到校园外展开演讲、鼓吹国人抵制日货、发行爱国日刊等项活动。6月1日,政府决定查禁学生的联合会。于6月3日北京学生有一百七十多人被捕,因他们曾针对政府禁令在街头举行大规模宣传演讲。但在翌日北京学生出动了更多人上街,到处分头发表演讲,要求惩处外交官员。当日再度有七百多名学生被捕。至此,各报舆论越更哗然。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出现罢课、*、罢市,声援北京学生所发动的爱国运动。尤其是上海的工人更加以大规模*行动响应学生。又上海日商开设的棉厂、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亦全体*。人数以万计,政府遂让步,宣布全部释放在北京曾被监禁的八百多名学生。但抗议的怒潮依然继续。6月6日上海各界组成了联合会,不但反对开课、开市,并且通知全国其它地区,响应上海举行三罢运动。因而全国二十二个省一百五十多个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始罢课、*、罢市。随后三天,工人*规模扩大。就以上海一地,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相继参与*者前后高达七万人。上海工人*波及各地,甚至京汉、京奉等铁路的工人亦曾举行*和示威*。

  6月10日,北京政府撤销曹、章、陆三人职务,冀期平息民愤。但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却遭逮捕。于是,各地学生团体及社会名流等纷纷通电,同声指责,抗议再起。总理钱能训遂辞职。徐世昌亦要求下野,但国会不接受。翌日商人开市。接着工人复工,学生停止罢课。6月中旬,情况稍趋平静,北京政府再电专使在和约上签字。反对之声再起,徐世昌随又立刻公开表示已通知全权代表陆征祥容缓执行。之后各界陆续进行请愿,又由当地留学生组队到巴黎和会门前示威。6月28日陆征祥终决定在和会拒签和约。五四运动获得胜利。

  史家认为,五四运动发生之后,在文化思想上,激发了中国人觉醒;在政治改革上,催生了中国共产党。

  简单地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引进了西方的所谓「赛先生」(科学)和「德先生」(*)这两大现代流行概念。他的同侪李大钊推动了「*主义」的政治思想研究。在当时文化界是一突破,另辟蹊径。

  1921年7月23日至30日,来自各地的七个共产主义小组派出了十二名代表,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地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全国五十三名共产党员。曾是:上海李达,李汉俊;北京张国焘、刘仁静;武汉董必武,陈潭秋;广州陈公博;长沙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王尽美,邓恩铭;旅日代表周佛海。此外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也参加了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后又为安全计,8月初转移到嘉兴南湖一游船上继续。最后,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时决定暂时不建中央委员会,只设立三人中央局,并选举了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据说会议在众人齐呼「第三国际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声中闭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1章,第9节:正式政府,非常总统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1章,第9节:正式政府,非常总统

  第1章,第9节:

  正式政府,非常总统

  孙中山五四运动后卷土重来,是他在广州另组政府的继续。他那时的策略仍是,鼓动部份友好军阀,攻打其它敌对军阀,然后,挥军北上,仍望以武取胜,冀期压倒北京。总之,这是南北同建政府对立;孙认为他是反对假共和。

  本来,张勋复辟之际,孙离北京南下。孙曾声称「护国」,即是维护「共和」对抗「帝制」;继而,段祺瑞驱张勋,但拒恢复国会。孙遂改吁「护法」,并说他要推行「真的」*,对抗「假的」。先前孙抵广州与西南各省的军阀合组了军政府,任大元帅意图北伐,求武力取胜后即重建新共和。但桂系军阀陆荣廷施计改组了军政府,因取消大元帅职衔孙遂告辞避居上海。然而,广州的军政府继续,北京的新国会继续,并声称要议和。但孙对南北欲赖议和实现统一的前景毫不乐观。他自1918年八月离广州至上海后,一方面闭门写书,另方面安排再起。他考虑的仍是如何以武取胜,重掌广州,北伐决胜。他做了两件事:一是命依然统率粤军但散处闽粤边界的陈炯明整顿内部;二是把旧的「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那段时候,孙本人的意图极为明显,他要加强军与党的可靠性,伺机而动,然后再创共和。

  回顾历史,令人惊讶的是,1919年震动中华的五四运动进行期间,孙在上海没有明显和有力的参与行动。有些史家解释,可能五四爱国运动根本上是反对帝国主义,而孙于过去一直依赖外国列强作为避难所。辛亥革命前如此,民国建立后如此。所以,孙为闭门写书忙碌。

  那时期北京的共和政府,实际上仍由段祺瑞操纵。五四运动之后,有关官员罢职,巴黎和议拒签,但是,总统仍是徐世昌挂名,国会仍由安福系把持。只是,本来由直系冯国璋与皖系段祺瑞共掌权的北京政府,因为冯国璋不久前病死,落入段祺瑞的控制之下。段起用其手下徐树铮当陆军总长。直系军队已经改由冯的部下曹锟、及曹部将吴佩孚接替统率了。段依然想使用武力统一中国。但因直系吴佩孚不从,段迫徐世昌将吴革职。曹、吴当然不服,联合奉系对抗,遂发生了「直皖战争」。直系举戈「讨逆」,皖系发兵「定国」。双方都有出战名堂。事发于1920年7月。交战五日,皖系面对直系、奉系连手合攻,前后夹击,迅速大败。段祺瑞被迫辞职;徐树铮外逃日本。于是,北京政府改由得胜的直系与奉系联合带兵进京把持,并且解散安福国会。总统依旧。战后,徐世昌任命曹锟与吴佩孚为正、副「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另外,奉系军阀张作霖本雄据东北,此次进北京,势力更膨胀,自此开始问鼎中原。

  在「直皖战争」之前,南方的桂系陆荣廷与直系(曹、吴)曾相约,应允北上浙江,助直系攻皖系。其实陆想借势出兵先打闽粤地界的陈炯明,旨在扩充他在西南势力。与此同时,陈炯明亦曾向皖系(段祺瑞)投靠,因而得到皖系军费资助。所以,当桂系发动进击时,遂发生了「粤桂战争」。

  这其实也算是部份南方军阀地盘之争。战争起于那年8月,桂系陆荣廷以「广州护法军政府」名义下达命令,分兵三路进军围攻粤军。中路是桂军,左路是滇军,右路是浙军。此时粤军由陈炯明等人统率,驻营在闽粤界,原则上仍由孙中山领导,并不听从广州军政府指挥,俨如独立军阀。但孙中山避居上海,正如陆荣廷在广西,均没直接参加。粤军亦是分兵三路展开接战。8月中旬粤军与桂系前锋先接触,桂军失利。因而竟引发了浙军按兵不缓,滇军自动撤退,桂军就此继续捱打。然后,粤军乘胜南下,夺海陆丰各县。至10月中,有部份广州护法军提出议和。于10月底,军政府主席总裁岑春煊辞职。11月初,陆荣廷等以四总裁名义宣布广州护法军政府解散。桂军退出广东,粤军夺取广州。战斗结束。这一仗双方曾激战四个月,是粤军胜。但陆荣廷等四人同时宣布向北京政府投降,取消独立,同意归附。于是总统徐世昌随据此对外宣布中国南北统一。

  之前,孙中山在上海曾一再电函陈炯明等作战。待攻占广州后,孙即起程离沪返粤,决计重组政府,以及继续护法。

  孙率身边要员,如胡汉民、廖仲凯等南下。同行者还有伍廷芳、唐绍仪这两位原属广州军政府的总裁。他们于1920年11月29日抵广州。孙等一面以陈炯明出任广东省长,一面召集流亡国会议员召开会议。陆续到会者共二百二十余人,势力范围,仅广东省。他们先恢复广州军政府,继而再以三总裁的名义,通电北京政府重开南北议和。但北京徐世昌在安福国会解散后却另组旧国会,以旧选举法,选举新总统,不把孙等通电当一回事。

  1921年1月1日孙向广州国会提三项议案:一、取消军政府,二、建正式政府,三、选举大总统。因为孙要正面对抗北京。孙所持理由是:一、以往广州这一护法军政府,只为纠正北京错误而成立,原则上曾承认北京为中央;孙认为这种从属关系应改变,否则无从对外代表中国;二、徐世昌那时以中国总统名义,行使职权向外借债,孙认为徐的做法要阻止;三、孙称,只有以正式政府及正式总统名义才可以对内对外地与北京政府合法而公开地抗衡。广州国会同意孙的看法,遂以当年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的「临时约法」为模式,既通过建正式政府,又选举孙任大总统。但因当时在广州的国会人数不足「临时约法」合法规定,遂折充地改叫「非常国会」,同时,把国会所有的会议改叫「非常会议」,而孙中山的当选亦因而称为「非常总统」。至此,中国南、北有各自的政府、国会、总统,彼此对立,互相对抗。

  孙于5月就职,任命各部官员。以伍廷芳长外交,以唐绍仪长内政,以陈炯明长陆军,以廖仲凯长财政。另外孙自兼大元帅,任命李烈钧为总参谋长,任命胡汉民为总秘书长。之后,孙电北京政府,指对方为非法,叫总统徐世昌退位,叫北京的国会解散,并停止向外国借款。

  当然,北京的徐世昌对此置之不理。他以接济桂系军饷为饴,指使陆荣廷派兵扰广东,给孙制造麻烦作答。陆果然分兵入广东,遂再引发「粤桂战争」。这回是第二次交兵。前后打了约一个月,同样粤胜、桂败,粤军因而尽占广西。过程大致这样:第二次的「粤桂战争」事发于1921年6月中旬,陆再分兵三路,越界进入广东。孙即任命陈炯明为司令,粤军迎战之余,进占广西梧州。孙随即号召西南各省的军阀一齐出兵合力讨陆。由于声势浩大,桂系发生内乱。有部份军投降粤军,有部份军叛变自立。随后,陆的主力军于7月下旬战败,陆荣廷在龙州宣告下野,并于8月由广西出境逃越南。桂系军队至此分崩离析,或并入粤军,或另组新军。孙遣马君武去担任广西省长。

  这两场「粤桂」的战争,催生了两件事:一是孙中山要乘胜出击进行北伐;二是陈炯明则居功自大另有所图。

  「北伐」,早是孙的构想,此刻机会到来。孙认为它是一个大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