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爆发,杜鲁门即下令第七舰队驶入台湾。他此时改口说,台湾地位未定;待太平洋情况稳定后,或再经由联合国考虑。蒋介石虽然对此有异议,但又欢迎美舰队到台湾。所以,既首先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份,又尴尬解释美国所提政策不影响归属。*亦于此时表态,声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份,严厉抗议美国公然派遣军舰进驻侵略。美国则利用太平洋的朝鲜战争局势,要联合国将台湾地位未定论合法化。但当台湾问题提上议程,蒋再致电反对,并说,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联合国无权讨论。*亦对此提抗议,并得苏联等国支持,终于暂缓讨论。美国便辗转经外交人员劝蒋,认为只有因为台湾地位未定,才有理由以武装阻*攻台。继而又推出*论。总之,美方想找借口把台湾从大陆分割出来,既使其武力干预合法化,又欲凭此控制亚洲政局。于是从1953年3月起与蒋磋商「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美方只想把防御圈限于台湾、澎湖岛屿;蒋则强调必须把金门、马祖等离岛包括在内。双方僵持未决,直至1954年9月解放军初次炮轰金门,蒋才作出让步。他表面上同意签署以美方的条款写进合约,又秘密换文要美方答应协助防卫金门、马祖诸岛。不久*于1955年1月占取了江山岛。蒋在惶恐备战之余,美方重提*,主张划峡而治,迫蒋放弃金马。同时,又怂恿新西兰联大提案,称台海事件是国际战争,指联合国有权使它停火。蒋则念念不忘将来*,一再声明台澎金马中国领土,不容任何人加以分割,并责新西兰提案荒谬。他不但不撤出金门,反而加强防卫工事。这次台海危机因*亦反对*论而趋平息。

  随后,1958年8月开始的金门炮击事件实非*一时即兴之举。而是毛泽东计划经年,追求统一的试探行动。因为在此之前,他要空军入闽。那是为炮轰金门所作的防卫。所以过去曾经有史家说,此仗意在刺激苏联,认为过份把国事儿戏化。但事件的发展确实相当戏剧。本来*摆明是攻击金门,后来竟变成了协助守金门。

  过程是这样:8月3日苏联赫鲁晓夫访华结束;8月4日*宣布武力解放台湾。因此当时外界相信*发动金门炮击的背后是苏联授意。这种巧合可能故意。5日*海陆空军大量集结福建;6日台湾方面紧急进入备战状态。14日离岛马祖上空国共发生小规模空战。20日蒋介石乘战舰亲赴金门巡视。23日*炮轰金门。同日美国警告*,如图谋取金门马祖,美将视为威胁和平。8月底苏共亦表态,美若威胁*,等于威胁苏联。这段口头恫吓期间,*炮轰并未稍停。9月3日美第七舰队开始为蒋军补给进行运输护航,但声称不会进入领海三海浬范围。美国此举意属留有余地。然而中共对此毫不卖帐。4日周恩来便公开警告,禁止任何外国武装飞机船舶在未经许可下进入中国领海领空范围十二海浬以内。7日美方护航接济金门成功,并极力避免与*直接交火。可是,8日在金门十二海浬范围上空国共发生小规模空战。11日蒋军发弹击中厦门火车站,酿成大量伤亡,*停炮一天。15日美方与*在华沙秘密谈判台海的停火问题。美方提出可以叫蒋放弃金门、马祖这些离岛,但要*承诺将在一定时间内不进攻台湾。由于*当时不置可否,为了增加其说服力,24日美向台湾空军提供军刀机及响尾蛇飞弹的装备。30日美竟又单方面公布其向*所提停火条款。但10月1日蒋介石却发声明坚决死守金马,并说,*无接受美国建议的义务,同时反对撤减所有离岛的驻军。5日*国防部长彭德怀突发布「告台湾*」,宣布暂停炮击七天,让守军有机会补给,但以美舰不参与护航为条件。8日美判断*是在响应她所提的停火条件,立即公开表示不再护航,并乘机叫蒋放弃金马等离岛,同时提出划峡而治,倡言*计划。蒋介石则大怒,竟携宋美龄去巡视金门,并派蒋经国往慰劳驻军,以示对美抗拒。12日*再宣布停火两周,续延长让蒋军自行运输补充;这在当时亦等于是给蒋抵消美不护航压力。20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挟其两中国论飞台湾,满腹密圈,迫蒋谈判,对外声称定要达成台海和平使命。岂料,同日,毛泽东竟下令恢复炮轰。据称毛当时对左右说,这样是帮蒋守住金门。另外蒋介石在闻报炮轰后亦欣然传令回炮。就此,台海风云再起,国共内战延续。25日*更加发布「双日停火」的决定。此后「单日打、双日停」,打打停停,逐步降级,渐渐,变成台海之间国共双方所举行的一阵例炮。这情况一直维持到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才由*国防部长徐向前发声明取消炮击。

  纵观这次金门炮轰事件的转折与结局,是蒋、毛隔岸连手对付美国阻其搞两国中国。而事实上,国共虽阻止*的产生,却形成两个政权的继续并存。又台湾至今除依然是中国领土一部份,仍称代表整个中国,其主要依据是,因为能续保有金(门)、马(祖)这些离岛,台湾就多于只是拥有一个省。当年如此,至今犹是。但台湾回归祖国的命运正向好的方面变化。 。 想看书来

第5章,第8节:庐山会议,内情复杂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5章,第8节:庐山会议,内情复杂

  第5章,第8节:

  庐山会议,内情复杂

  庐山会议,这里是指,1959年7至8月间在庐山召开的那一次*中央政治局的扩大会议。它最突出的结果是,彭德怀将军罢官了,并因而贬为反党份子。有关他生平的对错,坊间专文不少,最大罪是里通外国。

  简单地讲,庐山会议本来是*最高层一次意图检讨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在施行上如何改进错误的会议。

  彭德怀当时在*中央是政治局委员。在国家机关内兼中央军委会副主席、国防部长、及国务院副总理等职。然而,庐山会议及军委会批斗后被撤职,只留党籍。会议由7月2日开始至8月1日止,叫做前期;又由8月2日至8月16日叫做后期;史称*八届八中全会。这个会通过了「为保卫党的总路线、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而斗争」和「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等文件。就这样在个半月内,这位曾三十年参加红军革命、历任红军副总司令、朝鲜战争志愿军总司令、国防部长的彭将军,从此退出领导核心,在政治舞台上消失。

  庐山会议原定的议题是总结1958年以来的经验教训,讨论今后在经济工作上的任务。会议前期,毛泽东在讲话中对国内形势概括地形容:「成绩伟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他并指出大跃进的重要教训之一是没有搞平衡,指标过高,要改过来。他还提出读书、形势、工作任务等十九个问题要与会众人进行座谈讨论,以便能有效地纠正当时已经觉察到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错误。在分组讨论中,与会者出现了意见分歧。彭德怀亦参加,他在西北小组发言九次。大概意犹未尽,他想找毛面谈。据说去了两次,均未能见到毛。于是在7月14日,他把想讲的话,写了一封长信,送去给毛泽东。没有想到就因为这封信竟然改变他戎马的一生;被指反党,含屈而终。

  事情的逆转是这样。据称,毛泽东阅信后,把它当意见书,叫印发给与会每个人并且要大家细加讨论。

  其实,彭信的内容可分为两个部份。第一部份,是赞扬大跃进及人民公社的成绩;第二部份才提到施行中出现的种种过左现象。比较起大会检讨及毛泽东有关的发言,彭信内的用词并不见得比其它人尖锐。而且,最值得特别留意是,他没有直接攻击毛,甚至没作明显影射。所以,把它归究为刺激及得罪毛的关键应是与事不符的。

  长期以来,人们把庐山会议视为彭德怀与毛泽东之间个人宿怨的一次最彻底的较量。然后是彭输了,毛就此解决彭。这种解释非但留下疑问,而且对毛形成更多非议。三十年过去了,许多保密的资料已暴光,又有了新解释。至少,现时有这么一种讲法,当年彭并不是挑战毛,同时毛也不打算斗彭。后来的结果是因有许多旁人在推波助澜才化为一场高层权力斗争。即使如此,也不是彭企图取代毛,而实际是,彭是对当时主持国家一线工作的人有诸多不满,于是才写信给毛就大跃进及人民公社的施行错误作出了多方面批评,最后却被他欲打倒的人打倒。在庐山及回北京后,毛对于彭本来也强调要留给他一条自新路,保留党藉,再给机会。只是彭也过于自负,庐山后不低头认错,宁愿在家种菜。直到1965年,毛在住所召见彭。二人才又见面。毛派他去西南三线工作当副总司令,劝他先立功再回中央。岂料逢上*,又是另番景象。

  那么,彭德怀当年实际要反对的那些人是谁?

  据称,彭要批评的那些人是*政治局内的常委,包括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因为那时候毛已经退居二线。国家的日常事务交由他们去执行。即使是大跃进及人民公社等事情,虽然毛是发动者,但他不是推行者。刘少奇已经是国家主席、周恩来是国务院的总理、*成为党的总书记,是这些人在管国家大事。所以在彭看来,既出问题,就应负责,他要他们接受公开检讨。持此说者指出,像彭德怀这些非知识分子的红军将领,建国后靠边站。心中总是满腔怨闷。之前高岗也属此类。他们对那时实际掌握着中国政治和经济大权的高层领导不满。原先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中本来只希望打圆场,作了过左检讨,提了纠正建议,又自己在大会说要负错误的责任,因为他是主席。毛也提到中央也有责任,但更强调他个人有责任。这就无疑为彭要攻击的人挡了一阵。但毛也同时把彭的意见书印发给大会众人。这是想搞平衡。可是,分组讨论期间,与会者有分歧。而且出现了张闻天、黄克诚、周小舟等人分别发言支持彭的意见。各组中的附和者一度增至廿多人。争吵不已。毛感到这下去不是办法。于是,7月23日,他发表讲话。这一回毛为照顾大局,他在彭、刘间作出取舍。毛发言支持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执政的常委。彭德怀就此落单了。批评转移到他身上。毛泽东说,彭的信性质是右倾;它显露彭的资产阶级动摇性。于是,大会反「左倾」转为反「右倾」。继而,彭有什么目的?为什么要写信?背后还有些什么人?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罪名由此逐项派生。

  而更甚者,批彭由毛先揭旧帐开始。就因为毛泽东表态,彭德怀自此处下风。原先在旁附和的人都变得沉默或立即转舵。这是历代官场人士只求自保的怪现象。彭(德怀)、张(闻天)、黄(克诚)、周(小舟)四人列为反党集团,他们的聚面地方叫作「军事俱乐部」。

  现时人们大致不会相信,当年庐山会议要批判的左倾错误,矛头实在直指刘少奇、周恩来等一线领导。当时的*政治局常委,除毛泽东外,计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毛是党主席,刘、周、朱、陈是副主席,邓是总书记。1958年八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了*为政治局常委,并为他添上了中央副主席头衔。庐山会议时*、陈云称病没有参加。*是后期才被召上山。

  8月1日,常委会上,毛对彭说:「我六十六岁,你六十一岁,我快死了,许多同志有恐慌感,难对付你,许多同志有此顾虑。」这话透露两种内情:一是,毛能够对付彭,毛不害怕彭,无必要斗彭;二是,其它人怕,其它人想除他。据说,7月底时,本已决定散会;但有四个人缠着毛泽东要解决彭;于是,当晚改变决定,继续开后期会。那就是八届八中全会。毛率先谈彭先后犯五次路线错误。又说,他与彭之间过去「有合作有不合作」经验,是三七开,不合作多。彭则说,是一半一半。但毛认为彭一直只以小资产阶级世界观看问题,参加革命,想做大事,有个人主义,是右倾思想。大会全面反「右倾」就是这样开始的。反党的罪名是刘少奇带出的。刘说:「与其你篡党,不如我篡党!」(这是所谓解密后外界才读到的一句话,难以想象,此话当真?)总之,彭、刘势不两立,可谓一语道破。至于指彭反毛,是*在大会发言时暗示的。林说:「在我们党内,别人都休想做大英雄,只有毛主席才是大英雄。」周恩来责彭有骄横跋扈军阀主义作风。 周说:「井岗山时错杀袁文才与王佐(曾是毛手下将领);主持军委会,又与九个元帅不和。」可见彭的人缘差。

  然而,最致命是所谓「里通外国」,那是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彭对此项指责表愤怒和叫屈。有人说彭于那年4至6月率领军事代表团访欧期间曾与赫鲁晓夫等人有多次接触。彭返国后仅过了一个星期,苏通知中国,取消助发展原子弹计划。另外赫鲁晓夫又登报讥讽毛在搞人民公社的错误,据称语调与彭会上所说接近。毛于是说,彭此行取了经。加上又传彭组军事俱乐部。那是搞山头,在党属禁区。所以,在庐山会议后,军委会再批彭。主要就是追查所谓「里通外国」,彭其它职衔亦因此被撤销。

  总的来说,其结果是,本来要纠「左」的建议被搁置了,在党内反「右」的风气更加旺盛。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得到继续推行。*取代彭德怀当国防部长。毛泽东在党内威望更隆,不可挑战,为后来的个人祟拜开路。

第5章,第9节:苏撤专家,决裂高潮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5章,第9节:苏撤专家,决裂高潮

  第5章,第9节:

  苏撤专家,决裂高潮

  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时,中苏关系交恶进入第一轮的顶峰,苏联撤走全部在中国的专家,此举,被研究中苏关系的学者们公认为两国公开交恶的高潮。

  自此曾经有不少人加以分析,罗列过*建国前后的冲突,归结了几项不同的原因。最突出者,有四:

  一、政治强人冲突。这是指两国的领袖私人不和。即是赫鲁晓夫与毛泽东有个人的恩恩怨怨。原因一。

  二、意识形态分歧。这是指两国对马列各有解释。即是两国间对未来世界革命的走向不一致。原因二。

  三、国家利益有别。这是指中俄间的利益有矛盾。即是两国为本身的利害问题未能达成共识。原因三。

  四、地缘政治必然。这是指中俄的地理无可避免。即是两国因地缘的接近在发展上引起磨擦。原因四。

  纵观以上四大原因,其中,以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互争第一,被一般人在讨论时当作为最热门话题。其次,就是,上述二人及中俄两国间对马列及史大林主义的解释,各执一词,互不让步。至于个别国家利益及彼此地缘关系所引起的磨擦,则较少地受到应有的进一步讨论。

  而事实上,刚巧是反过来。主次对易,才是真相。现时更多数据证明中苏交恶是因国家利益造成的。其次,才是「意识形态」冲突。至于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个人恩怨」更是火上添油;另外,中俄两国「地缘因素」自然不应忽略。中苏关系交恶有长远的伏因。中国人说,严冰三尺实非一日之寒。若要追根溯源,可以回顾更远。

  早在三十年代,那批曾在苏联受训返华后在*中央成为代表及执行苏共政策的「二十八个半塞尔什维克」集团份子,逐渐退出权力中心。这是中苏双方关系决裂的萌芽期。这是由于中国国情有别。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区」派因「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取代了以「组织工人」为主的「白区」派,不但在众根据地领导红军进行革命斗争,而且阳奉阴造地全不依循苏共指示行事。著名的长征以后就更甚了。这种情况继续至中国抗日胜利后。而且,尤应注意,苏联在二次世界大战时,因为要取得同盟国援助对付德军入侵,把共产主义阵营第三国际解散了;亦即是说,*及其它各国的共产主义团体从此各自独立为政。同时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又与当时国民党操纵的中国国民政府订立「中俄合作条约」,并且,曾一再传达叫*不要与国民党争雄。这时候的延安中央,续采阳奉阴违对策;甚至百万雄师渡江南下,也是抗拒史大林意见的。历史证明,苏共史大林对中国革命的分析有许多错误;而且还经常采取一个机会主义者的做法。例如,当他看到国民党的确大势已去后,便调回派驻国民政府的大使罗申,改派米高杨秘密去西柏坡,与毛泽东商讨日后的关系。这是明显地见风转舵的表现。因为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中国未来的新政府将会由*执掌了。苏联至此再用共产主义阵营招牌,更多是为维持它在华的利益铺路。因为苏联手上的中俄条约是国民党主持下的政府签署的,如今即将要换上新政府,新主人会是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