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八十亿;到1949年1月,竟突破二百亿。再到5月,发行量六十八万亿。至1949年6月,更增至一百三十万亿;比十个月前最初发行时,增加了二十四万倍。另外,由于金圆券的钞票面额不断升高,最终出现面值一百万元大钞,但仍不足以应付交易之需,是因各式买卖经常要以大捆钞票进行。但又贬值太快,由于早上的物价到晚上就已大幅改变,因此市民及商人为避免损失都不想持有钞票,大多数于交易或发薪后所取得的金圆券,皆尽快将其换成外币或实物,或干脆拒收金圆券。这种反常怪象,到处普遍出现。
其实,过量发行金融货币,必然引致通货膨胀,币值下跌,物价高昂。过去国民政府曾通行的法币,亦是因为由于滥印而被取代。史家指出,例如,1937年时中国人民可用100元法币买两头牛,至1947年同样的钱买不到半盒火柴;于1948年8月,改制用金圆卷,人民本以三百万法币兑换一元金圆卷,到1949年5月,以金圆卷在上海买一石米要四亿四千万元,平均一粒米价值一百三十元。由此可见,不足一年,金圆卷的贬值使中间大多数平民百姓几个月内由曾经尚有余粮到其后一贫如洗,尽成穷人。又国民政府败退至广州期间,另推出银元卷,亦转瞬间消失。这段灾难性的金圆卷贬值,随即使国民党大失民心。
此外,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导致当年大陆如此急剧地几月间政权易手,亦拜国民党内高层四大家族恃权敛财之赐。过去一直持此说者,归罪官僚资本垄断。所谓「四大家族」,是指「蒋宋孔陈」。即是,蒋是蒋介石、宋是宋子文、孔是孔祥熙,陈是陈果夫与陈立夫两兄弟。他们分别在国民政府内长期掌政,从而因为手中操纵军权、外交、财政、党务,把全国的金融当作为个别的资本,通过职权,参与企业,挟政汪法,营私自肥。其中尤以投资及控制当年的中央银行,来实现他们藉法犯法的欺诈贪婪目的。又中央银行亦就是专责发行金圆卷的国家银行。所谓「官僚资本」之说,起自*早期理论家瞿秋白于二十年代针对过去官商勾结垄断全国金融而作的新解释,及后被陈伯达引伸写成一本集中指控国民党内高层「四大家族」如何发国难财的书,并长期地为众多的史家接受。只是,时至今日,新讲法是,当年这个「四大家族」在试图把国家资本转化为官僚私人资本的运作中,时不我待,匆匆收场,所以,在最后溃败撤走时,未能及时有效外移。其结果是,所得有限。五十年后,他们子孙,已非巨富。
另外在1949年4、5月间,南京、上海相继被*人民解放军攻占,共产党并于6月起宣布停止金圆券流通。国民政府迁到广州后曾继续发行金圆券,新疆等地区亦继续发行,但其价值皆已接近废纸。直到7月3日,国民党的广州政府终宣布停止发行金圆券,虽欲以银圆券取代,但很快便撤走取消。后因国民党把政府撤至台北,并以台糖台纸资产兑换美元,企图承担金银圆卷兑换,遂在台湾引发另次风暴,最后,不得已在大陆逃客套汇中告结束。
史家咸认,无论如何,金圆卷的发行及随后的贬值,在短短八个月的政令反复下,不但直接令中国大陆上整个大小资产阶层普遍破产;而且间接使国民党领导的政府从而失去原有的支持。币值逐步化纸,江山日益变红。至此原有的绝大部份中层人士再也不是有产了,而本来的无产阶层却因无产依然并未深受影响,合起来,更多数。于是一方得民,一方失民,历史在这一刻体现民心效应。
国共间的内战,本应出现结局。谁胜,谁负,再也清楚不过。但是,下一步的发展,竟又如此令人意外。
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先逃香港,再逃美国。
但国民党于1949年12月7日宣布把政府及行政院等迁台湾。蒋介石则于同月10日抵台北,并且继续以国民党总裁名义发号施令,宣布完全封锁大陆所有海港。1950年2月6日,竟一度遣飞机十七架前往轰炸上海。同月23日,蒋介石称将复出担任总统,电李宗仁由美返台辅政。3月1日,正式复职。翌日得到美国承认。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曾经声言不干预中国内战的美国,突然又以太平洋的安全为由插手。总统杜鲁门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从而阻隔着国共内战的延续与军事冲突。
第4章,第9节:两个政府,两个国号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4章,第9节:两个政府,两个国号
第9节:
两个政府,两个国号
国共曾二次合作,又二次决裂交锋。之前携手,是因为有共同敌人;之后互斗,是无法一起组政府。其中最大的分歧是,彼此政纲有别。国民党自翔是依循孙中山的三*义,意图走资本主义建国;共产党则毫不诿言,信仰马列并发展马列,要带中国进入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抗战胜利初期,国共聚首和谈,一度同意以非武力方式来解决彼此的分歧,例如,如何组联合政府,如何改编八路军,甚至因而举行首届政治协商代表会议研讨细节。那是在1946年1月10日至31日,曾以国民党8人、共产党7人、*同盟9人、青年党5人、无党派人士9人等38位代表在重庆召开,并且通过了政府改组案、和平建国纲领案、军事问题案、国民大会案、协议五五宪草的修改原则12项等决议案,并组织宪草审议委员会。总目标是,先制订全国的宪法,然后达成军政合一。这段国共间最融洽的合作雏议,却因各方代表多寡的问题触礁,而且,竟是就未来政府内所占席位多一名少一名之差未能继续。当时*对新政府所提的要求是,共产党与*同盟应合占十四席。国民党不同意,只允给十三席。争议的关键是,政府委员商定为总数四十名,重大事情要三分二才可通过。十三名与十四名的分别就是,不足与刚多于三分一。国共间的互不信任,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欲与*同盟合起来成否决之数,以防万一,国民党有顾虑。各不让步,争持半年;原定国民代表大会为此一延再延。最后国民党决定无共产党及*同盟代表参加也可如期召开。这分明是等于宣布国共从此各走各路。果然,周恩来在会外招待中外记者,直斥此举非法,离南京,飞延安。但是制宪国民大会继续,出席者有1701人,虽然共产党与*同盟代表合计349人均没参加。大会由1946年11月15日开幕至12月24日闭幕,会后宣布通过「*宪法」及「选举法」,并定于一年后(即1947年12月25日)开始实施。随即在1947年,3月7日,正式驱逐*驻南京的最后一批代表;3月10日,下令国军进攻延安。6月30日,向全国发通缉令捉拿毛泽东及朱德等*军政领袖。
就在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步入行宪期。首先按规定再选出全国白区代表,继而举行首届行宪后的国民大会,于1948年5月1日结束前选举蒋介石及李宗仁为正、副总统,并公布国民党自此还政于民,不再是*。
但经过两年多内战,*在军事上以弱胜强,至1949年1月,已占取了东北及华北。于是,在国共较量中,开始处于上风。又由于金圆卷的改革及随后的贬值,造成白区内经济混乱和灾难性崩溃,使国民政府的声誉大跌,蒋介石亦在责骂中下野。李宗仁接替后,一度要求言和。国共又再商谈如何合组政府。至4月因无具体结果,*遂决定诉诸武力。自那时候开始,*双管齐下,一方面以武力意图解放全中国,务击败国民党,收编投降国军;另方面是争取其它党及中间派,回到先前决议,筹另组新政府。1949年3月,毛泽东已率员从西柏坡搬进北平。
由6月15日至19日,在*组织和召集下,一个名为「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便在北平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之外,还有其它*党派、各界*团体、各界*人士、全国少数民族、海外华侨代表等二十多个单位,共计134人出席。会议通过筹备会的「组织条例」和有关单位「名额规定」,选出了筹备会常委会成员,并推举毛泽东为主任,周恩来等为副主任。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专政」一文,阐述「新中国」的未来性质。文内指出,中国今后将会实行人民*专政。它将会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及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权;它对人民实行*,对反对派实行专政。这将是新中国。
随后,由9月21日至30日,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举行。与会代表共计635人,暂行全国代表大会职权,并在通过一系列议案及「共同纲领」后,先决议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继而,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等为副主席。同时确定国旗、国徽、和首都所在地。北平亦改称北京。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同日下午三时,开国大典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有三十万人参加典礼,并由毛泽东向世界各国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随后举行阅兵式和*。此后,10月1日被定为国庆节。
史家当年强调,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绝大多数长期处于下层那大部份人民的胜利!它不仅把三千多年来的封建传统势力,又同时把一百多年来的帝国主义势力,和把二十多年来的新兴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就此一齐推翻。但是这些总括性的成功比喻,未免太兴奋同时太乐观了。因为被指为代表着新兴官僚资本利益的国民党仍未完全瓦解;尤其始料不及就是,重获美国支持,撤至台湾对垒。
其实,在4月23日南京被*攻占之前,蒋介石已派陈诚安排撤往台湾。为确保这一据点,全岛5月起*。被同时派往台湾的有孙立人、蒋经国等,专责改组设防部署。期间,蒋介石虽然暂不称「总统」,却以「党魁」(亦即「总裁」)身份,依然以党治国,继续发号施令。在最后的败溃阶段,李宗仁落得空衔,只能只身潜香港。蒋介石则军政实权在握,相继迁都广州、重庆、成都,之后登机外逃。7月访菲律宾,8月访问南韩。他所争取和寄望的苟安,是最后的*盟友和最后的武力靠山,美国。年底飞抵台北,下令封锁沿海,凭海峡一水之隔且栖身。
海军原是*最薄弱的一环,这就给蒋介石一个喘息机会。本来在进行解放战争的后期,于1949年10月17日占取厦门之后,*即于同月24日遣三个团攻金门,并曾登陆与岛上守军激战三昼夜,因无后援,全军覆没。这是*当年唯一败仗。从8月至11月,*尽占舟山群岛等30多个小岛屿,但国军始终守住台澎列岛金门马祖。接着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军舰巡台海,开始另番景象。
国共间这一轮四年内战,一方未尽全胜,另方败后尚存,皆因美国突又从中插手。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世界大局骤变。战后两强,美苏对立。因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歧,彼此部署,开始冷战。毛泽东向共产主义认同,国际间采取一面倒外交,急访苏联,中苏协约,巩固人民*专政政权。蒋介石以孙中山为号召,把美国牢抓视作救命草,美台结盟,岛国可保,开始做其*之梦。于是,中国人自此有两个政府,两个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统治大陆版图,*在台北却声称它是合法政府。又因美国之助,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续由国府独占。
成王败寇,古今雷同。在中国大陆范围内,朱德于开国大典阅兵时发出迅速肃清国民党残余的军令,命解放一切未解放的国土,命*一切反革命的匪徒,至1951年2月人民政府公布有关「惩治条例」时达到高潮。至1952年底,镇反基本完成;至1953年底,剿匪作战结束。据称,总共有二百四十余万的武装匪徒及反革命曾被消灭。谁王谁寇,历史上名号反复,高下总以成败判。不为奇!
第4章:红区与白区的对立,小结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4章:红区与白区的对立,小结
第4章:红区与白区的对立,小结
对立的较量与进程
在四十年代整整十年中,最大的特色是国共间的明争暗斗。笼统地讲,前五年是,共同抗日,貌合神离,互相计算;后五年是,不能合作,公开决裂,生死较量。两大结果就是:一、日本宣布投降;二、*统治大陆。
争与斗的导因,是分歧与对立。国共有太多的分歧,遂引发连串的对立。其表现是,不断较量。双方的目标是务要分出高下,以武力输赢决胜,看今后谁主浮沉。
本来,四十年代的前半段,依然是中日战争期。国共同意携手抗日,彼此分了地盘任务,国军打正面防御战,*打敌后游击战。但是,自日本改变策略,支持汪精卫组政府,展开以华制华,日军退居二线。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停止正面战争。但因汪政权的介入,代替日军执行治安,同时,更在日占区及游击区内,大举展开连场清乡扫荡。于是在这一阶段内,敌我矛盾因而转化。过去是中国人保土卫国对日本军的反侵略之战,顿演变为中国人与中国人直接对阵的「剿乱」与「反剿乱」之战。然后国军大批降日,随被改编为保安队,出现蒋汪合流,间接联同*。因此,那时候的国共对立,是暗斗,非明争。这也就是*经历「艰难时期,三面受敌」的红军大损折时期。从1941年至1943年,红军数目减少了十万。
不过,由于世界政局变化,日军向太平洋进军,中国与美、英等合盟对抗日军,因而派遣十万国军远征缅甸,这才使游击区的战斗缓下来。*无需派兵参加。所以,当远征军在缅甸败退损兵时,国共之间,此消彼长。但蒋介石的理由是欲打通并保持外界对后方的运输接济。
抗战时期国共间的两大后方,一在西南重庆,一在西北延安。前者赖西方援助接济,奢华日子总算继续;后者靠当地农民支持,强调克苦朴素渡日。这两种生活方式,形成强烈的比对。两种不同社会,预告未来走向。前者吸引着中上层城市小资阶层人士;后者凝聚着更多的下层劳苦大众。在那时候,政治上的意识形态实为次要,经济上的拥有认同,分了选择。故此,所谓红区、白区,既是城乡之分,又有贫富之别。一崇资本主义,一慕共产主义。各以蒋介石或毛泽东为代表。泾渭分明,基本对立。
在抗战结束前,日军大批南下,主要是意图为东南亚的颓局增援。国军沿路阻止,三次会战失利,损兵无数,声誉大挫。这轮长达八个月的中日大战,由于主要属于正面战场战争,*及游击队并未首当其冲,甚至可以闻风相应刻意回避。故此,国共间的得失又是一消一长。
所以,不管有意抑或巧合,直至日本最后宣布投降之前,国共间的较量,多少渗杂计算。原因约如上述。
胜利了,和平了,国共内争随而继起,是涉及如何分成果。有两个方面:一、日军撤走,由谁前去接收;留下地盘由谁驻军,留下军备由谁拥有。二、改组政府,如何才算公平;因为直至那时为止,政府实由一党操纵。
国民党想继续一党独占独尊。共产党则据理力争。胜利是人民的,成果应归人民。于是,就有军政合一,还政于民之议。国共再携手,开政协大会,倡联合政府。蒋毛二人表面达成协定。骨子里双方又两手准备。谈谈打打,争分夺秒,遂开始了另一个五年的军政抗衡与对立。
美国插手居中调停,自言持中,一面帮国民党运兵,又一面为冷战部署。关键是在最后由谁接收东北。最明显事实是,调停之前,东北并无国军,只*和苏军。调停之后,苏军撤出,国军据有城市,*退守乡村。甚至还有美军登陆占了青岛。那时候苏联完全对美国让步。
尽管如此,国民党败。随后四年,国共内战,共产党竟然由弱转强,转捩点就是夺取东北。彼此兵力在*收编国军降兵后,因而易位,弱变强,强变弱。三大战役之后,国军阵营大乱。蒋介石下野了,毛泽东进北平。局势急转直下,华北已取,华中在握,渡长江,势如虹。
又国民政府在统治大陆最后时期,那段有关金圆卷的经济改革,使多数有产者变穷,更加导致民心尽失。至于在此之前召开那幕制宪国民大会,根本不把全国人民是否参与当一回事,接着通过所谓宪法,选出行宪后的总统,也不能不以没有共产党及*同盟代表出席为憾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