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代序:对立争持到今天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现代部份,代序:对立争持到今天
代序:对立争持到今天
……先求自强,继求自富!
让我在此与读者们重温,我在书的上编开卷强调,能打开中国历史迷宫的锁匙有三:基数、循环、对立。基数是概括古代史;循环是讲述帝制史;对立是浅释现代史。又我说的现代史只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直至现在,约一百年。我以政制来划分。告别帝制,创立共和,这就是现代分水岭。其发展,迂回曲折;其特色,对立前进。
我把一百年分为两大部份:前五十年是在追求自强;后五十年是在追求自富。现代史是追求自强自富。
一、现代百年,特色对立
先讲「对立」,它是第三个我意图介绍的能协助阅读中国史的概念,也是打开历史迷宫的第三条钥匙。
所谓「对立」,是指,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总出现有正反两方,并且会或明或暗地进行较量;时剧时缓,直至分出高下。随又开始另一个新方向。历史总继续。
譬如,先是共和或复辟,继而统一或割据;然后安内或攘外,合组政府或进行决斗;都是对立,都在较量。即使是大陆解放了,除了台湾,自强的对立是外援。直到摆脱苏联,才算真正自强自主。接下去,对立继续。这回是破与立的纠缠,又左与右的对抗;然后又有,要改革开放还是再封锁自闭?要资产私占还是要资产公有?要容许特权还是要落实平等?要两极分化还是要社会调和?
每场的矛盾较量,都曾是时代目标。在民国建立的时期,有人要搞皇帝复辟;在军阀执政的时期,有人要搞地盘割据;在日人入侵的时期,有人只管进行剿共;在国共携手的时期,有人偏想独霸天下;这些都曾是反目标,它对抗着「共和政制、统一步伐、联合抗日、携手建国」这一系列时代潮流。恶斗或说难免;结局最终可喜。
也许用这方法探索历史,或嫌粗略,但能简括。它选择了两极争衡互为转化;它报导了正反两方谁压倒谁。现代人称作唯物观。中国人曾叫阴阳学。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既争斗,又互融。打骂着前进。
二、现代分期,这样取决
我选择在这书中把分界线定在1912年,因中国在这年开始建立共和政制。我主要是以政制来作出划分。
我必须要指出的是,它与众多学者有别。综观许多这一类的著作,中国现代史或近现代史,都把开端或回溯到鸦片战争(1840)爆发,或推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的建立。前者,多属旧着;后者,出于新作。据知因为,有段时间,「近代」和「现代」这两个用词在中国历史学没有明显区分。然后,又提出了所谓「旧*主义革命」、「新*主义革命」,再添「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这些分期,争论不少,名目颇多。也许在学术上这样分有必要。但是对一般人来说的确很累赘。我因此在这里决定避而远之,选择民国成立作为历史分界。
同时,因为1912年是旧的终结,新的开始。它标志着共和政制的出现,亦同时是二千一百年帝制的消失。干净利落,清楚易明。在一定意义上,这才进入现代。
也许亦应指出,中国学者至今仍然把中国近期历史通称为「近现代史」。他们讲的「近代」,大部份人都认为应起自鸦片战争止于溥仪辞位。从我已讲的中国历史看,那属帝制期,归入帝制史。我认为,近代与现代不必混为一谈。「现代史」是从没有了皇帝后才真正开始。
三、共和政制,名称多样
我以「共和政制」来定分期,理由其实简单:
一、辛亥革命之后,采用共和政制。孙中山当上了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自此国家元首叫做总统,不称皇帝。权力完全不同。这是明显的改变;亦是新时代开端。
二、即使军阀时期,政府仍设总统。段祺瑞及曹锟这些军阀,虽然常用武力操纵国会,然而有总统制,有总理制。国会存在。这与有皇帝的朝官体制已经不同。
三、到了国共对立时期,虽两个党,都有军队,各建政府,分庭抗礼。无论叫什么政府,元首不管称委员长或称主席,推行的都是议会式共和政制。不是帝制。
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中国在开放改革后推出一国两制,先收回香港,又收回澳门。这两个制,一循社会主义,一尚资本主义,其实均采用共和政制。
五、踏进廿一世纪,又有了新名堂。在强调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重申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依然由共产党专政,依然想做好三代表。代表中国人民,代表共产革命,代表着要走的未来目标。它的政体仍是共和。
总之,一百年来中国始终是采共和政制。因此我用共和政制作为「现代史」的独立分期亦应名正言顺。
而且,我这部份是讲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在过去一百年,中国人追寻的就是,如何能走向现代化?我认为它是先求自强,再求自富。前五十年是寻求自强,近五十年是寻求自富,刚好两个阶段。一分为二。简单易记。
四、十年一转,有助记忆
中国现代史的全进程,大致上每十年转一转。
无可否认,这样概括可能是流于武断和过于简化。但是,若加详细分析,其实,也不脱离实际。中国现代史就是这样发生和发展。以此为纲,不全对,亦不歪。
一百年来发生过许多大冲突。每个阶段,都分敌我。人们为了不同目标,曾经斗得你死我活。它开始时,人曾是主导;它开始后,就逐渐变化。目标左右着人;甚至支配着人。目标最终比任何人在历史上更加地突出。
若论成败,首先看潮流,然后看人物。个人崇拜,总有了期;历史洪流汹涌澎湃,时代进步功在整体。
任何一宗大事件或是一道大洪流,总有来龙去脉,总是上延下续。历史的发生和发展不可割裂。然而它有一个高潮。向前追,向后找,根源与影响都历历可寻。
总有正反两方,总是矛盾较量。他们彼此围绕着一个相同或相对的目标,各有信念,互相对立。最后,甚至互相攻伐。有时生死相搏;有时退让言和。都是结局。高潮就过去了,目标也达到了。胜负,看下一个十年。
变化会显示那一方胜利。不过,胜者未必全胜,负者未必全负。于是,正反两方又以别的形态或因别的矛盾,重新集结,再起较量。目标和口号,又将不一样。
五、自强自富,中国目标
前面已经说了。我把中国的现代史分为两大部份,前阶段是寻求自强,后阶段是寻求自富。各五十年。原因就是,从革命推翻满清,到真正自强自主,中国人用了五十年时间。自强自主是指「自己完全在靠自己」,它不须依靠外国援助,也不必忍受外人意气。那是超越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超越韩战,并超越中苏合作的界限。
之后,是求自富之道。道路迂回,斗争激烈。
中国人自己对如何达到自富有内部的思想上分歧。先是意见不同,继而展开争斗。先文后武,矛盾升级。由于没有好好处理矛盾,以夺权为目的,以*作过渡,虽说时间浪费了,亦是路线在较量。人民公社是为自富,开放改革亦为自富。问题就是,如何进行?如何自富才能够更加适合中国国情。事实胜于雄辩,成败自有公论。
以下就是我要逐章介绍的一百年内十次转折。我愿读者这样记住:
它从建共和开始,十年一次大对立。
第一个十年是「革命与复辟」的对立。国会虚存,帝制两度复辟;弃皇权,共和不稳,皆因宪法未立。
第二个十年是「统一与割据」的对立。军阀割据,强者反复竞雄;斥独尊,同室操戈,难辨为公为私。
第三个十年是「安内与攘外」的对立。美名讨逆,实想排除异己;外敌侵,西安兵谏,只好共同抗日。
第四个十年是「红区与白区」的对立。拥毛拥蒋,自是贫富不同;虽武胜,得民失民,才是成败关键。
第五个十年是「自主与附庸」的对立。自力更生,全民力争上游;重主权,中苏决裂,自此吐气扬眉。
第六个十年是「马列与修正」的对立。政治为纲,其它一切是目;*起,破多立少,忘记原为谋富。
第七个十年是「向左与向右」的对立。找人接班,几度风云翻覆;难相信,中美解冻,三个世界都变。
第八个十年是「社化与资化」的对立。见步行步,喻为摸石过河;设特区,改革开放,传染资产流毒。
第九个十年是「平等与特权」的对立。经济起飞,两极随而分化;再重申,*,涵义字里行间。
第十个十年是「和谐与*」的对立。继往开来,力谋建设兴国;求小康,十荣十耻,人与家国融和。
这就是我要讲的也是我理解的中国现代史;一句话,中国人一百年来的历史就是希望如何达到现代化。
第1章:革命与复辟的对立,导言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1章:革命与复辟的对立,导言
第1章:革命与复辟的对立,导言
当时的形势与问题
中国共和政制的开端,起于辛亥革命的成功。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有一批人在武昌举行造反。他们原本是当地的清兵,有枪炮装备,当时叫新军,在热衷革命的几个人带头下,鼓动同伍,一齐反戈;经过一场日以继夜的奋战后,占据了总督府,最后控制武昌。就举旗易帜地宣布,新军起义了,革命成功了!武昌是在长江中游一个城市,距离北京至少有一段长路程。但它是九省通衡的军事要塞,遂从此誉为古老中国共和的诞生地。
谁都没有想到,这场小小胜利,推翻满清皇朝。主要因为发生连锁反应,其它地方闻讯宣布独立。满清政府一时束手无策,就只好坐在北京等结果。之后,一场大战役也没有多打,接着就改朝换代了。这说来有点滑稽。但事实确是这样。众人公认的当时革命领袖孙中山,那时还在国外尚未回来,不少人等着并同意由他组新政府。
同年12月孙中山回到中国。他随即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于翌年1月1日在南京组政府开始共和。
其实,当时满清皇帝还在北京,他名义上还拥有大军队。不是传统的满人八旗军,而是装备精良的炮兵团。只不过是,不听调动,因为军队的原主帅正在家乡养病。这个人叫做袁世凯。然后,几经下诏,加官晋爵,袁世凯仍是留在家。直至授他当上全权总理大臣,他才原则上同意了回北京负责进行组阁,为他自己政治前途铺路。
另一方面,孙中山这个大总统,手上无编制的武装。他的追随者基本上是同盟会会员。没有正规军队训练,更谈不上任何装备。至于其它的同路人,亦是口头附和,不见得听命令。虽然有几个省表示支持,但是他们全都拥军自强。换而言之,孙中山在当时是个无兵司令。因此,面对袁世凯这样的强敌,他的应对策略就是交换。孙答应让袁担任临时大总统,只要对方能使满清皇帝让位。这种承诺现时听来确实儿戏,元首职位竟然可以这样产生。所谓共和政制,说穿了,彷佛是,取决于两个人。而且,难以叫人信服就是,应推翻的政敌就此当上革命者的领袖。事后,孙自己曾作出解释,他的首要目的是要推翻长期封建帝制。袁当时有这个能力,所以就这样决定了。但是,无论如何,让一个无革命思想信仰的人当上总统,这样的政体和今后走向任由他去把持,就肯定出问题,也没有好结果。所以在这以后就发生改宪和称帝等复辟事件。
孙中山被誉为中国革命之父。中国共和政制由他倡导开始。他为革命奔劳受到赞扬;他对政治无私叫人景仰。但由于他过份追求理想,亦导致他多次遭遇挫败。共和开始后的最初十年,政制反复,复辟一再,他最后才总结到要建军。其实,从共和一开始,就是权强政治。由袁世凯到其后北洋军阀,操纵国会,为所欲为,都因为他们有强大的军队。孙企图以立宪去束缚权,却经历到权可以废除宪。他的所谓革命同盟,需要时可以把他推为总司令,不要时可以将他视作追杀犯,谈谈合合,逃逃聚聚,就是他的活动写照。孙好像一个书生,与土匪们讲法律。他曾到处碰壁,又仍再接再励。他至少抵制了帝制复辟。
以下是这十年要共和抑或要帝制的反复较量。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1章,第1节:辛亥革命,共和诞生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1章,第1节:辛亥革命,共和诞生
第1章,第1节:
辛亥革命,共和诞生
中国现代史由创建共和开始。所以中国政制自此有所不同。在此之前是行帝制,在此之后推选总统。虽然并非一帆风顺,及后一再反复,但家天下算是被推翻。
所谓「辛亥革命」,是因有人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抢了军库,吓跑总督,继而,武汉三镇落入革命人手,从而宣告湖北军政府的建立,随后不到两个月内,其它各省相继效尤纷纷独立,参与反清,并于年底前各省代表共同决议筹组一个共和政府,为结束中国二千一百多年的帝制,踏出成功的第一步。这是划时代的创举。
革命,是造反的成功,亦是新取代旧。新,是共和政体的成立;旧,是皇朝帝制的毁灭。称它「辛亥革命」,是因为1911年在中国农历甲子上叫「辛亥」年。狭义地,它是单独指「武昌起义」的成功;广义地,是指这场起义连锁引发了各省脱离满清皇朝的统治,埋葬帝制。
在此之前由孙文等人领导的同盟会革命党,曾经先后在中国各地发动过十次武装造反,但都没有成功,牺牲人数不少。同年曾发生在广州的黄花岗起义,伤亡惨重,领导者黄兴受伤幸逃脱,潜居香港。而孙文在海外。
查实,辛亥革命并非是同盟会直接领导。最初带头的是同盟会外围的两个团体。由文学社的蒋翔武任总指挥,由共进会的孙武任参谋长,主要的参与者是武昌地区的满清新军。原计划是10月11日才发难。10月9日,在筹备炸药时发生爆炸,惊动了俄租界巡办,来查时搜去了造反的物品及名册。清总督即下令缉拿。与同盟会上海支部有联络的三人被捕,不久被杀。于是,急欲当晚举事,又因*被阻。总指挥自己逃走了。延至10日傍晚,部份参与倒戈的清新军,在排长班长统率下行动,攻下了军械库,总督被吓跑了。至11日清晨,这批兵占据武昌。于同日下午,因乏人带头,众兵认为应找一个有地位的人来充当领袖,就上门半推半迫地把黎元洪请出,要他担当都督,组武昌军政府。黎本来是清朝湖北军的统协。就此一声不吭地变成了这次革命的最主要现成代表。随后两天,汉阳及汉口在新军的内外夹击下亦被攻陷,三镇易帜。
14日清诏封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并遣海陆军马合围武汉三镇。双方交火,互有胜负。但未改变形势。
在随后一个月内,先后有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江西、广东、贵州、江苏、广西、安徽、福建等省份响应独立,各自组军政府,并另举新都督。这样发生的连锁效应,使满清皇朝束手无策。于是,只好寄望那一位曾负责训练六营新军的袁世凯出来力挽狂澜。10月27日再诏封袁为钦差大臣,命掌开往湖广全部海陆军马。袁只乘机派出他的心腹部下冯国璋、段祺瑞分统第一、二军,控制前线战况,自己仍处家乡,称病不朝。清廷于11月1日把他封为内阁总理大臣,军政在握,他才动身。袁一方面亲赴北京组阁,另方面派人去设法议和。他同时又请动了驻上海的外国使节们从中说项;又命冯国璋出兵先夺汉口,再陷汉阳。然后,就此按兵不动。却反过来向清廷皇室施压力,提出应退位来换取优厚的供养条件。
与此同时,革命者方面的情况亦起变化。主持武昌军政府的黎元洪早已电邀各独立省都督派遣代表前赴武昌会议。各代表先齐集上海,然后遣人续去武昌。11月底,众代表在汉口外国租界开会,公推湖北军政府为临时中央军政府。12月初,因革命队伍占领了南京,众代表便在武昌决议要以南京为临时中央政府所在,草拟大纲,筹组共和,并且公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事因黄兴10月底由香港赶到武昌。值汉口失守,汉阳正告急,曾实时被推为卫城的总司令。但因与负责军务的孙武不合,汉阳失陷,他便辞职。这时南北双方同意暂时停战,各遣代表开始议和。12月中,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