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窃隋好驸马-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给需要拉拢的人呢?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大兴城里,柳述的内外侯官监视力量不容小觑,官员之间相互送礼只要出手大的,要想一点蛛丝马迹风声都不走漏到柳述那里去,显然是不可能的。虽然大隋的吏治不如后世农民皇帝朱元璋的明朝那样贪污六十两就剥皮、朝臣之间私相馈赠数额巨大就要入罪,但是大隋好歹也是在律令层面上惩治贪腐受贿的。事情要长久地做,没一个合理解释就很容易被柳述给咬了,送到御前添堵。

    这一点,历史上杨广让宇文述出面送礼,便没有那么多麻烦,因为宇文述也是做过五六年一方总管的,寿州总管掌管着两淮二十州,所以宇文述的合法积蓄、灰色收入非常巨大,哪怕宇文述对外宣称他有数十万贯乃至上百万贯家财,也没人敢置喙,因为朝廷但凡做到总管、行军元帅级别的,人人都有可能有这么多钱,法不责众。

    以宇文述的身份,就算给杨约送了几万贯几十万贯的东西,也没人好说啥——在大隋朝,同僚之间馈赠重礼,只要没有让对方直接做什么枉法的事情,而且是用自己的钱送礼,是没人好说你的。咱铁哥们儿感情深,愿意把一半家产送给弟兄不行么?

    而萧铣要做这件事情,在这一点上相比于宇文述就有明显的劣势了,说白了,那就是就算杨广肯给他钱让他帮忙经办这件事情,他萧铣只怕也需要先准备解释一下自己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所以,在离开的时候,萧妃最终叮嘱萧铣想想办法,留心弄一些可以快速来钱的产业。并不是说,杨广和萧妃真的需要萧铣赚多少钱,而是只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可以供将来解释“为什么萧铣会有这么多钱”就可以了。

    说白了,萧铣需要一个可以洗钱的产业。根据姑母给的情报,宇文述六月份就要到京城了,他如果想在宇文述之前做出一点成绩来,就必须抓紧了。

    ……

    虽然洗钱需要萧铣亲自动手玩,不过最初的本钱还是可以想办法借助外力的。不得不说,这桩事上姑母萧妃还是很仗义的,至少找个名头给了萧铣一些启动资金:大约是十张五两重的金叶子,还有十根五十两一根的银铤,全部折算回来,至少也有一千多贯钱财了。回到大兴城的时候,萧铣身上便带着这些启动资金。

    这些钱是萧妃直接光明正大赏赐给萧铣的,而由头,便是作为萧铣在五峰山别业时作的那些诗词的润格。

    那日告辞之前时,《赏五峰山桃花》,也就是那首“长恨春归无觅处”的诗,就被杨洁颖送到了杨广面前,杨广本就是真心爱好文学,也爱作诗之人。听了妻女送来的新诗,对萧铣的才学又看高了一眼,便任从妻子打赏娘家侄儿。萧铣得知作诗还能作为帮赏赐洗钱的作用时,也就不吝又倒腾出来几首肚子里的好货,免得账面上太难看,让人误以为萧铣一首诗就能“卖”一千贯。

    于是乎,萧铣一番搜刮之下,小孟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还有杜工部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四首经过历史检验流传千古的名作,也就一下子遭了萧铣的毒手,惨遭剽窃只为洗钱。把萧妃给萧铣的那笔钱平摊到二百贯一首佳作,也算是说得过去了——如今还是大隋年间,韵诗并没有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一下子拿出这么几首如此水平的佳作,要说有达官贵人愿意出两百贯一首的打赏,也不算说不过去。

    至于这一番随手为之的事情,让萧铣此后数月逐渐收获了一些文坛名声,也惹来了一些不必要的关注和麻烦,那已经是后话了。

    名正言顺把钱拿到手之后,萧铣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把前日托沈光帮忙找牙人看好的那座崇仁坊两进小宅给盘了下来,算是解决了自己的刚需问题。然后把自己的行礼都从沈光家里搬出来,搬进这座自己在大兴的新家。还请自己在大兴仅有的朋友和谈得来的同僚一起请来,吃了一顿乔迁宴。新认的狗腿子刘三刀见上官乔迁新居,还想趁机咬咬牙出出血封个大红包联络一下感情,不过都被萧铣婉拒了。

    ……

    搬家次日,已经是四月初八了。这几天萧铣虽然明面上在做些私事琐事,但是实际上脑子可没闲着。对于对于如何找一个快速赚钱洗钱路子,既要符合他如今将作监中校署令官职身份、又和他的本钱契合,还能稍微用一点穿越者见识优势,他心中已经有了成算。

    所以这天一到衙,他便把狗腿子刘三刀喊来了。见面后,他也不客套,开门见山就问正事儿。

    “刘署丞。咱中校署令分管将作监造船、车辆辎重、攻守城器械等活计,那么,将作监内所有的木匠,是否都是归本署令所管辖呢?”

    “正如大人所言,将作监所有的木匠和相关的材料,都是归属大人管辖。至于咱和潘署丞、武署丞三个虽然又分管了大人下辖的一块具体业务,但是工匠上则是共用同一班人。造船的木匠也都会造车、造攻城器械,完全是相同的,都根据咱中校署被分派的任务轻重,可随意调度。”

    这番话听在萧铣的耳朵里,无非是两层意思:第一,这些木匠都是什么木工活都会干的,如果萧铣要弄一点私活,想调谁都可以。第二,只有中校署令有调度工匠资源的权力,而下面的署丞则只有监督工匠们具体干活的权力,没有调度分配人手的权力;他刘三刀非常盼望自家大人能够把分管造船的潘署丞那边的工匠安排过来做木制器械……

    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省力,萧铣听了刘三刀的话后微微一笑,说道:“那这些工匠的手艺都如何?本官要的可不仅仅是会拉大锯弄板斧的粗活,精雕镂刻之类的活计,属下有多少匠人精通?”

    刘三刀一听就来了精神,大人这是要弄一点儿自己的私活?这种事情在将作监乃至工部可都是很常见的,自己要是帮衬得好,那可是大大的讨好上官的机会。当下刘三刀抖擞着说:“大人这是说哪里话来!咱中校署的木匠,自然是手艺精湛没得说的,朝廷宫殿廊柱飞檐,可不都是咱中校署的木匠雕镂出来的么。大人若是不信,下官这就找几个领班的老匠人来给大人演示。”

    “那你便去安排一下吧。本官有一桩奇物,要想试验一下,若是做得好的,便会敬献给圣上,相信圣上定然会欢喜的。到时候尔等都是大功一件。”

    刘三刀激动得一哆嗦,哈喇子都快流下来了。当下屁滚尿流地飞跑开去安排不提。

第三十二章 预料中的挫折

    仅仅半刻钟后,将作监中校署下辖的工坊内,十几个满手茧子的老木匠恭恭敬敬地跪了一排,等着署令萧铣的训示。

    萧铣进门后,对于这样的排场还是有些不忍,这些工匠里面领头的两个看上去胡子都花白了,至少也是六十多岁年纪的了,怎好让这些比自己大了五十岁的老人跪自己?不过萧铣也不好训斥一番热心的刘三刀,只是微微皱了皱眉,说道:“此后咱中校署内,若非正式升堂议事,便免去这跪礼了。抱个拳或者作个揖也就是了。来呐,几位老人家,你们都自个儿端个胡凳、杌子啥的,坐下再说正事儿。”

    “大人可折煞我等了!老汉在将作监从学徒做起,当年可还是魏国的时候,至今已有四五十年了,可没见哪个少监、署令让坐的……唉,大人好意,咱便领了。”

    在萧铣坚定的目光注视下,那些匠人还是服从了。刘三刀见状也不好再拍马屁,当下也就寻胡凳坐了。萧铣从袖子中抽出一卷极薄的麻纸,是裁成了小块的,约摸和后世十六开的书本差不多大。再磨了一汪墨,取出一支兔毫小楷,饱蘸浓墨,用自己拿手的正楷写起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没错,萧铣所写的内容,便是八十多年前“我大梁”宿儒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了。后世读书人启蒙用的《三百千》,在如今开皇十八年这个当口,也就只有这一本千字文已经问世了。而《三字经》、《百家姓》都还需要好几百年才会出现呢。萧铣并不打算在这一点上就标新立异,所以自然是写千字文试手了。

    萧铣略微估算了一下,按照他写的小楷,一页纸如果十六开大小,也能写上八百字的样子了,若是三十二开,也有四百字光景。他也不打算全部写完,只是写了六七行,约摸两百字光景,便取来一块榆木板,把墨迹未干的薄纸铺在上面,往一个老匠人面前一推。有些字迹因为墨透纸背且未干涸,一下子便印在了木板上。即使没有印上去的,也可以靠着比对看清一些轮廓。

    “按照本官书写的字迹,把这些字镂刻在木板上,可能做好?”

    为首那个老匠人松了一口气,回复说:“这有何难?原先给朝廷拓碑的时候,也曾刻过的。”

    “可要仔细了,不是让你把字镂空,而是把留白的部分镂空,把子留下——也就是字要刻成阳文,不是阴文。”萧铣深恐匠人误解,还是着重关照了一句。

    “阳文?这倒是朝廷此前没让这般刻过,不过也就是多费上一倍人工时辰,活计上倒是没什么难的——若是让小老儿一个人做,这般一个字笔画少的,一炷香(半小时)的时辰总也能刻上百个,笔画多的,也能刻五六十个。”

    “那你们便好好干——本官也不让你们白干。除了朝廷的饷银之外,刻得字迹清晰的,每百字赏一钱。刻好之后,本官另有差遣”

    一听这个赏格,工匠们的眼珠子都亮了起来。他们都是天下手艺最娴熟的木匠,干活手脚极快,若是一天除了中间歇息之外,专心干五个时辰——这种毕竟是精细活儿,不比卖苦力的工作,若是每天干活的时间持续得再久,便没有精度可言了,容易出错,效率也会狂降,所以五个时辰已经算是满负荷运作——那么便是一天平均刻一千五百字以上,有十几个钱的额外赏赐了。一个月下来,也有半贯钱。在本身饷银足额照发的情况下,还是有人愿意干这个活的。

    毕竟开皇年间,丰裕的年头一斗白米也就二三十钱,一天的奖金能买上七八斤米,对于一户人家也是不小的补贴了。

    ……

    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萧铣几乎回到了那种一练字就是一整天的修生养性日子,足足亲手默写了上万字的古书,从《千字文》到《昭明文选》中的部分名篇都有。但凡是萧铣写好的内容,便一页一页流水作业一样分别交给某几个工匠雕刻。一天下来,合数名工匠之力,居然也赶得上萧铣书写的速度。

    作为一个多了千年见识的人,萧铣当然知道在工业时代之前,最高效的印刷技术是活字印刷——当然了,活字印刷也还有无数种字体材料、染料材料的细分,这涉及到材料科学的很多细节,萧铣肯定是没法弄清楚的。

    但是,在大隋生活了半年多,也充分见识融合到了大隋的读书人日子中去之后,萧铣在试图通过印刷术攫取他在这个时代的第一桶金时,不得不对活字能否一步登天颇存几分疑虑。

    原因无他,首先便是这个时代的书籍技术实在是太落后了——连雕版印刷,都还只有一丝最原始的雏形,完全是照抄了六朝时的金石碑拓技术:首先,字迹还是阴文而非阳文,因此在印刷时墨的用量首先就是后世阳文字书的三五倍之多,极其浪费;同时因为墨用得多,纸张被浸透得厉害,字迹因为墨迹的渗透而模糊不堪,为了保证清晰度,字被印的比较大,还只能印单面,比后世一张纸正反印的那种,要额外多费一倍的纸。

    如果不能忍受这种从碑拓技术演变来的原始印刷术的话,那么,这个时代的书籍传播主要途径还是读书人手抄。事实上,如今绝大多数的世俗人看的书,也确实都是手抄的;黑底白字的印刷书,几乎百分百是用在了佛经和道教经典上——这主要是因为和尚和道士在修建寺观的时候喜欢立经幢(宝塔等建筑外侧围廊往往在石头上刻上经文,就叫做“经幢”)。为了加快佛法道法的传播,僧道往往是拓印经幢的积极分子。

    同时,因为印刷技术的落后,造成了这个时代造纸技术、印墨技术乃至书籍的装订裁剪技术的全面落后,各项短板显然都没有做好大规模配合印刷的准备——因为纸张不需要双面印,所以大部分是渗透严重的麻纸,正面写了反面就会透出来;因为不需要一页一页印,这个时代不存在线装书,也不会把书裁切成一页页小纸,而是一整张很长的纸如同竹简时代一样绕在一个木质或者象牙的卷轴上——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书一直用“卷”这个字作为其单位量词的原因,因为这些书真的是卷起来的。

    这样落后的现状,如果不留个后手就贸然孤注一掷,是很容易受挫的。

    果不其然,花了一天功夫刻字之后,当萧铣要求匠人们把其中几块木板按照每个字的纵横排列、用锯子切成一个个小字模、试图重排成活字时,第一个**烦就让萧铣遇到了。

    工匠们完全不识字,他们会刻,但是让他们认字、找字、排字,比刻字要难得多,一个工匠花上几分钟,才能在一堆字里面找到一个。虽然萧铣试图让他们按照部首或者韵格把这些字分类后便于检索查找,但是无奈这个时代连《五经文字》、《广韵》这些书都没有,所以别说工匠不懂什么韵格,连正儿八经的读书人都不懂韵格的划分。

    萧铣试图暂且不管保密的问题,找一些读书人来排字。但是试探性地了解了价钱之后,发现因为这个时代读书人相对稀少,每一个读书人都“不愁就业问题”,所以读书人的人工钱是木匠的十几倍之多……谁让这个时代几乎没有赤贫子弟读书呢?

    其实这桩事情,萧铣完全没有必要抱有侥幸心理。因为他自己在当初五岁的时候就吃过这个苦。在祖父被朝廷斩首之后,他萧铣就是靠抄书卖来赡养母亲的。他如今在大兴仅有的铁哥们儿沈光一家里,沈光的父兄也是做的抄书卖钱的工作。所以这种雇佣读书人进行重复劳动的工钱,他自己心里是门清的。

    ……

    第二日,欧阳询、沈光二人,被萧铣拖来做免费苦力干了一天之后,依然毫无头绪,萧铣终于放弃了用活字一步到位地奢望——中国史上最早的分部首、音序的字典《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要到唐朝时候才会问世;而最早的综合型字典《广韵》是宋朝的产物。在编出这些教导天下读书人怎么检索文字的巨著之前。哪怕萧铣可以请到廉价读书人劳动力,排字的效率也低的可怕。

    这种痛苦地抉择,就和后世国人拍脑门地以为“既然都是电脑打字时代了,笔画多少并不影响写字速度与难易度。可见简体字毫无价值”。但是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没有理解当年一个有九成多文盲率的百废待兴国家在无电脑时代早期扫盲的难度,只看到了书写时代过去后简体字可以淘汰这个结论。殊不知,任何一项土办法土技术,在科技环境和应用环境简陋的时代,都是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的。

    虽然放弃了用活字一步到位,但是萧铣显然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不可能拿着一个刚刚草创的阳文黑字雕版印刷便满足了。雕版印刷术虽然最终被淘汰了,但是历史上其活力还是从唐朝一直发挥到了明清。雕版的技术改良,一样是在不断精益求精的。萧铣既然要经营雕版印刷,显然至少也要弄出一个相当于明朝晚期技术水平的雕版章程来,才算对得起他做了一次穿越者。

第三十三章 咱还处在初级阶段

    雕版印刷术既然可以在华夏历史上存在千年才被淘汰、而且在理论上北宋时代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出来后,印刷术依然坚持了七八百年之久,可见雕版印刷术也还是有很强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的。雕版与活字之间的竞争力关系,显然不是后者完爆前者那么简单。

    活字印刷术最大的优势,或者说雕版印刷术最大的劣势,便是活字的字模可以反复排版,所以在一些偏门内容的少量印刷方面,活字印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雕版印刷雕刻这么多字也许只能印五百本后便存着废弃了。而活字印了几百本之后可以重新排,再印别的内容,五六版下来说不定就有三四千,故而模具雕刻成本自然被平摊得低得多。

    其余一些细节的优劣势,比如:活字版有个别字刻错字了、磨损了,可以简易的坏一个字换一个字;而雕版若是一块板有一个字坏了就要整块换。活字版的仓储保存成本低得多……这些都是次要矛盾,并不是完全不可克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