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相魏-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知道,北面的赵王嘉和燕王喜还逃脱在外,如果不灭了他们,魏国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后院起火了。
三日后,秦、魏两国再次签订休战协议。
而后,庞癝便下令王翦退兵。
当然,只是对秦国退兵。
庞癝下令王翦、张耳等人班师回朝,而命王贲为将,率兵十万从河东出发前往晋阳,而后从晋阳北上雁门,争取一举拿下雁门,彻底灭亡赵国。
王贲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率众到达了雁门南面的平邑。
而此刻,赵王嘉却躲在云中那里。
也可能觉得用十万大军进攻一个兵员不满万人的参与势力有些欺负人,到达平邑之后,王贲便从中筛选出两万精兵,并在当地购置一批战马,便协众呼啸着向西北方向而去。
雁门地区紧临大草原,最不缺乏的,便是战马了,在加上原赵国贵族的投好,王贲很容易就得到了两万匹战马。
再说大梁这边,王翦回到大梁之后,庞癝便寻王翦商议道:“本相决定先不攻打秦国的关中地区,而是待将士们歇养一段时间之后,由上将军率一部人马南下荆州,由荆州沿江水西进,进攻秦国巴蜀,不知上将军意下如何?”
想了想,王翦便道:“难道相邦之所以与秦国签订休战协议,为的就是进攻巴蜀?”
“不错!”庞癝点头承认,“巴蜀多山,如果我大魏先进攻关中地区的话,无法避免秦国会退却至巴蜀。上将军在秦国多年,想必也是很了解巴蜀多山的状况吧!如果秦国退至巴蜀,只需精兵数千把守要害之地,就能轻易挡住我数十万大军。到那时,想要灭秦只怕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故而,经过左思右想之后,本相方才想出先吞巴蜀,再一举灭秦的计策。”
听庞癝如此说,王翦下意识的点了点头:“相邦言之有理。巴蜀之地易守难攻,根本不利于大军展开。不过巴蜀多山,而大魏将士却不善于山地战,如果相邦欲要迅速吞并巴蜀的话,末将以为首要要训练一直精于山地作战的军队才是。”
“这些都由上将军做主,不过,上将军想要多少兵马?本相也好让太尉那边准备!”
王翦笑道:“不多,只需两万即可!”
“两万?”庞癝道,“是不是有些少了?”
王翦自信道:“两万人马已经不少了,如果再多,在巴蜀那里也很难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见王翦如此说,庞癝方才想起,在三国时期,曹魏和蜀汉之间的战斗,大都是以几千人马为单位,相比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既然如此,就按上将军的意思去办吧!”庞癝没有多说什么,毕竟论起军事,还是王翦更加的专业一点。
第336章 灭燕()
公元前二百二十九年七月,北地传来消息,将军王贲一举攻克雁门、云中、九原等地,并俘获赵王嘉。
随着赵王嘉被俘,也宣告着赵国正式灭灭亡。
而后,在庞癝的命令下,王贲一刻也未曾停歇,直接调兵向东,经代郡,过燕地,兵峰直指向辽东。
王贲到达辽东西侧的阳乐之时,已经是九月上旬。
辽东乃是苦寒之地,此时更是突然下起了大雪。而王贲麾下的健儿乃是中原子弟,很是不习惯这里严寒的气候,使得不少人冻伤,甚至威胁到生命。
可王贲却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如若魏军受冻伤的消息传至燕王喜那边,燕王喜必定放松警惕,给王贲以可乘之机。
一边,王贲下令大军修养,另一边,王贲又从军中挑选五千精锐将士严加训练,苦苦等待燕王喜那边的消息。
如此半个月过后,密探传来消息,燕王喜听说魏军的情况之后,果然放松了警惕。
“灭燕之日,便是今时!”王贲一听,大喜过望,亲率五千精锐骑战马一路东进,直扑燕王喜暂居的襄平。
经过一个昼夜的奔波,王贲终于率众来到襄平城下,不过,因为熬不住这里严寒气候的将士,竟不下千人。也就是说,现在王贲麾下的能战之士,已经不足四千人。
而襄平城内的守军,却有八千之众。
王贲却凌然不惧,以为燕军只要一见魏军到来,必定军心大乱。故而,待将士们在雪地里修养半个时辰后,便直接扑向襄平。
此时的襄平城,因为天气严寒的缘故,守城的将士大多都躲避在避风的角落里取暖,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前来城墙上,而是在军营营帐温暖的被窝里休息。
且此刻襄平城的城门大开,想来他们已然料定魏军不会在这种严寒的天气下对襄平发动进攻吧。
可是,王贲偏偏就选择了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情况下对襄平用兵。
待守城的将士发现魏军的踪迹之时,魏军的前锋已经距离城门不足五百步。
五百步看似很远,但其实却也很近,只要再过一个冲锋,城墙下的燕军将士便进入了他们的射程之内。只需两个冲锋,魏军便能来到城门之处。
“不好,魏军来了!”
“魏军来了,大军赶紧逃命!”
……
一时间,城头上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呼喊声,可谁都没有注意到,此时襄平城的城门还没有关闭。
其中,魏国派来的密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他们不断的大声喧哗,引起燕军的混乱,进而使得燕军根本就无暇守卫城池,更无暇细看魏军的人数。
因为他们此刻想的唯一一件事情,便是逃命。
至于反抗?
没有人想过,也没有人敢想。因为,城外大军可是英勇善战的魏军,没看这么多年来,魏国接连击败了天下所有强国,前几个月更是灭了赵国吗?
要知道,燕国可是赵国的手下败将,而灭了赵国的魏国,又是何等的强大?
更何况,真正英勇无畏的燕人,赵国伐燕之时便已死在了蓟城城头,而跟随燕王喜逃到辽东的将士,又有几人不是因为畏惧死亡才来的?
是故,面对兵力只有自己一半不到的魏军,襄平城内的燕军彻底慌了。甚至有的士兵,直接放下了武器,等待魏军到来时直接投降。
投降并不可耻,这年头,又有几个国家没有投降过?
君不见曾经强横不可一世的秦国,面对魏国的强大兵峰,数次投降,甚至割地赔款吗?
亦或者说,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心中还没有国家这个概念,故而向敌国投降,对于他们来说,还真不是一件耻辱的事情。
很顺利,一切都很顺利。
魏军顺利的攻进了城门,顺利的攻占了军营,顺利的俘虏了绝大多数的燕军将士,也顺利的俘虏了城内的燕国君臣。
当王贲亲自率队来到燕王喜的住所之时,燕王喜还躺在床上呼呼大睡,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此刻城内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燕王喜相似,城内的王公大臣也大多都呆在家中闭门不出,进而被魏军一网打尽。
因为城内根本就没有大的喧闹声,也没有杀喊声。燕军将士整队整队的向魏军投降,又哪会有如此多的厮杀?
到了傍晚时分,王贲看着案上的统计,心中却是有些难以置信。
实在是太顺利了,顺利的超乎王贲的想象。
原本,王贲还以为燕军会做出临死反扑,会有一场血战等待着自己。
可不想,战争竟然进行的如此顺利。
统计报告上显示,今日一战,城内死亡将士竟然不足五百之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燕国溃兵。至于王贲自身的伤亡,竟然不到五十人。
要知道,王贲灭战之时,可是足足死了五千人,才最终在九原复活赵王嘉,最终灭亡了赵国。
而襄平这边倒好,竟然让自己来了一个一锅端。
伤亡很少,对王贲来说自然是好事。要知道,这一路上,魏军便已经有上前将士因为天气恶劣的缘故,永远的倒在了前进的路上。
如果魏军此番伤亡惨重的话,只怕根本就无法控制住襄平城。
毕竟现在襄平城内足足有八千俘虏,如果再加上燕国的一众君臣极其家眷,更是不下万人。
四千人看管这么多人,原本是没有问题的。可如果人数再少上一些,那可就真的要出问题了。
待襄平城内的事物处理完毕,王贲一边向阳乐那边修书,让其派出一支人马前来接收襄平,另一边,急忙命人骑快马一路南下,向大梁城报捷。
待捷报传至大梁城之时,已经是十月份了。
此时,赵王嘉在一队将士的‘护卫’下,刚刚抵达大梁。
赵王嘉毕竟曾经是一国之君,即便是亡国之君,也足够引起魏国君臣的重视的。
故而,仿照故齐国亡国君主田建的例子,魏王平亲自设宴款待了赵嘉一番,宽慰其心,而后又封其为繁阳君,令其即日起前往封地,无召不得离开封地半步。
第337章 伐蜀前夕()
刚刚处理完赵王嘉的事情,那边,王贲的捷报便又传回了大梁:王贲率五千轻骑,奇袭襄平,一举灭燕,燕王喜被俘。
这对魏国来说,是难得的好事。
毕竟,刚刚赵国的国君赵嘉已经成为了魏国的阶下囚,现在,燕王喜也成了魏国的阶下囚。
而此番连续灭亡燕、赵两国的王贲,已经有隐隐成为大魏战神的趋势了。
当然,这只是百姓的口口议论而已。
对于此事,王翦听闻之后付之一笑:“贲儿如何,我这个做父亲的不比你们更了解?”
其实也是,无论是赵王嘉,还是燕王喜,之前都已经是躲在边地苟延残喘而已。
无论当时庞癝派谁为将,只要不出大的差错,最后都会成功的。
收到王贲的书信之后,庞癝当即便修书一封,命王贲派人将燕王喜押入大梁。而王贲本人,则被庞癝调往雁门,负责雁门、云中等地的防务工作,必要时候,北上草原进攻匈奴。
自李牧于雁门大败匈奴,已经过去二十年时间了。
二十年的时光,对于整个历史长河来说,极其的短暂,可有时候却又极其的漫长。
这二十年里,不可一世的战神李牧已然去世,曾经的天下霸主秦国也已成为了昨日黄花,燕、赵两国先后被灭亡,魏国复兴之势势不可挡。
二十年时间里,天下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十年时间里,被李牧击败的匈奴也已经恢复了元气。
故而,庞癝不得不对匈奴做出相应的防备。
细数魏国一众将领,除却上将军王翦之外,可堪大用的将领并不多,张耳只是中人之姿,而比张耳优秀几分的刘季却因野心太大而黯然下场。
数来数去,整个魏国,除却王翦之外,也只有王贲有优秀的指挥能力,能够抗衡草原上的匈奴。
而王翦,也即将率兵南下鄢郢,也就是现在的荆州南郡,再从南郡沿江水西进鱼复,从鱼复进攻秦国的巴郡。
对于魏国的意图,秦国君臣都知道,知道的清清楚楚的,可即便知道,秦国君臣也是无能为力,因为他们舍弃不下世代养育他们的关中,舍弃不了这里的繁华,舍弃不了这里的花花世界。
是的,关中对秦人来说,就是一个花花世界。毕竟于他们而言,现在的巴、蜀两地还是荒无人员的蛮荒之地。即便李冰任蜀郡太守之后,已经将蜀郡彻底大治,可那里还是人烟稀少。
再加上错综复杂、纵横交错的山壑,即便耐苦的老秦人,也不愿意去那里。
李斯看的很清楚,可他却不敢说出来。
姚贾也悟出了一些,可他也不敢说出。
秦王嬴政心中也明白如果不现在放弃关中,秦国就是死路一条,可他也不敢轻易下这个决定。
秦国的强大,建立在军功爵制度上。
而军功爵的基础,则是万万千千的秦国百姓。
他们时代居住在关中平原,守着黄土地,喝着渭河水。
离开关中,逃亡巴蜀,对他们而言是根本就不可接受的。
更重要的是,以军功爵起家的那些高层将领,自然也不会忤逆下面将士的意思,跟随秦王迁都,甚至放弃整个关中。
而今,迁都故都雍城,对老秦人来说已经是一个绝大的打击了。
一旦再强行将国都前往蜀地,只怕不用魏国攻打,秦国自己就乱了。
其实,秦国早就已经乱了。
自魏国崛起的那一刻,秦国就已经乱了。
秦国强大的根基是军功爵,而想要封爵,则要建功立业。
可面对崛起的魏国,秦国却是屡战屡败。
败多胜少的秦国,自然下面的将士也没有军功可言了。
而没有军功,又哪来的爵位?
一次、两次的战败,还情有可原,可面对魏国,秦国却是一败再败,将士们又哪还有力气、信念去和魏国战斗?
不止,秦国,楚国不也是一败再败?燕、赵两国如今更是亡了国?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嬴政不解,李斯不解,昌平君不解,项燕不解,死去的李牧不解,甚至连魏国国内的很多人都不解。
然而,庞癝却知道。
来自后世的庞癝知道,不止在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竞争,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人才的竞争。
谁要掌握的人才,谁就能笑到最后。
而没有人才,那就只能一败涂地。
楚汉之争,刘季有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人,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被他给杀了,不败就没有天理。
同样如此,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并立,可魏国却在人才上对吴、蜀两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故而魏国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刘秀有云台二十八将,最终才击败王莽;李世民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终取得了天下,赵匡胤有赵普等人,最终定鼎中原,朱元璋有李善长、刘伯温等人,最终驱除鞑虏。
即便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清两朝,忽必烈、皇太极也懂的运用人才。要不然,最终也不会定鼎天下。
忽必烈上位之前,蒙古和软弱的南宋抗衡数十年,可最终没有跨过长江一步,缘何到了忽必烈,就成功灭了南宋?
难道是铁木真、蒙哥能力不行?
其实不是,因为忽必烈重用了汉人谋士,手下也聚集了一大批的汉人谋士为其出谋划策。
甚至于千年前的五胡十六国之时,无论匈奴、鲜卑还是羌、狄等族建立的政权,君主都任用大量汉人谋士给自己出谋划策、治理地方。
而现在,魏国则把持着天下近八成以上的人才,且庞癝又知人善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比比皆是。
既然这些士子能够在魏国本土发光发热,自然就不会离开魏国,前去秦国寻那前途渺茫的前程了。
其实有时候仔细想想,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还真的和什么制度是否先进没有必然的联系,要不然落后的元朝、清朝也不会取代政治制度更为先进的宋朝、明朝了。
其实只要搞清楚这些,国君想要让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就不难了。而嬴政、昌平君就是没有搞清楚这一点,最后才会一步步的将国土丢失在魏国手中。
赵、燕两国的君主同样没有搞清楚这一点,只能成为魏国的阶下之囚。
第338章 蒙恬为将()
公元前二百二十七年二月,魏国上将军王翦领兵两万到达秦国巴郡东面的鱼复。
而在魏国南郡的郢城,当地郡守也已经开始集结了三万兵力,用以随时为王翦补充后续兵源。
巴蜀两地多山,不过好在江水从巴郡的涪陵,流经鱼复、南郡等地,魏国便利用江水,将一批又一批的兵员、兵甲、粮草及其他物质运往鱼复,倒是省了不少人力、物力。
也正是因为有江水之便,去年庞癝和姚贾商议停战协议之时,方才选择了鱼复这里。
如若不是因为这里的水利之便,庞癝就只能选择北面的房陵、上庸等地,再从那里直扑汉中了。
现在的汉中虽然要比巴蜀两地繁华许多,可那里却是山路崎岖,再加上汉中位于巴蜀和关中、陇西等地的包围之中,魏国即便取得了汉中,只怕也很难守的住。
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千年后的李白都这么说,更何况是战国时代呢?
在战国时代,除却仅有的几条栈道能够通往巴蜀之外,根本就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也正是因为如此,庞癝才选择了有江水流经的鱼复。
虽然从鱼复入巴蜀,战线要拉很长的距离,可水让这里的水路是最为便利的呢?
三月,王翦率领麾下人马到达鱼复西的朐忍。
朐忍是一座人口不满千人的小县城,这样的小县城,巴蜀两地比比皆是。
亦或者说,整个巴蜀两地,除却成都、涪陵两座城池还像点样子之外,其余的城池都是如同朐忍一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