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女主三国-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进山谷了,献帝就不行了。说穿了献帝还只是个十一岁的孩子,走不动了,是正常的。十一岁的孩子也不是好重,背负也相对轻松。

    献帝的年龄相对来说是准确的。而皇后的年龄就不大准确了。据载,伏完的女儿伏寿。于兴平二年立为近皇后,也就是今年。当时献帝十一岁,伏寿十五岁,两人相差四岁。但又有记载,说伏寿生于180年。这里,取后者,皇后伏寿的年龄也是十一岁。这样一样,被成年男匪背一下,就不伤名节了。

    不得不背了。前面一章说士兵背皇后,倒是可以省略掉。这个时候省略不掉了。献帝是男孩子,献帝都走不动了,皇后当然也应该走不动了。如果说这两小孩都活蹦乱跳的,就不合情理了。

    杨奉并没有想在骆谷设伏。假设杨奉想设伏,就得转到山上去。这儿的地形,如果险恶,上山的道路,一时半会儿的,是绝对探不清的。因而,杨奉就没有花那些时间,直接就入了山谷。走了约半里,遇见岔道了。杨奉就随便找个岔路往里钻。这个时候。杨奉已经不在乎是不是会迷路了。保命要紧。

    ……

    李傕、郭汜率兵进山,来到谷前。望着谷内森森冷气,二人大是踌躇。兵法有云:遇谷莫入。但献帝被弄走了,不入还不行。怎么办呢?还好,二人兵多。于是,便让士兵寻路上山,铲除杨奉的埋伏。

    很顺利,士兵找到了上山的路,并且还找到了山与山之间的路。可惜,查是查请了,天色已晚。无奈,李傕、郭汜只好退出山外,在沈岭附近扎寨宿营。

    次日清晨,李傕、郭汜发现自己居然做了无用功。昨日侦察的山谷两边的山,还得再侦察一次。于是,忿忿地,又把人派了出去。近午时,侦察完毕,士兵进入山谷,前进一里,遇岔路。士后就停止了前进,问往哪个方向走。李傕、郭汜闻报,又去问侦察的士兵,然后选了一条山谷,继续前进。

    没走多远,又遇岔道,又重复前面的过程,再次继续前进。这样问来问去的,花了不少时间。李傕正感到不耐烦呢。郭汜忽道:“有问题啊。前面的哨兵走到这里来了吗?恐怕没有吧。”李傕道:“这就麻烦了。问他们,他们一定会一口咬死,说是走到这儿来了的。反正也没法求证。”

    郭汜道:“我看,献帝不能再要了。再往前走,我们就出不去了。”李傕道:“走了这些时候,怕有三十里了吧。这时候能不能出山都是个问题了。”郭汜道:“现在还不严重。我们这么多的士兵,排出去,也有二十几里。再走就不行了。”李傕道:“那,干脆回长安算了。”

    于是,李傕、郭汜二人传令,前军作后军,后军作前军,全体撤出山外。放弃了对杨奉的追击。

    ……

    其实就差那么一点点,李傕、郭汜就能追上杨奉。杨奉先走一日,人又不多,本来应该是走远了,却架不住献帝、皇后、公卿的叫苦,这里停一停,那里歇一歇,一来二去,就延缓了脚程。当日只进谷十余里。

    天黑了,自然只能在谷中过夜。那煮饭的炊烟,因为没有风。盘旋在谷中久久不能飘散。睡也没有睡也。最后,居然是听到了李傕、郭汜的大军的动静,才稍稍加快了脚步。杨奉前面是不在乎公卿的性命的,而这个时候却不能不在乎了。只要走失了一名文官,李傕、郭汜就必然会知道杨奉的方向,并且还知道杨奉就在不远的地方。

    如此一来,杨奉一行人的速度就没有李傕、郭汜大军的速度快了。就这样担惊受怕地逃出十余里,耳听提李傕、郭汜大军的动静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判断其距离,最多只有半里。这个时候,杨奉就在想,是不是不要献帝和公卿了。只要摒弃了献帝和公卿。杨奉相信自己的匪兵是能够跑脱的。

    也许是杨奉祖坟上冒青烟了,李傕、郭汜突然就不追了。继而人声渐行渐远,最后杳然无声。运气,真他祖母的运气。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我杨奉,天生就是要做大官的。

    ……

    现在,杨奉还不敢出山。天知道李傕、郭汜会在山口守多长时间。派哨兵探查,万一哨兵被对方抓了去,岂不是弄巧成拙?因而,杨奉在确认安全之后,就开始寻觅住的地方。

    杨奉及其手下,本来就是占山为王的土匪,住在山中,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瞧眼前这架式,因为得了献帝,动静太大,估计没有三五个月的,是不能出山的。那么,这三五个月内,就得住在山里。

    那就不是只住一日的宿营地了。得找个背风向阳的坡地,盖上几间房。想到这里,杨奉心里又骂了声娘。这是因为杨奉一下子又联想到,假如盖房,第一间还不能是自己的。必须将最先的、最大的、最好的,献给献帝。再后面,还要给公卿们盖房。真是的,不过也是自找的。

    杨奉带队,就这么乱走。侍中杨琦就问了:“将军,我们这是在上哪儿去?”

    杨奉道:“上前面。”杨琦追问道:“上前面什么地方?”杨奉道:“前面你姥姥家。”杨琦忘记叫杨奉派兵抵挡追兵的事情了,杨奉可还记得。

    ……

    就这么漫无目的地走了将近一个时辰,杨琦又想问了。这一次杨琦记起来了,便只是看了一眼杨奉,把话咽了回去。

    杨琦在队伍里的位置并没在杨奉的旁边,而是坠后了好几名。因为想要问话,才赶了上去。故而杨奉就知道了。眼见杨琦放慢脚步,又起恢复到坠后几名的位置,杨奉道:“你给我跟上。唔。你叫什么名字,是个什么官?”

    杨琦道:“鄙人姓杨名琦,任侍中。”杨奉又问:“侍中是个什么官?”杨琦道:“拾遗补缺,顾问应对。”杨奉道:“说简单点,别咬文嚼字。”杨琦道:“侍中,简言之,就是陪陛下说话的人。”杨奉道:“对嘛,这下就清楚了。陪陛下说话……难怪你话多。对了,你刚才说你姓啥?”杨琦答:“姓杨。与将军同姓。”“哈哈哈哈,”杨奉道,“既然姓杨,权且饶过了你。”杨琦顺口应道:“谢将军。”

    杨琦还真是顺口说的。平时,杨琦的职责就是陪皇帝说话。每有赏赐,就要说谢。有责罚,同样要说谢。因而杨琦随口就说了声谢。

    杨奉听在耳里,却十分不顺。杨奉这边是土匪。有赏说谢是正常的,惩罚的时候就不能说谢了,而一般是喊饶命。谢赏正常,谢罚,就有点像****的受虐狂了。而部下谢罚,对首领来说,带来的并不是荣耀,同样也是耻辱。因而杨琦这么一谢,就显得杨奉过分骄横了。

    因而杨奉就看了杨琦一眼,却望到刘琦如释重负的表情。再一瞧旁人,当然不是瞧的是自己的部下,而是瞧的是公卿,居然也没有什么动静。杨奉就不理解了,怎么有人还会谢罚这么贱。但既然众人都没有发觉,自己还是不要声张的好。

    ……

    杨奉一点都不急,就这么慢腾腾地走着。这种慢腾腾的速度,杨奉及其匪兵能够一直走下去,直到日下西山。但是旁人就不行了,献帝要歇气了。那就歇吧。就这样走走停停,当日,没有发现合适的地方。

    次日再走,行不久,发现一条泉水。杨奉大喜。居住的地方没水可不行。泉水,是第一要素。杨奉当即溯泉水而上,约半个时辰之后,终于发现了一处合适的缓坡。

    在这样的山中,要找平地是不可能的。这一处缓坡,就是这几天看到的最平坦的地方了。杨奉到了缓坡,却发现缓坡的树木不行。一棵棵都长得歪七八扭的,还得到其他地方砍树。不过,那就不是杨奉担心的了。杨奉就把头目叫了过来,让那些头目带着匪兵分头出去砍树。这边,杨奉则指使御林军平整土地。御林军的周克非常配合,让杨奉大为满意。

    杨琦又过来了。这让杨奉不明白杨琦又有什么幺鹅子,有点头疼。杨琦问:“将军,这是准备建房吧?”杨奉道:“是。这会儿出山,贼兵肯定在山外候着。”

    杨琦道:“将军说的是。琦要说的是,建房一事。将军毋需考虑百官。百官可以像士兵一样,随便怎么样就成。唯有陛下的房屋,得建好点。”

    杨奉道:“那是自然。最好的房子,当然是给陛下的。不过,兄弟你也瞧见了,就这么一个山坡,要住八百人,房子大不了。士兵的房子大,但一间房要睡几十个人。陛下的房间只睡几个人,肯定大不了。我也是没办法啊。”

    杨琦道:“值此国难当头,一切从俭,陛下亦深知其理。不过,这里面有一点禁忌。事先知之将军,总比事后拆房的好。”杨奉问:“什么禁忌?”然后杨琦将那些禁忌说了。

    自此,杨奉觉得杨琦这个人还不算讨厌了。

    ……

    就这样,杨奉带着献帝,在山野里一住就是仨月。之后,问题就来了。

    是粮食不够的问题。原来的粮食,是由杨奉的匪兵随身背负的,而并不是马车装载的。当时,实际上是有马车的,而且马车上也装有粮。只是杨奉是土匪出身,具有土匪的优良传统。一般的军队,马车载粮的时候,士兵身上就没有粮食。即使有,也不多。杨奉不同。杨奉的匪兵先是背粮食,背不了的,才用马车装载。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杨奉在摆脱李傕、郭汜的追兵、丢掉了马车之后,还支撑了三个月。

    山林里也有一些菌类等食物,但是太少。至于动物,早就闻风而避了。于是,在粮食将馨的时候,杨奉就琢磨着该出山了。

    连日派人探路,派出数百人。路没有探到,却走失了几十人。这样下去,最多三天,就完全没有吃的了。

    终于传来了好消息。有一队匪兵来报,说是在一条山谷里居然发现有人正在建设关墙。杨奉先是一惊,忙问是不是李傕、郭汜的人。报信的匪兵回答,说看上去都是些民工,不像士兵。杨奉松了一口气。不过,自己这八百人,实际只有五百人,打得过人家一千人吗?恐怕还不一定吧。但是,不打,似乎已经不行了。不打,就只能饿死。

    猛然间,杨奉想到自己这边有献帝。假如对方不是李傕、郭汜的人马的话,说不定就能派上用场。

第二卷 第208章 借粮豫州

    第208章 借粮豫州

    曹操曾经征过兖州和豫州。那时千里旷野。并无多大阻碍。曹操先征豫州黄巾何仪、黄劭,再讨兖州薛兰、李封,遂得兖豫二州。但曹操以豫州为四战之地而弃之,只着重经营了兖州。豫州就成了个无人管辖的真空区。

    原陈留太守张邈,在关东诸侯征董卓战役之后,深知陈留乃是非之地。还在曹操征豫州之前,早一步就迁到了颖川。颖川曾经为黄巾聚集地,可知其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曹操那时候十分弱小,征豫州的时候便放过了颖川没打。没有与张邈交锋。

    曹操得兖州之后,其军马陆续收了回去,放弃了豫州。张邈见有利可图,便又迁到了豫州的州城汝南。豫州虽遭黄巾浩劫,但一州之地,远广于一郡之地。一个县拔一根毛,也够足做一把扇子。

    其后,曹操被田兰灭掉。兖州转入田润之手。田润在这一带的兵力,有原东征军两万人。这两万人曾经得濮阳济阳鄄城六千多俘虏兵,但又在与田兰的交锋当中丧失殆尽了。因而还是维持在两万左右。两万兵马,在关羽、郭嘉北上复命之后,由眭元率领。屯于陈留。

    注意,这个时候田润没有布置兵力防备徐州。其实还没有轮到田润布置。田润那个时候正在北伐。两万军队全部屯于陈留,实际上是郭嘉的主意。这一边,青州、兖州都只有维持治安的力量而没有常规军队。郭嘉把它亮出来,对田兰摆了一个“空城”。

    这个“空城”太大了。只要田兰行军迅速,还可以包括冀州。兖、青、冀三州无兵,徐州陶谦不一定知道,但田兰一定知道。郭嘉的意思是,请你打。

    如果田兰进攻兖、青、冀三州,看起来是传檄可定的事情,实际上不是。所有的治理官员都只是田润的而不是田兰的。因而田兰需要留下士兵维持各县的治安。否则后方难定。而一留士兵,田兰的兵力就不足了。

    郭嘉布下的诱饵够大了。郭嘉想,如果田兰有野心,就一定会打。而田兰一旦开始进攻,陈留的主力军短时间内还不会投入战斗。那是要让田兰造成的损失达到一定的程度,好师出有名。在田兰造成的损失扩大,士兵兵力削弱的情况下,东线主力军再后发制人,歼灭田兰。

    但是,田兰万事反着来,南下了。郭嘉的算盘落空了。在得到田兰南下的准确情报之后,郭嘉、关羽认命了,就北上信都,等候田润的发落去了。

    ……

    南阳,是袁术的老窝。经过讨伐董卓的战役,袁术的兵力没有多大的损失。回到南阳之后,先是得过且过。不久。就得知袁绍占领了冀州的消息。袁术与袁绍,俱为袁家后人。但袁术为嫡系,袁绍为庶出。伐董卓的时候,群雄推举袁绍为盟主,而袁术则只担任粮官,这让袁术很不痛快。但是却没有法子。谁让袁绍的兵多呢。

    那场战役之后,袁术好过了些。心中想到,自己的士兵固然比袁绍的少,但自己南阳这块地方还没有乱,还可以继续经营,还能够收到税赋。而袁绍那边,则因为竭泽而渔,把渤海郡掏空了。袁绍的士兵多则多了,但没有税赋,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士兵就要逃跑。那么,自己就又会胜过袁绍一头了。袁术认为,自己这边,用的是正道。袁绍那边,狂征猛敛,走的是斜道。

    得到袁绍占领冀州的消息之后。袁术被气得气都不打一处来。这么一个搞歪门邪道的匹夫,咋个运气就那么好呢?不行,自己也要活动活动。让世人瞧瞧,四世三公的袁门嫡系,可不是旁支可以比拟的。

    袁术首先把目光投向了荆州。也就是荆州刘表这边。这个目标并不怎么好。袁术注意荆州,实是因为妒嫉。荆州的风水好,出产多,税赋也多。常常令袁术眼红。这时,袁术有了吞并之心,就派遣了若干细作,潜入荆州打探。

    令袁术失望的是,打探的结果显示,无法攻取荆州。袁术的兵力,就三万左右。南阳这边,并没有多少县份,短时间内不可能征到多少士兵。而荆州刘表那边,却是个大州。地域广袤,纵横两千余里。各地驻防士兵也多。仅襄阳、江陵、江夏三地,就各有两万士兵。实力对比悬殊,不能一拼。

    荆州这边不行了,袁术就想打豫州的主意。同样派出细作,一侦察,还行。袁术侦察到的情况是,豫州由原陈留太守张邈占据。而张邈的士兵,则只有一万。

    ……

    袁术当即点兵,留守一万,由纪守把守南阳。令雷薄、雷绪,各带兵三千,两路进发豫州。令梅成率兵四千臀后。自己则与牛盖。率中军一万缓进。

    消息一传到豫州,张邈大惊。未思抵抗,竟然望风而逃。逃到东面三百多里以外的汝阳去了。袁术轻得豫州,豪情万丈。一进汝南城就发布安民告示,并迅速分兵到豫州各郡县,维持治安,清理陈案。一时之间,大得民心。

    这样经过了一年,袁术把豫州治理得有声有色。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百年难遇的蝗灾又袭了豫州大部。在那一场蝗灾中,受灾最严重的是兖州,其次就是冀州和豫州,再次才是青州。总共影响了四州,田润独领三州。但田润有雄厚的积蓄,硬是让民众没有受到蝗灾的影响。袁术这边就不行了。

    南阳这边的粮食是不足以援救豫州的。但不救豫州百姓的话,袁术又不甘心。自己好不容易尽心尽力,搞好了各方面的事情。眼看丰收在望,却迎来这么一场蝗灾。这让袁术连连感叹天道不公。

    南阳的粮食肯定是要调的,袁术也的确调了。但是袁术却知道不够。百姓可不是军队。军队人数上万就比较多了,百姓则动辄就是上了十万的。这一场蝗灾,让豫州大部颗粒无收,少数地区也大幅减产。作为地方父母的袁术。就得提供百姓一年的口粮以及来年的种子。怎么算,都是不够的。

    这个时候,袁术想到向荆州借粮的问题。不过,袁术很快就否决了。袁术知道自己早晚都要进攻荆州。向荆州借粮的话,如果借不到,白受其辱;如果借到了,就蒙受了刘表的恩惠。到时候开战的时候,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

    向田润借粮的事情,袁术也想过。一打探,兖、青、冀三州欠收。其中的兖州更是没有收到一粒粮食,袁术就知道不行了。田润没向自己借粮都算不错了。又哪里有粮借给自己。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念头掠过袁术的脑海。那就是,倘若田润真的开口向自己借粮,那就太可怕了。自己明显是借不出的。而只要自己不借,田润就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