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宋-第3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家属。此事之后,好长一段时间,石越的十几名护卫见着他战战兢兢,说话声音也不敢太大。
惟一不便的是轮换制度,虽然石越大可对这些侍卫不闻不问,但隔两年就要与新面孔打交道,仍然是一件麻烦事。不过这个制度高太后看起来也没有认真执行的意思,韩维、司马光在议事时提了一句,他们两人的侍卫就一直没有换过。所以,石越甚至都觉得自己的那一点点怀疑也是想得太多了,只有潘照临对此嗤之以鼻。但不论如何,石越并不想试着去请求自己的护卫也不要轮换。
这样,他就必须忍受些许的别扭。
他的侍卫对他尊重有加,绝不会违逆他的命令,但是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亲近信任的感觉。而那些亲随做事也不够机灵,没有谁能如侍剑一样,事先就想到他要做的事,安排得妥妥贴贴。汴京一带的人,虽然聪明机灵,但却不太老实,让人无法放心,从桑家蜀中老家找来的人,却往往连言语都不太通。
也许是自己太挑剔了。石越偶尔也会这样反省,但那种别扭始终存在,无法消散。
石府的下人,实际上却比石越想的要能干得多。马匹很快就准备好了,每个人都换上了更加合适的衣服,一切都妥妥当当,没任何毛病可挑。
这让石越再也没有拖延的理由。
宝相寺位于瓮市子的西边,始建于后唐长兴元年,因为寺内的慈尊阁内有一尊弥勒佛大像,因此开封府的老百姓便称它“大佛寺”。在这寺内,还有五百罗汉像,以及始建于仁宗时,至熙宁年间才峻工的高达二百二十尺的感慈塔两处闻名遐尔的名胜。
石越知道宝相寺,也是因为这感慈塔,当年司马光曾经写过札子,请求罢修此塔。而主持修筑感慈塔的人,石越也不陌生,那是熙宁年间将作监最着名的木匠之一杨琰,此人是大宋朝许多水利工程的实际主持者,石越还曾经咨询过他的意见。当年曾经有人献策,请求重新考虑太宗年间的一项运河修筑工程,那项工程的目的旨在沟通惠民河与白河,从而通过襄阳水路,使得从汴京的惠民河坐船,可以不走陆路,直接南下,抵达长江!这条运河的长度不过区区百余里,若能建成,即使耗费再大的人力物力,也是值得的,但是其中却有无法攻克的技术困难,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因为火药的成熟,这些年来不断被应用于修路与开山等公共工程中,有人便想到过去无法挖开的大山,是否可以用火药来炸开,于是又重提此项工程。这件事最终因为杨琰的坚决反对而做罢。但也因为有了这些渊源,石越虽然以前从未来过这宝相寺,却也知道了这座感慈塔。
而这宝相寺在开封府,大约也就是比分别为左右街僧寺首领的大相国寺与开宝寺,以及建国初重建的太平兴国寺要稍逊一些。其形势制度、剞劂丹青,亦可称得上是壮丽梵宫。
石越远远的便听到宏亮整齐的梵音从宝相寺方向传来,他知道这是高太后调集上了上千僧人到宝相寺做道场,此事司马光虽然不以为然,但是王安石本人也信佛,而高太后实际上也是信佛的,因此也无法多说什么。石越原本对此无可无不可,但此时听到这声彻数里的梵音在耳边缭绕,开始尚不觉得什么,然而听得一阵后,虽然他全然听不懂那梵音唱得是什么,但是渐渐竟也能感觉到那声音里的悲悯与抚慰,心情竟奇妙的变得平静。
他在心里认同了高太后的这种安排。在这样的环境中,与王安石道别,的确能让人多出一些从容。这对许多人都是必要的。
但这种平静却并没有维持多久,到了宝相寺附近,石越惊讶的发现,整个寺庙周围,隔着两条街起,便已经戒了严,街面上到处都是禁军与开封府的逻卒。
这可不是安排的一部分。
石越在街外面勒住马,皱了眉头,“去问问,怎么回事?”
“是。”一个亲随应了一声,翻身下马,小跑着过去,拉住一个逻卒打扮的人,嘀嘀咕咕的打听着。没多久,这个亲随便又跑了回来,到石越马前,低声禀道:“禀相公,圣驾在此。”
“你说什么?”石越惊得差点从马上掉下来。
“相公,那个逻卒说,是皇上来了……”
“太皇太后与皇上来了?”石越忍不住又问了一句,这几年,凡是要面见外臣之时,高太后与小皇帝总是寸步不离的,连经筵高太后也会在旁边旁听。他仍然是不太敢相信——他才不相信高太后会亲自来吊唁。
“那逻卒没有提太皇太后,他说是皇上来了,护驾的是武城侯与阳信侯。”
石越张了张嘴,但是终于没有“啊”出来。
第一百节
来宝相寺的,的确只有小皇帝赵煦。
高太后会礼遇王安石,但是对她来说,那只是她身为君主对一个老臣重臣所应尽的义务。
但对赵煦来说,王安石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大宋的中兴,是从他父亲重用王安石变法开始的。虽然这个人犯了很多的错误,但是没有他们君臣勇敢的开始变法,就不会有以后的一切。
赵煦很喜欢听人讲熙宁变法的故事,虽然那还不是历史。但了解前朝的政事典故,这对他将来做一个明君是很有益的,因此高太后与两府的宰执们都鼓励他这个兴趣。但没有几个人知道,赵煦并不信任经筵上的大臣们所描叙的一切,他宁可偷偷看桑充国给他写的熙宁故事。
在这个十六岁的少年皇帝心中,他的父皇就是一个榜样。他根本不相信那些学士们所讲的尧舜禹汤的圣迹,也不想向那些虚无飘渺的先王学习,他只想做个他父皇一样的皇帝。
并且,完成他父皇所未完成的事业!
如果他不能做到他父皇那样出色,那么,他的皇位就会被人夺走。
从十三岁起,他就很喜欢读史书,并且特别关心那些废立篡位的历史事迹,他发现,软弱仁慈的君主与暴虐残酷的君主一样不安全,而臣子们大多不可信任,连霍光也会冠冕堂皇的废掉昌邑王。至于太后,废立篡逆,如果不是她们自己亲自动手,也免不了要借用她们的名义进行。他还发现,如果一个君主有足够的功绩,臣子们就会慑服于他的威信,如唐太宗弑兄杀弟,也能是千古明君;若不幸失败,就会落到隋炀帝的下场,还被后世耻笑……但赵煦不会告诉任何人他这些心得。因为他没有时间与精力慢慢的从《史记》、《汉书》一部部读起,他就只能读《资治通鉴》来了解历史,事件太乱理不清楚,他就让臣子们把《资治通鉴》改成纪事本末体,写一篇进呈一篇。
宫中朝中,上到太皇太后,下到文武百官,对于他如此聪明好学,都非常的高兴。
而对赵煦来说,《资治通鉴》读得越多,他就越明白事理。
他知道他还没有亲政,因此,即便是他很想做的事,如果太皇太后不高兴,或者两府的宰相们反对,他就马上忍气吞声,绝不反抗。他知道,当他这样的好名声被臣子们广为传颂之时,就算是太皇太后或者别的什么人再想对他不利,他也不必害怕。好名声就是他最好的护身符。
反正他想做的事情,迟早都能做。他绝不会给他们任何借口。
而且,偶尔,他也会做一些明知道太皇太后会不喜欢的出格之事。他知道这样是安全的。
比如今日,他没有禀报,便带着杨士芳与田烈武出宫,来吊唁王安石。
赵煦觉得,这是他一定要做的事。
这个十六岁的少年皇帝,长得又高又瘦,白白净净的脸,看起来文弱温柔,从他的相貌来看,长大了的赵煦,并不太像他的父皇,反而更像是仁宗皇帝——虽然他并不是仁宗皇帝的亲曾孙。
每个人都相信他会是一个仁厚的君主,这一点尤其令司马光与旧党欣慰。
赵煦并不知道他的外貌给别人的感觉,如果知道的话,他多半会感到恼怒——他一点儿也不喜欢仁宗,比起他父皇一举收复河西,将党项人打得落荒而逃,仁宗却连个范仲淹也用不好,竟被李元昊逼得纳币求和。做皇帝做成那样,还不如一头撞死的好。他无法理解太皇太后与一些君子整天唠叨仁宗皇帝如何如何圣明,竟然还想让他学习仁宗皇帝的风范!赵煦不知道要学他什么,难道要学他以后继续向李秉常纳币么?!
此时,赵煦站在王安石的灵柩前,心里想的,便是与那个仁宗皇帝的所作所为背道而驰的事。
对于司马光的“和辽”,赵煦心里愤怒到了极点。但是,在宫殿之上,他只不过是一个傀儡,没有他说话的余地。真正做主的,是帘后的太皇太后。他的权力,甚至还不如那个低眉顺目,对谁都小心谨慎,轻易不肯说半句话的清河姑姑。
如今主政之大臣,没有几个信得过的。他们名为“绍圣”,实际上已经将先帝的遗命抛到了脑后,谁想过要收复燕云?只会在辽人面前唯唯诺诺,一让再让!
都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可是如今,非但大宋国内有二主,这天下,居然也有两个平起平坐的皇帝,而这些饱学的大臣,号称是圣人门徒,却对此视若无睹,甚至还欣然接受。
赵煦对司马光的不满一日一日的积聚着,只是不敢向任何人吐露。他也不喜欢石越,即便他此时还没有亲政,他也已经明白,他亲政之后,年老力衰的司马光不是问题,他可能与王安石一样,甚至等不到他亲政的那天。但年富力强的石越,却将会成为他使用权力的最大的障碍——这和政治主张无关,他不喜欢任何权相,或者有可能成为权相的人。何况,赵煦觉得石越已经不像是熙宁年间的那个石越,他越来越像是另一个司马光。便如仁宗时期的韩琦、富弼,到了英宗之时、先帝之时,就变得畏畏缩缩,不思进取。
也因为如此,如王安石这般,从年轻到死,一直都充满锐气的人,才是如此的难得。
他望着王安石的灵柩,心里在想:不知道朕的王安石在哪里!
宝相寺的正殿内外,密密麻麻的跪满了人,数不清的僧人,跪在殿中继续喃喃诵经,王安石的子侄披麻戴孝,泣不成声,还有一群前来吊唁的官员,也跪在殿外,头都不敢抬。
赵煦默立一会,让杨士芳代他上了香,便信步走到王家的家属跟前,目光扫过众人,停留在一个女子身上。
庞天寿连忙趋前一步,在他耳边低语几句。
赵煦点点头,走到那女人跟前,温声说道:“你是桑先生的夫人?”
他一开口说话,殿内的梵音便如得到什么命令一般,突然便停了下来。
“臣妾王氏,叩见官家。”王昉没有如一般女子一样,行万福礼,反而似男人一般向着皇帝叩首跪拜。
赵煦有点好奇的看着她的这个举动,这个桑夫人的确与众不同,原本嫁出去的女儿,也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地方……但他并没有多问,只是点点头,道:“夫人节哀顺便。”
“谢官家……”王昉才说得三个字,就又忍不住抽泣起来。
“国失良人,是国家之大不幸。但生死荣枯,亦是天理,故侍中达天知命,若夫人与诸兄弟、桑先生能绍绪先生遗志,不堕先人之志,则故侍中虽死犹生。”赵煦字酌句斟的说完这段话,又转过头对杨士芳、田烈武说道:“咱们该走了罢。”
庞天寿听到这话,连忙快步走到正殿门口,正要呦喝起驾,却见赵煦微微摇了摇头,他梗了下脖子,把这一声呦喝咽了回去,一面小心翼翼的退回几步,不动声色的落到了皇帝的身后,伸开手中的柱拂子,虚拦了拦拜倒送驾殿中诸人,一面小声对王旁兄妹说道:“王大人、桑夫人,请节哀顺便。官家的意思,是不必太惊扰了。”
他稍停了一会,等着王家兄妹谢了恩,才最后转身出了正殿,赶紧跟上已出了宝相寺的小皇帝。
但才出了宝相寺的寺门,庞天寿便呆住了。
在寺门之外,赫然立着右丞相石越、参知政事吏部尚书范纯仁、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章惇的仪仗,而石越、范纯仁、章惇正领着上百个随从护卫,齐齐的跪在外面的青石砖铺成的街道上,回避圣驾!
他心里暗暗叫了声苦,已知回去一顿板子是免不了了。他偷偷瞥眼去看小皇帝的神色,却见皇帝脸上也闪过一丝惊慌,但马上镇定的上了车驾,庞天寿再不敢耽搁,连忙跑到车舆旁边,尖着嗓子叫了一声:“起驾回宫!”
便听一阵车马忙乱,瞬间,宝相寺周围的侍卫、禁军,如潮水退去一般,走得空空如也,只留下各怀心思的三位宰执在那里发呆。
石越、范纯仁与章惇三人,原本只是偶遇。
但这一番偶遇,却让三人在吊祭完王安石后,都互相有默契的都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宝相寺主持的引导下,登上感慈塔。
三人一路之上,只听宝相寺的主持几乎是受宠若惊的介绍着这感慈塔的来历,除了偶尔嗯上一声以外,谁也不说话。直到了塔顶,章惇才挥了挥手,请主持回避。一直目送着那主持下了塔,章惇才终于率先开口说道:“丞相、范公,皇上这是对北边之事不满啊……”
他直言不讳的一开口,石越不由吃了一惊,连忙去看范纯仁,却见范纯仁铁青着脸,道:“子厚,休得信口乱说。”
章惇却不买他这个账,冷笑几声,顶了回去,“范公,我是不是信口雌黄,你我心照不宣。范公莫要忘了,与辽人的协议,是我签的。”
“说这些做甚。”石越知道章惇性格,怕他让范纯仁下不了台,连忙打圆场道:“我辈只要操心国家命运,管不了皇上高兴不高兴。”
“子明相公说得极是。”这句话却是很入范纯仁耳,他脸色稍稍缓和一些。其实这里三人都是极聪明的人,小皇帝出现在宝相寺,究竟有什么含义,而究竟能有什么事可以让小皇帝抛开太皇太后来到这里,很容易就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但范纯仁心里虽然不是滋味,却绝对不愿意因为这点点事情,就认定皇帝心中是有什么不满。在他看来,皇帝仍然还小,仍然可以善加引导。
但章惇却大不以为然,只是不能不给石越几分面子,轻轻哼了一声,冷冷的说道:“我章惇也不是奉承上意的小人。不论如何,北事总须得有个章程。”
范纯仁默然不语,石越也沉默了一会,才试探着说道:“此事仍须君实相公拿主意。”
却见范纯仁摇了摇头,道:“君实相公以为唐康时的话不足为信。”
“为何?”石越一愣。
“君实相公以为,辽国亦是大国,并非无信义可讲的小邦。辽主若果真有南下之意,他兵马一动,也瞒不了我们。既然如此,他又何必答应更立新约,让自己落个背信弃义的名声,取笑于天下?”范纯仁平静的说着,他心里既觉得司马光说得有道理,但是直觉上,他又觉得唐康的话是可信的。
章惇听到这话,也不作声,只是嘿嘿直冷笑。
范纯仁看了他一眼,不由有几分着恼,但他是讲宰相风度的人,不便轻易动怒,只淡淡问道:“子厚这又是笑什么?”
“我不笑什么。”章惇讥道,“但若是某,若要对辽国用兵,那不管辽国会不会知道,能多瞒一天也是好的。信义不信义的,打输了才会被笑,若是赢了,便是妙计。”
他见范纯仁一时不说话,又转身石越,问道:“丞相又是何主意?”
石越望望章惇,又望望范纯仁,苦笑道:“只怕这回唐康时是对的。”
“那……”章惇方松了口气,但石越马上打断了他,又说道:“但若说服不了君实相公,便说服不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不下旨,枢密院便不会发兵符,子厚以为谁能调动得了一兵一卒么?”
他泼了章惇一头冷水,又转而对范纯仁问道:“范公,你自己如何看法?”
范纯仁坦然回道:“我以为君实相公与子厚各有道理,各在五五之间。”
“五五之间!”章惇气得直冷笑,半晌,才恶毒的丢下一句话来:“丞相、范公,莫谓我言之不预,若我等这般坐等着契丹南下,日后休要后悔今日自掘坟墓!”他说完,尚觉心里犹有余怒,又冷语道:“二位且记住了,今日皇上是为何来的宝相寺!”
说完,抱抱拳,也不告辞,竟转身下塔而去。
范纯仁默默地望着章惇那怒气冲冲的背影。他又要下注了!他在心里鄙夷的说道。他对章惇不无欣赏,在大宋朝的宰执中,他都算是出类拔萃的人材。但是,章惇因为王安石的赏识而发迹,又审时度势,极其有先见之明的转而支持石越,终于在绍圣以后,得以进入政事堂。可他不会就此满足!
虽然不愿意多想,但是王安石的突然去逝,却让一切变得现实起来。将要死去的,不仅仅是王安石。太皇太后、司马光,都已经是风烛残年,随时都可能和王安石一样,一觉醒来,就阴阳殊途。
这对于范纯仁来说,是一种不幸。但对于章惇来说,却是一个机会。
如今挡在章惇面前的,表面上只有司马光、石越、韩维、范纯仁四人,以目前的形势,他是无法动摇这四人的。而实际上,他想更进一步,难度却还不止于此,他的地位也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