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狼骑-第1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进入府衙后分主客坐定,马士英这才问道:“不知大学士大驾光临我张家口,有何见教?莫不成是贵军要来攻打不成?”

    “张家口乃我大明重镇,贵军也不是想打进来就能打进来的。”董继舒虚张了声势。

    范文程笑道:“看来,马大人和董总兵对我大金心中尚存疑虑,不瞒二位,我八旗大军今番确怀一片诚意而来和谈开边的,不然何以直奔你这重兵防守的张家口?”

    董继舒眉头一皱,不解道:“大学士此话怎讲?”

    范文程笑道:“兵法云:避实就虚,出奇不意。宣府一带长城绵延几百里,防守薄弱之处比比皆是,我八旗大军突之而进,易如反掌,之所以不进而避虚就实,为今日之和谈也。”

    范文程说得是实话,宣府这几百里的长城防线却是处处漏风,除了张家口外,其余防线都顶不了用。不过董继舒不愿示弱,哼了一声,道:“只怕和谈有诈,趁机攻城,然后再演永平屠城一幕吧。”

    听到永平屠城,马士英也在那面色一沉。

    范文程却摇头道:“永平屠城一事乃我国二大贝勒所为,汗王已对其严加惩处,夺了他的兵权,高墙圈禁永不叙用。对军纪之事,我家汗王十分重视,凡大军行进之前,必反复宣谕,然违犯军纪之事仍偶有发生,阿敏便是其中一例。其实,自古及今违犯军纪之事就从未彻底根除过,崇祯二年我大军兵临京师,山西巡抚耿如杞的勤王之师,不也大肆劫掠了京畿百姓吗?如今在我大金任职的明之官员,已不下百余人,李永芳、鲍承先、祖大寿的子侄及部将等近四十余人、张春部下三十余人等,均身居要职,就连张监军道张老大人也一直被恩养,这些足以证明我家汗王的仁政。所以请二位大可放心,我军此来确是为了开边贸易,并他图。”

    听完范文程所说,马士英和董继舒对视一眼,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相信他。

    “议和之事关系重大,非我二人可以做主,若贵军真要贸易,马某可以将和谈之意报于朝廷,由朝廷决断。”

    擅自与东虏和谈开边的罪名可不是马士英能扛下的,他准备借口上报先拖上一段时间,朝廷也好及时调来援军,至于是否和谈,也不是他马士英的责任了。

    前任巡抚沈启因为和大金私下和谈被罢免的事情范文程是知道的,所以虽知马士英这是借口缓兵之计,但也不想点破,左右宣府快马急报到京也不过三天时间,他等得及,汗王也是等得及的。不过为了让马士英和董继舒动边贸成功,他还是要点上他们几句的,“恕范某直言,和谈开边一事的确关系重大,它不但关系着宣府一带百姓的安危,同时也关系着二位大人的前程。”

    马士英和董继舒一愣,董继舒问道:“不知大学士此话怎讲。”马士英也疑惑的抬头看着范文程。

    范文程笑着问道:“二位大人比杜松、刘挺、熊廷弼、袁崇焕、赵率教、祖大寿、张春等如何?”

    “此皆一代名将,吾等远不如也。”

    “所谓一代名将者,或降或亡,均败于我大金之手,恕范某直言,真要是兵戎相见,二位大人恐难逃厄运。”

    听了这话,马士英和董继舒默然不语,范文程所说正是他们所担心的,以张家口现有兵力是万难挡住城外金军的,城破之日也是二人身死之日。便是侥幸逃出,他二人也终逃不过朝廷砍下的那一刀。本朝天子登基后,因这“失地弃民”之罪可是杀了不少封疆大吏,他二人自信自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能逃过朝廷的处置。'

    范文程继续说道:“设想我十万大军从宣府一带突进,再次蹂躏京师的话,二位大人能辞其咎吗?搞不好袁都堂的昨天便是二位大人的明天,范某此话虽有冒犯之罪,但还是要请二位大人深思。”

    一番话已说得董继舒决意动开边了,但他却是为难道:“恕董某直言,便是你家汗王真心是来边贸的,但我当今圣上年轻有为,志在恢复,早已严令不许和贵军边贸,所以我等边将不敢上奏言和,因此怕是帮上你家汗王什么忙。”

    马士英没有表态,只在那体会范文程所言。

    范文程道:“以今日形势看,二位大人非奏不可。上书言和,怪罪下来,最严重不过是罢官;若不奏,则必有一战,宣府京畿一带难免生灵涂炭。一旦战败,二位大人轻则下狱,重则传首九边矣。”

    “也罢,既然左右都是死,倒不如拼一把了,这开边一事董某决意动,这就回去使人上书朝廷。抚台大人意下如何?”于其说董继舒是被范文程巧舌说动,倒不如说他是被城外的几万金军给说动了。

    马士英却是横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对范文程道:“此事事关我二人性命,大学士可先回去,待我等商量过后再予以答复如何?”

    范文程笑了笑,点头道:“好,那范某告辞。”

    当下马士英安排人护送范文程一行出城,待将人送走后,董继舒忙问马士英是否要上奏赞成和金军开贸,马士英没有说话,但晚上的时候却派人将自己写的奏章抄了一份送给董继舒看,董继舒看完拍案叫绝。

    马士英的奏章写得非常巧妙,他闭口不谈战与和,而是请求朝廷开边贸易,以安女真之心,避免双方再起兵端。

    当奏章六百里加急送到内阁时,崇祯正在文华殿坚持每天的日讲。他身着登基时制做的常服,正襟危坐,担任今天主讲的是内阁大学士吴宗达,他正在为皇帝讲读易经的系辞下篇:“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崇祯听到这,立刻联想起高迎祥、李自成,问吴宗达道:“如何才能禁这些贼人为非呢?”

    吴宗达没有想到皇帝会突有此问,一时愣在那里,想张嘴却听崇祯又在那说道:“朕登基五年多了,外有女真,内有流民,江河日下,中兴望。昨天宫人说,河南、河北一带的歌谣流传到了京城,什么‘日将没,月不明,十八子,坐龙廷。’十八子的说法,隋朝时便流行过,但今天联想起来,贼首中真就有个李姓李自成。女真虽说厉害,但并不可怕,朕就不信他一个蕃邦能坐了中华。但李自成可不一样,他是汉人啊。”

    说到这,崇祯猛的一拍书案:“凡李姓为贼者一律诛之。”他这一拍,常服龙袍的破袖口露了出来,身为九五之尊,露出了破袖子,不免有些尴尬,他急忙往里塞。

    吴宗达见皇上拍桌子,吓了一大跳,还以为是自己没有及时应对惹天子发火,但他看着崇祯,发现其并怪罪之意,相反却现出了几分的不自然,再一看,原来皇上竟然穿着破袖子,眼珠一转,当即跪倒:“圣上恭行节俭,身着敝衣,此尧舜之行也,当为天下表率,何必遮掩?”

    崇祯听罢,稍觉释然:“朕反对奢华,这宽衣大袖要浪费多少布料?昔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有中国将士们的短衣紧袖,唯独这百姓和官员们的服饰,依然大的变化。不用多,每件衣服上的袖子省上半尺布,两个袖子便是一尺。天下两亿黎民,便可省下两亿尺布。两亿尺布足够将士们冬装御寒的了。此弊俗也,朕今天便作个表率。”

    崇祯年轻天子,从来是说干就干,他立即命尚衣监掌印太监带着裁缝来见,当时将袖子便剪短了半尺。剪完后仍不大满意:“短是短了些,仍很肥大,若瘦一些还可省些布。”

    正当天子为如何省布料苦恼时,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将宣府马士英的六百里加急呈了上来。

    崇祯已经知道洪太率东虏大军到了蒙古,已命宣府大同一带严加防范,但看到马士英上报东虏要和大明边贸却是有些意外。

    他将奏疏草草看了一遍,见内阁票拟上仅写了一句:“呈圣上御览。”是否同意,内阁什么也没说。他脸上露出了一丝不快,阴沉着脸问吴宗达道:“先生对马士英所奏持何态度?”

    吴宗达已摸透了这位年轻天子的脾气,他发现崇祯越来越喜怒形于色了,类似开边贸易这样的主张,崇祯若是不同意,当即就能将女真大骂一顿。但眼下没表态,这就是说,他没反对。

    体会崇祯心意后,吴宗达从容答道:“圣上,开边一事非战非和,商贸之事尔,由马士英等人作主就是。”'

    吴宗达所言自然大合崇祯心意,他点头道:“这倒是个好办法,女真此行是为蒙古,到口外非想获利罢了,绝不是真要入寇,开边对我大明也没什么损失。”

    “圣上说的是。”吴宗达忙点头附和。王承恩秉承他一惯做法,对政事绝不多嘴。

    放下马士英的奏疏,崇祯感慨道:“当今最大之忧患不在东虏,而在流贼,我朝应集中全部兵力将高、张二贼剿灭,此时万万不可和东虏再开战场,否则顾此失彼,难奏全功也。”

    吴宗达刚要附和几句,却见一个小太监拿着封表章急匆匆的跑进了大殿,王承恩接过看了一眼后面色大变,三步并作两步上前递给崇祯。

    崇祯接过打开一看,也是脸色一变,旋即将这表章扔在了地上,近乎咆哮的吼道:“施大勇,你好大的胆子!”

    更新快纯文字

第三百八十一章 广宁降卒() 
望海堡位于金州东北三十里处,明金州卫曾在此设百户所,金军占领金州后,出于对东江镇的防范也在望海堡驻了兵。不过兵马却不多,只汉军旗200人,另外就是上千原先是渔民,现为八旗阿哈的汉人们。在望海堡到金州之间还有两个屯耕的小堡,有700多广宁大战被俘的明军士卒。(作者注:阿哈,满州对归入旗下为奴的汉人蔑称)

    和满八旗不同,虽然汉八旗也是采用牛录制,但旗内仍然袭用明军时的制度,如驻防金州的葛明昌和李培国在满人面前是佐领,在手下和汉人面前却是千总官。驻在望海堡的把总周武昌是李培国的部下,此人是天启二年广宁大败后随李培国一起降金的,其部下士卒也都是参与过广宁之战的明军。

    对于十年前的广宁之战,周武昌这些亲身经历的人并不愿多说,因为他们说不出什么,如果非要说个什么出来,那或许就是对孙得功背叛的怨恨吧。

    天启元年辽阳、沈阳相继失陷后,明廷派遣东林党人熊廷弼和“阉党”王化贞出关收拾局面。王化贞锐意进取,急于恢复,在战略上偏重于进攻;熊廷弼则坚持以防守为主,对于进攻主张没有任何兴趣。单从防守的角度看,熊廷弼的部署疑牢靠一些,但是熊廷弼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三百万辽东汉人对明军收复失地的期待和不愿为异族之奴的热血。'

    金军攻占辽沈之后,努尔哈赤便对汉人实行屠杀的高压政策,那些不愿做金军刀下鬼的辽东汉人纷纷拿起武器反抗金军,时金、复诸卫军民及东山矿徒,多结砦自固,以待官军,其逃入朝鲜者,亦不下二万。那些力反抗的老弱妇孺们,则日夜盼望官军前来解救。在常达数月的大屠杀中,辽东汉民被屠者不下百万,因此熊廷弼的主防疑就是将那些尚还在反抗的汉人全部放弃,任由他们被杀。王化贞则是相反,他执意进攻的目的就是解救这些在水深火热中的朝廷子民,当时他派往联系起事汉民的使者不下数十批。

    天启二年正月,努尔哈赤先下手为强,金兵五万人马西渡辽河,进攻西平堡。西平堡是广宁外围的重要屏障,与镇武堡、闾阳驿呈“品”字型共同拱卫广宁,副总兵罗一贯带兵在此驻守。金兵来攻,罗一贯命参将黑云龙率兵出城迎战,寡不敌众,黑云龙兵败身死。金兵包围西平堡,并向南门发起猛烈攻击,罗一贯率部坚守,发炮还击,金军伤亡多人。

    投降金军的李永芳企图招降罗一贯,他打出招降的旗帜,并派出使者进城劝降。罗一贯一贯忠义,他怒斥来使道:“难道你不知道我是一个忠义之人吗?”,下令将来使斩首,并在城上针锋相对地打出招降的旗帜,后金恼羞成怒,攻击更加猛烈。

    王化贞命令心腹骁将孙得功和参将祖大寿率广宁兵前去救援西平堡,同时命令总兵祁秉忠率闾阳驿兵前往救援,熊廷弼也命令总兵刘渠率镇武堡兵前往救援。王化贞原本想用孙得功策反投降后金的原明抚顺游击李永芳,没想到孙得功反被李永芳策反,早己投降后金。

    明军三路援军在沙岭附近遭遇金军,刘渠率所部与金兵展开激烈战斗,连打三阵,明军稍占上风。这时孙得功上前虚晃一枪,就大呼兵败,与参将鲍承先率部掉头逃跑,明军顿时阵势大乱,士卒纷纷逃窜,兵败如山倒。葛明昌、李培国、周武昌等人就是在此仗中被俘后降金的,也是至此才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早已被金军知晓。

    正在与敌交战的刘渠见势不妙,急忙撤退,逃至沙岭,落马被杀。祁秉忠带病作战,身中两刀三箭,在家丁拥护下逃出重围,在逃亡的路上伤重而死。孙得功一路狂奔至广宁,大呼金军己兵临城下,广宁城内顿时炸了锅,军民争先恐后夺门而逃,参政高邦佐急忙制止,却没有人听他的。王化贞此时刚起床,正在看文件,部将江朝栋一脚踹开卧室的大门,不由分说,架着王化贞就跑,王化贞如惊弓之鸟,在江朝栋的保护下仓皇西逃。

    金军击败三路援军之后,继续围攻西平堡,罗一贯保持一贯的作风,用大炮和石头回应后金的劝降,给予金兵沉重的打击,金兵死伤累累。后来火药、矢石都己用尽,金军乘机竖起云梯攻城,最后关头,罗一贯望阙而拜,自杀殉国。

    罗一贯死后,城内的三千士卒继续抵抗,与敌人短兵相接,进行肉搏战,最终全部战死,一人投降。这时熊廷弼率部到达闾阳驿,听到王化贞战败的消息,参议邢慎言请求迅速救援,遭到制止。

    王化贞逃到闾阳驿遇到熊廷弼,对着熊廷弼失声痛哭,熊廷弼却兴灾乐祸,往王化贞伤口上撒盐,他说:“你不是要率六万人马一举踏平辽阳吗,现在怎么样呀?”

    王化贞很惭愧,但却没有丧失理智,他建议熊廷弼立即派兵坚守宁远和前屯,熊廷弼却说:“呵呵,太晚了,只能带着难民退回山海关了。”

    这时参政高邦佐赶到,向熊廷弼报告金军并没入进入广宁城,广宁还是一座空城,请熊廷弼带兵回去驻守,熊廷弼不听。高邦佐说,既然你不能亲自回去驻守,那能不能借我五千人马前去驻守,熊廷弼仍然不许,坚持要撤入关内。

    他给王化贞五千人马,命他负责殿后,焚烧粮草,自己带副使高出、胡嘉栋先行退入关内。高邦佐不忍心将大好河山白白丢掉,但又能为力,他死也不愿入关,走到杏山驿时忧愤不己,以自杀表示抗议。

    至此,广宁大战以熊廷弼放弃大明在关外的所有土地宣告结束。虽然当事的两人最后都被明廷处死,但二人在此战的表现却让后人不禁感慨:到底谁对谁错?

    王化贞力主言战,在危急关头却胆小如鼠,望风而逃,但他勇于任事,积极进取,在当时人人视辽东为畏途的情况下,实在是难能可贵。

    反观熊廷弼,勇于内战,怯于外战,勇于文斗,怯于武斗,他自己驻在大后方山海关,毫收复失地拯救汉民的愿望,反把大明在关外的锦秀河山和几百万辽东汉人安危当作打击政敌王化贞的石头。当王化贞战败后,他兴灾乐祸,阻挠邢慎言救援王化贞,拒绝高邦佐回防广宁空城,可谓是为一己之私而置国家不顾,其后被杀当算死有余辜。

    十年过去,当年“经抚之争”的当事人早已下了黄泉,那些有血性的汉民也被屠杀殆尽,一切都已法挽回。如果这场大战还留下了什么,恐怕就是周武昌这些明军降卒和仍散落在辽东大地人收敛的处处白骨。

    对孙得功,周武昌他们心中也恨,可对方现在是大金国的三等梅勒章京,他们这些降卒就是恨他又能如何。他们能做的事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老老实实的替大金守卫这辽东海防就是。逃跑这个念头他们是想也不敢想的,八旗军的战斗力他们也算体会过了,谁也不想再和那些杀人恶魔交锋。

    在这望海堡也驻防了四年多,四年里,风平浪静,原先还盼着说不定东江的明军能够上岸来解救他们,可是四年里,别说明军的人影了,就是鬼影也看不到一个。

    十年时间足以磨灭任何一个人心中的不甘,现在,周武昌准备将这望海堡把总当到死,毕竟汗王开了恩,将他们抬入汉八旗,让他们继续当兵吃饷,这不比那些充当牛马为奴的阿哈们强多了吗?'

    李千总也体恤他们这些老弟兄,从阿哈里挑了些女人给他们做媳妇,前年媳妇便替自己生了个大胖小子,周武昌更是什么念头也没有了,遥远的家乡是不是还有亲人在都难说,听说眼下关内正闹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