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皇商-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夏淮不无骄傲地说道。

夏淮一说完,便嘻笑着看着王诩,王诩自然知道他的意思,思量了片刻,便将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讲给了他听。

第五十七章 工学院

考虑到丁强和苗阖如果带着棉花回来,棉纺织就要尽快地开始,王诩开始思量要做好准备了。第一步,便是纺织机的生产。他头脑里首先想到的地方就是书院。

王诩将纺织机拆成几个部件,着人用木箱分别装订,然后随他一起来到了书院。

在马华的精心建设和打理下,书院一派鸟语花香,木郁葱葱。穿行其间的读书声仿佛让王诩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久闻王公子大名,如今方能一见,实是史某荣幸啊。”

还站在门口看着欣赏着自己提的横匾浅草书院四个大字的王诩,顺着声音看去,不由得一惊,随即有些尴尬地迎了上去,拱手道:“史知州严重了,能见史知州实乃邵牧之幸。”

站在不远处的老人缓缓走了过来,此人正是被下诏致仕的前任知杭州史高儒。

“前事乃是邵牧之错,年少轻狂,还望史知州勿要见怪才是。”王诩急忙为自己之前拒绝史高儒的宴请赔罪道,来之前,他便听朱桂说了,马华给书院安排了一个贤能的大儒,没想到竟然是史高儒。王诩向来很是相信马华的识人眼光,所以此次再见,他不想因为自己之前的事让史高儒心头有所介怀,而且朱桂也告诉了他,史高儒知道是他办起了这所书院。

“事出有因,我亦是知道。”史高儒笑着拱拱手,两人之前的事算是就此带过。

王诩见此页就此翻过,心中也安稳不少,料想史高儒也是有雅量之人。于是便将此行的目的告诉了史高儒。

“史老,邵牧此来是有事相求的。”王诩恭敬道。

“呵呵”史高儒捋须一笑道:“此书院便是出自邵牧之手,谈何相求?”

“邵牧只是略尽绵薄之力。”王诩着人将分拆开来用木箱装好的部件抱了进来。

“听说工学院有些山长技艺精湛,已至登堂入室之境,所以邵牧有些什物,想要请先生们帮忙。”

史高儒扫了一眼地上的木箱,说道:“此非难事,不过老朽也有一事相求。”

“史老尽管说来。”

史高儒看着王诩道:“老朽希望邵牧能够能够在书院来讲学,不知邵牧意下如何?”

史高儒之言正好应了王诩所想,欣然应道:“自是邵牧求之不得。”

得到王诩的答复,史高儒这才引着王诩等人沿着一条碎石子铺就的岔路,往西边走去。在环木成林的小道上走了不一会,王诩就听到了锯木和刻石的嘈杂声。

“邵牧,这就是工学院了。”站在林荫小道的尽头,史高儒伸手一指说道。

顺着史高儒所指的方向看去,一排屋舍整齐地挨着,甚是宽敞的空地上人群簇拥,几个工匠模样的人来回穿梭,对学生们指导比划。

王诩欣喜地看着原本在他脑海中的画面变成眼前的现实,至于效果怎么样,就用纺织机来检验吧。

史高儒领着王诩,找到了一个满面通红,尘土沾身的粗犷男子。

“裴山长。”

听见呼喊声的男子转过身来,带着好似烧伤疤痕的脸一惊,继而急急地走了过来:“史老,你怎么来这种地方,到处都是杂物。有什么事你找个人来唤我就是。”

史高儒一笑道:“工学院是书院的一部分,我为何来不得啊?”

姓裴的汉子急忙解释道:“裴健不是这个意思,是担心您老的身体。”

“一把老骨头,有何可以担心的?这位是王诩王邵牧,也是出钱修这所书院的人。”史高儒也不和裴健多客套,径直介绍起王诩来。

裴健面上露出恍然又崇敬地神色,在身上抹了抹手,才拱手道:“原来是王公子,失敬失敬。”

“这位可是东南最好的铁匠,马先生可是费了不少力气,才请动他的。”

裴健面上微红,脸上的疤痕一抽,尴尬地笑道:“史老严重了,裴某和马兄是旧相识了,既然他开口裴某又岂敢不从。况且这书院乃是利民的好事,很多没念上书又没田没钱的人能在这儿找到口饭吃。王公子出了那么多的钱,裴某出些力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王诩听着二人的话,心中感慨良多。

“邵牧啊,你有什么事要做,就直接给他说吧。”

王诩点点头,朝着裴健问道:“不知工学院有多少授业的木匠?”

裴健答道:“十七个木匠每人带了八个学徒,十三个石匠每人带了五个学徒还有二十个铁匠每人带了八个学徒。”

王诩暗忖:这裴健看似一个粗犷大汉,心思倒是周全,所有的资料都报了上来。

“史老,浅草书院一共有多少学生?”王诩又朝史高儒问道。

“一千两百多个。”

看来工学院的学生只占到了三分之一,但在这人人读书做官的北宋朝,也还算是不错的了。

史高儒看着王诩,笑着补充道:“如不是邵牧慷慨解囊,学生们一文不缴,还能拿到衣物书具,这书院恐怕还招不到这么多人。”

见史高儒会错了意,王诩也没有解释,只是又问裴健道:“学生们一般要学多长的时间,才能离开学院?”

裴健爽朗地一笑,抽动这脸上的疤痕道:“王公子为他们解决了所有的后顾之忧,他们当然是想学精了本事才离开。”

王诩不由得也笑了起来,转念一想,这也是好事,至少学生们学艺很精。

“那就让他们学够,学足,所有本事都学精,再……”王诩忽然住口,一个新奇的想法猛然跃入脑海,工学院的学生不同于文学院,文学院读书就是为了科举做官。而工学院的学生都不长于读书,来这儿学手艺,今后有口饭吃。既然这样,那还不如待工学院的学生学成之后,统一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结而有效的机构,改变原有的零散的参差不齐的家庭式的作坊,将其变为能够输出大规模和统一标准产品的工厂。将来还能够借着书院的形式,将这个模式扩大。只是,眼下自己手里要有足够多的原料能够占有足够大的市场。看来江南的主要商业买卖还是必须要握在手中才行。

“还好他们还没毕业,我还有时间……”王诩喃喃自语道。

“王公子,你说什么业?”裴健见王诩说着说着便住了嘴,然后有低声说着自己听不懂的话,忍不住问道。

“哦没什么,只是想到了一些事情。裴先生你且来看看这个。”王诩说着,便着人将木箱打开。

裴健不等王诩介绍,便自顾自地拿起一个部件,左右端详了一下,有扫视了一眼所有的部件。半响,才说道:“王公子,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应该能组成一个整体吧。”

王诩一惊,本想通过分拆的方式不让制作的工匠能够窥见纺织机的全貌,进而达到保护技术的目的,没想拆开的东西竟然被裴健一眼就看出了端倪。

思量再三,既然裴健已经能推测出纺织机的全貌,王诩决定索性将纺织机告诉裴健。

“裴先生,进屋再聊。”王诩笑着说道,递给裴健一个眼神。

裴健也明白地点点头,史高儒见状,也意会过来,随即朝着二人拱手告辞道:“老朽体力不支,且先回去了,邵牧可以记得应诺过我的事。”

“史老放心,邵牧谨记。”

送走了史高儒,裴健带着王诩来到一间不大的屋子,屋内的桌子平凑在一起放在了屋子的正中,上面摆满了各种木材和工具。

王诩打发走了下人,关上了门,指着桌上的纺织机部件道:“王某想让工学院的学生帮王某制作这个东西。”

裴健摸着木质的油亮部件道:“可是王公子又不愿意让人窥见这东西的全貌是吗?”

“裴先生真是精明之人,既然裴先生知道了王某之意,想必会成人之美吧。”王诩言中有意地说道。

“王公子,裴某斗胆有个要求。”裴健依旧抚摸着木材,不看王诩道,“无论王公子理解为威胁也好,请求也罢,希望王公子能满足裴某的请求。”

既然话都说道这个份上了,王诩想来只要对方要求不高,自己也是愿意同意的。

“裴山长请讲。”

裴健放下手中的木材,看着桌上的木具似乎在查寻什么,继而又在一堆杂乱的东西中翻找着什么,过了片刻,他才拿着两样东西来到王诩面前。

“王公子,你看。”

“这……这个是…”王诩张大了嘴边,完全不敢相信宋朝人会弄得出来这个,但摆在眼前的东西明明白白的告诉他一切都是真的。

王诩几乎是颤抖着手从裴健手里拿过了这两样东西,手心冰凉的触感让王诩仿佛是感觉到工业的脉动。

“齿轮……链条……怎么来的?”

裴健比王诩还要惊讶,不可置信道:“王公子怎么知道这东西的?”

“你告诉我这东西是怎么来的?”王诩激动地抓住裴健。

“当然是裴某自己做的。元佑七年,裴某有幸在汴京见识了苏颂主持建造的水运仪象台,所以觉得稀奇,便自己琢磨了这些小的东西出来。”裴健解释道。

北宋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让王诩再次惊叹,他原本以为这些工业零部件是裴健自己鼓捣出来的,或是裴健也是一个穿越而来的人。但是他没想到苏颂竟然已经将它们用在了机械上,并且制作成了成品。

“条件有限,所以做得粗鄙得很。”

王诩觉得裴健定然有所隐瞒,他不相信一个参观者就能够窥见复杂机械的零部件,但他并不在意裴健的隐瞒,他在意的是裴健的想法。

“裴先生想要做这些东西出来?”

裴健淡淡道:“裴某不仅想做这些部件,还想做一些东西。苏颂能做,我也能做。”一丝愤懑和执着闪过裴健的眼睛。

“但是,做这些东西所耗甚大,而且很有可能卖不掉,所以裴……”

“不必再多说了,裴先生,从今天起。我王诩全力支持你,多少钱我都出得起,你要什么人尽管告诉我,我想尽一切办法给你找来。”王诩眼神坚定地向裴健保证,他直到现在才明白过来,也许是马华找来了裴健,但更多的则可能是裴健利用了马华,也许他和苏颂和官府有过节,也许他是想借书院证明自己,但目前只能将这些放在一边,王诩要的是挖掘他最大的价值。

裴健见王诩出乎意料地爽快答应下来,竟有些哽咽道:“多谢……多谢王公子。”

王诩摆手一笑道:“先不要道谢,要把我托你的事情处理好才行。”

“王公子尽管吩咐,裴某力所能及,一定做到。”

王诩信手拿起一块纺车的部件道:“把工学院所有的木匠和学生聚集在一起,然后分成七个队伍,每个队伍分别制作一个部件。最后汇集到你手里,剩下的事就麻烦裴先生把这些部件装好,构成完整的纺车。”

裴健当然知道王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纺车的制作和构造外泄,但是没想到他能想出这么个主意来。

“还有一件事要麻烦裴先生,我希望给装好的纺车在关键的节点上装上一些东西。”

“关键的节点上装上东西?”裴健看着王诩,不一会迷惑的眼神就变得释然了。

王诩按照丁花教他的方法,将纺车拼凑了出来,然后二人讨论研究着王诩的构想,直到夕阳西下。

第五十八章 丝绸瓷器

王诩已经答应了史高儒要到文学院授业,着也本就是他计划里的一个部分,而且在和陈卯见过面之后,他就有了一些想法,并且在离开杭州的一段时间里,他已经有了成熟的计划。所以,眼下生意上的事就要逐步安排下去了。

天气渐凉,禅虫也逐渐地揠旗息鼓,王诩看看庭院外凋零的乔木,猜测着时间应该是粮食收获,秋季小酒快要出的时候了。王诩出了门,招来了马车,吩咐车夫朝着杨冶住处而去。既然尹盛余已经巴结上了黄礼,那么他和杨冶、孟纯以及朱桂的关系想必黄礼也一清二楚。是以王诩也就大模大样毫不避讳地来往于这三人的住处。只有在暗处的苏槿儿和没有直接表明和他关系的马华是要小心来往的。

向杨冶和孟纯传达了自己的意图之后,王诩又奔着报社找朱桂而去,他需要的是各个方面的通力配合。从报社出来,他又马不停蹄地去了品湖楼,那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人在等着他。

王诩下了马车,刚迈进品湖楼,小二便迎了上来:“夏公子已经在二楼久候多时了,请跟小的来。”

小二带着王诩上到二楼的一个隔间里,打开门却见一个风度儒雅,头戴白纶,面长目圆,鼻梁高耸的男子。

“少爷,夏桑恭候多时了。”男子见王诩进屋,起身拱手道。

“不必多礼,我二人年纪相仿,若无表字,就以名呼之,你看如何?”王诩笑着道。

夏桑带着一丝有些疲倦的笑容道:“听大哥和三弟说少爷变得亲和了不少,今日一见果然如此。既然少爷开口,以后夏桑便呼少爷表字,少爷以名称夏桑便是了。”

不经意间,王诩瞥见夏桑的双手有些泛黄和粗糙,心中虽是好奇,但出于礼节,也没有问出口。

“我此来是想了解一下丝绸和瓷器的生意。”王诩开门见山道。

夏桑笑着道:“听大哥说了邵牧买扑酒坊场的事,看来如今是对做生意情有独钟了。”顿了顿,夏桑又道:“其实王家的丝织生意多不在东南,除四川外多是在北方。”

“纺织的原料大多来自河北、京东和陕西三地。河北是桑麻的胜地,丝织生意很是繁盛。那里不仅产量极高,而且品质和工匠们的技艺也是极为出色的。所以,素有河朔衣被天下的美誉。河北东路盛产绫绢,就连契丹人也为之垂涎。还有两个不得不说的地方,便是定州刻丝和相州染色,朝廷每年采买甚多,这些都是极为高超的工艺。”

王诩能明显地感受到夏桑语气中的钦慕和艳羡,在心中推测夏桑应该是痴迷于各类技艺的人,因为一般的商人只有说道利益时,才有那种表情。

“与河北难分轩轾便是京东两路,所谓河北缣绮之美,不下齐鲁,便是可见一斑。号称天下第一的东绢,便是出自京东两路。而且,除了绢以外,平罗,小绫也是品质非同一般。朝廷每年都会内藏库钱高价收购京东的绸绢,一般绢卖八百文一匹,绸卖六百文一匹,朝廷出价买绢是一千文一匹,买绸八百文一匹。这还只是大中祥符年间的价格,如今更是涨了许多。”

夏桑见王诩听得认真,遂也不吝多言:“再说陕西几路,陕西人多从事纺织业。邠、宁二州,以绵绸闻名;雍州产隔纱;华、蒲两州出绵、绢;虢州土产纹绫、花纱。虽品质不及河北、京东,但产量极大。而最为突出的便是毛纺织。”

“毛纺织?”作为外行的王诩第一次听说毛纺织这么个东西。

夏桑点头道:“正是毛纺织,因为其地畜牧甚广,所以毛纺织业有很好的原料。在元丰年间,一匹只重十四两的纺织品能卖到二十贯钱。而那个时候绢的价格才值每匹两贯。在那里,小孩子都能捻毛织造。”

“四川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成都府路的丝织业素称发达,以纤丽为特色。有言,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其中以锦最为著名,织文锦绣,穷工极巧,物于其上栩栩如生。朝廷在元丰年间在成都府设置了锦院,俱人言,每年得锦六百九十匹。除锦之外,其他丝织品也多有出产,彭、绵、汉、邛、蜀、眉、简七州都出绢和花纱。另外,麻布的产量也十分地高,每年上贡京师达六十六万匹。”

夏桑饮了口茶,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我再给邵牧讲一个四川丝绸的故事。”

不等王诩回答,夏桑自顾自道:“我听闻一个商人说起,他将川帛与吴罗、湖绫在四川染红后,送到京师,经过梅雨潮湿,吴罗和湖绫尽皆变色,而唯独川帛不变,依旧鲜艳。后来川人才道出其中之秘,原来川人在蚕虫其眠将起时,用桑灰喂养之,所以其吐出的丝更易上色。”

王诩从夏桑的口中已经基本地了解到了北宋的纺织业的概貌,看来就如今而言,北方依旧是大宋的经济重心,南方目前要逊色得多。不过也正是这样,才有发展的空间和他施展拳脚的地方。

“正如上述,所以我们的生意才集中在那些地方,我也是许久才回来一次。”夏桑笑着道。

“我们的生意在那些地方发展的如何?”王诩关切地问道。

夏桑自然知道他手上的是王家的生意,所以也如实地答道:“也都还不错,从产出地运到各个重要的市镇然后再到卖出,我们已经做了有些年头了,所以一切都很顺畅。”

“两浙路的情况又是如何?”王诩很关心杭州的纺织业,毕竟一切都要从脚下走起。

夏桑有些叹息地摇摇头道:“差强人意,虽然产量很高,也不乏品质上乘的东西,但是还是有些问题。”

王诩不禁凝神,仔细地听着夏桑的话。

“元佑年间,苏轼知杭州时,便说过,两浙诸郡,近年民间例轻疏糊药绸绢,以备送纳和买,夏税,岁岁如此,习以成风。而更近些的时候,便是绍圣元年,户部便以两浙蚕丝薄为理由,要求两浙的和买绢以及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